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上下五千年歷史濃縮的精華。雖然字數少,卻有著千鈞的力量, 可以精準地描繪出一個場景,形容出一種心情,以及概括出一個歷史事件。
時間的流逝,很多的人和事都會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但是被成語故事記載的歷史人物卻可以一直被保鮮到了成語故事裡,被人們一代代地流傳了下去,不被遺忘。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因為成語而名垂千古的那些歷史人物吧。
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裡不朽的歷史人物是戰國時期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藺相如。這三個成語故事也突出體現了藺相如身上重要的幾個品質,這樣的品質被世代推崇,記載到歷史裡,形成了成語,流傳至今。
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描述了藺相如兩次和秦昭王在外交事務上過招而不落下風的場景,體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忠誠無畏的優良品質。完璧歸趙中藺相如在對方的朝堂之上施展急智之勇,即拿回了玉璧,又全身而退,可謂是有勇有謀。而澠池之會他更是有禮有節地保全了自己國家和君主的尊嚴,沒有讓秦昭王侵佔了自己國家的城池。這兩件事情充分體現了藺相如的外交才能和作為一國文將的最高境界。這也為後來他和趙國著名武將廉頗之間的糾葛埋下了誘因。
而說到負荊請罪這個成語故事,就繞不開因為攻取陽晉,固守長平,敗圍燕都而戰功赫赫的趙國大將廉頗。廉頗因其正直、忠誠、勇猛而被趙國人民所喜愛,更被君主重視,群臣敬仰。日子久了他便產生了傲慢之心,對於藺相如非常不服,認為他的才智和對趙國的貢獻比不上自己,因此對藺相如做了一些非常失禮的事情,後來因為藺相如的寬容和智慧圓滿化解了兩人之間的嫌隙,廉頗特意負荊請罪,得到了藺相如的諒解,從此兩人一文一武,共同施展才華,護衛國家。
在其他一些膾炙人口的成語裡也有著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和他們某個特別生動的事件一起穿越了時光,被歷史定格,濃縮在了短短四個字的成語裡,讓人們一看到這個成語,便想到了他們,和我們隔空相遇。
三顧茅廬裡的劉備和諸葛亮,演繹了一段禮賢下士和知遇之恩的傳奇佳話、臥薪嘗膽裡的勾踐知恥而後勇,不斷自我激勵,十年為期,最終光復了自己的國家、鐵杵磨針裡的李白因為鄰居阿婆一個磨針的舉動深受啟發、刻苦鑽研,因此才有了為我們今天留下如此多千古佳句的詩仙、而指鹿為馬裡的趙高想篡奪皇位,故意將鹿說成馬試探群臣,赤裸裸地顛倒黑白來排除異己。這則故事和成語被流傳下來,表現了後人對於種人與事的譴責和警示。
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歷史人物,他們仿佛被封印在了成語故事裡,只等待著我們去閱讀去開啟之後,他們便可以在故事裡和我們對話,談著那幾千年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