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學科評估為C+的大學是否值得讀?
志願填報3要素:學校、地方和專業。重要的事重複三遍:學校、地方和專業!學校、地方和專業!學校、地方和專業
裡面並沒有學科評估這一項。如果有人填報志願只盯著學科評估,可以說是本末倒置。
大家隨便一想就明白了。
志願填報
比如,清華大學,它的大氣科學和交通運輸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都是C類,問你,值得讀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是A+,西南交大的交通運輸也是A+,請問,大家究竟是選清華大學,還是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或者西南交大(這裡假定分數都是夠的)?
清華的例子太極端,再換一個例子。在計算機專業,長春理工大學的評估結果是B,長安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的評估結果都是C+。請問,大家會選擇哪個學校的計算機?
還有,蘭州大學的草學是A+,生態學是A,信息與通信工程是C+,請問,大家去蘭州大學,是願意學草學或者生態學,還是信息與通信工程?
因此,我們填報志願的時候還是應該關注學校、地方和專業這三個方面。當然,這三個方面對於不同的人重要性不一樣。
我自己認為,對於普通人的一般情況來說,專業最重要。一個大學裡面有很多個專業,如果考分絕對高,那麼我們可以選擇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專業。比如,清華的計算機系。如果成績不夠好,這時候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選擇清華不太好的系,像化學系、生物系等等。還有一種還是選擇計算機,但不上清華,上北航或者北郵。
關於在清華讀生物,還是去北郵讀計算機,我曾經寫過文章,結論是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上北郵計算機的結果要好於上清華生物系。
如果這些計算機的好學校都上不了,那怎麼辦?還是應該去類似上海理工大學這樣的大學去讀計算機。
學科評估和志願填報
為什麼我們不要太關心學科評估呢?
原因有三個。第一,學科評估確實是教育部對一個學校的專業打分和排名。但是,這主要考察的是一個學校在這個專業的科研水平,有多少師資,多少實驗設備,實驗平臺如何。這裡面涉及到一些研究生培養的內容,但本科生涉及的內容很少。
因為本科生的大一、大二大部分都是公選課,像大學英語、大學數學等等,這些課基本都是學校的英語系和數學系的老師來講,講得好不好,要求高不高,主要是學校的層次和學風,跟學院和專業的關係不是那麼強。
第二,本科生一般說來,專業水平一般般,不會做太強專業性的工作。在招聘的時候,大部分人只能分清學校的好壞,根本搞不清某個專業哪個學校好,哪個學校壞。如果學校名頭大,大家自動認為這個學校的學生好。
事實上,這麼理解也沒太大錯。比如,長安大學是211大學,錄取分比長春理工大學要高,大概率長安大學畢業生要好於長春理工大學的畢業生,雖然長安大學的計算機評估不如長春理工大學。
第三,評估結果為C+並不是那麼差。按照評估評分標準,C+表示在參評學校裡排名40%~50%,而參評學校一般是有博士點或者有碩士點的學校,本身這些學校的實力就強於沒有碩博點的學校,因此,雖然是C+,也是全國高校裡面中上的水平。
當然,學科評估不是一點用都沒有,學科評估好的學校,總體來說,教學質量還是好一些,在應聘工作時,畢業生的能力應該比相同層次大學,但評估結果不好的學生要高一些。
總之,快要進入高考季了,家長多了解一些大學的知識是好的,但一定要注意,了解什麼是重點,什麼不是重點。有關大學的信息非常多,如果沒有主次之分,不僅自己搞得非常勞累,而且可能會方向搞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