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係。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交能力逐漸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很多父母都意識到社交能力對孩子未來整體發展的重要性,所以,從小就重視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但並不是每個孩子的表現都如父母所願。有的父母看起來非常注意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而孩子卻連基本的禮貌都做不到:見到長輩不打招呼,在公共場合大呼小叫,經常與同伴發生衝突……不僅搞的父母當場很尷尬,還擔心孩子長大後不會處理人際關係怎麼辦?
孩子社交能力的強弱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如果說孩子的性格先天因素佔據了較大的比例,但是孩子的社交能力則主要在於後天培養:家庭環境、父母的榜樣、父母的教導等等。
如果父母了解兒童身心發育規律,在順應孩子發育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加以正確引導,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結果。
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有幾個關鍵點,若在這幾個關鍵點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發展良好社交能力。
有時,我們帶小寶寶出去到人群中,希望他能夠與小朋友一起玩耍,體驗多人遊戲的快樂。可是寶寶好像無視其他小朋友,只願意自己玩,任我們怎麼勸說他也不為所動,沉浸於自己的小世界之中。這時,我們可能會有點著急:這孩子怎麼這麼不入群呢?
其實,孩子的表現非常正常。一歲半前的寶寶對「你」、「我」還沒有明確的概念,怎麼會與別人進行互動呢?寶寶只有明確了「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之後,才開始有與其他人互動的意識和欲望。
如果在這個階段強迫孩子與其他孩子互動,不是在幫助孩子,而是在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無法建立安全的「我」,破壞孩子正常的社交能力發展,導致孩子到了該與其他孩子建立正常互動的年齡卻不能自如地互動,產生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
有的寶寶從10個月開始體現出喜歡與比自己大一點的孩子玩,多數孩子在一歲半左右開始注意大人或其他小朋友,喜歡模仿別人的動作和語言。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與周圍的人進行互動。
但是,受年齡和能力限制,孩子並不會真正與小夥伴互動,所以經常產生咬人或打人的現象。
不論是自己的孩子咬了別人還是被別人咬到,家長首先要明確一點:這是孩子在學習交往的過程,不要隨便給孩子定性。
如果自己的孩子咬到其他小朋友,家長不要單純批評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教會他如何解決衝突,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用合理的方式來疏解。比如:「我生氣了」,「這是我的玩具,你不能動」。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咬到,家長心疼是肯定的,但不要隨便給對方定性為「壞小孩」,這只是孩子發育過程中一種正常的現象,尤其是對體內具有大量睪丸激素的男孩來說。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學會自衛,學會在社交衝突中給自己解圍並保護自己,這份底氣才是孩子願意繼續在社交道路上前進的關鍵。
3歲以後的孩子,大多數學會了基本的社交禮儀,比如見人要打招呼、動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允許、喜歡與小朋友一起玩耍等。
在這個階段,家長要有意給孩子建立一個比較穩定的社交圈。上幼兒園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可以讓孩子在穩定的環境中學習安全的正確的社交行為。
家長也可以帶孩子經常與周圍親戚、朋友家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耍:去別人家做客,邀請其他小朋友來自己家做客,練習基礎的社交。
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交往的過程中學習怎麼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怎麼開動腦筋解決問題,還能明白分享、助人、理解他人的重要意義。
4歲以後的孩子,多數有了「好朋友」的概念,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有了基本固定的小夥伴,有的孩子還喜歡結交新的朋友,有高興的事情喜歡與別人一起分享。
這個階段,家長可以適當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去解決與小朋友之間的問題。
放手並不是一點也不管,而是鼓勵孩子自己判斷問題的對錯,解決與小朋友之間的爭端。當孩子與別人分享玩具時,要給予肯定;當孩子與同伴發生衝突時,指導他用協商、交換等合作方式解決;引導孩子有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會有什麼感受。
培養和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僅滿足了孩子生長發育和社會交往的需求,同時還鍛鍊了孩子的主動性,促進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出一個高情商的孩子。
總之,幼兒期則是一個人社交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這段關鍵時期又大體分為四個不同的階段。家長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個性,引導孩子在積極健康的人際關係中獲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發展自信和自尊,形成基本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對於孩子一生的發展都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