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忠臣輔佐曹操祖孫三代,卻生出一個弒君滅國的兒子

2020-12-18 簷雨階苔

三國時,曹魏大臣賈逵,是三朝元老,先後輔佐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三代君王,忠心耿耿,深受器重,官至豫州刺史,也算得上是三國有名的人物。賈逵有一個兒子叫賈充,輔佐司馬氏,弒殺曹魏皇帝曹髦,幫助司馬炎篡位,成為西晉的開國功臣,實在是諷刺啊!

賈逵,東漢末年河東郡襄陵(今山西臨汾)人,自小喜歡兵法。當時天下大亂,他擔任絳邑長官。袁紹之子袁尚的部將郭援攻打絳邑,即將破城,絳邑的百姓與郭援約定:不得殺害賈逵。郭援佔領絳邑後,想招降賈逵。賈逵不肯屈服,大罵郭援是賊。郭援大怒,想要殺掉賈逵。絳邑官民為賈逵求情,賈逵才得以不死。

當初賈逵被郭援圍攻時,自知無法保全絳邑,偷偷派人告訴郡守:「趕快佔據皮氏縣。」郭援攻佔絳邑後,將要攻打皮氏。賈逵用計迷惑郭援的謀士祝奧,使郭援停留絳邑七天。郡守聽從賈逵的話先佔據了險要的皮氏縣,所以保全了很多城市。

賈逵被郭援囚禁在地窖下,隨時會被殺。有一個叫祝公道的看守者敬佩賈逵能死守節操,就偷偷將賈逵放走了。後來郭援被曹軍擊敗,祝公道受牽連即將被殺,賈逵沒有成功救出他,只好親自為他服喪。

袁紹的外甥高幹反叛曹操,張琰也起兵響應。賈逵當了澠池縣令,不知張琰已反,前去見張琰,聽聞兵變,想回去,但擔心被張琰扣押。於是賈逵為張琰出謀劃策,假裝一同謀反,得到了張琰的信任。不久賈逵向張琰借兵修整蠡城,殺光城中謀反者,於是賈逵據城反抗張琰。

曹操任命賈逵為弘農太守,召見他來議事,非常高興。曹操說:「使天下的太守都像賈逵那樣,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賈逵任太守期間,律法嚴明,曾經用私刑打傷了屯田都尉,被治罪免官。然而曹操喜歡賈逵,任命他為丞相屬官。

曹操在洛陽病逝後,賈逵負責處理喪事。當時,太子曹丕遠在鄴城,曹丕的兄弟曹彰率兵先到洛陽,想搶奪王位。 曹彰逼問賈逵玉璽的下落,賈逵嚴肅的回答:「太子在鄴城,國家有儲君,先王的玉璽,不是您該問的!」說得曹彰啞口無言。之後,賈逵讓曹丕主喪,並奉詔擁立曹丕為魏王。

曹丕感激賈逵的擁立之功,也格外器重他。後來,賈逵當了豫州刺史,在任期間,他罷免違法亂紀的官員,除暴安良,發展民生,修習武備軍事,政績卓著。曹丕稱讚賈逵,要求各州刺史向他學習。

賈逵不僅善於處理政務,而且通曉軍事。魏明帝曹叡在位時,東吳的鄱陽太守周魴假裝投降,曹休中計,被孫權三面伏擊。賈逵率軍本來要與曹休會合,得知曹休潰敗,部下將士大多不敢前去救援,建議賈逵等援軍到來。

賈逵說道:「曹休危在旦夕,現在我們出其不意的趕過去,東吳必會退兵。如果坐等援軍,那時東吳已經截斷了曹休的後路,再多援軍也沒用了。」於是賈逵趕過去,布下疑兵虛張聲勢,嚇退了吳國軍隊,救出了曹休。

賈逵55歲時,得了重病,將要死去,他對身邊的人說:「我受到魏國厚恩,恨不得斬殺孫權在地下去報答先帝。」

豫州官民懷念他的政績,在境內立下祠廟。其後,魏明帝路過賈逵祠廟,頒發詔令表彰賈逵的忠誠和功績。皇帝曹髦在位時也曾到訪賈逵祠,並下詔修整。

賈逵老年得子,有一個兒子賈充,長大後輔佐司馬氏。

當初魏明帝死後傳位於太子曹芳,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司馬懿發動政變,誅滅曹爽,掌握了政權。不久後,司馬懿病死,其子司馬師掌權,司馬師廢掉了曹芳,立曹髦為皇帝。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掌權。

曹髦不願當傀儡皇帝,率親兵攻打司馬昭。司馬昭的士兵不敢傷害皇帝,紛紛後退離開。此時,賈充對眾人高呼:「司馬公養了你們這麼久,就是為了今天啊,還猶豫什麼呢!」於是有人將皇帝刺殺,賈充為此背負了弒君的罵名。

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禪位,登基稱帝,建立了西晉。

賈充是西晉開國功臣,深受寵信,位列三公,尊榮無比。賈充心術不正,妻子又是個妒婦,害他斷了子嗣。賈充的女兒賈南風還嫁給了太子司馬衷,最後當了皇后,禍害朝政,引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使西晉滅亡。

參考史書:《三國志·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晉書·列傳第十》

流年簷下雨,浮世階上苔。簷雨墜珠,轉瞬流年千秋。階苔行蟻,方寸浮世萬象。我是作者簷雨階苔,歡迎關注。

相關閱讀:

曹魏皇帝不願當傀儡,率兵討伐司馬昭,反而死於逆賊的一句話

相關焦點

  • 從司馬懿織的網分析曹操祖孫三代都不敢殺他的原因,真的動不得
    三國時期,曹魏的開創者曹操曾看出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也曾親口說出過:"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可見他是知道司馬懿是個不安分的人,而曹操關於司馬懿的評價,曹丕和曹叡這兩位魏國皇帝也肯定知道,可為何這祖孫三代都沒有想著去殺掉司馬懿?
  • 曹操的爺爺曹騰真的是宦官?他為何能輔佐5代君王?先祖是曹參
    漢順帝英年早逝,留下了兩歲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漢衝帝。古代醫療條件太差,漢衝帝剛登基不到半年時間,就夭折了。這是曹騰輔佐的第三位皇帝。這麼一來大漢天子的位置又空缺了出來,最終8歲的漢質帝被立為皇帝,曹騰輔佐的第四位皇帝也就這麼出現了。
  • 曹操夢見三馬同槽,但是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三馬指的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這父子三人。司馬懿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曹魏王朝的掘墓人。他死亡後就將權利交給了司馬師,司馬師雖然有才能,但是英年早逝,臨死之前又將權利交給了司馬昭。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但指的是司馬昭的野心,還指的是司馬家族的野心家。
  • 大臣奉命輔佐幼主,權臣弒君:你立一個我殺一個!大臣:我不玩了
    老皇帝要死了,繼位的兒子又年幼或者沒什麼能力,這江山怎麼能安心交給他呢?於是老皇帝挑幾個自己看得上的大臣,叫到跟前囑託一番,搞一次思想政治教育,至於身後的事就只能聽天命的。有做的成功的,如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算是為老劉家鞠躬盡瘁。也有做的失敗的,如曹操託孤給司馬懿,結果沒過多少年,曹家天下就成了司馬家的。下面要講的也是一個託孤的故事,只是更加狗血。
  • 滾滾長江東逝水,是非成敗轉頭空,曹操淚如雨下,司馬懿靜聲不語
    曹操死前將大權交個曹丕,曹丕也的確是一個人才,曹丕雖然年輕,但上位不就後便徹底掌握了大權,並且曹丕完成了曹魏的進階,正式稱帝。但是曹丕只當了七年皇帝便病逝了,他死的時候,朝廷中尚有曹休、曹真、陳群等人和司馬懿並駕齊驅,四人一同輔佐魏明帝曹叡。
  • 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從曹操養子到司馬懿仇敵,他都經歷了什麼?
    在三國故事當中,曹魏政權永遠是最有話題性的。從魏武大帝曹操打下半個天下開始,到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曹氏三祖奠定曹魏基業,最後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把曹魏江山轉變為司馬氏江山,其中有太多的人和故事可以訴說。本期《墨說三國》我們就來聊聊一位從曹操時期一直到司馬懿時期的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
  • 此人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造反,他到底在怕什麼?
    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司馬家大權在握,已經成為「無冕之王」! 而司馬懿在發動「高平陵事變」時已是七十高齡,足足「熬死了」曹家三代人!那他為何蟄伏了如此之久呢? 其實蟄伏如此之久也非他所願,實在是之前有心無力!
  • 百年動亂—曹魏的第二代宗親將領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對於曹魏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時間節點。 君主方面:曹操去世,曹丕繼承魏王,丞相。同年末,曹丕篡漢稱帝,建立魏國,改年號為黃初。
  • 曹魏最後的忠臣:晉武帝司馬炎不敢治罪,還得尊稱他為爺爺
    如今天下已經易主,晉朝取代曹魏,他還敢說自己是前朝的純臣,這話傳到晉武帝司馬炎的耳朵,如果是別人肯定會被治罪,甚至還會被殺頭,但此人卻不怕,因為司馬炎非但不敢惹他,還得叫他爺爺!那麼,這位曹魏最後的忠臣到底是誰,他有著怎樣的傳奇人生呢?此人名叫司馬孚,他的身份很特殊!
  • 三國官制曹魏篇,與東漢相比,曹操等人做了哪些改變?
    不過曹魏的政權體制建設和東漢、吳蜀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曹魏曾長期控制東漢朝廷,以朝廷的名義號令四方。曹操在東漢朝廷之外,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控制的政權機構,一般稱為霸府。所謂霸府,是名義上從屬於中央政府,但又實際控制中央政府,並代替中央政府行使權力的政治軍事集團。霸府自有其一套與中央政府職能相對應的職務,這個名分比較低的職務實際上又是該職能的實際執行者。
  • 三國時期,曹魏出文學家,蜀漢出教育家,孫吳出什麼?不敢想像
    文/豫薦你標題:三國時期,曹魏出文學家,蜀漢出教育家,孫吳出什麼? 不敢想像三國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而往往越是混亂的時代,文化越是繁榮。春秋時期,五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並立,比東漢末年的三國更加混亂。雖然各國爭戰不休,文化卻異常的繁榮。「諸子百家」誕生於這個時期,我們熟悉的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家等學派。
  • 鍾會滅蜀後叛亂,是因為野心膨脹,還是忠於曹魏?
    鍾會的叛亂,是公元263年司馬昭派三路大軍滅蜀之後,鍾會自認為能力足以戰勝司馬昭,進可以爭奪天下歷來都認為鍾會叛亂,就是因為滅蜀後野心膨脹,想要除掉司馬昭,自己掌握權力。而近代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鍾會叛亂是忠於曹魏表現。在《三國史話》中呂思勉先生指出:「鍾會是個文人,很有學問的,不是什麼不知義理的武人,他要盡忠於魏朝,是極合情理的。所以鍾會可說和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一樣,都是魏朝的忠臣,並不是自己有什麼野心。」
  • 蜀漢有五虎大將,曹魏有五子良將,孫吳大將中誰能進前五呢?
    大概原因是《三國演義》主要以曹劉爭霸為主線,主要篇幅都在寫曹操、劉備方面的事,因此對曹劉手下的大將也著墨甚多,就有意無意把孫吳方面淡化 了。但我們不可因此小覷東吳,在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為靠後。最後結局也是魏滅蜀,晉滅吳,一統天下。既然孫吳方面實力在三國中排第二,自然文臣武將也肯定能人輩出。
  • 已有三國曹魏在前,拓跋珪為何又把國號定為魏?
    北魏也是如此,因為北魏之前已經有了一個魏,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國曹魏。唐人很少有將拓跋魏稱為北魏的習慣,一般還是稱為後魏。問題來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時,為何將國號定為魏?而在定國號為魏之前,他們已經有了一個大多數人都認可的國號選擇。
  • 一代忠臣,輔佐兩代君王,卻因妖妃的一句話被挖心而死
    但是皇帝是一國之主,他的戒備心總是很重,而且對非常多的事情都心存懷疑,所以只要那些不懷好心的奸臣們在皇帝耳邊煽風點火,一個忠臣可能就會因此而隕滅!所以歷史上的很多忠臣都沒有一個好下場,因為他們沒有其他人會善於心計,他們一心想的只是報效國家。
  • 三國中,東吳為什麼最後一個被滅?
    不過,無論是演義還是歷史,它們共同留下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那就是東吳憑什麼能夠與曹魏、蜀漢相抗衡?論名將,東吳不及曹魏多,論政治奇才,東吳沒有諸葛亮。其實,有這類問題的朋友,還是因為不夠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孫權之所以能夠成為一方霸主,可以在曹魏、蜀漢之間周旋而最晚滅國,主要的原因有三點,如果小編哪裡說得不全面,望您在評論區指正。
  • 孫權在三個自己人手上「翻船」,不僅讓吳國被滅,還牽連了蜀國
    在《三國志》中就曾記錄過,孫堅和孫策時期的吳國,對漢朝還是保持十分尊敬態度,孫權時期雖然與曹魏時有摩擦,但是卻與其的關係還是以緩和的存在。而最後讓孫權打破這種維持局面的,莫過於他對三個人任用,從而也讓東吳的大船開始有了側翻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