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公認3-5歲是幼兒性別意識發展的敏感期。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不論是去看望親友家的孩子,還是給自家娃挑選玩具,家裡有男孩的,來到商場後通常都直奔小汽車,家裡有女孩的則直接置身於粉色芭比娃娃的世界。
男孩愛玩車,女孩愛玩娃娃,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家長的思維模式,而孩子的表現通常也驗證了這一定律,但是這到底是孩子的天性,還是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呢?
上周休息的時候去同事家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談到孩子的話題,他還很驚訝,我怎麼知道他家的是兒子?我指了指他家一整個展櫃的小汽車模型。
朋友恍然大悟的笑了笑:「這孩子從小就喜歡車。抓周的時候,滿地的小玩意兒都不看,直接把他大哥的玩具車抓起來了,為了滿足他,我們家都快被車給淹沒了。」
接著我們就探討起來,男孩子喜歡車,到底是因為我們一直給他買車所以他才喜歡,還是因為他骨子裡就帶著這個基因呢?
男孩兒喜歡機械類的小車、變形金剛,女孩兒喜歡娃娃、毛絨玩具,仿佛已經是大家公認的事實。
很少有人思考,為什麼在沒有形成性別意識之前,孩子對玩具的指向就這麼強烈?
一項針對美國2-5歲學齡前兒童的研究調查了孩子們的聖誕禮物,結果顯示孩子主動要求的禮物,基本都趨向於刻板印象類別。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食物、顏色等方面有偏好選擇,實際上都會受到大人的影響,那麼他對有玩具的喜愛是否也是如此呢?
2002年傑裡安·亞歷山大教授與其他科學家用猴子作為樣本,論證這一現象。
他們分別向44隻雄性和44隻雌性黑長尾猴提供了六樣玩具,分別是玩具警車和球,娃娃和玩具鍋,圖書和毛絨玩具狗。男性化、女性化、中性化數量相等。
結果,雄性與雌性黑長尾猴的表現與人類嬰兒相同,選擇的都是符合性別特徵的玩具,甚至沒有猴子選擇中性玩具。
1. 天性使然
在原始社會中,男性通常負責狩獵,需要用到很多工具,因此他們對會活動的、冰冷的機械類玩具會表現出熱愛。在玩這類玩具時,通常會體會到自己強大的力量,從而充滿自信。
而原始社會中女性則負責看護孩子、採集果實、整理家居。
在現代社會,小朋友會將玩具娃娃視為好朋友,或者是看護的對象來給娃娃做衣服。模擬生活環境的行為恰好滿足了情感表達的需求。
2. 社會強加
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對玩具的自主選擇權,最初期的玩具都是由父母購置的。因此從小接觸哪個類型的玩具,長大後通常就會對哪類玩具比較精通。
一個小男孩抱著一個穿粉色裙子的娃娃,出現在大家面前,通常會迎來大家的恥笑,為孩子貼上「娘」「像小姑娘」的標籤,從而打擊孩子的自尊心。
即使男孩子表現出對娃娃的熱愛傾向,也會很快被扼殺。
3. 激素影響
幼兒時期,不同性別兒童體內激素水平就已經開始不一樣,通常情況下男孩體內雄激素水平較高,女孩子則相反。
雄性激素會更激發人類拼搏,創造對抗的情緒,雌激素則會使女性展現出溫柔守候平和的特質。
而汽車和娃娃一個是強硬的代表,一個是甜美的象徵,很好地對應了男女不同的情感需求。
1. 尊重孩子的個人愛好
儘管男孩愛車女孩愛娃娃是大多數情況,但沒人規定一定要這樣,即使男孩子表示想要一個布娃娃,媽媽也可以滿足他,這只是說明他對這類玩具感興趣。
2. 不要讓大人的決定影響孩子審美
在孩子喜歡什麼玩具,喜歡什麼服飾上,媽媽可以給他一些自主權,讓孩子自己挑選,不要讓大人的決定影響孩子審美。
糖果媽媽叮囑:直接接觸孩子皮膚的用品要謹慎選擇,給孩子的玩具要從正規渠道購買。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