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共分9個章節,去掉致謝和原注部分只有不到290頁,這個長度被認為是一本書的最佳長度。
朋友十歲的兒子至今不能吃辛辣食物,朋友和老公都是湖北人,嗜重口味如命,兒子如今還只能吃清淡飲食,是大人們刻意為之。
理由是保護兒童的味蕾,保持他味覺的敏感度。
人的未來有多種可能,說不定日後會從事一個需要味蕾未經破壞的職業,諸如美食家,品酒師之類。
過早讓他品嘗重口味,損壞他對某些味道的受體,豈不是減少了他人生的某種可能?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湖南人,無辣不歡,甚至自小就被爺爺用沾有燒酒的筷子挑逗好奇心,是第一次知道小孩的味蕾要如此謹慎對待。
除了繼續嗜辣如命外,只好慨嘆自己未來恐怕是與美食家、品酒師之類失之交臂了。
但其實內心還是有點嘀咕,真的需要這麼謹慎保護兒童味蕾?
直到讀了美國作家約翰·麥奎德所著的《品嘗的科學後》,我才有了答案。
吃辣的東西時,會出現麻麻的感覺,這是因為受體收到的刺激太大,導致神經細胞暫時『罷工』。通常情況下,神經細胞會恢復功能,但有時細胞會死掉。
所以才有
吃多了過辣的食物會破壞味蕾,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但確實有那麼一點道理。
因此為了那麼一點道理,朋友十歲的兒子至今依舊飲食清淡。不過書中也表示,多吃含有辣椒素的食物對健康有一定的益處,它可以提高新城代謝的速率,有助於燃燒熱量。
甚至吃辣椒的人群比不吃的壽命長,患糖尿病概率也低。
看來,得好好說道說道我那見辣椒如碰到惡魔立刻逃竄的同事們,辣椒是個好東西嘞。
關於這類有趣好玩小案例,《品嘗的科學》一書裡俯首皆是。
◎ 人吃到甜味是為何會心情大好,雀躍不已;
◎ 吃到苦時為何會眉頭緊鎖,鼻子微皺;
◎ 鮮居然是五種(酸甜苦鹹鮮)味道之一;
◎ 啤酒為何在英國廣受歡迎,苦瓜在印度料理中如此普遍;
◎ 如果在懷孕期間或哺乳期間持續喝蘿蔔汁的女性,那她們的孩子以後也會比較喜歡蘿蔔汁的燕麥片;
◎ 一個偏愛零食的家族一般酒量都差不了;
◎ 你如果挑食,可以往上追溯一下長輩們是不是也不喜歡吃那類東西。
。。。 。。。
這本科普書籍裡都會給你答案。它上至混沌世界的遠古時代,下至能夠用科技手段隨意操控人類味蕾的現在,用各種案例、神話故事、科學研究,有理有據,抽絲剝繭地一一把品嘗這門科學在你眼前鋪開。
正如作者在編后里所言「每一本書,都源自一個小小的想法,然後開始收集動力、支持和協助,一路跌跌撞撞,直到集結成書」,書中關於品嘗的每個環節也都是如此精心鋪展開來。
雖說是一本科普書籍,讀起來卻絲毫不覺枯燥。
全書共分9個章節,去掉致謝和原注部分只有不到290頁,這個長度被認為是一本書的最佳長度,9章明細如下:
1、味覺地圖。這是關於我們舌頭上味蕾分布的。
2、從古至今最關鍵的五頓飯。從什麼動物最早吃東西到我們人類吃什麼。
3、苦味基因。你喜歡吃苦嗎?為什麼有人喜歡苦味有人不喜歡?為什麼有人喜歡咖啡的味道?
4、味道文化。關於苦艾酒,關於啤酒,關於九千年前中國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釀的酒,以及,鮮味是一種味道嗎?
5、甜蜜誘惑。為什麼我們喜歡甜味?為什麼我們現在飲食過度?
6、喜好與噁心。為什麼我們嘗到一些東西時會感到噁心?李希比是怎麼發明濃縮湯的?
7、尋找天下第一辣。辣度的單位是什麼?為什麼有人愛吃辣?以及,辣是一種味道嗎?
8、味覺大轟炸。近代垃圾食品的起源,有既健康又好吃的東西嗎?
9、關於美味的DNA。尋找終極鮮味。
看著這幾章明細,你的味蕾是不是在蠢蠢欲動了?
如果你想知道一個人吃檸檬跟吃甜橙一樣整個吃下而面不改色,如果好奇一個人居然在聞到榴槤時會嘔吐甚至眩暈,而本來沒什麼味道的馬鈴薯在碰到油脂經過油炸後成為風靡全球的快餐食品,都可以翻翻這本書,探尋這些困擾我們問題的奧秘。
至於我,看完《品嘗的科學》後,唯一糾結的是,以後會不會讓我的小孩在兒童時期吃辣椒呢?▼
END
【作者簡介】
:85後,職場媽媽,關注女性成長,獲得自如人生。
孩子入睡後才是我的寫作時光,願我的文字能讓你有收穫,歡迎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