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布拉德福德——要抽象,不要刻板印象

2020-12-20 藝術中國

身高兩米一的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走在上海大街上,常被小孩子認為是籃球運動員。刻板印象是許多人都難以避免的,許多情況下也並非出於惡意,可它會使封閉的人更封閉。我們從布拉德福德的抽象畫中看不出直白的訴求,但這位藝術家用自己的每一件作品,甚至自己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句話,打破人們的思維定勢。

藝術家的特性之一是質疑

「刻板印象隨處可見,就像一隻黏在你背上的猴子。」馬克·布拉德福德從小開始,最厭惡的事物之一就是刻板印象。「我沒有決定要成為藝術家。我一直就是個藝術家。」從小,身邊的人就告訴他,他是個奇怪的孩子:「這可能是藝術家知道自己是藝術家的渠道之一——他們就是這麼奇怪。藝術家從很小時就會開始質疑,關於性別角色、種族、階級。」

布拉德福德身高接近兩米一,少年時期一個夏天就長了25釐米,把所有人嚇了一大跳。黑人!大高個!於是,身邊所有的人都說他應該去打籃球,但是他毫不理會這種期待,13歲時開始在他媽媽開的美髮沙龍做學徒。「這是我第一次反抗。」 不過,他還真的拍過一個自己打籃球的視頻作品。

錄像裡,從上半身看只是一個穿著橘黃配深藍色運動衣的黑人大高個在打籃球,鏡頭拉遠發現運動服在他下半身變成有裙撐的大裙子,藝術家因而動作笨拙,然而裙擺隨風飄揚,又有種罕見的美感。「這件作品表達了破除多個層面阻礙的願望:文化的,性別的,種族的。」視頻的最後,他投籃。得分!這件視頻完美地表達了布拉德福德的藝術理念,乃至生活信念。他致力於反抗刻板印象和主流價值觀加給人們的桎梏。刻板印象無處不在,藝術領域也一樣。

高中畢業後,布拉德福德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進大學,四處旅行,靠給人剪頭髮謀生。每回提到這段經歷,他都會說:「我去了好多夜店啊。」將近三十歲時,他進了加利福尼亞藝術學院,拿下學士和碩士學位。2001年,哈萊姆工作室美術館(Studio Museum in Harlem)新任總監Thelma Golden把布拉德福德的作品選入新晉藝術家群展「自由式(Freestyle )」,正式將他拉入主流藝術界的視線。「他的作品太值得一看了,因為他從關於自己與個人史的角度,也從涉及美學的角度定義了藝術創作。」Thelma Golden這樣評價道。

「我1997年畢業,到2000年就是做些小事情。後來,2001年,哈萊姆工作室美術館,砰!一切由此開始。」那時候布拉德福德對藝術界的認識幾乎為零:「我知道畫廊都在切爾西,不過我不知道哪個畫廊好哪個畫廊不好,也覺得走進畫廊有點不好意思,沒什麼人,工作人員冷冷地看著你。」就在這樣的時候,藝術界一下子關注到布拉德福德的作品。

去精英化的抽象繪畫

布拉德福德在介紹自己的繪畫風格時曾經說過:「我希望能成為抽象表現主義歷史中得一部分,但同時又希望摒除許多它所呈現的形象。」他總是使用他人廢棄的紙張、布料,加入填料、漂白劑、複寫紙、美發用的襯紙等材料,經過混合、粘貼、堆疊、揭除等手法,製造出複雜又和諧的視覺效果。「抽象藝術總被看做是非常西方、非常精英的流派,所以我使用不屬於傳統藝術創作的材料,使用屬於勞動階級、工人、平民的材料。要看出去。西方的抽象藝術是看向自己的內在,而我要看向外界。」曾任洛杉磯現代藝術美術館負責人的Jeffrey Deitch曾經評價說布拉德福德的作品「不僅是關於藝術,也是關於生活」,認為其價值在於其表現了「被美國經濟落下的人們生活中的掙扎」。

在上海外灘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是他用在上海文廟書市買到的舊書、海報、地圖做的,能分辨出上海外灘的鳥瞰圖,湊近還能看到作為繪畫材料的舊海報上依然能分辨出的美人廣告。紙張是一種非常平民化的物品,是信息的載體,像是皮膚一樣。他用自己的雙手把這些材料鋪在畫布上,親手操作。「我的手指特別靈活,觸摸物體時,我總能用手指感受到很多東西。小時候,我媽媽會拿著我的手說:『摸摸這個女人的頭髮,你看她的發質很乾,需要用護髮素。』也許我們做的每一件事……你可能覺得沒有關係,但某個角度來說都是有關係的。」

「我在藝術圈15年了。我不是個小男孩了。」布拉德福德早不是當年那個不敢進畫廊的「小白」了。他現在和白立方畫廊及豪斯&沃斯畫廊合作,好幾年前就拿到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今年年初剛收穫了美國國務院發的藝術勳章。去年,他的一件作品在佳士得被拍出96萬美元,創下新紀錄——聽到我提這個,他開心地說:「是嗎?我都不知道。啊呀,這是個好消息!」他堅定地說,藝術市場不會影響自己的創作:「市場不會,畫廊不會,收藏家不會,這些東西都不會進入我的工作室,我的創作。我要給自己去探索的自由,如果連這個都失去了,那我就什麼都沒有了。」要看向未來,看向下一張畫,下一個雕塑,甚至下一輩子。他的媽媽就是這樣。

然而刻板印象無處不在。現在,當他告訴別人自己是「painter」時,還有人會請他去粉刷自己家的房子——「painter」這個詞有「畫家」和「漆工」的意思,面對一個非裔美國人,有人自動理解成後者。「當面對類似的問題,尤其是在藝術世界中,你必須得有點幽默感。有時候我們需要去教育、糾正別人,但一定要保持體面,用一種尊重的方式。內心裡,我不在乎這些事情。」

(文/靜竹)

 

相關焦點

  • 李銀河:活出自己,不要讓性別刻板印象毀了你的人生
    這其實就是性別刻板印象的體現。-1-李銀河在剛剛開播的2018年《星空演講》中,就主要討論了性別刻板印象。那麼,什麼才是性別刻板印象呢?性別刻板印象是人們對男性和女性的假想特徵所抱有的信念。兩類性別中均存在這種刻板印象,而且正反面的特徵都有。性別刻板印象就是一種簡單的性別歸類,或者說貼標籤。
  • 霍金:「我符合殘疾天才的刻板印象!」
    但是霍金本人卻說他能被公眾廣泛認識,部分原因是,「我符合殘疾天才的刻板印象。」「我不能用假髮和墨鏡偽裝自己——輪椅使我暴露無遺。眾所周知且容易識別有其有點,也有其缺點,但優點遠遠超過缺點。人們似乎真的很高興見到我。2012年我在倫敦為帕運會開幕時,我擁有了有史以來最多的觀眾。」什麼是刻板印象?
  • 正確看待生活中常見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指我們對事物形成的比較籠統的、概括的看法,認為某一類事物應該具有某種屬性,而忽視事物的個體差異。它具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存在消極的影響。那麼,生活中哪些常見的刻板印象事件?在我們印象中,男人常常談論的話題多數是科技、財經、時事、軍事、建築、汽車、體育等領域;而女人關注的話題就比較生活化,比如娛樂、生活、時尚、旅行、美食、養生等,這種說法實際上是我們對男女性別差異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二:在生活中,我們總覺得別人的東西是最好的。自己沒有時,覺得別人的東西就好像有某種神奇的力量,別人的東西能夠閃閃發光。
  • 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研究
    [2]刻板印象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其積極的意義在於「刻板印象」運用在廣告宣傳當中,能減少受眾獲取信息的費力程度,受眾在解碼過程中相對輕鬆。同時,反覆地傳播同一概念也能達到累積的效果,加深消費者對廣告產品的印象,從而形成良好的記憶效果,發揮出廣告的效能。
  • 淺談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刻板印象」也許很多人沒有接觸過這個詞彙,但是卻有很多人這麼做了,什麼叫性別刻板印象呢?最簡單通俗的一種解釋,當你說出「男人就應該有男人的樣子」「女人就該有女人的樣子」這種話時,就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
  • 性別刻板印象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東西
    性別刻板印象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東西。比如一個男的,如果他數學成績差,好吃懶做,一無是處,你絕對不會聽到有人說:男生天生就不擅長數學,沒這個腦子,男生天生就不適合事業,不適合,沒這個能力。男人天生就賺不到什麼大錢,安穩一點挺好的。
  • 印象形成效應之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人類心理常常是複雜且難以時時察覺到的,印象形成效應就是其中的一類。印象形成效應類型很多,我們在日常中常能見到。這部分知識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亦是較為常考的知識點,多為事例型的反選題,有一些知識點易混淆,所以在備考的過程中要求考生能夠理解並且區分異同,這樣在遇到此類題目之時便可遊刃有餘,從容應對。下面我們來詳解印象形成效應中的兩個易混淆的效應——社會刻板印象和暈輪效應。
  • 社會心理學——刻板印象讀後感
    這三個分別為: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刻板印象是指關於某群體或社會類別典型特徵的理解和價值觀;偏見是對某群體或群體成員的消極評價,不考慮個人差異;歧視是人們通過不允許某群體的成員獲取渴望的資源,區別對待不喜歡的群體的行為。以上這三種心理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
  • 打破刻板印象,女孩也擅長理科
    這種觀點聲稱,女性更實際,更現實,而男性則比較願意做一些與現實不同的抽象論證,這又被視為哲學才華的一種標誌。我們開始猜測,這種將男性與才華等同的刻板印象是否會導致女性放棄高度重視才華的學科。此外,這類學科的現有成員可能也會對男女的發展前景抱有不同期待,因此,在評估和鼓勵方式上,採取不同的策略。
  • 李銀河:性別刻板印象是對男女的雙重壓迫
    這段時間,不僅有前面提到的對那些男演員形象很娘的焦慮,還有很多人驚呼:中國出現了男孩危機,說年輕男孩越來越娘,缺乏男子氣概,有人把世界盃球星的陽剛之氣與中國當紅男星的陰柔之氣做對比,大聲疾呼要培養男子漢,辦很多學習班訓練營,要男孩在那裡學習怎麼才能變成男子漢。
  • 刻板效應:一味保持刻板印象,對孩子成長極為不利,3招或能改善
    這就是刻板印象對人們的觀念產生影響,刻板印象會使我們忽視了每個人的獨特性,妨礙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一、什麼是刻板效應?刻板效應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對一些人和事持有固定的看法。由於刻板印象往往不是針對於個人,而是針對於一類人,所以它存在有許多的弊端,大多數的刻板印象都是錯誤的。
  • 親子班會驅散性別刻板印象「烏雲」
    但顏色問題帶來的性別刻板印象已經對一些孩子造成困擾,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發現自我進而實現自我的一種阻礙。在生活中,家長無意識流露出的性別刻板印象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為了讓孩子擺脫這種束縛,首先需要家長轉變觀念。老師也有責任來關注這種現象對孩子的影響,並通過一些方法幫助家長糾正刻板印象。
  • 文獻閱讀精選 | 刻板印象威脅
    作者 |晴天學姐本文為 晴天學姐 原創作品,轉載請授權一周前的實驗分析是我們節選自《心理學報》中的《元刻板印象對隨遷兒童攻擊行為的效應及挫折感的中介作用》,在做題目之餘,有小夥伴在後臺留言對「刻板印象威脅」比較感興趣,那今天我們就來從定義、實驗、影響因素、綜合過程模型、後果及應對來探討「刻板印象威脅」。
  • 給別人留下刻板印象之後,怎麼被消除?
    社會學上有一個詞,叫「刻板印象」。就是我們很容易給別人貼標籤。比如說,看到黑人,我們就會想到貧民窟;看到女司機,就覺得她們開車技術差;看到00後,就想到二次元。這些都屬于于刻板印象,是社會強加給我們的符號。那麼,人為什麼會有刻板印象?怎麼才能打破刻板印象呢?今天我們用五個問答來介紹刻板印象這個概念。1. 什麼是刻板印象?
  • 中年女性刻板印象的形成與破除
    破除和改變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需要多管齊下,從尊重女性價值、完善保障體系、重塑社會文化三個方面著手。關於中年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往討論得並不多。打開網頁,輸入關鍵詞「中年女性」,會發現相關連結十之八九是美容與健康,呈現出一種歲月危機感以及「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勉為其難。在現代社會中,網絡對生活的滲透無所不在,多元化的媒介提供了對刻板印象最直觀的感知路徑。隨著公共話語空間的拓展,越來越多的女性形象出現在大眾傳媒中。但由於男性在媒介的話語掌控權方面具有絕對優勢,女性的刻板印象不但沒有消除,反而愈加明顯。
  • 如何靠"臭不要臉"和"自黑"來扭轉刻板印象?
    「短頭髮的小孩子是男生。」「女生比較細心。」「程式設計師大多是宅男。」「亞洲人的數學成績一定很好。」……溫暖度取決於你所在群體與對方群體對於同類資源的競爭程度,這種競爭格局很難瞬間被改變。因而,從溫暖度入手去扭轉刻板印象,唯一的手段是——樹立共同的敵人。
  • 刻板印象威脅 · 相關實驗
    「那些最優秀的人,一旦背負著負面的刻板印象,將會變成最容易放棄的那一些人。」1.
  • 刻板印象到底有多可怕?從大眾眼中的老師形象說起
    誤解來源於我們的【刻板印象】,許多人習慣將群體進行分類,然後把個體看成是典型代表。這種刻板印象就好像我們覺得——北方人都很豪爽,南方人都很細緻。年輕人都很衝動,老年人都很守舊。黑人貧窮,白人富裕,亞洲人刻苦而內向。1922年,美國著名記者李普曼拿刻板印象這個詞,來形容人們對某一個社會群體形成的過於簡單、僵化的印象。
  • 「男孩要勇敢、女孩要文靜?」別讓性別「刻板印象」阻礙孩子成長
    而現在,已經有先驅打破了這些束縛,也給家長們提了個醒,在培養孩子個性方面,也不應該束手束腳了,那麼,為啥依舊有很多人覺得「男孩要堅強、女孩要溫柔」呢?一、很多人覺得「男孩要堅強、女孩要溫柔」的理由有哪些?
  • 為什麼會有性別刻板印象?
    有幾個女生,從小沒被父母、親朋、甚至老師用這種性別刻板印象打壓過?可是,幾千年封建社會,一直以文為重,科舉只考文的時候,怎麼不見說女性適合文科,讓女性參加科舉考試,有機會當官發財呢?性別刻板印象,不僅簡單粗暴,而且往往先預設一個前提:女性在許多方面,不如男性。這是出於社會中的慣性思維:根深蒂固的維護男性優勢。只要覺得女性有可能危及到男性所構建的優勢——哪怕是不真實存在的優勢,人們也會製造各種故事和藉口,來貶低女性,以維護男性的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