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式開車門」突然火了!關鍵時刻,竟能挽救一條人命!

2021-01-15 FM93交通之聲

來源:都市快報 記者:林碧波、蔣大偉 新荷蘭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最近,一種「荷式開車門」法,突然在網上火了。


 


2月10日,一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荷蘭」的文章說:

    

因「開車門」不當而導致的事故,十分常見。荷蘭的駕駛員們總是用距車門較遠的那隻手開車門,這是避免這種意外的最佳開車門方法,也就是左駕用右手開,右駕用左手開。

    


被稱為「自行車王國」的荷蘭,是一個腳踏車比人口還要多的國家,因此道路上幾乎隨處可見腳踏車的蹤跡,然而卻很少有「開車門」而引發的事故發生。因為在荷蘭,這種據說是荷蘭人發明的叫做Dutch Reach的開車門法是被廣泛普及和使用的,從駕校裡開始就會要求學員遵守這個開門法則。

    

這個動作可不是隨便做做的,當你換成離車門較遠的那隻手開門時,你的上半身會自然而然地轉動,頭部和肩膀就會很自然地向外看。首先,眼睛會通過後視鏡觀察,然後轉身的時候向後看,這一個完整的動作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故發生,無論後面來的是單車還是機動車。


    

這兩天,「新荷蘭」的這篇文章被環球網、搜狐和各大汽車論壇紛紛轉載。微博上也很多網友表示,多做一個動作,也許就能挽救一條人命,自己一定要學習。


我在荷蘭就是這麼做的

 

這個突然火起來的「荷式開車門」真的緣自嗎?

    

記者聯繫上了旅居荷蘭的知名博主、生物學博士魏蔻蔻,也給她看了「新荷蘭」的這篇文章。

    

魏蔻蔻說:「確實是這樣的。這篇文章說的『荷式開車門』的方式是正確的。荷蘭的駕校確實就是這麼教那些學開車的學員的。我自己也有親身體驗的。」

    

魏蔻蔻在荷蘭考過駕照。她原本有國內的駕照,但由於要在荷蘭定居半年以上,按照規定,她又在荷蘭考了一次。

   

「駕校老師就是這麼教我的,這麼做是為了避免(撞到)行進中的車和人。」她說,荷蘭駕照比國內要難考得多,對安全駕駛的要求也特別仔細。

   

魏蔻蔻在荷蘭已經開了7年車。「我自己平時開車,也都是用這個動作開車下門,也已經形成了一個習慣動作。」


至少已經有50年了

 

「荷式開車門」英文為「Dutch Reach」。網際網路上有一個致力於推廣「荷式開車門」的網站www.dutchreach.org。

    

這是美國麻薩諸塞州退休醫生麥可·查尼為紀念因撞上車門去世的27歲女子阿曼達·菲利普斯而建立的。

    

網站首頁宣傳視頻截圖


網站說,荷蘭司機使用右手開左門下車,這麼做至少已經有50年了。這個做法不是某個人的發明,而是荷蘭人的一種常識做法。丹麥和德國也有不少人這麼做。

    

網站說,荷蘭的司機和乘客都會用距車門較遠的那隻手開車門。學校和父母也都會教孩子這麼做。駕校也會教學員這樣做,這是考駕照規定的要求。


網站還引用了一段荷蘭駕駛教學的標準要求:


1.用左手抓住門把手。握緊把手,防止開門時被風猛一下拉開門。

    

2.通過內側鏡和左外側鏡觀察,並轉頭向左觀察,是否有車輛經過。

    

3.用你的右手開車門,用你的左手抓住門把手。

    

網站首頁宣傳視頻截圖


按照這個順序,你已經獲得一種正確的觀察方式。你的身體應該已經自然地向左轉動了,可以確保你獲得足夠的車左邊的視野。


英國人也在學

 

「荷式開車門」最近不止在中國火,在英國也火了。

    

2月8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就發表題為「像荷蘭人那樣開車可以挽救他人生命」的文章說,英國各大自行車協會最近都組織起了大規模的宣傳運動,號召英國司機們學習「荷式開車門」,以保障騎行者的安全。英國交通部數據顯示,2015年,因開車門導致的交通事故有474起。

    

英國《每日郵報》和《太陽報》也參與討論了「荷式開車門」這個熱點話題。

    

《每日郵報》說,英國一些議會議員和劍橋郡的警方也支持這個運動。

    

去年11月,加拿大魁北克省議員喬爾·萊特邦德也曾發起過倡導「荷式開車門」運動。





1視野確實大了很多

 

昨天,記者駕車上路,親身體驗了一把「荷式開車門」。

    

我把車停靠在路邊的停車泊位,車輛左側不時有人騎電動車、自行車經過。

    

按照平時的駕駛習慣,我把車停到路邊準備下車前,會先通過駕駛室一側的後視鏡觀察。確認後方沒有行人和車輛時,再把門打開一條縫隙觀察,然後完全打開車門。

    

不過,開車的司機都知道,後視鏡也存在盲區。比如駕駛室一側的後視鏡,騎車人、行人或車輛行駛到車輛C柱後方或是B柱位置時,通過後視鏡觀察,很可能存在「看不到」的情況。

    


昨天,我通過後視鏡觀察從後方騎上來的電動車,在左側後視鏡的兩個盲區點位,都存在短暫的「看不到」的情況。

    

我參照「荷式開車門」的辦法,先轉過身用右手拉住車門,並向外觀察,視野比只通過後視鏡看要大得多,C柱和B柱的兩個盲區位置,轉變頭的角度仔細觀察都能看得清楚。


2杭州也有教練要求用右手開車門

 

昨天,記者問了幾位駕校教練。他們表示,雖然「荷式開車門」的辦法知道的人不多,但在實際教學中,開車門前仔細觀察是教練在教學時反覆強調的。

    

杭州黃龍駕校的張教練說,從科目二學員開始接觸車子,到科目三正式上路,教練都要求學員下車前先通過後視鏡、回頭看、打開車門縫觀察的辦法進行觀察,也有教練要求學員轉過身回頭看並用右手開車門的習慣。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人嫌麻煩,還是會下意識的左手就開門了。

    

根據我國駕考的相關規定,在進行科目三考試時,遇到下車開門的操作時,「下車開門前觀察後方和左側交通情況」被要求為靠邊停車的必備動作,一旦沒有做到,科目三成績就算為零分。


3交警:最重要的還是「仔細觀察」

 

杭州交警事故對策處的民警說,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在道路上臨時停車,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也有明確寫有「機動車在道路上臨時停車時,開關車門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

   

「但有的司機還是沒有這方面的安全意識!」民警說,去年11月,在體育場路中河北路口,一位女乘客坐在計程車右後方,下車前用的就是左手開門。身子是轉過去了,但她還是並沒有觀察車外的情況,導致一名騎電動車的乘客撞上車門,腰椎骨折。事後計程車司機因違章停車承擔事故主要責任,女乘客則因開門時沒有盡到觀察義務承擔事故次要責任。

    

民警說,無論駕駛員和乘客,無論用左手還是右手開車門,都應當先觀察道路情況後再開車門,並沒有說一定要用右手,「很多人已經成習慣,一定要把習慣改過來,可能也會適得其反,只要做到仔細觀察就行!」

    

民警說,駕駛員和乘客,可用「兩步法」開門下車:在確保汽車周圍安全的情況下,先將車門打開一條小縫,不要一下全部打開。此時再次觀察汽車周圍情況,在安全的情況下打開車門下車。


製圖:高薇


學到一招的點個zan!開車門前一定要觀察周圍情況啊!

相關焦點

  • 最近「荷式開車門」突然火了!你用哪只手開車門?這個動作能挽救一條人命!
    最近,一種「荷式開車門」法,突然在網上火了。
  • 「荷式開車門」刷爆朋友圈!關鍵時刻,真能救人一命!
    13日,一則由浦東交警官微倡導的「荷式開門」法在朋友圈中引發眾多市民的共鳴。  你知道什麼是「荷式開門」法嗎?這種開車門的方式真的有用嗎?今天,小新就來與大家一探究!什麼是荷式開門?  荷蘭的駕駛員總是用距離車門較遠的那隻手開車門,這是避免這種意外的最佳開車門方法,也就是左駕用右手開,右駕用左手開,久而久之這種打開車門的方式就被稱為「荷式開門」。
  • 你用哪只手開車門?一個小動作,能挽救一條人命!
    一個不正確的開車門動作可能傷害到其他駕駛員、路人甚至奪走一條鮮活的生命給開門者帶來刑事處罰「開門殺」悲劇5月19日,江蘇蘇州,電動自行車駕駛人陸某在路側經過時,與突然打開車門的轎車發生碰撞9月12日,廣東潮州一條雙向車道上,女子駕駛電動自行車與路邊突然打開的轎車車門發生碰撞,連車帶人摔倒在地,此時,對面一輛黑色轎車駛來,將其碾壓,事故導致該女子身受重傷。
  • 「荷式開車門」你聽過嗎?這可是時下最火的「姿勢」
    這兩天,微信朋友圈裡流傳的「荷式開車門」特別火爆,說是學了這一招,關鍵時刻能救人一命!那麼,什麼是「荷式開車門」?這種開門的姿勢是怎樣的?交警部門是否認可?是否值得推廣?昨天,記者採訪了交警部門。  對於最近火爆朋友圈的「荷式開車門法」引發無數網友點讚,張慶華認為,此舉能最大程度上改變大眾的開車門陋習。  記者發現,朋友圈、微博的網友留言,說得最多的,就是「荷式開車門」經過交警部門科學論證,是可行的,值得推廣。而來自全國各地的交管部門也跟帖無數,紛紛點讚。
  • "荷式開車門"刷爆朋友圈 開車門時,你會做這個動作嗎?
    東北網4月23日訊 「下車時,用遠離車門的手開車門,令身體不自覺地扭轉,進而觀察是否有來車,可以有效地避免視覺盲區。」近日,朋友圈瘋傳的「荷式開車門」引發了市民們的熱議。市民躍躍欲試實踐的同時,「任性」開車門這一不文明現象也再次被搬上了「臺面」。
  • "荷式開車門",一個可以挽救生命的簡單動作!中國司機必看!
    InsDaily-每日lnstagram最新資訊本文由最有愛的公眾號 Pinterest 優選原創出品
  • ...遭「開門殺」,小女孩被撞得頭破血流,救命的「荷式開車門」你得學
    交警提示駕乘人員要有安全打開車門的意識,比如,養成「荷式開車門」的習慣。交警將受傷女孩送醫8月21日下午4時許,一名女子騎電動自行車載著女兒行至漢陽區漢陽大道赫山路口附近,前方有一輛白色轎車停在路邊。「當時只想著從轎車旁邊繞過去,沒想到車門會突然打開。」
  • 司機必看:比「荷式開門法」更救命的開車門秘籍
    停車→開車門→下車,看似平常的動作若稍有疏忽,可能會引發致命事故。近年來,因開車門所導致的交通事故以及傷亡案件層出不窮,大家也都重視起來了。其中,「荷式開門法」作為網紅開門法,在車主當中快速傳播。在手把手汽車陪練《預見性安全駕駛》課程裡,開車門的正確方法卻不止「荷式開門法」一個。作為駕駛員,如何正確地預見性地開車門呢?
  • 這就是著名的「荷式開門法」,學會了,開車門刮擦事故基本不會發生
    揚子晚報網1月8日訊(通訊員 祝雋 申捷 記者 陳詠)日常生活中,因開車門引發事故的糾紛比較常見。8日,揚州交警借6日發生的一起開車門事故,建議市民群眾不妨學一學「荷式開門法」,有效避免推開車門時與別人的車輛發生刮擦事故。
  • 別這樣開車門!廣東一司機下車時「開門殺」,差點釀慘禍!
    12月16日,在江門蓬江區的一條小路上, 一輛停靠在馬路邊的小車突然打開車門, 把後方前行的一輛摩託車撞倒, 導致摩託車駕駛員受傷。 接二連三發生的「開門殺」,究竟該如何避免?
  • 小車突然開門撞翻女學生,反手開車門了解一下?
    ,更迫使開車門者向車門方向折轉身體。用你的右手開車門,用你的左手抓住門把手。由於這種開門法在荷蘭被廣泛採納和推廣,因此被中國網民稱為「荷式開門法」。一起來看看吧!因為人的身體習慣,反手開車門勢必需要扭轉一下身體,即便我們平時老是忘記向後觀察來車情況,也會因為扭轉了一定角度後,注意到後方情況。大大降低開車門傷人的風險。
  • 兩個「隨意」釀成慘劇,請切記「荷式開門」
    隨意把車停在非機動車道上,又不留意後方隨意開啟車門,兩個「隨意」釀成犧牲一條生命的慘劇。7月14日張家口警方對外公布一起典型的開車門致人死亡交通事故。女子突然打開車門,致使電動車駕駛人受傷身亡監控顯示一輛白色越野車停在路邊車內後座的一名女子突然打開左側後車門當女子把車門推開將近一半時
  • 司機們,這裡有你們不得不學的開車門小技巧
    下面再來看一個動圖的示範 錯誤示範 ▲ 錯誤:不觀察後方來車情況,順手用離車門最近的手開突然打開車門。 荷蘭方式 ▲ 正確:離車門最遠的手去開車門,強迫自己扭動身體向後看。「Dutch Reach」上圖正確的開車門方式被叫做「Dutch Reach」中文譯作"荷式開車門",源自荷蘭。
  • 平安守護|謹防「開門殺」 ,你真的會開車門嗎
    謹防「開門殺」 這個話題雖老生常談 但它潛伏在不注意觀察 就開車門的每一個行為動作裡 且暗藏「殺機」!
  • 下車開車門 用左手還是右手?
    下車開車門 用左手還是右手?羊城派  作者:劉佳寧 鄒運  2018-08-24 文/羊城派記者 劉佳寧 實習生 鄒運日常生活中,總是能看到騎車的人艱難地穿行於路邊停放的車輛和滾滾車流的夾縫中,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被突然開啟的車門撞到,可謂是行走在安全的
  • 一線微觀(30)丨開車門大有學問 多一個動作少一分危險!
    停車,開門,下車這一系列看似平常的動作卻也暗藏殺機稍有疏忽,可能會引發致命事故開車門疏於觀察 發生事故負全責10月7日10時許,唐某駕駛車輛行駛至餘見灘路段,一輛停放在路邊的車輛突然打開車門因開車門不規範而造成的事故時有發生,在此,蜀黍再教您一招「荷蘭式開車門」,一起戳視頻學習吧~1什麼是「荷式開車門」?簡單說就是下車時,強迫自己用遠離車門的那隻手把汽車門打開。
  • 買車那麼多年 你真確定你會開車門嗎?
    如何安全開車門呢? 先來了解一下「荷蘭式開門法」 什麼是荷式開車門 (「荷氏開門法」示意圖▲) 「荷蘭式開車門」法可很好地防範「開門殺」事故。
  • 車門帶「殺氣」!莫讓開車門變「開門殺」
    卻潛在相當大的風險 不僅開車門的人要格外注意 車外經過的行人和非機動車更要謹慎 否則悲劇可能瞬間發生! 9月12日,在潮州一條雙向車道上 一名女子駕駛電動自行車 與路邊突然打開的轎車車門發生碰撞
  • 汽車落入水中 車門打不開怎麼辦?來看看吧,關鍵時刻能保命
    但是如果有一天,在開車過程中,車子不慎落入水中,更是一件恐怖的事情,車廂裡有空氣,內外的壓力差導致水施加在車門的力量達到150公斤,車門又打不開,這種情況怎麼辦?如果此時慌了手腳,不知怎麼自救,後果不堪想像。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汽車落入水中時如何自救。
  • 消除行車安全隱患 應該如何防止開關車門撞人
    停車時要停在合適的位置 停車不是想停就停,隨時能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三條規定了幾種臨時停車時不得停車的情況,並且還規定:車輛停穩前不得開車門和上下人員,開關車門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