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陸航)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國家對語文事業的重視,激發了學界的研究熱情,形成了語言學各學科全面發展的態勢,我國語言學研究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快、學術最繁榮的時期。11月24日,陝西師範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陝西師範大學舉行。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原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顧問魯國堯和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黨懷興教授共同為語言科學研究所揭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振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張惠英同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社科處、學科建設處、人事處、學報編輯部等單位負責人及文學院師生代表出席了成立大會並見證了揭牌儀式。
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黨懷興教授代表學校對語言科學研究所的成立表示了熱烈祝賀。他認為,近年來,簡帛碑文等出土文獻資料的大量湧現,促進了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二重證據」的比較,為文字、詞彙訓詁、音韻、語法等領域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和啟發;音韻學與古文字的結合,拓展了新的廣闊空間;各地方言的各類語料,保留更多漢字變體,透露特殊鄉音,推動了俗文字學、方俗詞語、古代方音等研究領域的拓展。喬全生教授及其團隊的加盟使得陝西師範大學漢語方言研究的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對陝西師範大學「雙一流」建設必定會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黨懷興希望該團隊聯合國內外相關研究團隊在秦晉方言的研究方面取得更多突破,在服務社會、服務國家語言安全方面積極探索,在語言學後繼人才的培養方面多下功夫,期待語言科學研究所能培養出一批標誌性的人才,發表更多標誌性學術成果。
中國學者在借鑑吸收國際前沿理論的同時,也在語言理論的自主創新方面邁出更多步伐。近年來,語言文字研究乘著國家發展的東風獲得了更大的推動力。諸多領域與國際前沿同步推進。漢語方言音韻學界逐漸形成方言語音歷史層次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學者以此來離析方言音系中由語言接觸造成的文白異讀等語音歷史層次,將相關個案成果提升為一種歷史層次分析法,目前已經成為漢語方言語音研究中被廣泛應用的研究範式。為了加速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進一步將陝西師範大學方言研究打造成全國乃至世界的研究重鎮,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張新科教授對語言科學研究所提出了「六個一」的希望:即成立一個新機構、搭建一個新平臺、形成一個新團隊、產出一批大成果、樹立一個好榜樣、打造一個新品牌。其他與會專家和領導對該研究所今後的發展也提出了建議:希望語言科學研究所能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陝西地域特色,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將陝西師範大學語言學科特別是方言研究打造成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學科」。
漢語方言是漢語歷史發展的產物,是歷史漢語的活化石。由於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古代漢語的許多元素此長彼消,不可避免地分別保留在不同層次的漢語方言中。共時差異與歷時順序交錯影響,方言成分混雜於漢語各個語言要素中,需要通過文獻方言學的「考古」發掘,才能窺見端倪。語言方言資源保護工程在全國大規模展開後,各地在更加統一規範的框架下展開調查,並對語言方言進行數碼化典藏,語言方言調查迎來了新成果的高峰。陝西師範大學語言科學研究所所長喬全生教授從事晉語語音研究三十五年,「橫向百餘縣,縱向一千年」的研究模式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反映了漢語方言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他認為,傳統音韻學研究對地域空間的方言差異重視不夠,研究漢語語音發展史,既要注重書面歷史文獻材料,又要重視活態方言材料,這是建立漢語語音史、方言語音史的最佳方法。而晉語這一語言演化的活化石,保存了較多古代不同時期的、官話中已經消亡的語音特點,對漢語語音史研究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針對漢語方言歷史層次的研究與方言史之間的關係,喬全生認為,歷史文獻考證法與歷史比較法相結合是漢語音韻學研究的最佳方法。漢語音韻學研究的同時要結合漢語方言事實來印證,一方面需要對漢語方言進行平面細緻的調查和描寫,另一方面需要在調查描寫的基礎上結合歷史文獻開展研究工作。喬全生表示,語言科學研究所一定會把大家的肯定當作今後工作的最大鞭策和鼓勵,把大家的期待當作今後奮鬥的最大目標和方向,團結一致,勇於創新,為學校「雙一流」建設、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