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軍事報導】據日本共同社11月19日報導,日本海上自衛隊引進的新型護衛艦「FFM」首次命名及下水儀式19日在岡山縣玉野市的三井E&S造船玉野艦船工廠舉行,新艦被命名為「熊野」。
報導稱,FFM護衛艦的特點在於,船體更緊湊、所需的人員配置少於舊型護衛艦,具備只有掃雷艇擁有的排除水雷的能力,建造費也得到有效控制。該艦計劃2022年3月服役。
最新下水的「熊野」號護衛艦
據悉,該型艦大量採用隱身技術,配備了一體式綜合桅杆,裝備有127毫米艦炮、反水雷任務艙,同時還預留了垂髮裝置安裝位置。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隊員招募形勢嚴峻。FFM護衛艦採用2支隊伍交替搭乘的「船員輪換制」。與所有隊員同時休息的護衛艦相比,優點在於能減輕每名隊員的負擔,同時還能提高艦艇的使用效率。日本著手到2023年度建造10艘FFM,未來增加至22艘。海上自衛隊的護衛艦總數也將從48艘增加至54艘。
據日本海自介紹,「熊野」號全長133米,標準排水量3900噸,船員約90人。為使其難以被雷達捕捉,外觀上減少了凹凸。與海自擁有的驅逐艦中佔據多數的「村雨」型和「高波」型相比,其船體略小,船員人數僅為一半左右。
日本長崎市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所以本年度內下水為目標,正在建造另一艘FFM護衛艦。但因這艘一號艦此前動力系統出現調試安裝問題,建造進度大幅落後於此次優先下水的二號艦。兩艘護衛艦的建造費合計約105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7億元),與近年服役的「朝日」型護衛艦每艘逾700億日元相比造價較低。
在19日的儀式上,日本防衛省事務次官島田和久宣布了艦名。連接船臺和艦首的繩索被切斷後,隨著各色氣球和紙帶的飄舞,船體順勢滑入海中。「熊野」的命名源自於流經奈良、和歌山及三重各縣的熊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