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一部影片《82年生的金智英》,可以說是2019年除了《寄生蟲》之外我最推薦的韓國電影。
這部電影的原版小說出版的時候就遭到了網上熱議,到了電影的出現更是割裂整個韓國,眾多女性給電影打出了超高分,而大量男性卻給了超低分。
內容簡述
影片講述了女主金智英在孩子出生以後,放棄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開始從事全職太太的角色,後來金智英「生病」了。因為產後抑鬱產生了類似精神分裂的情況,開始用母親外婆的口吻說話,後來在母親丈夫和家人的幫助和引導下開始接受治療並逐漸找到了生活的意義的故事。
當然其中遇到各色各樣事情,比如女性職場中的天花板和地位問題,
在影片中事業成功的組長,卻被理事「以女性還是應該以孩子為主」的話語評論著,因為馬上要生孩子了,金智英也無法被選入策劃組,最後只能在公司做周邊的工作。
在韓國大量女性遇到了事業的隱形天花板,其實在中國也不是一樣麼。
比如社會的重男輕女問題,
父親連女兒喜歡吃什麼樣的麵包都不記得,記成了兒子愛吃的。
女主的媽媽也是放棄了夢想和學業只是為了供哥哥們上大學。
當婆婆聽說兒子要在家休業帶孩子,媳婦要去工作的時候怒不可遏的打電話喝止。
在外面照顧孩子還要被外界用「媽蟲」這樣的詞彙來評價。
這一切都真實的可怕,這不止是在韓國社會發生的真實事件在中國這樣的事情也無時不刻正在發生著。
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這些為了家庭犧牲的女性們為什麼會「生病」了?他們到底承受了多少壓力呢?
影片《82年生的金智英》最大的意義在於揭露這一社會現實,讓更多人能夠被看見,能夠發聲,關注這些偉大的媽媽們,她們也是活生生的人,不應該只被當作照顧孩子的工具,社會的觀念應該扭轉了,這些隱形的牢籠和天花板應該被打破。
彩虹理論
美國學者舒伯曾經提出過著名的彩虹理論,彩虹理論是指人的一生當中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彩虹一樣色彩斑瀾,一般分為分成:子女、學生、休閒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六個不同的角色,一般我們會認為你持有的角色越豐富,你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就會越高。
在人生的大多數階段彩虹的光譜是很豐富的
比如兒童階段,我們同時扮演子女、學生與休閒者的角色。
成年後呢,我們扮演持家者、工作者、公民、休閒者、子女等多重角色。
只有一些特殊事件我們的光譜顏色是非常單一的,比如老年,比如家庭主婦。
一名家庭主婦可能大量的時間長期扮演的只有持家者這樣的一重身份,再加上這些女性的社會期望只有持家者這一層的話是太容易崩潰的。
所以呢,呼籲社會改變的同時,我們自己能做的事情就是在這個彩虹圖譜上加上更多屬於自己的顏色,我們不應該只把所有的成就感來源都押注在家庭身上,同時自己應該向更多領域去探索,成為一個學習者,成為一名工作者,成為一名公民。
影片的最後,金智英找到了自己的歸屬,她寫下了自己的故事成為了一名作家,她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更多的顏色,工作者學習者,解救她的不止是家人還有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