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哭了,你會怎樣做?要他停下來?還是哄他?
一個朋友的回答甚是經典,他:「如果是兒子哭,我會要求他馬上停下來,不想兒子像女生一樣哭哭啼啼。如果女兒哭了,我會馬上過去哄她,看不得女兒哭。」
的確,我們一向的教育觀念是男孩要堅強、要硬朗、男兒有淚不輕彈;而女孩可以撒嬌、可以示弱、可以任性,女生天生就是被呵護的對象。
區別對待的教育方式有其優勢所在,畢竟我們的男孩長大需要衝鋒陷陣,為自己為家庭開闢一番新天地,創造一番事業,不堅強不行啊。但只有堅強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的女孩也不能憑一己任性就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過於壓抑和過於呵護都是不利於孩子成長的,通過兩個例子分析下這種教育方式的不足之處。
例子1:情緒被壓抑的男孩
幾乎每個男孩都有過被禁止哭鬧的經歷,面對困難、面對恐懼、面對失落,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釋放自己的情緒,只能孤獨地去面對。
久而久之,他們就習慣隱藏自己的情感,不去表達,也不知如何去表達。一位媽媽說,他和上中學的兒子越來越沒話可說了,他從來都不說他的感受。問他什麼也不說,真的很難溝通。
禁止孩子宣洩情緒,壓抑他的情感,相當於父母親手把與孩子溝通的大門關上了。
例子2:缺乏勇氣的女孩
公園裡新進了一些兒童遊樂設施,最受小朋友歡迎的是那個外形像粉紅色毛毛蟲的大滑梯。小朋友們一個接一個排著隊爬上那足足有三米高的樓梯,再從大滑梯上滑下來。
尖叫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太刺激了!」滑出洞口的小朋友說,在他們臉上掛著的是探險過後快樂又滿足的笑容。
「我也想玩。」一個小女孩小心翼翼地走近滑梯邊,望著那高高的樓梯,她又卻步了。
「菲菲怎麼停下來了,你不是想玩嗎?」爸爸問。
「我怕摔下來。」小女孩怯怯地說。
明明很想玩,卻沒有勇氣去嘗試。如果孩子眼中看到的只有危驗,那她就不敢去探索,也就體驗不到其中的快樂了。換言之,看到機會在眼前,卻因為缺乏勇氣而錯失機會,享受不到成功的樂趣,這無疑是讓人感到難過的。
最好的教育不是一味地壓制,也不是一味的呵護,而是應該儘量達到兩者的平衡。
給予男孩子盡情宣洩自己情緒的機會,在他們需要安慰的時候,請給予他們一個溫情的擁抱。讓他們的情感得以紮根成長,讓他們收穫更多的幸福與快樂。
給予女孩更多的鼓勵與支持,讓她們有勇氣去嘗試更多,讓她們的翅膀得以更茁壯成長,讓她們最終學會展翅高飛,看到不一樣的人生。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給男孩多一點擁抱,多一點關懷;給女孩多一點力量,多一點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