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無煙學校建設工作的通知》,力爭到2022年底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建成無煙學校的目標。託幼機構、中小學校、中等職業學校的校園內(包括室內、室外區域)全面禁止吸菸!室內不得擺放任何煙缸菸具!
來源: 教育部、國家衛健委
太谷區,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位於晉中盆地東北部,地理座標介於東經112*281~113°1',北緯37°12' ~37°32′之間,東西50公裡,南北39公裡,總面積1050平方公裡全區常住人口為313303人。[2] 太谷區屬暖溫帶大陸性氣侯,春溫高於秋溫,夏季暖熱多雨,冬季長而偏冷。[3] 截至2019年,太谷區轄3個鎮,6個鄉和3個社區, [4] 區政府駐明星鎮。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後,推行郡縣制,境內置陽邑縣(縣治在今陽邑村),屬太原郡(治晉陽)轄。隋開皇十八年(598年),陽邑縣改名太谷縣,屬并州。[6] 2019年12月09日,經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太谷縣,設立晉中市太谷區。[7] 太谷區境內有大西、太焦兩條高鐵,太長、榆祁兩條高速,晉中綜合通道、太太路兩條快速通道,是太原都市區「一主一副一區多組團」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8年,太谷縣生產總值96.6億元,同比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1.3億元,同比增長0.9%;第二產業完成24.4億元,同比增長5.6%;第三產業完成50.9億元,同比增長6.5%;三次產業構成為22:25.3:52.7。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提高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1.6個百分點。早在新石器時代,太谷境內人類活動已很普遍,並在烏馬河流域定居,後屬帝嚳高辛氏酋邦,乃堯契分遷前,商始祖契的居住及活動區域。
清以前,太谷編戶83裡。清順洽元年至宣統三年(1644一1911),編戶減為42裡:縣以下設鄉(坊)、都(裡)、村三級。編為4鄉8坊,鄉下轄34都(裡)。民國初年至。七七事變一前,太谷縣劃分為五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底,太谷抗日縣政府成立,全縣劃為四個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底,鐵路以西三十多個村莊劃入榆太路西辦事處(後稱榆太祁路西縣),稱太三區。直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路西縣撤銷。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6月,鐵路以東劃為六個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冬,恢復六個區建制,並將五區所轄之象峪河以南、烏馬河以北、鐵路以東、東至邊山的地區劃為第七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太谷全境解放,原路西太三區劃為第八區,同時增設城關區(城內及東關、南關)。
太谷區位於山西省晉中盆地東北部。地理座標,東經112°28'~ 113°01′,北緯37°12′~37°3′2。東北與榆次區相依,東南與榆社縣交界,西南與祁縣毗鄰,西北與清徐縣接壤。東西50公裡,南北39公裡。總成積1050平方公裡。平面輪廓呈鴿子展翅狀。太谷區處於祁呂賀山字形構造前弧東翼和新華夏構造體系聯合作用之處,現存形跡屬於直線扭動和曲線扭動形成的旋扭構造體系。區境東南部山巒重迭,西北部地勢平坦。山地、丘陵地區廣泛出露為三迭紀巖層,局部地區出露二迭、侏羅紀巖層;平川區出露新第三紀與第四紀更新世沉積物。
烏馬河,俗稱回馬河,黃河支流汾河在山西晉中市境的支流。《水經注》稱蔣溪,蔣谷水。亦稱回馬谷水,烏馬河,是太谷縣境內第一大河。上遊分東、西兩源,以西源為正源,出太谷與祁縣交界的上下黑峰、通天溝一帶。民間有「烏馬河的上掌,在通天溝炕上」之說。東源出榆社境內黃花嶺(古稱軒車嶺),即白壁溝支流。西源由西南向東北流,東源由東南向西北流,至水磨坡隘口相匯
盂縣地處晉東,太行山西麓,與河北省平山、井陘,本省五臺、定襄,陽曲、壽陽及本市平定、郊區接壤。盂縣是一個資源大縣,擁有煤炭、鐵礦、鋁礬土、大理石等礦藏30多種,尤以煤鐵為最,煤炭地質儲量37億噸
是山西省的主要產煤大縣之一。盂縣是一個農業大縣,擁有耕地面積50萬畝,農作物種類多樣,年糧食產量1億公斤左右。盂縣是一個經濟大縣,以煤炭、耐火、冶金、鑄造、磁材、新型建材為主導產業,產業門類較為齊全,經濟綜合實力居全省25位左右。盂縣是一個交通大縣。
盂縣是一個交通大縣,是石太高速鐵路唯一中轉站,處於正在建設的陽(泉)五(臺山)、太(原)陽(泉)高速公路樞紐位置,擁有出省通道三條,國道一條,省道三條。盂縣是一個旅遊大縣,春秋時期曾獨立建國,歷史文化悠久,既有世界十大悲劇之一的趙氏孤兒藏匿地——藏山等人文景觀,又有兩山一水兩洞等自然景觀。
近年來,我們圍繞率先全市發展,建設全省強縣「兩大目標」,搶抓國家支持資源型地區轉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晉東地區重要交通樞紐開發「三大」機遇,全力實施「開發、轉型、突破、跨越」四大戰略,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鄉村城鎮化、科教現代化、農民知識化「五化」進程,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盂縣是一片古老神秘而煥發勃勃生機的寶地。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使這片土地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千百年來,在這古老的熱土上,名人輩出。 以才入仕、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有名垂正史的功臣名將李廉溥,流芳民間的義勇軍首領李化龍,鴻儒巨將王晦,名醫張楷、國畫家賈敬之、詩人高長虹、小說家高歌、現代著名文學家張石山等。瑰麗多姿的自然景觀與傳奇秀美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遠近聞名,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全縣共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國家級3處,省級3處)。其中以藏匿晉國趙氏孤兒而聞名遐邇的藏山廟為代表的古建築。
以千佛寺摩崖石刻為代表的古文化遺址最負盛名;有享譽全國的北方溶洞、水神紅葉,特別是溫泉療養區,景色優美,設施齊全,氣候宜人,是健身、療養、旅遊、休閒的上乘之選。盂縣是一片充滿希望且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沃土。充足的水利和電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滹沱河、龍華河兩岸肥沃的土地資源和便利的灌溉條件,是發展高效、科技農業和無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發展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完善的基礎設施、獨特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優良的社會環境,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前來考察、投資,為盂縣經濟騰飛提供了可靠保障。盂縣人民勤勞善良而又熱情好客,我們將以寬廣的視野。
開闊的胸襟,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竭誠歡迎海內外有志有識之士,來盂縣作客,觀光旅遊,採風宣傳,投資開發,興辦實業,親身感受盂縣獨特魅力,共享經濟繁榮帶來的巨大利益。
近年來,北下莊鄉鄭家溝村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以推進「五個一批」的脫貧措施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果樹種植產業,持續鞏固脫貧成效,昔日灰頭土臉的小山村變成了古樸整潔的美麗鄉村。眼下,鄭家溝村後山的蘋果園裡,一棵棵果樹長勢喜人,枝頭上一個個嬰兒拳頭大小青紅相間的小蘋果煞是可愛。
果樹長得好,村民們有了信心。2017年3月,村裡利用18萬元專項扶貧資金,流轉了村裡近20畝土地,在村後山栽種了1960棵蘋果樹,並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分配了16棵果樹產業有了盼頭,村子的環境也在逐步改善。
盂縣地處晉東,太行山西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