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必定會產生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它讓人得到心理和社會需求的滿足。
那麼孩子也是一樣的,到了上學的年齡以後,人際交往是他們最明顯的心理需求之一。
在影響孩子幸福快樂的因素中,學業,成就只佔了很小一部分,生活、人際關係、性格、自尊等就對於他們來說更加重要。
研究表明,和同學相處得好的孩子,會更喜歡學校和老師、不容易逃課、在學業成績上表現更好。
孩子如果有較強的社交能力,孩子會得到更多快樂,也是一種高情商的體現,更願意在大家面前展現自己,這種能力不論是在家庭當中還是在早期的校園環境都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是個小宅男或小宅女,但孩子走出家門,又擔心孩子不合群、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矛盾、沒有朋友等。那麼,如何讓孩子愉快地與人相處,成為人見人愛的孩子呢?
這就需要從孩子的社交能力談起。對孩子而言,所謂的社交能力是指孩子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些情況:
有的孩子即使心裡渴望社交,但卻膽小不敢主動交朋友;而有的孩子則相反,在和其他夥伴玩耍的時候往往霸道蠻橫,不懂尊重。
其實這些表現,都是孩子社交能力不足的表現,父母一定要懂得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社交。那麼具體應該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1.讓孩子學會表達
要交往,就要靠有效的語言溝通。
一般判斷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幾個指標是:說話時聲音響亮,態度自然,用詞恰當,能比較完整連貫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對於上小學的孩子,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感。 首先,多向孩子提一些問題,由孩子自己來表述;
例如:你喜歡看什麼書?你覺得今天看的這部電影怎麼樣呢?你覺得那個小夥伴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呢?
引導孩子說出答案,當然也可以引導孩子提問,父母來回答。
相信經過這樣的家庭溝通,孩子對言語的精細加工和組織的能力就會得到逐步改善。需要注意的是,學習有效、準確的表達,組織自己的思維畢竟是個費腦筋的事,父母可以和孩子多練習。
2.教給孩子具體的社交策略
有些孩子在進入新環境時,會覺得不安、緊張,不敢開口,這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很多成年人在面對陌生人時也同樣會緊張。告訴孩子你也會這樣,這沒什麼的,鼓勵他們勇敢的邁出第一步。
想要在一個新環境裡找到好朋友,其實是有訣竅的,成年人通過反覆的練習已經熟練掌握這些竅門,現在我們要耐心的教給孩子:
⑴ 走到新朋友的面前,讓他們可以注意到你,和他們目光對視。
⑵ 當你們的目光接觸時,告訴他你的名字,別緊張,深呼吸,介紹一下自己,然後問他們的名字。
⑶ 接下來問他們一個問題,聽他們回答,什麼問題都可以。
⑷ 加入他們的活動,或者邀請他們加入你的遊戲,和他靠得近一些,相信你們會在遊戲中很快熟悉起來。
⑸ 如果你不知道說什麼,就聊聊你們正在進行的遊戲,或者那些大家都感興趣的事情,比如都喜歡動畫片、都想學遊泳、都喜歡芭比娃娃……
一般通過這四個步驟去讓孩子主動交朋友,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社交作用。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在家進行情景模擬,多練習幾遍,這樣他們在面對陌生的小朋友時就不會過度緊張了。
3.給孩子創造豐富的社交環境
隨著電子網絡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沉迷於遊戲世界,而不願意與外界交往。當然,現在的孩子也很忙,連休息日都要奔波於跆拳道、美術、鋼琴等興趣班,與人交往的時間和機會很有限。
那麼越是這樣,父母越要想方設法為孩子搭建社交平臺,多為孩子創造社交機會。
比如:邀請孩子幼兒園的同學、鄰居的小朋友到家裡玩兒,或者帶孩子參加成年人的聚會,都是在幫助孩子創造社交環境。家長在此時教孩子如何待客、如何幫助別人、分享玩具。
如果孩子把食物和玩具分給其他小朋友,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社交的興趣和信心。
4.從遊戲中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這和成年人的」公司團建「是一個道理,在輕鬆的環境下,集體完成某件事,可以快速地使人際關係升溫,並提高了協作能力。通過玩遊戲讓孩子建立社交意識是最簡單、最輕鬆的方法。
比如:拔河、蹺蹺板、躲貓貓、輪流搭積木等等。相信孩子在這樣的團體遊戲中,他們會懂得團隊協作的力量,也會懂得尊重他人,習得基本的社交規則。
當然,除了以上提到的這些方法之外,還有許多社交技巧可以供家長們借鑑,比如教孩子社交禮儀、不過分幹涉孩子之間的交往、提出孩子與人交往時的不當行為等。
關鍵是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在人際交往中的短板和缺點,才可以有針對性的給予幫助。相信如果我們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社交小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