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授權轉載
轉載請先聯繫www.huanqiukexue.com
人們往往將「才華」與男性聯繫在一起。這讓不少女性陷入了困境,導致她們無法踏入一些重要的學科和領域,比如在2015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女性不足總數的30%。科學家發現,這種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可能在幼兒園時期就已經形成了。
20世紀80年代,哲學家有時會提到「靈光」這個詞,以此比喻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再複雜的哲學難題也能尋找到答案。只有寥寥數位哲人有幸獲得這種靈光的青睞,他們的成果也代表著哲學領域的黃金標準。沒有靈光的人只得永世追隨這些天才的腳步。
每當我們在聚會上碰面時,萊斯利(本文作者之一)都喜歡講這種故事。我們兩人的專業不同,萊斯利的專業是哲學,而我則從事心理學研究,但我們的研究主題類似,所以我們會定期小聚,聊聊研究動態,說說我們在各自領域中的經歷。心理學和哲學在實質上頗為相似(其實,直到19世紀中期之前,心理學都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但我們講的故事說明,這兩個學科對成功需要具備的重要因素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哲學家遠比心理學家更看重某一種人:那種頭腦格外聰明的智慧型天才。而心理學家則更相信,心理學前沿學者的成就大多是通過努力和經驗取得的。
起初,我們只是將哲學對才華的偏執看作一種小怪癖,儘管有些古怪,但無傷大雅。萊斯利的領域中還有很多看起來更重大的問題,比如很難吸引女性和少數群體的學生。
近年來,儘管哲學領域一直都在關注缺乏女性代表的問題,這個問題也稍微有所緩解,但是直到2015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女性仍不足總數的30%,非裔美國人則僅佔1%。
相比之下,心理學在吸引和留住女性學生方面顯得更成功(剛畢業的博士中,女性佔72%),2015年的博士畢業生中,非裔美國人佔到7.8%,儘管這個數字仍然落後於這個群體在人口總數中的比重,但仍比哲學專業高出6倍。
這種差異很難讓人理解。我們倆在專業領域中有很多的共通點: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在研究人們如何感知和理解這個世界、如何分辨對錯、如何學習和使用語言等等。二者之間也有少數顯著差異,比如心理學家經常利用統計學和隨機試驗。
不過,現在實驗哲學開始大行其道,哲學家也開始通過調查和實驗來探討道德等問題。兩個學科之間的差異也變得模糊了。哲學與心理學明明如此緊密相關,為何卻在成員構成方面相去甚遠?
幾年前,我們展開了一場非常具有啟發性的對話。那時,我們突然將兩條線索串在了一起。在一場學術會議後,我們與共同參會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一起吃飯,聊天的內容碰巧從哲學家對才華的迷戀飛快轉向哲學領域的兩性差距。這兩個話題的碰撞,讓我們想到了從未考慮過的一些內在聯繫:或許,正是因為哲學家過於強調才華,才使女性或少數群體很少投身哲學。我們並沒有否認才華的優勢,而是猜測人們是不是更容易忽視女性和非裔美國人的才華。如果某一個學科過於看重入門者是否才智過人,就相當於掛起了「閒人免入」的牌子,這會使與這門學科現有研究者存在差異的新人都被拒之門外?
從表面上來看,看重才華並不會使某一個群體優於另一個群體。至少在科學家看來,認知能力與性別或種族並不具備內在相關性。哲學家尋求的是某一種思維品質,而不在意具有這種思維的是什麼人。然而,這種看似符合邏輯的傾向很快就出現了問題。因為普遍存在的社會觀念誤以為,某些群體的智商是高於其他群體的,比如白人男性。
即使是當晚在座的學術工作者,也有人表示,男性與女性的思維方式確實不同。這種觀點聲稱,女性更實際,更現實,而男性則比較願意做一些與現實不同的抽象論證,這又被視為哲學才華的一種標誌。我們開始猜測,這種將男性與才華等同的刻板印象是否會導致女性放棄高度重視才華的學科。此外,這類學科的現有成員可能也會對男女的發展前景抱有不同期待,因此,在評估和鼓勵方式上,採取不同的策略。同樣的邏輯也可以延伸到種族上:在漫長的歷史中,美國人一直將非裔美國人描述為智商較低的種族,這極有可能影響他們進入重視智商水平的學科。儘管這些延續刻版印象的做法不受科學支持,但是,哲學對才華的迷戀確實可能因為刻板印象對學科從業者的多樣性產生深入影響。
當晚,我們兩人又談到了自己的想法。我們猜測,這種影響是否已經延伸到了涵蓋範圍更廣的學科中。學術界常常談及才華,科學、技術、工程學或數學等領域更是如此,幾乎是司空見慣的事。所以,這些領域也可能存在多樣性不足的問題。或許,我們在閒談中對哲學與心理學的比較,可以引出關於女性和少數群體在這些領域代表性不足的問題?
越是深入思考,越能意識到,我們的才華假說或許也能解釋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的性別與種族差異。例如,生物化學專業的博士畢業生中,近50%是女性,但有機化學的女博士卻只能勉強超過30%而已。這種差異並不能用學科內容來簡單解釋,因為兩門學科中有很多重疊內容;也無法以學科發展的歷史來解釋——生物化學脫離有機化學與心理學脫離哲學作為獨立學科存在的時間差不多長。我們猜測,血緣關係如此親近的兩門學科之間的人群差異,以及各個科學領域之間的差異,得看學科本身有多強調高智商才是成功的關鍵,而強調程度本身就是影響最終數據的因素之一。
這個還處於早期階段的猜想讓我們很快就想起了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的研究工作。德韋克和同事發現,一個人對自身能力的看法會對最終能否成功產生巨大影響。如果一個人把才華看成一成不變的特質(以德韋克的術語來說,就是「固定的思維模式」)便會表現出害怕犯錯的傾向。而這又反映出了所謂才華的局限性。與此相反,具有「成長式思維模式」的人則會認為能力可以不斷提高。換言之,能力是一種可塑的特質,通過努力和改進,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對於採用「成長式思維模式」的人,犯錯並不意味著責備,而是一個寶貴的信號,讓自己意識到哪裡需要改進。
儘管德韋克最初研究的是個人的思維模式,但她和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分校的瑪麗·默菲(Mary Murphy)都認為,有組織的群體(例如公司和俱樂部),可能也存在偏愛才華的現象。再往前推一步,我們就能探討這種觀念是否已經滲透整個學科領域了。哲學和其他領域對才華的推崇很有可能營造出了一種氣氛:高智商的表現能夠得到讚許,而缺陷則應盡力避免。再結合才華在各個群體之間分布不均的觀點,一些背負著刻板印象的群體極有可能因此失利,比如女性或者非裔美國人。畢竟,如果我們已經帶上了有色眼鏡,就很容易在對方身上「看到」缺陷和不足。
通過電話詳聊以後,我們已經商量好檢驗這個想法的初步計劃了。我們打算與大量不同學科的學術工作者聯繫,詢問他們的意見,看看在自己所屬的領域取得成功是不是也需要才智過人。之後,我們會查詢這些學科的博士畢業生在性別和種族(民族構成)方面的數據(可以在美國科學基金會的網站上免費獲得這些數據)。如果我們的預感準確,就應該能看出越是重視才華的學科,女性和非裔美國人博士的比例就越少。我們不僅要在自然科學與社會及人文科學等宏觀層面做對比,還要在文理科內部,比如哲學和心理學這類相似的學科之間做比較。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統計了數千份郵件問卷後,我們與俄亥俄州奧特本大學的合作者梅雷迪斯·梅爾(Meredith Meyer)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合作者愛德華·弗裡蘭(Edward Freeland)都認為,一些問題的答案浮出水面了。學術工作者的答覆(近2000人,來自30多個學科)與我們預期的博士分布數據相符:越是重視才華的學科,女性和非裔美國人博士的人數就越少。
刻板印象vs 女性和少數群體數量
在調查了30個學術領域中近2000名工作人員後,我們以「各學科對才華的重視指數」作為參照,衡量了業內人士如何看待才華對成功的重要性。與分數較低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相比,物理、數學和哲學科學的分數較高,同時獲得高等學位的女性和非裔美國人也較少。調查結果表明,在美國,很多領域暗中將才華與白人男性劃了等號。
接下來,我們把理科、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答覆分開。進一步研究這些細分小組的數據後,我們發現,對才華的強調與行業內女性和非裔美國人博士的人數間存在對應關係。在物理學與生物學,以及哲學與社會學的比較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正如我們根據美國科學基金會的人口數據預測的,化學比生物化學更看重才華。而女性和非裔美國人博士在心理學中的比例要比哲學、數學或物理學中更高。看來,我們誤打誤撞地得到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解釋:有著刻板印象的各類群體確實更少在重視才華的科學中獲得博士學位。
先放下對這些數據的興奮,目前我們只能證明,在某個領域中,明確表示對才華有很高要求,與這個領域中缺少女性或非裔美國人存在相關性。但我們還無法證明其中的因果關係。多年來,科學家提出過很多解釋,試圖說明為什麼兩性在很多職業中存在明顯的數量差。比如,男性(無論單身或已婚)更適合比較繁重的工作;又比如,相比於沒有生命的對象,女性在工作中更喜歡與有生命的個體打交道。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應該明確,我們提出的解釋是不是全新的,或者這些解釋已經在前人的理論中討論過了。
我們仔細考察了最常見的幾種解釋。例如,我們研究的現象是不是只是簡單地反映了這些學科對數學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以入學者的數學成績(GRE考試)為指標,我們大致瀏覽了他們的成績。然而,對才華的強調程度依然比數學成績更能反映女性在這個領域中的比例。當然,還有一種普遍存在的觀點認為,從事尖端行業的女性較少,是因為她們希望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我們向參與調查的學術工作者詢問他們每周工作多少小時(在學校和不在學校的工作時間都計入),卻發現,即便考慮工作量的差異也無法動搖「才華論」的解釋力。這個單一變量(對才華的重視程度)仍然能夠反映在30個學科領域中從業者性別的差異。我們還考慮了另一種普遍存在的說法:女性可能更喜歡與人打交道(也對人有更好的直覺性理解),而男性則喜歡跟沒有生命的對象或系統打交道。哲學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但是分析哲學中的多個分支就能發現,這些領域仍然以男性為主導,顯然這種說法不太行得通。
就像很多正在推進的研究一樣,初步的研究表明,我們還有很多問題沒搞明白。例如,我們應該弄清楚:學術工作者對才華的重視,是不是在接受教育的早期階段就已經表現出來了。那時,學生們對性別與種族的看法是不是已經表現出差異了。
我們很想在本科生階段測試這個想法,因為這是學生通向未來職業生涯的大門。在那時,對才華的強調是不是已經對青年女性和非裔美國人如何選擇專業,產生重要影響了?
答案是肯定的,正如2016年我們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說的。當時,我們分析了學生在「為教授打分」網站(RateMyProfessors.com)上對導師們的匿名評價。我們發現,本科生更喜歡給男教授「聰明」或「天才」之類的評價,數量甚至達女教授的2倍。而「優秀」或「傑出」之類的詞,則相對平均。我們認為,學生的評價中出現「聰明」和「天才」的總數與對應專業缺乏多樣性密切相關。
進一步調查表明,即便是在非學術工作中,人們心目中依然存在部分工作對才華有要求的觀念。在家庭或學校中接觸這樣的想法,可能會使背負著刻板印象(女性或非裔美國人)的青少年在還沒有踏足大學校園時就放棄某些學科(例如科學或工程學)。
此時我們意識到,必須調查這些刻板印象是怎麼形成的。在我們的文化中,青少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認為一些人要比另一些人更聰明的?一方面,這種刻板印象可能是在成長過程中長時間接觸周圍的文化影響(比如媒體對才智的描述,父母、老師、教授和同學們的性別偏見)才產生的。另一方面,發展心理學的證據表明,兒童就像文化海綿,他們已經對社會環境中的各種信號非常敏感了。事實上,小學低年級的孩子們已經接受男生擅長數學,女生擅長語文的刻板印象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或許可以猜測,刻板印象也可能是在更早期的階段形成的。
為了檢驗這種觀點,我們向數百名5到7歲的兒童(包括男孩和女孩)詢問了許多問題,從而判斷他們是否把「特別特別聰明」(我們把「才華」翻譯成了孩子熟悉的表達)與性別聯繫在一起。調查結果發表在2017年1月的《科學》(Science)上,我們的結論與早期文獻中描述的習得性性別刻板印象一致,但這仍然很令人震驚:5歲時,小男孩和小女孩的自我評估還沒有表現出任何區別,但到了6歲,女孩就很少認為,與男孩相比自己「特別特別聰明」了。
這麼小的孩子中就已經出現刻板印象了,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印象會限制孩子們以後的興趣方向麼。我們找了另外一組5到7歲的孩子,讓他們參加一些之前不太熟悉的活動,並將這些活動描述為「給特別特別聰明的孩子玩的遊戲」。隨後,我們比較了每個年齡組的男孩和女孩對這些活動的興趣。結果表明,在5歲的孩子中,兩性之間沒有差異,但6歲和7歲組的男孩比女孩的興趣濃厚得多——這也正是我們觀察到刻板印象開始形成的年齡。此外,孩子自己心目中的刻板印象直接影響了他們對這些新活動的興趣。一個孩子越覺得異性更有才華,就越是對我們給「特別特別聰明的孩子」玩的遊戲不感興趣。這個證據表明,對才華的刻板印象與兒童的志向之間存在早期關聯。在兒童成長的後續階段,這種關聯可能會把很多有能力的女孩從社會認為專屬於聰明人的領域中篩掉。
現在,我們面臨了一項艱巨的任務,如何才能利用這些信息更好地進行幹預。從目前得到的證據中,我們已經可以得出一些建議了。在與學生和被監護人之間對話時,儘量少談天才或才華,這可能是相對容易和有效的一個辦法,另外,在自己的領域中,儘量對背負負面刻板印象的群體更友好。考慮到現狀,如果仍然將才華當做必備的特質,那麼背負刻板印象群體中的天才,就很有可能因為接受過這種信息而變得氣餒。不過,改變不能只限於語言,還需要解決一些根深蒂固的系統性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是由於表現出過於注重才華產生的。但是,在哲學領域中,如果只是對 「靈光」緘口不談,卻在做事時依然遵照唯才華論,可能對投身哲學的年輕姑娘來說,並不會有什麼幫助。
另一項重要結論是,我們應該儘早對孩子進行幹預,比傳統上認為的時間還要早才行。研究數據表明,人們的心理活動妨礙了很多領域(特別是注重才華的領域)中的多樣性,其中一部分甚至可以回溯到小學階段。如果等到大學再介入,恐怕已經不是確保男性和女性都能公平追求自己職業的最佳時期了。
作為一個社會,我們應該明智地鼓勵青少年多採取成長式思維模式,儘量避免僵固式的思維模式。
作者:安德烈·欽皮安(Anderi Cimpian,紐約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薩拉-珍·萊斯利(Sarah-jane Leslie,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
翻譯 :汪梅子
原題:「女生不善學理科」的刻板印象,竟在6歲時就已成型:揭秘「才華陷阱」
環球科學招聘科技記者、科學編輯、產品運營、產品經理、整合營銷經理、全棧工程師等職位,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詳情
編輯:太陽騎士07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要忙瘋掉……
2. 原來,這些我們都默認科學家早已解決了的問題,至今仍然無解
3. 理工科學霸的子女更易患自閉症
4. 雞蛋從高空墜落能砸死人,為什麼貓卻摔不死?科學告訴你答案
5. 光學3分鐘:從入門到放棄
6. 光速為什麼如此重要?
7. 量子計算陷入難解困境,未來發展何去何從?
8. 除了《時間簡史》,關於霍金你還應該知道這些!
9. 速速收藏!可樂竟然還有這些神奇的用途!
10. 石墨烯研究的意外發現,是否能解開高溫超導之謎
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