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西藏面具 用豐富表情講述藏文化

2021-01-08 東方網

原標題: 【非遺】西藏面具 用豐富表情講述藏文化

  西藏面具技藝

  傳承人:加央益西

  入選時間:2008年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面具,在藏語中稱「巴」,主要用於各種民間表演活動,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係。西藏面具包括跳神面具、寺院懸掛面具、戲劇面具、歌舞面具和說唱折噶面具等五大類。西藏面具的歷史起源於藏族原始宗教儀式中戴面具的擬獸圖騰舞蹈。公元8世紀在白面具藏戲基本形成的同時,宗教寺院戴面具進行表演的跳神樂舞開始產生。據《蓮花生傳》載:「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州譯經完成以後,由長老持經繞孜務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

加央益西正在繪製西藏面具。

  偶然結緣,一生與面具為伴

  12歲被挑選進入自治區歌舞團做舞蹈演員時,加央益西還不知道西藏面具長什麼樣,也沒想到,自己的一生居然都將與西藏面具為伴。

  跳了幾年民族舞蹈,年輕的加央益西決定改行,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專業,學習舞臺道具製作,畢業後依然回到自治區歌舞團工作,不過轉到了幕後擔任道具。

  1983年,25歲的加央益西第一次製作西藏面具。那時候歌舞團正在排練藏族舞劇《熱巴情》,由於劇情需要西藏面具做道具,可是卻找不到做西藏面具的手工藝人,加央益西就主動承擔起做面具的工作。「當時我從布達拉宮裡借了一個骷髏頭面具,一個鹿頭面具,這兩個都是寺廟裡的跳神面具。我就模仿它們製作了十個一模一樣的面具。」加央益西回憶道。

  面具,在藏語中稱「巴」,主要用於各種民間表演活動,它與人們日常生活、勞動、娛樂有著直接的關係。西藏面具包括跳神面具、寺院懸掛面具、戲劇面具、歌舞面具和說唱折噶面具等五大類。西藏的跳神面具、戲劇面具都傾向表現和象徵的藝術風格,造型粗放誇張,伴著鏗鏘的鼓樂聲欣賞,其雄健的威懾力咄咄逼人。不同地域的面具藝術風格差異明顯,衛藏地區的面具較為斯文,西藏東部康區的面具潑辣怪異、驚世駭俗。藏戲面具與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帶有濃鬱的世俗傾向和民間色彩。表現的題材主要包括歷史故事和神話中的人物、神靈和動物。藏戲面具中的國王、大臣、喇嘛、老婦、老翁的面具有著獨特的個性特徵;劇情中神靈、鬼怪和動物面具的塑造,儘管帶有宗教面具影響的明顯痕跡,但大都人格化,被賦予了人的情感。人類的真、善、美和假、醜、惡,都在面具中得了具體的表現。面具多設色,不同的色彩象徵不同的角色特徵,如深紅色象徵國王,淺紅色代表大臣,黃色象徵活佛,藍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徵兩面派等。

  「紅色代表權力,黃色有吉祥之意。」加央益西介紹說,他現在已經是西藏面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繪製西藏面具的顏料與畫唐卡的顏料一樣。

  創新西藏面具的製作工藝

  西藏面具的歷史起源於藏族原始宗教儀式中戴面具的擬獸圖騰舞蹈。公元8世紀在白面具藏戲基本形成的同時,宗教寺院戴面具進行表演的跳神樂舞開始產生。據《蓮花生傳》載:「譯經師在桑耶寺慈氏州譯經完成以後,由長老持經繞孜務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擊鼓跳舞,為所譯經典開光。」11世紀,藏傳佛教後宏期開始,受到希臘文化影響的鍵陀羅藝術大量進入西藏,包括宗教面具進入,隨著寧瑪、噶舉、薩迦等各個教派的形成和急劇發展,先後都按照各自的教義創建、發展並盛行跳神,也開始塑造種類豐富的各種憤怒的和善靜的神像面具。

  「我去西藏各個地區考察時,看到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的壁畫上,就有西藏面具,可見西藏面具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加央益西介紹道。西藏面具,大多都用於寺廟的各種宗教儀式,因此做面具的藝人最初都在寺廟,後來才逐漸出現民間製作面具的藝人。

  西藏面具從製作上講大概可分硬塑形與軟塑形兩大類。宗教面具多為硬塑型;民間面具以軟塑型為普遍。硬塑型面具為立體或半立體,在事先塑好的泥胎上用紙漿或布漿糊成硬殼,然後繪製而成。「以前製作西藏面具,先用泥巴做一個模具,然後貼上布和紙,製成面具白坯後,將泥巴做的模具用錘子敲爛,再在成型的白坯上進行開臉、雕刻、打磨、刮灰、上色、描臉譜、上油等繁瑣的工序。」加央蓋西說,這樣的話,每個模具只能製作一個面具,既浪費材料也浪費時間,製作出來的每個面具都不一樣。加央益西利用自己的道具製作知識,將泥巴倒上石膏做成模子,在模子裡貼上紙和布做成面具白坯,等幹了之後直接翻出來,而不需要將模子打碎,這樣一個模具就能製作許多一樣的面具。而繪製面具的顏料,跟畫唐卡的顏料一樣,都是西藏特有的礦物顏料。

  藏戲面具用於民間歌舞、戲劇和曲藝說唱等藝術中,如藏戲中的白面具、藍面具、黃面具,多為各種布料縫製而成,加央益西也做了改進。「男人不擅長做針線縫製,我就發明了粘貼,所有的面具都是粘上去的,但看起來跟縫製上去的一模一樣。」加央益西指著其中的一個藍面具說。

  「我想成立一個西藏面具博物館」

  加央益西剛開始學習製作西藏面具時,西藏民間幾乎沒有從事面具製作的藝人,所以他製作西藏面具的手藝,都是從傳統面具上借鑑學習的。「去布達拉宮,去各個寺廟裡,看各種面具的造型、著色等,拍成照片,回來後就照著相片做。」加央益西說,在他見過的西藏面具中,做得最好的還是收藏在布達拉宮裡的面具。

  現在,捷克斯洛伐克博物館還收藏著加央益西親手製作的28個面具。1990年亞運會時,加央益西帶著自己製作的80多個面具去北京。「兩天就賣完了,買面具的大多是外國運動員,一下子就賣了9萬多元人民幣,那時可是個不小的數目。」加央益西回憶道。

  現在,隨著旅遊業的帶動,西藏面具被開發成極富民族色彩的旅遊紀念品而被遊客熱衷。2008年,藏族面具製作技藝入選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些年,從事藏族面具製作的人也增至400人左右。「在八廓街上有很多商家都出售各種各樣的西藏面具,但那些80%都是從外面引進的,造型、著色都不是西藏面具,製作也很粗糙。」加央益西痛心地說,因為西藏本土的面具製作還未具規模,不成氣候,所以市場就被外來者搶先佔領了。

  加央益西最想做的事情是辦一個西藏面具大展,他已經從西藏各個地區尋找不同特色的西藏面具和手工藝人,湊夠100多個不同面具,向世人展示西藏面具的歷史美、文化美和藝術美。「最好再把群藝館的傳習所辦下去,多吸收一些學徒來學習西藏面具,把這門技藝很好地傳承下去。」加央益西憧憬道,他有自己的夢想三步曲,那就是把藏族面具傳承下去,推到更高層次,傳播到世界各地。

  「退休後,我會把精力都放在面具上,寫成教科書系統闡述面具製作技藝,最好成立一個能展出100多種樣式的西藏面具博物館,並將藏族面具製作技藝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央益西說。

相關焦點

  • 看造型誇張的藏面具,探尋神秘的藏文化
    很多人喜愛西藏,我問他喜歡西藏什麼?有人回答,喜愛它的雲淡風輕,喜愛它的雪山湖泊,還有人說,喜愛它那充滿神秘色彩的藏文化。說起它的藏文化,那有一樣最具特色的物品,則充分體現了西藏這濃鬱的文化內涵,那就是藏面具。
  • 以固定生動表情呈現精妙寓意的西藏面具藝術,其源流和主要分類
    以固定生動表情呈現精妙寓意的西藏面具藝術,其源流和主要分類文/舒放西藏面具藝術具有獨特的魅力。不僅在於其形象的神秘性和深刻內涵,還在於西藏面具藝術經過漫長發展,從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形式至今,不論是面具本身還是使用面具的舞蹈,都保留有大量的原始信息,是不折不扣的「文化活化石」。西藏面具藝術從種類而言,主要有三大分類:民間歌舞、藏戲和金剛法舞(羌姆)。
  • 來自西藏阿里的黃金面具
    圖為曲踏墓地出土的黃金面具。   首都博物館在這個春天推出了「天路文華——西藏歷史文化展」。面部有一部分重疊在冠部之下,重疊部分有兩排小孔,用絲線將兩部分連綴在一起。面部刻出精細的五官,圓目修鼻,甚至表現出人中和法令紋,五官和刻痕都用紅色顏料勾勒,顯得頗有生氣。面具周緣有一周小圓孔,兩個一組,背後襯有多層絲織物,殘留有打結的系帶。絲織物後面又用薄木片加固,通過系帶與絲織物縫製在一起。   面具背後襯託的絲織品,經實驗室分析屬於平紋經錦,是典型的來自中原漢地的織物。
  • 【統戰新語】【心聲】安七一:民主改革使西藏文化成為人民的文化...
    民主改革後,國家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及西藏地方的有關法規,對學習、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有明確規定,目前,西藏從幼兒園到大學,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藏語言文字教育體系。西藏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法規,各級人民政府及所屬部門發布的正式文件和公告都使用藏漢兩種文字。
  • 李旭:用表情包「打開」非遺文化 讓巖畫「動」起來
    日前,微信表情專輯裡出現了一款「巖畫寧夏方言I」表情包,讓賀蘭山「太陽神巖畫」動了起來。11月7日,記者聯繫到了這組表情包的設計者——寧夏非遺傳承人李旭,了解其創作背後的故事。李旭在創作之初,創新性地將有賀蘭山巖畫「鎮山之寶」之稱的「太陽神巖畫」和寧夏方言以及微信表情包聯繫在一起,形成了「巖畫寧夏方言表情包」。
  • 內地西藏班英語教學中藏文化資源的開發應用
    內地西藏班學生從小生活在西藏,受到藏文化的薰陶和影響。在內地西藏班初中英語教學中引入學生熟悉的藏文化,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文化與生活聯結起來,既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又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引導學生增進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家國情懷,增強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 西藏崗地集團發展文化產業紀實
    「我們希望能夠推動藏文化和相關產業的繁榮發展,並帶動西藏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多吉頓珠表示。  目標高遠  傳揚藏文化  西藏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整體而言,文化產業的規模不大,整體實力不強。  作為西藏第一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崗地集團成立之初就以保護傳承和傳播弘揚藏文化為己任,將西藏傳統文化與內地其他民族文化相融合,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優勢,大力推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不斷擴大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 目擊西藏:弘揚藏文化 推廣藏語文
    中新社拉薩八月三日電 目擊西藏:弘揚藏文化 推廣藏語文——訪西藏自治區藏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拉瓊  中新社記者 戴亞平趙海燕  「弘揚藏文化,推廣藏語文」,身在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聽到這樣的話,未免有些許疑問。
  • 十二生肖、皮影戲……8少年將遊學海外,用英語講述非遺文化
    十二生肖申遺、皮影戲........用英語講述非遺文化。「中華少年說」非遺文化英語演講徵集活動全國總決賽昨天(7月22日)在北京太廟啟幕。來自全國的48名優秀青少年齊聚紫禁之巔,用英語弘揚非遺、展現文化自信。
  • 用英語講述非遺文化,全國48名青少年決戰紫禁之巔
    十二生肖申遺、皮影戲........用英語講述非遺文化。「中華少年說」非遺文化英語演講徵集活動全國總決賽昨天在北京太廟啟幕。來自全國的48名優秀青少年齊聚紫禁之巔,用英語上演了一場弘揚非遺、展現民族自信的文化創新盛宴。
  • 西藏文化落地海外促藏文化傳播
    西藏文化落地海外促藏文化傳播 2017-12-17 14:52:32中新社記者 楊豔敏 攝     中新社拉薩12月17日電 題:西藏文化落地海外促藏文化傳播  作者 周文元 石鳳英  西藏的文化藝術、民俗風情、歷史縱橫,為海內外文化愛好者所嚮往,但高海拔以及路途遙遠讓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 四川松潘:非遺進校園 多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中國西藏網訊 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的松潘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在這裡,生活著藏、羌、回、漢等民族,各族兒女長期和諧相處、互相交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擁有著藏族「笛廈」、羌族多聲部、土琵琶彈唱、花燈舞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西藏山南:古老白面藏戲展示現代魅力
    新華網拉薩3月31日電(記者許晟、張京品)頭戴白色面具,手持彩棒,身著藍黑色服飾,踩著鼓點,一邊倒著轉圈,一邊念念有詞……這是記者30日在西藏山南地區瓊結縣看到的賓頓白面藏戲表演。  賓頓白面藏戲起源於瓊結縣下水鄉賓頓村,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起源最早的一種藏戲。白面藏戲使用山南方言,多在舉行節慶、廟會、集市等民俗活動時表演。
  • 西藏:中國藏文化交流團訪問新加坡
    西藏:中國藏文化交流團訪問新加坡 2017-12-13 | 來源: 新華社   原標題:中國藏文化交流團訪問新加坡  由中國藏學研究專家學者、藏傳佛教活佛以及西藏自治區文化部門的工作人員組成的中國藏文化交流團12月11日至13日對新加坡進行了為期3天的訪問。
  • 大渡口:手繪臉譜傳承非遺文化 豐富孩子暑假生活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14日6時30分訊(特約通訊員 唐洪瓊)筆者7月13日獲悉,重慶市大渡口區春暉路街道錦愉社區開展「傳承非遺文化·繪製京劇臉譜」主題活動,50多位孩子和家長一同了解非遺文化,弘揚京劇臉譜藝術。「臉譜源於原始的圖騰,最初用於祭祀,後來演變為表演藝術。」
  • 「非遺之花」綻放雪域高原
    尼木雪拉藏紙是西藏傳統的三大藏紙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其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藏香、雕刻並稱「尼木三絕」。圖為尼木雪拉藏紙製作者正在剝去草根外皮。記者王雨霏攝  藏紙、藏戲、藏香、藏藥……  曾幾何時,這些具有濃鬱高原色彩的非遺在大多數人的眼中總是有些神秘。但隨著這些年西藏不斷加大對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和宣傳的工作力度,諸多豐富多彩的非遺項目揭開了神秘面紗,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這些歷史的沉澱、傳統文化的基因,讓大眾近距離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迷人魅力。
  • 自治區成立55年來我區文化事業發展:春色滿園花爭豔
    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仍迴蕩在西藏各族兒女心間。自治區成立55周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區著力保護和弘揚西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西藏文化事業實現了大發展、大繁榮,全區各族人民享有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幸福感、獲得感進一步增強。
  • 西藏山南白面藏戲越唱越響 專項資金為其輸血
    西藏山南白面藏戲越唱越響 專項資金為「活化石」輸血  【解說】氣勢磅礴的鑼鼓聲中,演員們身著五彩戲服,頭戴白色的面具,時而圍圈,時而排列,時而原地舞動,精彩的舞姿令人眼花繚亂。主唱長者巴珠用特殊的唱腔唱出高亢激昂的曲調,而其他舞者則在一旁低聲附和……3月30日,記者來到西藏山南瓊結縣的賓頓村,一睹白面藏戲《曲傑諾桑》的魅力。
  •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開始試運行
    得到這一消息,元旦當天就有很多市民群眾和遊客前往位於西藏文化旅遊創意園區的西藏非遺博物館參觀。 個展區展出了藏文歷算、藏醫藥、唐卡、藏紙、藏香、藏戲等50餘項適合博物館靜態展出的國家級非遺項目。
  • 西藏網英文子網上線 世界了解西藏視角更加豐富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記者 華春雨)新改版的中國西藏網英文子網(eng.tibet.cn)28日正式上線。新版更加突出外國人關注的涉藏話題,更多地介紹西藏歷史和展示西藏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注重以富於西藏特點、中國特色的小人物、小故事貼近外國人的認知習慣和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