我是文森寶寶的媽媽,齊知予。今天咱們要說的是如何引導孩子社交的問題,其實在孩子從出生開始便已經進入了非正式的社交了,為什麼說是非正式的呢?因為有父母陪同。比如說,家人朋友聚會帶上孩子和親朋好友一起玩啊,出去旅遊途徑陌生人一起聊天等,這些都可以稱之為非正式的社交。那麼當我們的孩子到了3-4歲的年紀基本上都已經進入了幼兒園階段,開始了他們正式社交交往了,其實幼兒園說白了就是幫助幼兒脫離父母后的真正的社交場所和交際的對象。
3-4歲孩子的詞彙開始豐富起來,語言也是突飛猛進,會表達更多想要表達的語言。這個時期的孩子會積極主動的交朋友,更喜歡集體生活,甚至還會交到很多玩得好的小夥伴。那麼除了在父母、老師的引導下如何和小朋友們相處,同時他們自己可以通過不斷地去發現、體驗與人家交往的技巧和經驗。
孩子們通過遊戲來學習並且實踐人際交往的規則,當他們發生矛盾的時候有一部分孩子是可以自己解決問題的。有的還需要父母或者老師的幫助來解決矛盾。這裡我想說,孩子的社交的問題我們可以給予建議,但是不能幫助孩子解決,人際交往必須是孩子自己參與、融合、解決、融合的一個循環過程。實際上有些4歲的孩子他們可以一起玩兒共同的玩具,還可以交換說出自己想法,可以自己輕鬆應對基礎的社交了。
我們人是群居型高級動物,需要有集體。
那麼集體的含義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歸屬感。
那歸屬感又是什麼?顧名思義就是一種被他人或者集體接納、重視、包容的感覺。
歸屬感對於成年人來說很重要,那麼對於剛剛開始融入集體的3-4歲的孩子同樣重要,老師、同學的接納、包容、參與、認可對於孩子來說真的是很重要,這樣的需求對幼童的心理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如果說你的孩子適應力、社交能力是短板的話,那麼幼兒園生活對你的孩子來說可能不盡如意了,這裡舉個案例來說一下:我同學的女兒3歲上幼兒園,因為適應能力較弱,經常把大便和小便弄在身上,一次兩次還行吧,你說經常老師又不是媽,難免會說一些批評的話,漸漸的孩子一到上學時間就哭,排斥上學,去學校也不願意和小朋友接觸了,總是一個小背影待著。其實對於孩子孩子適應力、社交能力是短板的話,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社交以及適應能力。這樣的話可以避免在幼兒園期間孩子狀況百出的問題。家長還是要以溫和、積極、正面的方式去引導孩子,不要責罵否則適得其反。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都需要面對集體生活。作為父母需要怎麼做次才能幫助孩子養成、建立社交能力呢?
家長在可以用欣賞的角度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把自己的觀點發表出來。這樣做就是培養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建立孩子社交第一步溝通,這樣一來二去話題自然就聊起來了。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多花一點心思通過孩子的語言、行為、心理三方面來幫助孩子說出背後的原因。更要幫助孩子接觸同齡人,多鼓勵、引導。孩子的語言、行為不吻合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思考背後的原因。因為有的孩子不會其表達,一定要用愛孩子想要的方式幫助他表達。
比如:
1、怎麼表達歉意和感謝呢?
2、如何正確跟人家提出要求?
3、如何和小夥伴分享玩具和食物?
4、和小夥伴發生爭執怎麼辦?
5、怎麼拒絕和打招呼呢?
這些家孩子能夠在家裡就可以幫助孩子在家完成,提前幫助孩子適應社交規則。不管你的孩子是什麼樣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正確引導孩子給予積極、正面的引導很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