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首發於公眾號「小小神經元」,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為什麼小女孩會喜歡組裝機器人?為什麼小男孩會喜歡玩洋娃娃?
當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似乎家長們開始對孩子的性別意識更加關注了,尤其是當孩子的喜好和性別「不相符」的時候,家長們就會開始擔心,甚至刻意讓孩子接觸很多男孩或者女孩「應該玩」的玩具。
不過,這種擔憂,真的非常有必要嗎?
男孩和女孩的先天能力差異不大,但因為後天環境施加了不同的影響,會對孩子產生重大影響。在國內,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依然非常多,從小男孩淘氣是聰明,小女孩應該文靜;小男孩喜歡玩汽車,小女孩喜歡洋娃娃;到男人應該有事業有成,女人應該照顧家庭……
在玩具店裡,性別化分類也越來越普遍,這種現象意味著女生很難去選擇被標記為「男生專用」的玩具,如樂高、玩具車等,對於男生亦是如此,娃娃和音樂盒都很少出現在小孩男的房間裡。
這樣的性別刻板印象會限制孩子的發展方向,重視避免這些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是為了避免以後影響孩子的職業道路和生涯發展。
每個人都難免會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也難免用這些觀念影響他人。這導致有些家長,在發現自己孩子的喜歡和傳統觀念不相符時,便如臨大敵。當然,不止是國內,世界各地的國家社會都難免存在性別的刻板印象。
不過,各地關於刻板印象的態度雖不盡然相同,但就在過去的三年時間裡,情況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整個社會越來越意識到文化強加的性別成見會對兒童產生負面影響。性別中立開始日益普及,2017年美國的一項研究還發現,強加的性別成見可能會導致身體和精神健康風險,阻礙孩子的成長,也不利於性別平等觀念的建立。
瑞典社會就是一個致力於儘量減少性別刻板印象的環境,包括他們對幼兒的教育也致力於此。在瑞典,存在一些性別中立幼兒園,這些幼兒園的老師都接受過專業培訓並得到認證。
在日常的教學中,這些學校也要求老師要根據個人需要而不是性別差異來對待不同的學生,例如,儘量避免使用性別化的語言,修改故事和歌曲中關於傳統性別角色和家庭結構的部分,以及避免針對某一性別的刻板印象和行為。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有意識地選擇了「性別中立育兒」,在玩具、衣服、未來職業規劃等方面鼓勵孩子堅持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而不去按照性別刻板印象給孩子「貼標籤」。
美國的發展心理學博士Christia Spears Brown表示,「所有的孩子都應該有玩具娃娃,因為玩具娃娃能夠教會他們同情心、換位思考和培育;所有的孩子都應該玩樂高,因為樂高能夠提升他們的空間思維。」
很多性別偏見的形成,是由我們從小對待男孩女孩的方式造成的。很多時候,是大人在替孩子進行選擇他們應該怎麼玩、怎麼穿、如何表達情緒等等。
然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即使在一些性別單一的學校(比如男校或者女校),我們也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需要、喜好、天賦和夢想,而這些必定是千人千樣的。
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或許無法真正避免或者抹殺,但是我們卻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儘量不受這些觀念的束縛,或許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你不必成為任何人希望的樣子,不必做個強壯的男子或者賢惠的女子,成為你自己就好。
那個喜歡玩洋娃娃的男孩,或許日後會成為優秀的設計師,那個喜歡玩手槍玩具的小姑娘,或許會成為出色的女兵,保家衛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和喜好,或許我們要做的只是在他們身邊支持他們。
逐漸摒棄刻板印象的他們,或許日後會更加開朗,會和各種各樣不同性別不同家庭不同國籍的人成為朋友;或許日後會更加包容,可以理解形形色色的人的難處,也對自己寬容;或許日後會更加勇敢,敢於直衝九霄,遨遊四海,敢於表達所想所思,敢於面對任何不公。
現在歐美最流行的童書是什麼?答案不是那些老掉牙的經典童話,而是從娃娃抓起的「叛逆」故事。延續王子救公主的套路?不如讓王子去愛王子,而公主自己當家作主。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幾本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繪本,還原最真實的孩子。
1.《給叛逆女孩的睡前故事》
在《給叛逆女孩的睡前故事》中,別出心裁地講述了100個特立獨行的女性的故事,其中既有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也有女性大廚茱莉亞查爾德,有作家勃朗特姐妹,也有美國歌手碧昂絲。
每個故事都是按照童話的文體寫成,插圖作者是來自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巴西等世界各地的 100 個女性藝術家。伊萊娜表示,希望這本繪本能讓聽睡前童話的小女孩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樹立更遠大的目標。
2.《給與眾不同的男孩的故事》
這是一本關於同性戀的兒童繪本。雖然關於同性戀的兒童繪本在美國並不鮮見,但成為暢銷書卻是頭一遭。
起因是美國現任副總統彭斯發表了歧視同性戀的言論。而彭斯養了一隻寵物兔,叫馬龍邦多,是個網紅,有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和流行童書《馬龍邦多在副總統彭斯生活中的一天》,從一隻寵物兔的角度記錄了副總統一天的生活。
於是,脫口秀主持人約翰奧利弗乾脆藉由這隻兔子,創作了這本打破性別刻板印象的 ——《給與眾不同的男孩的故事》。
公兔子馬龍邦多與另一隻公兔子相愛,但是卻遇到了長相酷似彭斯的「臭蟲」阻撓。最後,兔子情侶打敗臭蟲,終成眷屬。
這本繪本的有聲版由多名支持同性戀協會的好萊塢知名演員參與配音,銷量更是遠遠超過彭斯的原書,榮登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奧利弗表示,該繪本的所有銷售收入都將捐獻給美國愛滋病協會和慈善組織。
3、《灰姑娘的夢想》
灰姑娘的夢想是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她的夢想很簡單:不是成為王后,而是成為一名太空人。
這是一本引導孩子正視性別刻板印象和性別偏向的繪本,如果你的孩子的夢想很特別,請尊重他/她的愛好吧,也許上天給了這個孩子這樣獨特的天賦去完成他的使命。
4.《Little People, Big Dreams》
這是一套女性專集繪本系列,講述了各行各業優秀女性的成長故事,如居裡夫人、弗裡達、香奈兒等,畫風非常可愛。這個系列的繪本主題只有一個:每個小女孩,都可以有大夢想!
每一本的主角都是一位影響世界的女性,通過她們的經歷傳遞給小朋友們堅持夢想的力量,無論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過怎樣的人生,都可以通過努力、堅持和勇氣去追尋。
5.《Sally Healthcote》
這本書曾入選英國衛報《十本關於革命的書》的推薦清單。講述了19世紀英國著名的「婦女參政論者「為女性投票權而抗爭的歷史。很難想像僅在100年前,女性還未和男性享有同樣的政治權利。男人認為女性」情緒化「、」幼稚「而不能擁有投票權。
雖然時至今日,也很難說男女已經完全平等。但是今天的女性確實已經在享有前人抗爭的成果。可惜的是,今人對那段爭取婦女權利的歷史卻知之甚少。
這本書嚴格意義上不算是一本僅僅給孩子看的書,大人也可以藉由這本卡通繪本了解那段歷史。讀這本書你會了解到--男女趨向平等的過程並不像世人想像的那樣簡單自然。這其中也有犧牲、有堅持、有衝突。
6.《長襪子皮皮》
英國《衛報》這樣評價本書的主人公長襪子皮皮--「a feminist, an optimist and a free thinker」(一個女權主義者,樂觀主義者,和自由思想家)英國童書作者Emma Shevah最為推薦的兒童故事之一。
雖然這並不是一本直接講述女權的童書。但小女主角自由勇敢開朗的個性,以及圍繞在她身旁展開的另類逗趣的故事,給了女孩們有別於「公主」類型故事中被動、等待被拯救的女性形象。這本書啟發著小女孩去更廣闊的世界去為自己而活,雖然歷史悠久,但是不容錯過。
7.《愛花的牛》
從前,在西班牙,有一頭公牛名叫費迪南。其它的公牛都喜歡跑跑跳跳、互相抵角,只有費迪南不喜歡。他常常坐在牧場外那棵最愛的樹下,靜靜地聞著花香。
如果你喜歡《綠野仙蹤》裡那個可愛卻娘娘腔的獅子,就一定也會喜歡這頭叫費迪南的公牛。這本歷史悠久的書由曼羅·裡夫執筆。雖然是一個簡單的童話故事,它所包含的「反戰」和「女性主義」的意味卻讓它在西班牙內戰期間成為禁書,也曾被納粹列上焚書書單。
經久不衰的傳奇繪本,畫風樸實,值得一讀。
8.《小恐龍的飛行醫院》
恐龍太太辦了一所恐龍學校,小恐龍們都在這裡學習本領,一年級要學習飛行,二年級要學習吼叫,三年級要學習噴火,四年級要學習抓公主,五年級要學習格鬥。
主人公Zog就是這所學校裡一隻上進的小恐龍,他努力地學習,想要贏得一枚金色星星獎牌。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Zog一路跌跌撞撞:學習飛行時,他不小心撞到了樹上,頭上腫起了一個大包;學習吼叫的時候把嗓子都喊啞了;學習噴火的時候又不小心燒到了自己的翅膀。而有一個善良的女孩兒,每每在 Zog 受傷時都會出現,安慰他幫他治療。
沒有抓到公主的Zog傷心極了,這個女孩兒又出現了,她讓Zog把自己抓走,因為她就是一個公主!
Zog帶著公主回到學校,獲得了星星獎牌,Zog開心極了,公主也留了下來照顧受傷的小恐龍們。」我不需要被人救,也不想再當公主了,不想再穿著傻乎乎的蓬蓬裙在城堡裡閒逛。「 這本書的插圖明亮有趣,想像力滿溢。不想當公主只想當醫生的女孩和尊重讚賞女孩的騎士都充滿了力量。
9.《奧利弗是個娘娘腔》
本書中男主人公奧力佛就是一個在學校遭受歧視但「娘娘腔」,他不喜歡踢球,喜歡一個人讀書、玩紙偶娃娃,喜歡在家裡的閣樓上又唱又跳,儘管同伴們總是捉弄他,但是奧利佛卻並不氣餒,他沒有放棄自己的興趣,參加了才藝表演,最終得到了同學們的理解和喜愛。本書根據作者湯米.狄包勒的自身經歷改寫而成。
一個男孩子喜歡女孩子喜歡的東西,並不應該被歧視。本書教會孩子的,並不僅僅是平等的性別觀念, 也是「寬容並接受非我族類」 的善意。
10.《威廉的洋娃娃》
和《奧力佛是個娘娘腔》一樣,探討的問題是「男生的丫頭氣」 ,曾獲得紐約時報年度童書、美國圖書館協會年度好書。
男生可以喜歡粉色嗎?男生可以喜歡洋娃娃嗎?一個不想要火車,不想要籃球,卻想要洋娃娃的男孩子,只有奶奶理解他,給他買了洋娃娃,而父親卻生氣了,問奶奶:「他是個男孩子啊,為什麼需要洋娃娃?」奶奶微笑的回答說:「因為想要啊,要給孩子他想要的東西」。
這本書出版自1972年,其觀念至今看來依然前衛。
我們生活在一個全新的時代,別讓陳腐的標準影響到了孩子的無限可能,他們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並不應該影響到他們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
所以,請各位爸媽放手讓我們的孩子擺脫性別的刻板印象鑄就的枷鎖吧。讓他們成長為性格更加複雜多樣,更能適應環境的人。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遵循本心,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哈佛腦科學海歸團隊創立的自閉症康復教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