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課間十分鐘」哪兒去了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人文關懷精神的教育者不是合格的教育者
70、80後們,大多寫過《課間十分鐘》這篇作文吧。
「下課鈴一響,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衝向操場,有的踢毽子,有的跳格子,還有的在單雙槓上翻飛……我們像一群快樂的小鳥,歡笑聲飄過花叢和林梢……」
這樣的場景,足以讓今天的孩子們心生羨慕——如今「十分鐘」已經縮水為「五分鐘」,許多中小學還規定:課間不許出教學樓,不準在樓內喧譁。
家長問為什麼?校方說為學生安全。這理由實在牽強得很。莫非健身器材沒有按期保修不堪「上下翻飛」?或者,是學校不願承擔學生萬一「磕了碰了」的責任?家長們覺得,學校把孩子們「圈」在教室裡,不是為省錢,就是為省事。
孩子天性喜動,正在長身體,板板地坐了40分鐘,課間跑跑跳跳,一來伸展肢體,避免變成小眼鏡、小駝背、小胖墩;二來醒腦提神,為下節課調整出好狀態。想想看:課間,他們三三兩兩站在樓道裡,壓低嗓門嘁嘁喳喳,偶爾聲高,趕緊瞄一眼帶袖標的小幹部;鈴聲響了,孩子們耷拉著腦袋而不是像我們當年「亮著眼睛紅著小臉淌著汗水」走進教室……啊呀呀,這是多麼的不近人情!
沒有「人情味兒」的規矩不止於此。比如,眼下中小學多半要求學生早7點到校,下午3點半離校。許多家庭被這個作息表「整」得疲憊不堪——如果早自習課能延長會兒並且允許孩子在期間任一時間進教室,家長就能上班時順路送孩子,不必多次折返增加早高峰負擔;如果放學後允許孩子在校園內多呆會兒等父母下班來接,就不必勞動爺爺奶奶七姑八姨、不用僱人租車、不必請假曠工……學校有那麼寬敞的操場、齊全的體育設施、明亮的教室和圖書館,孩子們結伴打球跑步也好,湊堆兒解難題做作業也好,都能讓家長安心,給社會「減負」。
更何況,目前體育體能成績在各級升學中佔據了日益重要的比重。被「剝奪」了課間十分鐘的孩子,被一放學就勒令離校的孩子,當日常運動量無法滿足其體育考核達標所需時,不得不另擠出時間,去花高價鍛鍊身體。
當然了,學校有權訂立各項規章制度,但是,公辦教育機構屬於「公共資源」,負有「公共服務」的義務,其設施大部分時間「被賦閒」,根本上就是公共投入被浪費。而這種立規矩的說一不二,也缺少對學生發展的考慮、對學生家長的體諒,更缺乏與社會生活主動的融合和對接。
改變這種現狀,需要教育管理部門深入調研,及時回應社會籲求,學校的作息時間、校園開放時限等也可做出調整。另一方面,也需要學校主動傾聽學生、家長的意見建議,從細節處改起,把校園辦成另一個讓人們放心的「孩子的家」,讓「家校銜接」更緊密、「家校互動」更高效。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人文關懷精神的教育者不是合格的教育者。或許,這正可以從「還回課間十分鐘」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