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的科學》:很多好玩的事情,這本書都告訴你答案

2020-08-29 就是付小小

全書共分9個章節,去掉致謝和原注部分只有不到290頁,這個長度被認為是一本書的最佳長度。

朋友十歲的兒子至今不能吃辛辣食物,朋友和老公都是湖北人,嗜重口味如命,兒子如今還只能吃清淡飲食,是大人們刻意為之。

理由是保護兒童的味蕾,保持他味覺的敏感度。

人的未來有多種可能,說不定日後會從事一個需要味蕾未經破壞的職業,諸如美食家,品酒師之類。

過早讓他品嘗重口味,損壞他對某些味道的受體,豈不是減少了他人生的某種可能?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湖南人,無辣不歡,甚至自小就被爺爺用沾有燒酒的筷子挑逗好奇心,是第一次知道小孩的味蕾要如此謹慎對待。

除了繼續嗜辣如命外,只好慨嘆自己未來恐怕是與美食家、品酒師之類失之交臂了。

但其實內心還是有點嘀咕,真的需要這麼謹慎保護兒童味蕾?

《品嘗的科學》一書給了我答案

直到讀了美國作家約翰·麥奎德所著的《品嘗的科學後》,我才有了答案。

吃辣的東西時,會出現麻麻的感覺,這是因為受體收到的刺激太大,導致神經細胞暫時『罷工』。通常情況下,神經細胞會恢復功能,但有時細胞會死掉。

所以才有

吃多了過辣的食物會破壞味蕾,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但確實有那麼一點道理。

因此為了那麼一點道理,朋友十歲的兒子至今依舊飲食清淡。不過書中也表示,多吃含有辣椒素的食物對健康有一定的益處,它可以提高新城代謝的速率,有助於燃燒熱量。

甚至吃辣椒的人群比不吃的壽命長,患糖尿病概率也低。

看來,得好好說道說道我那見辣椒如碰到惡魔立刻逃竄的同事們,辣椒是個好東西嘞。

真是一本有趣好玩的書

關於這類有趣好玩小案例,《品嘗的科學》一書裡俯首皆是。

人吃到甜味是為何會心情大好,雀躍不已;

吃到苦時為何會眉頭緊鎖,鼻子微皺;

鮮居然是五種(酸甜苦鹹鮮)味道之一;

啤酒為何在英國廣受歡迎,苦瓜在印度料理中如此普遍;

如果在懷孕期間或哺乳期間持續喝蘿蔔汁的女性,那她們的孩子以後也會比較喜歡蘿蔔汁的燕麥片;

一個偏愛零食的家族一般酒量都差不了;

你如果挑食,可以往上追溯一下長輩們是不是也不喜歡吃那類東西。

。。。 。。。

這本科普書籍裡都會給你答案。它上至混沌世界的遠古時代,下至能夠用科技手段隨意操控人類味蕾的現在,用各種案例、神話故事、科學研究,有理有據,抽絲剝繭地一一把品嘗這門科學在你眼前鋪開。

正如作者在編后里所言「每一本書,都源自一個小小的想法,然後開始收集動力、支持和協助,一路跌跌撞撞,直到集結成書」,書中關於品嘗的每個環節也都是如此精心鋪展開來。

雖說是一本科普書籍,讀起來卻絲毫不覺枯燥。


本書的具體構成

全書共分9個章節,去掉致謝和原注部分只有不到290頁,這個長度被認為是一本書的最佳長度,9章明細如下:

1、味覺地圖。這是關於我們舌頭上味蕾分布的。

2、從古至今最關鍵的五頓飯。從什麼動物最早吃東西到我們人類吃什麼。

3、苦味基因。你喜歡吃苦嗎?為什麼有人喜歡苦味有人不喜歡?為什麼有人喜歡咖啡的味道?

4、味道文化。關於苦艾酒,關於啤酒,關於九千年前中國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釀的酒,以及,鮮味是一種味道嗎?

5、甜蜜誘惑。為什麼我們喜歡甜味?為什麼我們現在飲食過度?

6、喜好與噁心。為什麼我們嘗到一些東西時會感到噁心?李希比是怎麼發明濃縮湯的?

7、尋找天下第一辣。辣度的單位是什麼?為什麼有人愛吃辣?以及,辣是一種味道嗎?

8、味覺大轟炸。近代垃圾食品的起源,有既健康又好吃的東西嗎?

9、關於美味的DNA。尋找終極鮮味。

看著這幾章明細,你的味蕾是不是在蠢蠢欲動了?


寫在最後

如果你想知道一個人吃檸檬跟吃甜橙一樣整個吃下而面不改色,如果好奇一個人居然在聞到榴槤時會嘔吐甚至眩暈,而本來沒什麼味道的馬鈴薯在碰到油脂經過油炸後成為風靡全球的快餐食品,都可以翻翻這本書,探尋這些困擾我們問題的奧秘。

至於我,看完《品嘗的科學》後,唯一糾結的是,以後會不會讓我的小孩在兒童時期吃辣椒呢?▼

END


【作者簡介】

:85後,職場媽媽,關注女性成長,獲得自如人生。

孩子入睡後才是我的寫作時光,願我的文字能讓你有收穫,歡迎關注,謝謝!

相關焦點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青」和「藍」是什麼關係,這本書告訴你答案
    封底的這一句話吸引了我。帶著這個問題,我翻開了這本書。一、好玩的機關女兒經常念叨讓我給她買立體書,因為立體翻翻書有一些小機關在裡面,無論是拉拽,翻頁,旋轉,這些機關都帶來了動態的連貫視覺。讓一本書顯得更加生動有趣。
  • 這套繪本告訴你知識原來這麼好玩
    問問孩子我們就會了解,孩子最喜歡的科普書,往往不是學校的科學課本,而是譬如《神奇校車》《不要舔這本書》《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這類好玩有趣的繪本。科普繪本中創意的圖畫和獨特的故事情節,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閱讀中輕鬆了解枯燥的科普知識。
  • 科學好好玩,好好玩科學!
    STEM教學代表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 & Mathematics(數學)。作為當今全球教育關鍵詞之一,STEM教育逐漸成為國際教育競爭的一個抓手。2019年9月23日上午,我校一、二、三年級同學聆聽並參與了一堂力翰科學STEM公開課。瞧!
  • 這本書告訴你答案
    會發光的不一定是金子,其外表也往往具有欺騙性,這門科學以及它向世人許下的華麗承諾,值得我們帶著審慎態度近前一探究竟。幸福是每個人都要努力實現的終極目標嗎?可能是。但這絲毫不妨礙我們對幸福學家的言論持保留意見。本書並非旨在批判幸福,而是要質疑積極心理學所鼓吹的有關「美好生活」的還原論視角——儘管這種視角已經流行開來。
  • 總有一本書有你想要的答案
    看到標題一定會有人冷嘲熱諷一番,肯定不屑去讀書更不會去相信書中有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實,你讀不讀書與你認知有關,找不找到答案與你實踐有關,而這些與我接下來所說的育兒經息息相關……育兒路上,總有一些磕磕絆絆、踉踉蹌蹌,誰又不是從父母小白開始的呢!如果當父母需要考合格證才能上崗才能實現生兒育女,那就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那可能是未來的事情,那也將是未來教育時代的引領!
  • 這本書告訴你,如何成為一個臨床心理學家
    這……怎麼看都不像是個日後會成為一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的人啊。可是人生的轉折無處不在啊,因為想做好高中老師,他又跑去大學讀心理學。很偶然的一次機會,被哥哥的朋友抓到做了一次羅夏墨跡測驗(非常著名的投射測驗),就此進了羅夏測驗的坑。你看到了什麼?又因為有個表哥在大學做校長,就轉去大學教教育心理學。
  • 有哪些生孩子時應該知道的事情,卻沒人告訴你?
    ;如果有人告訴我平時的咳嗽是排異情況;有些錯誤我覺得我一輩子都沒辦法在別人提起來,更無法原諒自己。有句話說,這世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孩子出生不帶說明書,父母不經過考證就能當父母。當我們的孩子經常性的重複某一動作的時候,我們都可以從裡面找答案,比如孩子為什麼吃手、不斷扔東西、打人、非要自己開門、十萬個為什麼、不等價交換和撒謊等等,這裡都有答案。如果有人問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最幸運的事情是什麼?我想,最有幸的就是了解了兒童敏感期是怎麼一回事。
  • 這本書告訴你,怎樣讓讀過的書不白讀
    很多朋友肯定會問,那怎麼才算是會讀書呢?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有你想要的答案。《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由美國教育家、學者、《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莫提默.J.艾德勒和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查爾斯.範多倫合著。這本書曾高踞全美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自問世以來,讓無數讀書人找到了有效讀書的途徑。
  • 孩子的繪本啟蒙, 這本書的驚喜讓你意想不到
    這就是3D鏡面繪本《今天吃什麼》,全書精緻排版,每一頁的內容都在鏡面上,把繪本打開90度,兩側呈現的倒影具有的好玩的立體效果,每一面又能見到自己的模樣。渡邊千夏講的這個故事是小貓看著媽媽做早餐,打雞蛋,加入麵粉、砂糖、和牛奶……再加上通過這個鏡子裡看到的樣子,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臨場感。
  • 這本書告訴你答案
    可是當你接觸以英美語為母語國家的朋友,就會發現,不論第幾次見面,別人都不會說「How are you」,我遇到的最多的,其實是「How are you doing?」為了進一步給出接地氣的方案,我去讀了常青藤爸爸的這本《別錯過孩子英語學習敏感期》,對於國內大多數家庭,如何幫助孩子進行英語啟蒙?如果培養孩子的英語語感?是否有可能達到母語英語的水平,以及怎麼達到?種種問題,這本書都有詳細的介紹。
  • 這6本書告訴你哲學就是生活
    本書中的內容都是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例如,關於生命、愛欲、死亡、財產、生存等等,在閱讀過程中,也許你閱讀到某句話,即可深受啟發,從而逐漸改變自己的思想,進而改變人生態度,甚至人生進程。2.本書集合盧梭思想的精華,我們通過本書感悟他對人生、自然的態度;領略他對社會、財富、科學與藝術的理解;本書是盧梭原著代表作的精選譯本,基本反映了盧梭哲學的主要思想和理論,為便於讀者閱讀,編輯中對部分內容做了刪節,並適當加了小標題;體味他那淳樸、澄明、天性,不能不算是一種享受。自然是永恆的,人的天性也是永恆的。
  • 給廣大畢業生推薦的一本書—《人生給的答案》,這裡都能找到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人生的某一時刻遇到岔路口,希望有一個人可以指引你一個方向呢?或者是透過他們的問題問自己,我們可以怎樣度過這樣的難關。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是來自於提摩西的《人生給的答案》。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的人生會迷惘,就在於我們沒有提出問題。
  • 這本書告訴你答案
    很多人一本書翻不了幾頁就讀不下去了,或者硬著頭皮讀下去卻不知所云,讀完了也覺得一無所獲,從而失去讀書的熱情,這可能就是你選擇的書不對。日本學者梅棹忠夫先生提出「注重以行動為中心的讀書」,也就是明確你讀書的目的,你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行動力而閱讀,那麼選書的時候就要集中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讀完就能有所收穫有所提升,你才會有閱讀的充實感和喜悅感。
  • 如何做到一天讀一本書?這本書給了我答案
    直到我讀完這本書《無限可能:快速喚醒你的學習腦》,才相信我可以做成這件事。反覆思量之後覺得,一天一本書這件事,不應該被妖魔化,當然也沒必要神化。其實只要我們想,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一天一本書。《無限可能》是一本教人升級大腦的學習指南。
  • 一個月也看不完一本書?這本書告訴你怎麼破
    一個月也看不完一本書?這本書告訴你怎麼破朋友小原說,之前看到一本書非常感興趣,覺得對自己的工作也有幫助,就買了回來,還刻意放在枕邊,以便隨手翻閱。但一個月過去了,他還沒看完這本書,興趣也漸漸減少,但又自責自己連一本書都看不完,內心也焦慮起來。在閱讀這件事上,很多人都有兩個難點,一是讀得慢,二是看了就忘。
  • 最最最權威的文津獎pick了這九本書,你確定不看看嗎?
    作為材料學科普經典,這是一本零門檻的小白科普讀物。因為它提供了很多「實用」小tips:比如在機場候機廳,你實在想買醉,喝香水和喝伏特加的效果一樣……比如仔細品嘗,你會發現奶茶味道的變化真的取決於加入牛奶的先後順序。
  • 《腦科學壓力管理法》:壓力煩心,專家告訴你如何化解
    本書榮登美國亞馬遜壓力管理、心理與諮詢等 9 個類目銷量排行榜 NO.1,是第一本解釋壓力如何改變你的大腦以及你能做些什麼的書籍。銷量第一,也足以說明壓力是很多人面對的苦惱問題。在本書中,作者介紹了當人遭受壓力時,人的大腦如何被劫持,以致於我們不能清晰地思考、理性地決策。
  • 好好玩科學解讀——科學好好玩,好好玩科學
    幼兒園的實驗課程帶有遊戲的性質,好好玩科學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物與現象為內容,運用有關材料,通過幼兒親自操作
  • 《瘋狂的科學實驗》:誰說科學家都「嚴肅臉」?這本書有趣有料
    你印象中的科學家是什麼樣子的?小時候我經常看一些科學科普節目,裡面的科學家都是一臉嚴肅地在那裡做實驗。所以我在的印象中,科學家從來都不是有趣的代名詞。最近讀的一本書徹底推翻了科學家在我心中的固有印象。《瘋狂的科學實驗》《瘋狂的科學實驗》在書中為我們介紹了75個有趣而且瘋狂的實驗,裡面的腦洞你看了一定會驚呼的那種。之前也讀過一些有趣的科普讀物,但這本書還是在內容的瘋狂程度上,佔據之首。這些科學家的腦子裡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有著說做就做的勇氣。
  • 這3本書告訴你,今天也要用心過生活
    《生活十講》這本書,書裡書外都充滿了老師的無限智慧和豐厚的生活閱歷。沒有遺憾和挫敗感的人生是不完美的。生活就因為它的不完美,才能成就它的相對完美。沒有人生來就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我們都是在不斷面對失去的過程中,學會了承受,學會了苦中作樂,學會了如何愛,如何去付出愛。蔣老師說:愛是一生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