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出生之後,我也不可免俗地加入了「焦慮老母親」的大軍。有一天在網上瀏覽的時候發現了「中性育兒(gender neutral parenting)」這個詞。點開之後發現這種育兒法推崇不按照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育兒,非常戳我的點。
可能因為我還是希望女兒能獨立活出她自己,而傳統的女性刻板印象好像負面的太多了:安靜,數學不好,情緒化,柔弱,以家庭為中心……看了好幾篇博文之後覺得都是隔靴搔癢,直到找到布朗教授(Christia Spears Brown)的書——《Parenting Beyond Pink & Blue》。
《Parenting Beyond Pink & Blue:How to Raise Your Kids Free of Gender Stereotypes》
布朗教授是肯塔基大學發展心理學副教授,在過去 20 年裡一直在研究性別如何影響兒童的生活。她同時也是兩個女兒的母親。在育兒上,她並不贊成想要抹去性別影響的「中性育兒」,因為性別是客觀存在,且很難改變的。不管你怎麼防範,孩子們總會進入社會接受影響。
作者:Christia Spears Brown
整本書科學證據和生活案例結合,平易近人,生動有趣。(以下觀點,實驗案例,清單都整理自本書)
按照性別分組然後一刀切的事情,已經多到大家都習以為常了。比如女嬰的衣服用品以粉紅色為主,配圖多是花朵和軟萌的動物(小貓咪,小兔子);男嬰的衣服用品大部分都是藍色,圖案多是汽車和大型動物。
還有一些大家經常聽到的評價,例如,扭扭捏捏像個女孩子、野得像個男孩子、女孩子不擅長於數理化、女孩情緒化、男孩講義氣......
反對性別刻板印象為何是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布朗教授說:
簡而言之不僅僅是性別刻板印象,所有的刻板印象都是錯誤的。在推廣一點,除了「所有的生物最終都會死」之類的宇宙公理,簡單的從一個角度做個分類,然後宣布一類只有,另一類從不,本身就不成立——總是有反例的。
大部分人其實並不符合刻板印象中所以的描述。有天生活潑的女孩,有天生內向的男孩。強迫改造自己去迎合所謂的刻板印象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特別是在小學初中,如果因為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而遭到同學的排擠和欺負,會造成一生都難以磨滅的傷。
而且如果你的小孩不符合刻板印象,你也不希望 Ta 覺得自己很失敗。
有人會說,我家是男娃,刻板印象裡面關於男娃的都挺好的啊——擅長數理化,講義氣;愛運動;堅強不逼逼。我是不是不用那麼擔心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性別刻板印象對男孩的傷害也大!
允許男孩子表達情緒圖片來源:紀錄片《無差異的性別教育的影響》
當一個男孩被灌輸「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時候,他會覺得悲傷的情緒是不對的;同時「男孩子就是很調皮,比較暴力」的刻板印象讓他知道暴力發洩是被允許的;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會處理悲傷的情緒了。在悲傷的時候,會用處理憤怒的方式來處理。
同時,在一個「喪偶式育兒」的社會,大家一邊責備男人們,一邊拿走小男孩手裡的娃娃,說「這是女孩子的玩具」,不給他們提供任何學習照顧他人的機會。這樣是不是也是自相矛盾呢?
再想想一個很「瘋」的女孩,喜歡玩小汽車和玩具槍,大家會說她是「假小子」,這是一種容忍的態度,但如果是一個男孩喜歡玩娃娃,喜歡做做針線,大家會說他怎麼「女裡女氣」,是一種斥責和厭惡的態度,甚至會懷疑他的性取向......
如果你家男孩正好符合刻板印象,恭喜你,他的成長道路會輕鬆很多,但是如果一個男孩不符合性別刻板印象,他所面對的世界是更加嚴苛的。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個幼兒園的小孩,隨機按照 T 恤的顏色分成紅組和藍組。在實驗組中教師每天在日常教學中,會強調紅組和藍組,比如:「紅組的小孩今天很聽話」、「藍組的小孩請安靜」。
在對照組的老師不提分組,只用孩子們,在給予評價的時候也是針對個人。六周之後。實驗組的小孩已經形成了對於顏色分組的刻板印象,相比起實驗組,他們更多的會使用紅組的小孩兒都這樣,藍組的小孩兒不會這樣。
圖片來源:紀錄片《無差異的性別教育的影響》
僅僅六周的強化就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可以想像,在這樣大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會對性別非常敏感——事實也是這樣,大概從幼兒園或者小學開始,女孩就只跟女孩一起玩;男孩也是跟男孩扎推兒玩。
首先這跟我們的大腦有關:
1. 我們天生愛分類:可以減少認知負荷,更快的認識這個世界
2. 我們天生喜歡臉:區分監護人和陌生人能提高存活機會
不可否認的是,性別的確是一個最直接,最明顯的將人分類的標籤。
圖片來源:紀錄片《無差異的性別教育的影響》
大家在分類的時候,會自然地:
1.誇大組間差別
2.誇大組內相似性
3.記住符合刻板印象的信息
所有人,包括大人和孩子,都傾向於記住符合自己認知的證據。回想一下小時候看星座性格描述的時候,是不是會在一堆描述中找到符合自己的那幾個(同時忽略掉其他不符合的),然後說:「哎呀這個好準呀,我就是這樣的誒!」
這還跟孩子們的學習方式有關:
大家都知道嬰幼兒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他們的學習主要通過觀察和模仿。當然嬰兒們在觀察大人的時候,並不僅僅局限於你在完美的「育兒模式」的時候,而是「老大哥時時刻刻都看著你喲。」
當他們發現了不同的時候,會從大人的語言和行為中決定這個差異是否重要。這裡用性別和頭髮長短舉個例子:孩子們總會聽到大人強調性別——「你看那個小姐姐/女孩在玩滑梯」、「你在那個小哥哥/男孩在騎自行車」、「這個小女孩好乖啊」,而不是用頭髮長短——「你看那個短頭髮小孩在看書」......
於是性別(而不是頭髮長短)才是更重要的分類。為什麼更重要呢?家長會自己總結出很多理由,有你能想到的(比如公認的刻板印象),你想不到的——美國沒有女總統是因為法律不允許(是的,這是一個 2007 年的研究中的數據,有三分之一的被訪小女學生是這麼認為的…)
即使家長能做到 100% 完美,但是孩子也是要社交的——你家裡每天洗手消毒,出門了大家都不戴口罩……不被傳染也難啊……
在討論這個之前,先強調兩點:
1.嬰幼兒和成人是不同的
在成人中觀察到的男女差別,不一定在嬰兒中存在。成人經歷了社會的洗禮之後已經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了——所以某火星金星的書才賣的那麼火。
2.男女無差
下面來看看大家比較關心的幾個刻板印象:脾氣和情緒化、數學能力、語言能力。寫太長了估計沒人看,這裡直接列一下元分析的結論吧。(以下的結論都來自元分析)
脾氣與情緒化
刻板印象:女孩更情緒化
結論:男女在感知情緒,情緒化程度上沒差別。但是——
於是男孩在處理情緒的時候,會比女孩,稍微更難抑制不正當行為,稍微更容易爆發。這個差別不是很大,這個差別不是很大,這個差別不是很大。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數學能力
刻板印象:男孩更擅長數學
結論:的確有點差別,但是,控制了刻板印象的影響因素之後,女孩比男孩的表現要好。
實驗中發現的刻板印象:
語言能力
刻板印象:女生語言能力更好,也更嘮叨。
結論:
3.男女無差但有別
布朗教授也給出了一些建議。
首先是大原則:目的不是去掉性別標籤,而是教會小娃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當Ta們被貼標籤的時候,知道那是不對的。所以每次在聽到相關言論,看到相關現象的時候,指出來就好了。
具體操作:
1.不要只買一種顏色的衣服和玩具。女孩子可以穿藍色,綠色;男孩子可能不太好穿粉色,但是黃色還是可以的嘛。
2.減少含有性別的評價:小公主,小王子,小美女,小帥哥,等等。
3.多多跟男孩說話;多跟女孩聊數字。
4.買書的時候涉及廣泛的題材:給女孩也買一些汽車啊,航天,世界的玩具而不只有娃娃和小廚房;男孩子也應該有幾個毛絨玩具。
5.檢查孩子的書籍。看看小動物擬人化的時候,是不是猛獸都是「他」,軟萌的都是「她」?涉及到職業的時候,是不是男性都是醫生科學家太空人;女性更多是輔助性職業例如護士秘書;家庭場景中是不是總是媽媽在做家務爸爸在工作?有男孩女孩的時候,是不是很多女孩遇到困難哭哭哭男孩去幫她?在親子閱讀時可以指出來這個問題。或者隨機給不同的小動物賦性別。
6.如果你發現老師使用性別刻板印象,應該指出來。
7.不要強化性別隔離——舉辦生日聚會的時候邀請男生也邀請女生。
8.要不耐其煩的指出每一次你刻板印象,不要假設你說過一次娃就明白了。(想一下你教 Ta 睡前刷牙用了多久,是不是每天要提醒一下)也不是很複雜,就是指出那個特徵男孩女孩都,然後舉一個反例,完了。不用反應過激。
強烈推薦大家讀原書,最後祝大家帶娃愉快。■
作者:貝貝。數據工程師,家有一娃一狗,育兒先育己。
責編:童謠 & 蒲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