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李榮煒 劉蘇蒙 柯溢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首席記者 王湛
浙大新生剛開學,就得知自己成為了第一屆被浙大體育課「寵幸」的「幸運兒」。從2019級開始,浙大學生在大學裡的每一學期都要和體育必修課相伴,原本只有一二年級學生才必修體育課的時代將成為歷史。
體育必修課從兩年延長至四年,體育必修學時增加近一倍,課外鍛鍊任務也增加近一倍,這意味著浙大學生因為體育課而流的汗也要增加一倍,這對沒事愛捧手機的宅男宅女們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浙大體藝部主任吳葉海透露,目前只有浙大將體育必修課開設到畢業年級。這將意味著,當你在撰寫畢業論文找工作的間隙,還得「抽空」進行體育鍛鍊。2019級浙大學生每學期都有體育課體育必修學時要翻近一倍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而浙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距離此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吳葉海有些無奈。為此,從去年開始,浙大體藝部開始對體育課進行改革,以期逐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今年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吳葉海翻著前不久公布的《浙江大學2019級本科生體育課程修讀辦法》說道:浙大學生原本只需在一、二年級必修體育課,而從2019級開始,學生每一學期都要必修體育課,直到本科畢業。理科實驗班的大一新生羅龍濤對新變化的接受度很高:「上四年體育課沒什麼不好。體育鍛鍊在任何時候都有必要,畢竟身體才是學術的必要條件。」2019級起,體育課必修總學時將從原本144學時增長至252學時,必修學分也從4學分增長為6.5學分(五年制學生為7學分)。吳葉海對此很自豪:「這在全國都是很超前的。目前,只有浙大體育必修學分達到6學分以上,也只有浙大將體育必修課開設到了畢業年級。」雖說畢業年級也有體育課,但是學生只用必修「體測與鍛鍊」課程,沒有固定上課時間,只需要在一年內打卡鍛鍊64次以上就算合格,獲得0.5學分。一、二、三年級學生則要每學期都必修一門1學分的「專項技能課」,學生們能通過一個學期的專項課學會一個體育項目,掌握一門體育技能。六個學期的「專項技能課」,學生們有著眾多選擇。浙大共開設了60個種類的體育課程,包括各種球類運動、水上運動、田徑運動、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等多種項目36個體育專項,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想學的體育項目。
一年級學生還有「附加課」鍛鍊身體素質、學習安全運動除了每學期必修一門學習體育體育項目的「專項技能課」,一年級的學生還要必修每周一節的「身體素質課」,專門為了發展學生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柔韌等身體機體能力。吳葉海解釋說:「這個其實就是鍛鍊課,是去年『專項輔導課』的一個強化版。」去掉「專項輔導課」中對體育項目的輔導,整堂課45分鐘全用來運動鍛鍊。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二的學生潘聰在這門「專項輔導課」上收穫了不少好處:「上過這個輔導課後,我的體能有了明顯的提高,跑步的耐力明顯增強了。老師還教給了我們很多鍛鍊技巧,去鍛鍊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他的排球課老師還說他們這一屆學生的十二分鐘跑、1000m跑成績相較前幾屆在逐步提高。為了督促學生們認真對待這門課,浙大體藝部還將「身體素質課」的出勤參與情況也納入到學生體育成績的考核之中,曠課、請假都要扣分。吳葉海還特別提及一門今年新增的線上慕課「浙江大學運動安全與健康」,為大一學生第一學期的必修理論課,還需通過相關考試。「這門課主要教授大一新生如何安全的運動、運動受傷時應該怎麼辦,這是所有人運動之前都應該掌握的知識。」
上課GPS籤到,下課APP跑步打卡男生跑步想及格,四年至少要繞西湖60圈「除了課程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我們的體育信息化建設也是走在全國前列。」吳葉海拿出手機指著一款名為「浙大體藝」的APP說,現在體育課上課考勤、課外鍛鍊打卡,都是在這一款專用APP上完成。浙大2018級農學專業的方千辰體驗了一年的GPS籤到:「高中時就聽說過一些大學有GPS籤到。進入浙大,體育課還真的需要用GPS籤到。」體育課上課時,學生在授課教師規定的地點範圍內打開浙大體藝APP,進入上課考勤,就能自行完成籤到。「GPS籤到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外在約束。」方千辰選擇的體育課是自己喜歡的項目,她幾乎沒有缺過課。除了上課要用到「浙大體藝」APP進行GPS籤到,學生課後也經常打開這款APP。原來,浙大學生課外鍛鍊的形式是在這款APP上進行跑步打卡。因為跑步鍛鍊成績佔體育課總成績的15%,這才剛開學,浙大紫金港校區田徑場就擠滿了拿著手機跑步的人。學生想要獲得跑步鍛鍊的滿分,一學期的鍛鍊次數要達到48次及以上,想要及格要達到32次。而每次鍛鍊,男生跑步距離要大於等於3.5公裡,女生要大於等於2.5公裡,還必須在45分鐘之內完成,才算有效。也就是說,四年的課外鍛鍊都想要及格的話,男生需要有效跑步256次、累計896公裡,相當於要繞周長15公裡的西湖跑60圈。「其實平均一周鍛鍊三次就能拿到鍛鍊滿分,而且一般二十多分鐘就能跑完3.5公裡,並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浙江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陳浩宇今年已經大三了,他不用在上體育課、也不用再進行APP打卡。但是兩年打卡鍛鍊,他已經養成了每周都要跑幾次的習慣。「雖然沒有成績的督促,我還會堅持鍛鍊。」然而,大多數三、四、五年級的學生因為沒有成績的督促就減少了鍛鍊次數,很多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都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吳葉海期盼道:「希望這次改革後,我們的教育能夠督促更多的學生養成自覺鍛鍊,終身鍛鍊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