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族地區文旅融合與鄉村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舉行。
與會人員合影
本次會議由廣東財經大學、廣東省農村經濟學會、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來自高校、科研機構、政府、社會組織、媒體等的各界人士近60人參加研討。廣東省農村經濟學會會長、廣東科貿職業學院黨委書記耿靜超主持研討會。多位專家學者結合學術所長作了主題發言。
廣東省農村經濟學會副會長、廣東農村研究院副院長萬忠研究員分享了他近年來對廣東農業旅遊產業發展現狀的研究成果。他認為,農業旅遊市場潛力巨大,需要從四個方面深度拓展空間、提升產業水平:一是發揮優勢,講好故事,打造有特色的鄉村旅遊;二是加強協同、抱團發展,將農業產業園區、特色精品示範村、公司、合作社、農戶、旅行社等主體採取多種形式整合起來;三是加強宣傳,尤其要採用「網際網路+」模式,與網紅經濟等實現深度融合;四是打好綠色牌,依託生態資源,大力發展「健康+養老+旅遊」產業。同時,他認為,要學習借鑑國外休閒與都市農業主要模式與做法,因地制宜突出功能重心,多元化培育農業旅遊豐富形態,「鄉村旅遊產業要分步建設,遵循先做環境、搞好生態,布局農業、做好產業,餐飲優先、先賺熱錢,娛樂配套、先易後難,住宿後上、控制規模,注重細節、提升品質的步驟有序推進,不能一口吃成胖子。」
近幾年,廣東財經大學嶺南旅遊研究院教授劉少和帶領團隊紮根連山,為當地量身打造出了「蒙峒古村」等鄉村旅遊知名品牌。他結合實踐經驗,闡述了以農商旅文融合助推民族地區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理論思索。他認為,要秉持守正創新原則,既要守好鄉村的固有「本體」,也要進行現代創新,具體來說,就是要實現環境從潔化、綠化到文化、美化,產業從農本、文本向商業、旅遊,公共生活規則從家庭宗族特徵明顯的孝悌禮義到更加適應社區生活和開放狀態的現代理念,文化從文物保護、民俗活化到價值精神傳承的提升。
廣東財經大學嶺南旅遊研究院副教授桂拉旦運用區域經濟學中的梯度轉移理論分析了民族地區文旅產業發展的內在機理。他指出,文旅融合既非單一的技術轉移,也非單一要素融合,既非單一方向的要素流動,也難以依靠單一理論來支撐,而是呈現出一定的「跨梯度」特徵,「要用好政府引導的有形手和市場培育的無形手,以優質服務為核心,找到民族地區土地、公共設施與旅遊、文化創意要素的有效結合方式和長效連接機制。」
作為桂拉旦的得意門生,連山蒙峒古村旅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蒙美芹在會上介紹了其畢業後回鄉創業的探索經歷。她認為,在微觀操作層面上,能否吸引村民參與是鄉村文旅融合實踐成敗的關鍵。通過舉辦族老交流會、恢復重陽敬老等傳統、組建村民舞蹈隊、舉辦內部培訓等,蒙美芹首先將村民的心攏在了一起,同時順水推舟,培育壯瑤文創、成立民宿並開展品牌加盟,不僅使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村民腰包越來越鼓,更讓蒙峒村站在了文旅融合的發展高地上。「我們將繼續朝著打造鄉村旅遊創客基地、鄉村研學旅行基地、康養旅遊基地、村校合作鄉村振興研究基地的目標邁進。」蒙美芹信心滿滿地說。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廣東省扶貧開發協會秘書長、廣東省扶貧開發研究院院長鍾韶彬長期關注民族地區脫貧攻堅進展。聽完蒙美芹的故事,他不由為這個有夢想、有擔當、有辦法的年輕人高高挑起大拇指。在發言中,他進一步指出,廣東民族地區文旅融合應當打好民族、生態、灣區三張牌,突出民族特色,守護綠水青山,主動融珠融灣,形成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雙輪驅動、雙向互動的發展新格局,走出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活棋。
鍾韶彬發言
作為全國唯一的壯族瑤族自治縣,近年來,連山大力進美麗鄉村建設,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通過開展「一鎮一節」、非遺活化等,深入挖掘民族地區農業、生態、文化資源,旅遊富縣的道路越走越寬。連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董儒堅表示,今年以來,連山縣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對旅遊產業的嚴重衝擊,國慶黃金周全縣接待遊客人次、旅遊總收入已分別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1%、92.4%。連山將堅定不移走生態立縣、融合發展之路,實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強,積極打造廣東民族地區文旅融合賦能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示範樣板。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