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口罩、防護服、兩層手套,再套上隔離服、護目鏡……昨天下午1時許,在北京同仁醫院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的休息區,檢驗醫師曹晶晶熟練地做好層層防護,準備進入實驗室。
「我們一定要把樣本排好,把樣本量數清楚。」這幾天,曹晶晶和同事們「做夢都在數數」。近日來,核酸檢測需求大量增加,100、300、700、2000……從6月1日核酸檢測實驗室投入使用至今,短短20餘天,每日的檢測量在不斷磨合和優化中直線攀升。
每天,從接收樣本開始,這些「病毒獵手」就進入高度緊張的狀態,接下來,他們要在負壓的實驗室裡,不間斷地工作4至6個小時。
新華社資料圖 圖文無關
曹晶晶和周宇進入實驗室。實驗室被分為三個區域:試劑準備區、標本處理區、擴增區。檢驗師們需要在一區配製好試劑,通過傳遞窗送至二區,在二區進行樣本核酸提取,之後再送到擴增區進行基因擴增反應,等待檢測結果……整個流程單向進行。為了提升實驗效率,兩人分別帶兩組人進入不同的區域,由周宇負責配製反應試劑,曹晶晶負責處理樣本,兩項工作同時進行。
在試劑準備區,周宇坐在超淨工作檯前,手持鑷子和加樣槍,將三種不同劑量的試劑從一管管試劑瓶中抽出、混合,精準加入96孔板……所有試劑配製完畢後,連同提取盒、加樣槍等統一放到連通一區和二區的傳遞窗裡。待一區的窗門關好後,位於二區的操作人員才可以打開另一側的窗門,將試劑取出。
在二區進行的提取加樣環節,需要檢測人員直接面對樣本,在操作中會面臨氣溶膠傳染的風險,是最關鍵也是最危險的一步,因此二區內檢測人員必須嚴格三級防護,戴雙層手套,在生物安全櫃中操作。在「全副武裝」以及「負壓」的狀態下,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對每個檢測人員來說,都是一項不小的體力考驗。
為了快速、準確地對人群進行大面積篩選工作,同仁醫院檢驗科採取「三人混檢」,一次同時進行3份樣本混合檢測,如果混合樣本出現陽性,再分別對「混檢」的單一樣本進行檢測。因此,在核酸提取加樣環節,檢測人員需要先將所有樣本進行雙份樣品標記,再每三個一組,加入到盛有核酸提取試劑的96孔板,每個孔細密排列,每個加樣環節都以微升為單位,「每一步操作,都要投入三倍的耐心和忍受力,容不得一點馬虎。」曹晶晶說。
幾個小時後,全部樣本的核酸提取、與擴增檢測試劑混合完畢,配置成 PCR 反應體系,再經傳遞窗到擴增區進行核酸擴增檢測。擴增區內,3臺擴增檢測儀高速運轉,電腦屏幕上,隨著一條條內參曲線的出現,檢測人員可以暫時放下懸著的心。「內參的出現,證明核酸檢測實驗正常進行,就可以從實驗室出去,等待一個半小時後的檢測結果了。」張明新是同仁醫院檢驗科分子診斷組組長,他介紹,「如果樣本檢測為陽性,便會有兩項指標呈現出S形曲線;如果檢測結果為陰性,結果顯示為一條直線。」令大家感到欣慰的是,實驗室檢測過的所有樣本中,並沒出現過「曲線」。
走出實驗室,脫掉身上的防護服,張明新這才感到疲憊,「在裡面只想著把實驗的整個流程做好,根本沒感覺到身體不適,只有汗水流下來的時候不太方便,不能擦,只能側著臉用眼睛的餘光去看密密麻麻的試劑孔……」
病毒檢測還在繼續,「滿負荷」核酸檢測,機器不停,人員輪班換崗。同仁醫院檢驗科所有醫務人員將繼續戰鬥,準確高效完成「排雷工作」,為抗擊疫情提供強有力的醫學診斷支持。
來源: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李祺瑤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