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指引:
1.我為什麼不推薦你做坊間心理測試?
2.到底有哪些專業靠譜的心理測試?
3.下文提供情緒,性格,情感,生活,職業和創傷6類有代表性的測試,請自取。(如果你有想測但不包括在內的,歡迎評論留言,小編漫山幫你找專業的心理測試。)
有一天,朋友轉給我一張圖:碩大的紅金色字體寫著「9道題測一測你的左右腦年齡」。我掃了眼,剛想吐槽。她連發三個感嘆號「超級準!!!」「你一定要測一下!!!」「果然,我是一個右腦更發達的人!!!」
「...」
「作為一個心理學專業的研究生,裝逼的本能讓我忍不住想潑她幾桶冷水。直到我看到朋友圈一溜轉二維碼心理測試的廣告。」
扛不住同伴壓力,不想當一個孤獨的殉道者。我掃碼認認真真做完之後。結果是,真香!
「太準了吧。真的很準!我確實像分析裡說的,更擅長用右腦,思維方式活潑又不失嚴謹,相比較身邊的人,我更能用淡然的心態去理解身邊的食物,欣賞藝術的層次也更高。這樣的你真的很棒!」
緊接著我迅速把截圖發到了朋友圈,並配文:真的神準!!!安利!!!
整個過程,我仿佛中毒了一般。
直到我在課本上,看到了巴納姆效應這個詞。這個詭異又有趣的現象得到了解釋。
來看測試結果的分析:「思維方式活潑又不失嚴謹。。。」
給我誇了一波。我開心的不行。然而事實卻是,這句話,放在張三身上沒毛病,放在李四身上好像也說得過去。總之就是放之四海皆準啊喂。
「相比身邊的人,我更能balabala」
又給我吹了一波彩虹屁。我開心的不行,誇我有品位。沒錯啊!雖然我有時候選的衣服被批審美不行,但我好像真的喜歡梵谷誒,這是不是代表我的藝術欣賞層次很高呢?有人誇我,我當然傾向於認同。難道我還傻乎乎地批評人家不應該表揚我嗎?
其次,當我參與了朋友們的狂歡,無論是何種形式,我都獲得了一種歸屬感和參與感。我沒有被群體排除在外,我是他們中的一員。
坊間心理測試,「幻想一種動物測出你的潛在性格」「你是戀愛高手嗎?」「你這輩子會有幾個孩子?」.....利用著人類天生對自己的好奇,利用人際傳播,利用巧妙的話術,徹底將我們攻陷。
也許你會說,「測著玩玩而已嘛。」「沒有人真信的。」
真的是這樣嗎?
人有時候真的是很容易受暗示的。「算命的說,你二十五歲之前不可能結婚。」於是你記住了,抱著這樣的想法,你遇到了一個理想型,但是這個預言深深地困擾著你(或許是無意識的),你遲遲不敢下決定邁進婚姻大門,總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哪裡不對。
一拖再拖。最後終於驗證了算命先生的話。「啊,那個算命先生算得好準啊」(這同樣是心理學上的一種效應,羅森塔爾效應——預言自證。)
更有甚者,沉迷心理測試不可自拔,在那些大而化之的偽心理分析中尋找自我認同,這將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某問答平臺上就有一個提問是「20歲還很沉迷心理測試究竟是心理障礙還是自卑情結?比如「測試你在別人眼中什麼樣子」什麼的。這些明明就是毫無意義、浪費時間的低俗愛好,久了使人思想脫離現實。為什麼好像上癮似的?」
很明顯,這些心理測試,實質上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困擾。
我們想要通過心理測試去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解自己的智商性格,了解自己在情感關係裡的角色,了解自己的情緒。這是天然而普遍存在的動機,也有助於整合對自我的認識。
可是,如果說心理測試是一面鏡子,能夠反映我們自身。偽心理測試就如同一面哈哈鏡,他扭曲了你最真實的樣子。
其實,了解自己有很多方法。在書籍音樂中尋找共鳴,在明星演員中尋找偶像,在他人的反饋中收集線索,又或者,藉助專業的靠譜心理測試。
下面是普遍為心理學精神病學科研人員廣泛認同且使用的心理量表。全都經過科學嚴謹的信度(測試的可靠性)和效度(測試的有效性)檢驗,有量化的評分標準。
分為情緒,性格,情感,生活,職業和創傷6類,請自取。(如果你有想測但不包括在內的,歡迎轉發及評論留言,小編漫山幫你找專業的心理測試。)
受疫情影響,心情不太好,時常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不想與別人交流,不開心,注意力集中不了,忘這忘那的,有時還失眠?
總是坐臥不安,覺得有可怕的事情要發生,心跳比別的時候快,心裡煩亂無比?
害怕與人交往?
渴望社會交往但卻與自己理想中的狀態存在差距,體驗到了深深地孤獨感?
(這三個人格測試分別基於不同的人格理論,選一個測即可。)
想了解自己在親密關係(戀愛關係,家庭關係,朋友關係)中的依戀特徵?
你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嗎?
遲遲無法從疫情的影響中走出來。失眠,情緒暴躁,易發脾氣,失眠,坐臥不安,心慌易出汗。可能是應激反應?
想測測自己的抗壓能力?
時常有自殺自傷自毀的念頭?
最靠譜的是韋氏智力測驗(有成人版和兒童版),但是這個測驗不是自評問卷,需要去醫院測。
【頭條發文無法插入外部連結,所以無法把大家直接傳送到測驗界面。但是沒關係,複製你想測的量表名,在百度中搜索,挑幾個界面沒有廣告,看起來不像盜版網站的測試點進去,便可以完成測量。】
值得注意的是:
心理測試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只是一個心理狀況的快速篩查,不能代表專業意見。它的填寫時常會受到情境的影響,例如你在填寫的時候剛好心情不好,想法都很消極和極端。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分數不是重點,重點是得到評估結果之後,你的改變行為。
所謂「萬物皆可測量」,如果有想測的,歡迎評論留言,小編漫山幫你找專業靠譜的心理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