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姚亞楠 每經編輯:肖芮冬
隨著高考成績的陸續公布,填報志願成為當下數千萬考生面臨的頭等大事。「七分考,三分報」,十年寒窗能否被心儀的院校與專業錄取除了要靠「真金白銀」的分數,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志願填報技巧相關。
記者注意到,在海量龐雜的招考信息與「分盡其用」的精準填報需求之間,高考志願諮詢服務這門生意應運而生,高考志願規劃師及相關服務機構可根據考生的高考成績、職業興趣、家庭背景、未來規劃等為其提供個性化高考志願填報方案,「不浪費一分」、「低分撿漏」是部分機構在宣傳中頻頻提及的功能和亮點。
「必須要花的錢」
檀鹿(化名)的妹妹2018年參加高考,當時還在讀研的他利用暑假時間將妹妹所在分數段的所有高校信息研究了個遍,並且已經有了成熟的志願填報樣本,但即便如此,他的父親還是託關係輾轉找到當地一位著名的「高考志願規劃師」,付了近3000元諮詢費,希望尋求更專業的志願填報建議。「別的家長都給孩子花這份錢了,我們不花,萬一了解得不充分,以後要後悔。」這是檀鹿父親的考慮。
充分認識到志願填報的重要性,擔心信息偏差影響孩子前途是多數家長在購買此項服務時「絕不手軟」的原因。「讀書這麼多年什麼錢都花了,不差這臨門一腳,但凡能幫到孩子,這錢就必須花。」河南一位考生家長這樣說道。
除了家長們花錢買安心的心理,近年來,隨著「新高考」在不同省份逐步落地,志願填報規則與方法也出現了很大變化,考試科目設置、招生錄取機制、投檔錄取方式等變化對志願填報與錄取有很大影響。此外,山東、浙江、河北等省陸續推進一二本合併,這也為考生和家長在學校的篩選上增加了難度。
「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這件事倒不是有多難,但招考院校和專業信息龐雜,篩選起來確實耗費時間和精力,並且時間緊迫,高考成績公布後,填報志願僅有幾天時間,必須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所以還是有挑戰的。」檀鹿認為。
楊歌從2017年起全職從事志願填報諮詢工作,其第三方平臺帳號擁有23萬的關注用戶,其中多數為考生及家長,他告訴記者,絕大部分考生了解志願填報信息的途徑主要有百度百科;社交平臺上的各種現身說法、技巧和方法指引、個人評價;有大學就讀經歷的親戚鄰居的道聽途說或者個人經歷;各種大學、專業,以及志願填報職業規劃相關自媒體。「整體來看,渠道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信息的碎片化、單一化、守舊情況比較嚴重。」
AI助力志願填報
在海量龐雜的招考信息與「分盡其用」的精準填報需求之間,高考志願諮詢服務這門生意應用而生。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954家高考志願諮詢服務企業,其中成立時間在1年內的企業有390家、佔比高達42%;成立時間在1~3年的企業有280家;成立10年以上的企業僅有28家。
根據考生的不同需求,目前市場上產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志願填報類APP、網站等,其主要利用歷年錄取分數線、招生計劃等大數據,結合考生自身情況為其智能推薦匹配的院校與專業信息,價格通常在千元以內。另一類是更側重個性化服務的一對一諮詢,由高考志願規劃師為考生提供一對一報考指導,客單價相對更高,幾千元至上萬元不等,不同城市間服務定價也各不相同。
「高考志願填報服務目前還不能稱之為行業,只能算一種社會需求。」優志願創始人兼CEO耿忠誠向記者表示,他於2014年創立優志願,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算法為考生提供更精準的、可量化的志願填報依據。「目前這一市場規模大概在10億左右,滲透率不足10%,還有90%的需求有待激發、滿足,未來隨著專業服務觀念的普及,市場有望進一步擴容。」
相較於一對一諮詢,在線數據產品更容易實現規模化經營,耿忠誠認為,雖然歷年分數線、招生數據都是一樣的,但對數據的規模化處理能力及智能推薦的精準度是此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據他介紹,優志願為此投入了70多人的技術團隊做數據處理與算法優化。
填報高考志願是一個低頻行為,這是此類企業在商業模式設計上首先要面臨的困境,如何讓志願填報這一低頻次、高爆發性產品具備更高的使用頻次?耿忠誠認為,在當下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需要儘早明確自己的大學專業方向,並以此為依據對高中課程有選擇性地學習,這需要學生對學業規劃更早介入。因此,除了志願填報,新高考選科、學業測評等升學規劃服務是企業可以延展服務的。此外,高考並不是學習的終點,是職業化教育的新起點,未來志願填報服務數據有望與學生個人深造、求職、就業等生涯規劃相關數據打通,發揮更大的價值。
高考志願規劃師良莠不齊
除了數據與算法提供的精準匹配,高考志願的填報與個人的家庭背景、未來規劃等因素息息相關,因此更偏重個性化的一對一諮詢也存在一定的市場,檀鹿父親當時購買的就屬於此類服務。記者注意到,這一服務的客單價更高,相關諮詢服務機構規模相對較小,其中不乏個人從業者。
據楊歌介紹,志願填報諮詢服務的核心特點就是個性化,因此需要從業者具備足夠多的信息積累,並且有一定的整合、編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能力,但這種積累是天長日久的,無法靠系統性的學習來速成,因為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是龐雜、面面俱到的。目前來看,從業者並沒有明顯的來源和背景,以兼職為主,相對來說老師多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高考志願規劃師尚不需要嚴格的資質,準入門檻相對較低,行業規範也未完全建立,因此市場亂相時有發生。
據檀鹿觀察,這類諮詢機構通常會在高考前後舉辦各類招生政策解讀、志願填報方法講座,聘請名師為家長們答疑解惑,提前將「潛在用戶」鎖定,但在正式志願填報期間實際為考生服務的未必是講座中的名師。
「我們當時接觸到的那位老師對高校信息的了解就很匱乏,業務也比較生疏,我說的學校他甚至還要在電腦上現查。」檀鹿告訴記者,「我研究後發現,能幫助考生最大化利用分數的是提前批和中外合作辦學這個領域,但這些領域變化太多,比較複雜,當時的老師可能研究不過來,根本沒有向我們提及。」在經歷過一次不專業的諮詢體驗後,具有諮詢研究背景的他和同學開始著手成立一個團隊,對志願填報進行深入研究。
在他看來,高考志願諮詢服務需要提供的信息量遠不止分數與院校信息匹配這麼簡單,學生入學後實際所在的校區、學校轉專業的時間點和要求等,不僅對學生入學後的真實體驗感相關,更可能關係到未來保研深造等情況,這些因素都需要提前幫考生考慮到,並且把準確的信息收集到。
此外,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難以規模化發展也是此類企業需要面臨的問題之一。「服務對象只能是少數人,這是現狀,但似乎只能如此。」楊歌表示,志願填報需求的季節性特別強,基本集中在七八月份,每一個服務對象需求都不盡相同,非常個性化、碎片化,這些特點決定了一對一諮詢領域無法形成領軍企業,只能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