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農們挑著沉重的擔子進站乘車。趙明 攝
這是一個快速的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溝通世界,高速鐵路連通城市,人們生活工作節拍越來越緊湊。
然而,在廉江市河唇鎮,20多年來一直有群負重的農民將生活希望寄托在慢行的火車上。他們摘下悉心培育的果實,挑起幾十上百斤擔子,坐上綠皮火車走南闖北擺攤販賣,走上一條養家、脫貧、致富之路。「擔擔軍」的名號,也隨之逐漸在人群中傳開。他們用辛勤勞作,挑起家庭的重任,擔當生活的主人。
「擔擔軍」裡女人是主力
儘管才上午8時剛過,南方6月的太陽已經有點「火辣」了。粵西小鎮河唇火車站前,四五位果農坐在樹陰下,等待開往南寧的K9314列車進站。
離發車還有半小時,吳乃遠騎著陪伴他多年的老摩託趕到站。兩筐荔枝被結結實實捆在後座腳踏板上,擠得妻子只能翹起兩隻腳懸在空中。
坐落在廉江市區北邊10多公裡的河唇火車站,曾是河唇鎮數千戶果農出外謀生的始發站。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們挑著擔子從這裡出發,上南寧、赴玉林、走貴港、下湛江,把筐裡的荔枝、番石榴、黃皮、楊桃換成錢,支撐一家開銷,供孩子上學,甚至湊起建樓房、買新車的資金。
「擔擔軍」裡女人是主力。男人們把妻子送進站,又立馬回村。採摘水果、收拾家務、聯絡收購商,這些更重的活需要他們去幹。品相好的水果挑出去賣,是額外增加的收入。
綠皮火車緩緩進站,停靠幾分鐘,拉上挑擔的人們,又緩緩開動。果農彭芳帶了張小凳子,坐在12號車廂和另一節車廂的連接處。十來個籮筐擺在地上,把能佔的空間幾乎都佔用了。
天剛蒙蒙亮就起床摘果,幾位同伴去找空座休息會兒。彭芳幫忙看水果,有賣貨小推車路過時,就搬動籮筐挪出位置。
「換點錢,買菜。」彭芳已經60多歲,習慣了好奇旅客的詢問,隨口一答,笑笑不再多說。她當天的目的地是廣西玉林,票價18.5元。如果不晚點,1小時36分後能到達,正是大部分家庭主婦外出買菜的時間。
車務段有意識地儘量在後三節車廂多留空位,方便「擔擔軍」上、下車。票價雖不到20元,果農們能省還是想盡辦法省。起初有逃票現象發生,後在河唇鎮政府協調、規範之下,如今逃票行為幾乎絕跡。
一筐黃皮、一筐荔枝,各35斤,彭芳用布料裹得嚴嚴實實。一個筐上蓋著頂褪成灰黃色的草帽。扁擔架在兩筐之間,長年累月挑重物,已經定型出了一點弧度,磨得油光發亮。
為避開競爭,一些人選擇錯位售賣。到達玉林前,火車經停文地、陸川兩個站,零零散散有果農挑擔下車。一天的辛勞,從下車的一刻正式開始。
2020年6月3日,果農大姐乘坐K9314列車,從河唇出發前往玉林售賣。 趙明 攝
不甘被賺差價「自己幹」
玉林是K9314離開河唇後停靠的第一個大城市,搭乘這趟綠皮火車的「擔擔軍」多選擇在此下車。各人都有熟悉的擺攤地段,結伴而來的果農們出站後四散離開,奔向縱橫交錯的街巷。
彭芳的夥伴譚秋玉常到江南路,當天也不例外。出站到目的地有3公裡遠,幾十斤的擔子,挑過去吃力又費時。她花10元打了輛摩的,到達路邊卸下籮筐,麻利揀出一部分荔枝擺在筐外。
兩筐荔枝品種不同,一筐「黑葉」賣5元一斤,另一筐「妃子笑」賣7元一斤,都是譚秋玉所在的楊梧陂村特產。如果在廉江本地賣,這些荔枝每斤要便宜兩三元。靠挑擔進城賣水果,譚秋玉和丈夫撐起一家人的生活,供孩子們讀書。
水果是河唇鎮大部分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既是悠久傳統,又跟當地的特殊定位有關。向湛江全市供水的鶴地水庫坐落在河唇,保護生態環境是重中之重,農業、旅遊成為當地主要產業。來自鎮政府的統計數據顯示,至2019年末,河唇全鎮水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43352畝,總產量超過4萬噸。
挑擔去其他城市賣水果,是緣於不甘被果商賺差價。20多年前,循著果商的足跡,一些村民跟車到了廣西北海、欽州等地,發現在那裡水果更好賣,價格幾乎翻倍。「就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果農吳勇說,此後借著交通便利,大家紛紛開始「自己幹」。
到城市擺攤並不容易。舟車勞頓、風餐露宿是常事,忍飢挨餓、雨淋日曬也尋常。到城市裡,得守城市裡的規矩。近幾年,果農們常去的幾個城市,城管執法更溫和也更人性化,這讓他們的壓力減輕了不少。
說是不怎麼擔心,見有城管走近,譚秋玉還是下意識地盯著籮筐,暫停向路人招攬叫賣。擺攤到中午12時,她賣出去四五單。
午飯是兒媳婦給準備的,飯盒裡裝著兩塊豬肉、一份油麥菜和一些米飯,譚秋玉一直放在筐裡。在外吃苦,後方的家人掛念在心,能照顧到的儘量體貼細緻。譚秋玉覺得,再辛勞也值得,都是為了共同撐起這個家。
吃過飯,繼續營業到下午6時左右,譚秋玉的荔枝基本賣完,收入接近300元。她留了一點在返程火車上賣,價格能再高點。
回到家已是燈火闌珊。萬幸這一天沒有碰上大雨瓢潑,還好太陽不算太大,天氣不太熱。她盼望,明天還是這樣的好天氣。
挑擔賣果甩掉貧困帽
2000年左右,是「擔擔軍」最高光的一段日子,七成果農靠挑擔賣果掙錢。當時離橫窩村兩公裡遠的龍田面火車站還對外開放,停靠河唇站的列車班次也多,果農們「遠徵」湛江、茂名、玉林、貴港、南寧等城市。
果農吳勇年輕時,也曾挑擔坐綠皮火車去外地賣水果。上世紀80年代,吳勇的父母開始種植番石榴,是村裡較早嘗試新品種的農戶。那時候一斤挑出去能賣到1元以上,他家的產量高,嘗到了甜頭。
「大米那時才賣3毛錢一斤。」吳勇說,見到利好,很多村民也改種番石榴,「擔擔軍」隊伍逐漸壯大。
橫窩村600多戶近3000人,基本都靠種售水果維生,人均種植面積近一畝。原來以種橙子為主,前些年黃龍病泛濫,村民們改種番石榴、楊桃。
老果農們種植經驗豐富,培育出的番石榴遠近聞名。今年5月末,廉江番石榴登上「2020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吳乃遠說,自己能精準掌控番石榴成熟的時間節點,在旺季增加產量,淡季減少產量。他自信「比很多農科院的技術員技術都好」。
憑藉挑擔賣水果,吳乃遠一年能掙8萬到10萬元。也因此甩掉貧困帽,蓋起三層小樓房。
橫窩村大量種植的番石榴並非本地品種,而是產量更高、一年四季皆可掛果的臺灣品種。吳勇種了300多棵番石榴、幾十棵黃皮樹,光番石榴一年就能收入5萬多元。
如今龍田面火車站只負責貨運列車會車調度,不再承擔客、貨運接出功能。加上近些年高鐵迅猛發展,停靠河唇站的列車趟數減少,橫窩村「擔擔軍」人數銳減,只有一兩成果農仍在堅持。
新的售賣方式悄然興起。一些掙到錢的村民買了載重一兩噸的小貨車,拉著摘下的果子到湛江、茂名或更遠的玉林、北海,批髮式售賣。一些有生意頭腦的村民,學外面來的收購商,建立起銷售網絡,自產自銷的同時,也收購水果運出去賣。
技術掌控加上多樣化銷售方式,水果滯銷的情景,近年在河唇鎮已極少見到。「畢竟擔貨辛苦。」吳勇年輕時吃過挑擔的苦。因為經營有方、培育技術老到、為人熱心,他當上了橫窩村黨支部書記,如今已退出「擔擔軍」行列,把更多精力放在琢磨如何帶領村民共同致富上。
有人轉型當起批發商
番石榴近期價格不高,一來受疫情影響,二來與荔枝、黃皮上市擠壓市場空間也有關係。
但果子熟了,不賣可不行。清晨7時,橫窩村村民吳紹發和老伴挑著兩個空籮筐,提著兩個白色塑料桶,早早進果園摘番石榴。
通往果園的田埂小路上,雜草沒過腳踝。頭天夜裡下過一場雨,露珠掛在草葉上,打溼了吳紹發的長褲。孩子們在外打工,打算等到老兩口乾不動了再回來接班。吳紹發說,這是他和孩子們約定好的。
果樹基本都是兩米高。少的掛十來個果,多的幾十個,全部用一個個發泡塑膠袋套緊,防止野蜂啃食。吳紹發已經65歲,長年幹農活,身軀有些佝僂,高一點的果子要掰下樹枝才能摘到。他怕弄壞了樹枝,只輕輕一拉,揀熟的果子摘,再緩緩放手,熟練又溫柔。
一桶番石榴大概20斤,摘滿需半小時左右。吳紹發把籮筐放在離老伴近點的空地上,儘量讓她輕鬆點。儘管筐裡墊著厚厚一層編織袋布料,兩人從桶裡騰果子到筐裡時,還是挨個輕輕放進去。傷了品相,賣不出好價錢。
忙碌兩個多小時,吳紹發和老伴摘了100多斤番石榴,用摩託車拉到一裡地外的收購站。當天均價1.5元一斤,收購者是同村的吳培君。
做收購生意前,吳培君當了3年「擔擔軍」。2015年,他放下陶瓷用品店的生意,從鎮裡回到橫窩村種番石榴。新手入門,吳培君試種了50來棵,接近一畝。收穫時,他也學著挑水果去外地售賣。
「別人挑100多斤,我挑七八十斤都覺得累。」吳培君笑說,自己吃不了那個苦,從2018年開始摸索著做收購。
試了大半年,吳培君找到了門道。兒子在廣西柳州開了一個水果批發站,他在村裡專門收購送貨。有村民嫌他定價比外來商販低,吳培君大方承認,解釋說自己在村裡穩定收購不會斷檔,避免果農遭遇滯銷,有時掙錢有時要賠錢,所以定價稍低。村民認可,仍選擇賣給他,還選舉他當了村長。
等待工人選果定價時,果農們坐在吳培君安置的桌椅旁喝茶、抽水煙。最近番石榴產量不多,每天只有四五千斤。吳培君要在下午3時前裝車,次日凌晨7時前趕到柳州卸貨。
貨車運費1200元一趟。對收購商而言,單趟運得越少就越虧。「以前沒有人穩定收購,碰到水果滯銷或者賣不出價格,大家的種植積極性容易受挫。」吳培君認為,平本也好虧點也罷,反正收購不能空檔,鄉裡鄉親,一村之長,這點擔當一定要有。
欲搭上「網際網路+」快車
留在農村裡的果農,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多選擇外出務工。少了學習網際網路知識效率最高的群體,河唇鎮農村電商物流發展緩慢。
「目前還是以零星的電商用戶為主。」河唇鎮黨委書記徐騫說,雖然缺乏規模化的電商物流,但通過引導幫扶類似吳尚何合作社的果農組織,與其他平臺合作,也能解決部分水果銷路問題。近4年時間,河唇鎮投入近1500萬元,組織實施產業類扶貧項目35個,其中水果種植類的幫扶項目投入資金佔了近三分之一,多數已實現村民分紅。
位於河唇鎮良塘村委會低村的吳尚何合作社有40多名員工。與大型超市籤訂採購協議後,負責定期提供本地水果到粵西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在果農較集中的低村和龍田面村,合作社設置了水果收購點。收集、分級、包裝、檢測後,社裡用自購的保鮮車把水果運往合作超市。有了這層保障,疫情來襲期間,吳尚何合作社輻射的上村仔、蓮塘口等4個村,沒有水果滯銷。
「擔擔軍」的存在,實際上是農產品現代物流銷售渠道不完善的表現。廉江市已關注到這一問題,並在近年主動作為,確立了打造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的目標。2018年,廉江市成立創建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商議電子商務推進工作及協調相關問題。廉江市市長龐曉冬、副市長江維峰分別出任該領導小組的正副組長,財政、農業、工貿局等10多個相關單位主要領導擔任成員。
阿里巴巴已於2019年5月進駐廉江。根據合作協議,廉江市為阿里巴巴免費提供辦公室,並落實倉儲場地。當年廉江市就與阿里巴巴聯合舉辦了兩場天貓服務網點招商會,400多人慕名參加。
與大電商平臺合作的同時,廉江市推動建立電子商務培訓基地,與湛大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合作,對12個鎮超過1500人次開展電商人才培訓。
建立完善農村電商物流,對精準扶貧的作用明顯。廉江市科工貿和信息化局統計,目前廉江已開設兩家本土電商服務平臺,培育起多家銷售額300萬元級的農村電商企業,1500多人受益於電商精準扶貧而脫貧。
廉江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計,2019年廉江市脫貧人口16412戶39157人,脫貧率98.30%,57條省定貧困村全部出列。今年上半年,通過搭載電商平臺銷售扶貧產品的模式,廉江市引導多家電商平臺線上銷售廉江的扶貧明星產品,京東體驗館、橙鄉味道、「良垌給荔」的荔枝品鑑推廣會等反響不俗。
如果電商物流發展情況良好,也許再過幾年,河唇的「擔擔軍」就能告別慢火車,搭上「網際網路+」快車。他們的水果也許不只賣到廣西、珠三角,而是鋪到更廣泛的全國市場。
■人物
90後「擔擔軍」:
壓力給了拼搏的動力
身高1.7米、體重110斤,27歲瘦黑小夥郭如能,在中老年婦女居多的「擔擔軍」裡,顯得有些另類。
今年5月,郭如能處理好在深圳租的檔口,回到老家加入「擔擔軍」。之前他在外面賣燒烤,不太懂做生意,虧了點錢。年初又碰上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考慮再三,他打消了外出務工的念頭。
摸索幾趟,郭如能找準了門道。在擺攤點上,他與大多數「擔擔軍」錯位,時間點上也與他們錯開。
眼見黃皮頗受夜宵人群歡迎,郭如能決定到南寧市美食街挑擔售賣,因為那裡的夜市很熱鬧。到凌晨賣完貨,他趕夜車到達貴港,稍作休息後在第二天中午12時回到廉江市區,再到河唇火車站取走存放的摩託車,趕回家吃午飯。
風梢村特產「貴妃」黃皮,在當地小有名氣。河唇鎮本地出售每斤價格10元,到了南寧能賣到十五六元一斤,緊俏時20元一斤也常見。郭如能是風梢村白水塘人,每次挑100來斤黃皮過去,扣除成本一趟能掙1000多元。
除了種黃皮、番石榴,風梢村人還育果苗售賣。「我們育苗的技術好,有傳統,歷史久。」郭如能拍拍胸口,語露豪氣。
貴港到廉江的列車較多,而且小旅館更便宜。住一晚花費30元,和3個人擠一間屋,但沒條件洗澡。匆匆扒拉兩碗飯,郭如能抓緊時間衝個涼,把父母、妻子採摘好的兩筐黃皮捆在摩託車後。
姐姐在外,想吃老家的荔枝,郭如能去隔壁村買了些。要趕在上火車前寄走,出發時間比平日早了半個小時。下午3時,載著滿滿兩筐水果,郭如能離開家。母親站在門口小陽臺前,目送他遠去。
郭如能是兄弟姐妹中唯一在老家的孩子,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靠挑擔賣水果,家裡建起三層樓房。紅磚、水泥勾縫裸露在外,尚未裝修。兒子已經6歲,妻子正備孕二胎。重重壓力,也給了郭如能奮力拼搏的動力。
這次出門的目的地,是廣西來賓市,車程約4小時。下午4時,寄完荔枝,郭如能騎著摩託車趕到河唇站火車站,去到一家小賣鋪買包煙,坐了會兒。這是他當天最後一段休閒時光,真正的辛苦將在4個多小時後到來。
在外賣水果時間雖不長,郭如能還是碰見了一些好心人。夜市裡有排檔老闆見他挑擔辛苦,炒碟粉、開瓶啤酒給他,不收錢。郭如能想送些水果給對方,對方不收,收也按市場價給錢。
6月5日晚,來賓夜市。售賣黃皮的間隙,郭如能拍了個短視頻,發在朋友圈,寫道:「生活百般滋味,人生淡然面對」。
【撰文】李廷睿
【作者】 李廷睿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