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圖書館搬回一摞書,結果一頁沒看又原封不動地還回去了;跟風網購一堆書,只是放在書架上落灰;硬著頭皮看完一本書,合上書完全不記得內容;年終總結讀書一項幾近空白;面對信息的洪流越來越空虛、越來越恐慌、思維越來越停留在淺層……在這個可以廉價獲取閱讀資源的時代,在這個提倡全民閱讀的時代,大部分人卻離讀書越來越遠。
最近日本的收納整理風靡一時,讓我們不禁對日本人追求極致的整理術嘆為觀止。讀完《高效能閱讀》發現,研究閱讀日本人也是如此細緻入微。《高效能閱讀》的作者原尻淳一先生是日本龍谷大學客座教授,一直在知名企業從事營銷、企宣、培訓等工作,可以說,他本人就是高效能閱讀的忠實實踐者。這本書是他通過閱讀百餘冊閱讀方法書籍,並結合自身體驗的實證之作,可謂面面俱到,將有效閱讀技巧一網打盡。
《高效能閱讀》通過89條具體的閱讀技巧,旨在幫助讀者打造善讀體質、提高閱讀效率,並將獲取的信息應用到工作中。
01 怎樣愛上閱讀?
第一,學會選書。很多人一本書翻不了幾頁就讀不下去了,或者硬著頭皮讀下去卻不知所云,讀完了也覺得一無所獲,從而失去讀書的熱情,這可能就是你選擇的書不對。日本學者梅棹忠夫先生提出「注重以行動為中心的讀書」,也就是明確你讀書的目的,你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行動力而閱讀,那麼選書的時候就要集中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讀完就能有所收穫有所提升,你才會有閱讀的充實感和喜悅感。
通過導師推薦、圖書榜單推薦等選擇優質的、經典的書籍。我們的時間精力有限,一定要選最好的內容來閱讀,高質量的輸入才能有高質量的輸出。這裡有一個小小的注意事項,就是儘量避免被網上書店的讀者評論所誤導,畢竟讀者不是專業人士,他的評論只是基於自己喜好的一家之言,並不具備參考價值。
根據自己的實際閱讀水平選書。不善閱讀的朋友更應記住「儘量降低閱讀的門檻」,例如讀法國文學,一上來就讀《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這樣的大部頭,恐怕幾頁過後就昏昏欲睡了,最好還是從莫泊桑的短篇入手吧。讀懂一本後再逐漸提高閱讀難度,保持住讀書熱情,不斷拓展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如果想獲取系統的知識,最好讀完一個作家的所有作品,並閱讀該領域其他相關作家的作品。
第二,繞道讀書。雖然很多人都知道經典閱讀營養價值高,但就是沒辦法提起興趣去閱讀,就像很多孩子牴觸學校精心選擇的必讀書目。這時試著把目光轉移到作品的周邊事物上,比如通過百科搜索作者的奇聞異事、採訪報導,當代作家的話有條件還可以通過網上或活動現場溝通,了解書中提到的人物、地點等,看過這些背景資料帶著好奇心再去閱讀,會達到比較好的閱讀效果。
第三,營造讀書環境。家裡一本書也沒有的人是不會愛上閱讀的,讀書是「便宜得不可理喻的投資」,讀書也是最廉價的娛樂方式,你值得在家裡建造一個「家庭圖書館」,哪怕是一個圖書角,要確保有一個舒適的讀書環境,想讀就讀。當然,在電子產品如此普及的現在,你還可以用電子書、手機讀書軟體建立自己的電子書架,但閱讀時要儘量不受網絡信息的幹擾。如果有時候在家裡讀不進去書怎麼辦?答案是換個環境,原尻淳一先生稱之為「遊牧讀書」,去咖啡館、圖書館等眾目睽睽的環境中反而能產生集中精力讀書的緊張感。另外還可以通過參加書店、讀書會或線上讀書社群的活動保持讀書熱情。
02 如何做到為產出而快速閱讀?
很多人想讀書但不善讀書,閱讀速度慢,一年也讀不了幾本書;閱讀效率低下,看完就忘,沒有什麼收穫。怎樣做到快速閱讀並能為高效產出做好準備?在《高效能閱讀》中你能找到答案。
快速閱讀可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掃讀。掃讀就是快速地閱讀一本書的書面、封底、作者介紹、內容簡介、目錄等部分。特別是對目錄進行檢索,對整本書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
第二步,跳讀。在掃讀的基礎上,快遞翻閱整本書,找到對自己有用的關鍵詞,一般目錄、標題中都含有作者想要表達的關鍵詞,這時要聯繫自己讀書的目的,比如想解決自己讀書速度慢的問題,《高效能閱讀》中的「速讀技巧」就是關鍵詞,應該重點標記。另外,實用類、商業類書籍都會在作者想重點表達的內容上用「黑體字」強調,這無疑也是閱讀的重點內容。找到關鍵詞和重點內容後,準備好多色彩筆或便利貼,做好標記;配合曲別針之類的工具,夾在重點內容所在的頁碼上,以便快速找到重要位置;還可以用自用索引的方式,在書的空白頁上做上類似簡單索引的筆記,也能迅速找到重要內容所在的頁碼。
第三步,精讀。仔細閱讀用彩筆或便利貼做標記的前後部分,做批註和筆記,寫下自己的想法,把書當成你的筆記本,書的內容加你的原創部分,以後再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創意,把這些創意應用到工作等實踐中,就是高效能的產出。
03 怎樣通過讀書構建資料庫,實現高效能產出?
學生時代讀書只要記住知識點就達到讀書的目的了,也就是說只要投入就可以了。但對我們成年人來說,讀書不應僅僅局限於投入的讀書,而應該更多地進行可以創造價值的產出型讀書。做到以下幾點,你就能實現將通過閱讀獲取的信息應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實現高效能的產出。
第一,系統閱讀,使知識立體化。將希望獲取的知識類別做一個坐標圖,橫軸代表所有領域,縱軸代表專業領域,如果想通過閱讀成為通才,就要在水平方向上閱讀所有領域的書籍,即水平型閱讀;如果想成為某一領域的專才,就要在垂直方向上加強閱讀,即垂直型閱讀。 怎麼合理分配兩種閱讀的比例呢?原尻淳一先生基於谷歌公司的投資基準比提出了讀書投資的「70:20:10模式」:70%的投資用於專業領域,20%的投資用於與專業領域有關的周邊領域或有可能發展的新業務領域;10%的投資用於完全未知或僅僅是自己感興趣的領域。
第二,解剖讀書。用筆將書解剖一樣做筆記,可以把關鍵詞用紅筆圈出來,可以把重點內容用螢光筆畫出來,可以劃線或畫各種各樣的符號,總之邊讀書邊做標記,對信息進行取捨選擇。對於像雜誌這樣的不會整本保留的讀物還可以將需要的內容剪下來保存。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李敖的五馬分屍的讀書法可謂是典型的解剖閱讀。
第三,構建資料庫。建立資料庫最便捷的方式是製作讀書卡,將閱讀書籍的名稱、頁碼、作者等記錄在卡片上,再按照類別分別擺放。所有從閱讀中提煉出的資料也要分門別類整理在文件夾中。例如李敖的「土法煉鋼」讀書法中,將書解剖拆解後,就會對材料進行很細緻的分類,如宗教類分為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天主教又細分為修女、神父等等,分別整理到不同的文件夾中,需要什麼資料的時候隨手就能找出來。很多能學以致用的名人都有自己的資料庫,《達文西手稿》就是一個資料繁蕪的資料庫,即使手稿的三分之二早已遺失,現存手稿仍多達約5000頁,難怪達文西能有如此傑出的成就。當然在電子產品如此普及的今天,利用智慧型手機、電腦文件夾、雲端等都能迅速建立一個小型資料庫。關鍵在於一定要在閱讀後立刻將有用的內容整理到你的資料庫中,它就是你產出創造價值的「寶庫」,隨用隨取。
通過選書、繞道讀書、營造讀書環境等愛上閱讀,三步法快速閱讀,通過系統閱讀、解剖閱讀、構建資料庫實現高效產出,這是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閱讀術》中的幾個重點內容。我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感觸就是對於很多閱讀中的問題豁然開朗,並能很容易地有針對性地實踐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你也想改變自己,通過閱讀得到改變與提升,不妨讀讀這本書吧,你可以針對自己的問題,從任何需要的地方開始閱讀,哪怕掌握一兩個技巧並去實踐,你都將受益無窮!
我是紫曦陌離,讀最好的書,走最遠的路,看最美的風景,寫最溫暖的文字,美好的一切願與你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