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坤、陳雪良:成語裡藏著中國歷史

2020-12-22 騰訊網

10年前,資深出版人、上海人民出版社原總編輯郭志坤萌生用成語串起一部中國通史的寫作念頭。10年後,郭志坤與同樣有著強烈「歷史癖」的陳雪良合著的《成語裡的中國通史》面世。

歷史怎麼寫?綜觀浩如煙海的歷代史著,基本傾向是「述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就是寫帝王公卿的「祖世」,也就是祖宗八代。這樣,民族史縮水成了王者的家族史。郭志坤說,在這點上,司馬遷是有突破的。太史公筆下,遊俠、勇士、農夫、商賈,甚至鄙人牧長、窮鄉寡婦、山野烈女,都站到了歷史的前臺。「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勸其業,樂其事」,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

用成語串聯中國通史,某種程度上也是這種歷史觀的延續。成語是民間的歷史記憶,三言兩語,內容豐富,是濃縮的歷史精華片段。成語也蘊含著百姓的憎愛情感,成為大眾的借鑑標尺。民眾口口相傳的中國成語是語言的精華、智慧的結晶,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把一則則成語典故串聯起來,就是一部豐富翔實而充滿現場感的中國通史。

「活在人們口頭的歷史記憶」

充分討論後有一個共識,就是把成語看作「民眾的歷史記憶」「百姓的憎愛情感」「大眾的借鑑標尺」

上書房:用成語講述中國通史很有創意,如何萌發這個選題點子的?

郭志坤(《成語裡的中國通史》作者):要說觸發點那是1989年,30年前的事了。當時,我作為文匯出版社總編策劃並組織一批精通外文的專家學者編寫了一本《世界成語典故辭典》。我是主編之一,出版後也送給了陳雪良一本。當時,我們由外國的成語到中國的成語產生了諸多聯想。

陳雪良(《成語裡的中國通史》作者):外國成語給人印象最深的無非是「灰色十三」「最後的晚餐」「黑色星期五」「人與人之間是狼」之類,講的多是鬼怪神仙、地獄天堂,而中國歷來是「子不語怪、力、亂、神」的,中國成語講的是「人間煙火事」。

郭志坤:我們有一種共同的感悟———口口相傳的中國成語是語言的精華、智慧的結晶,成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我們深深地被中國成語的人文精神、現實精神、歷史精神所打動,中國成語講究文字的韻律美,讀起來朗朗上口,由此醞釀了這套書稿的寫作。

上書房:用成語講中國史,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郭志坤:要說困難,確實多,凡事開頭難。不過,我們考慮更多的是用成語講述中國歷史的優勢。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有些成語本身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高度濃縮了的歷史文本。這是與以往把成語單純看成歷史留存的「固定詞組」很不相同的地方。

陳雪良:我們充分討論後有一個共識,就是把成語看作「民眾的歷史記憶」「百姓的憎愛情感」「大眾的借鑑標尺」。人們總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記憶。那些特別精彩的歷史記憶,成為社會流行語,那些最富於歷史價值的社會流行語凝聚和固化在人們的記憶中,成為成語。成語的「成」,有成熟之義。因此,我們可以把「成語」詮釋為歷史留存下來的成熟的語言。

用成語來講中國的歷史,它的優勢何在?就在於它本身就是活在當下的人們口頭和心中的「歷史記憶」,它本身就屬於歷史。用歷史記憶去解讀歷史,在我們看來更為形象生動,如果加以串聯,那會是更加有血有肉,也更具現場感的歷史。

郭志坤:確實是這樣的。成語本身的歷史現場感很強,有些成語的歷史時序性彰顯得特別清晰,也就是說,某些成語出現在某一歷史時間段,有它的必然性。比如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個大動亂的時期,也是北人南遷的鼎盛期,更是對家族血緣制度衝擊最劇烈的時期,當然也是新的地緣觀念的迅速生成期,在這一時期產生了「百金買屋,千金買鄰」的著名成語,這時的人們開始把鄰裡社區的地緣看得比血緣更重,是所以才會有「千金買鄰」之說,這種重地緣的觀念發生在其他時期,實在難以想像。

當然,中國成語成千成萬、汗牛充棟,要在浩如煙海的成語大山爬梳剔抉,參互考尋,實屬困難,特別是要超然遠覽,奮其獨見,挑選與中國歷史發展脈絡有密切關係的成語,這是最大的困難。中國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歷史故事或歷史典故,要去挖掘成語的歷史背景,同時又要把成語串聯起來,避免成語應用上的碎片化,讓讀者得以完整地從中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脈絡和大勢,這是不容易的。

上書房:這套書畢十年之功,主要精力花在哪裡?

陳雪良:說「畢十年之功」,只是一種概數,是說這十年我們把合作的重心放在這套近百萬言的書稿上了。在這十年間,我們還做了不少其他方面的史學項目。比如我們合撰了《提問諸子叢書》(十卷),郭志坤與李學勤先生聯合主編了《細講中國歷史叢書》(十二卷),我還著述《春秋史》,同時,我們還修訂了《中華一萬年》。從事這些史學項目的過程,有益於我們進一步搜集和充實《成語裡的中國通史》相關資料內容。

我們都是年近八旬的老人了,無職稱、職務的奢求,社會活動少了,坐得下來,沉得住氣,也深感時間有限了,總想抓緊時間寫點文章。

上書房:二位先生是如何分工的?

郭志坤:與其說「分工」,倒不如說兩人間的合作。我們的合作已有四五十年了。我們的專業一致,愛好相同,性格近似,年齡也相仿,這是賴以長年合作的基礎。

陳雪良:我們一旦認同一個歷史命題,就各自尋找相關圖書資料閱讀,相約半個月或一個月後共同商榷。各說各的,議論爭辯,以理服人,形成共識,隨後列出篇章大綱,分頭執筆,再行互相充實修改,你改我寫的,我改你寫的。其間過程是簡單的,費時是漫長的,反覆修改多次,每修改一次予對方以啟迪,進而舉一反三。對修改處以顏色標示,共同斟酌檢點,精益求精,取得雙方認可,方能脫稿。

「情景化再現歷史現場」

每句歷史成語都有其特定的歷史現場———它產生在何地?產生在何時?涉及哪些人物?有些什麼情節?這些就是歷史現場

上書房:為什麼說成語是「民眾的歷史記憶」「百姓的憎愛情感」「大眾的借鑑標尺」?

陳雪良:拿「三請諸葛亮」「三顧茅廬」這些成語來說,記述的是三國時代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通過《三國演義》等小說漸次世俗化,經過民眾「添油加醋」式的加工整理,點化成了未必與歷史真實完全相符的歷史記憶。又比如「說到曹操,曹操就到」這一成語,查正史《三國志》,沒有這種說法。查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也沒有這種說法。它的出典何在?就是民眾憑歷史記憶進行的再創作,最初一定是流行於民眾口頭的口頭文學,後來才被小說家寫進《孽海花》第二十九回。

我們常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成語,表達對那些愛做小動作、自作聰明、實則蠢笨的傢伙的蔑視和憤恨情結。這句成語中的「路人」就是指百姓。有些人好耍小花招,可是,這些小花招連「路人」都騙不了,也瞞不過,你還想怎樣?不要看「路人」地位低微,但他們有智慧,能識破自以為聰明人的「司馬昭之心」。民眾的憎愛情感在成語中表露得一清二楚。

郭志坤:「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很多成語,就是一面鏡子,足以引以為鏡。「殷鑑不遠,在夏后氏之世」,說的就是殷要以夏亡為鏡,周要以殷亡為鏡。成語讓更多人拿起歷史這面鏡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來」;照一照自我,也照一照他人和整個社會。中國成語不僅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還傳承了中華優良品質,成了中華民族艱苦奮鬥、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勵志名言,如「厚德載物」「克己奉公」「臨危不懼」「臥薪嘗膽」「鞠躬盡瘁」「破釜沉舟」「愚公移山」等等。

上書房:寫作過程中如何有機編串這些成語?

陳雪良:我們主要做了兩項工作,一是成語故事化,二是歷史系列化。

根本上說,成語故事化是一種歷史現場的還原。每句歷史成語都有其特定的歷史現場———它產生在何地?產生在何時?涉及哪些人物?有些什麼情節?這些就是歷史現場。故事化的過程不是簡單想像的過程,而是通過研究還原歷史現場的過程,這就是我們理解的故事化。這樣的故事化,不僅不會失去歷史的真實,相反會強化歷史的真實。講得美麗些,就是情景化地再現歷史現場。可以說,每則成語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電視片。

所謂歷史系列化,有兩方面含義:其一,是要把一定的成語放在最適當的歷史系列之中。如「實事求是」這一運用相當廣泛的成語,出自漢景帝之子河間王劉德之口,那時正是漢武盛世,他為何會提出「實事求是」?在什麼背景下提出實事求是?基本含義是什麼?都可以研究,但必須放在漢武這個時代背景下研究,不然就錯位了。其二,就是進一步研究某種觀念在歷史流程中是如何發展的,可以通過一系列同類成語的串聯得到解讀。比如中國人的一個大觀念就是「和平」,但各個時代有不同的表述,通過一定的成語串聯,可以看到中國民眾的觀念在這一領域前進的步伐。

上書房:能否用成語具體解讀中國人「和平」觀念的發展?

郭志坤:「和平」觀念是個大觀念,也是體現中國人和中華民族性格的大觀念。在中華民族的理念中,一定意義上來說,「和」與「平」是同義的。何為「和」?那就是適中,恰到好處。鄭玄注釋《禮記》稱:「和,不剛不柔。」「和」是無處不在的,指天氣為「溫和」,指人心為「血氣和平」,指人際關係為「君子和而不同」,指天下為「上下和平,民無怨謗」。

「和」是現實,也是理想。最有意思的是,「和」字的構架———一邊是個「禾」字,一邊是個「口」字。「禾」,俗稱小米。《說文》稱:「禾,嘉穀也。」「口」,俗稱嘴巴。《說文》稱:「口,人所以言、食也。」中國人心中的「和平」是多麼實在,多麼人文———把嘉穀放到每個人的嘴邊,天下就「和平」了。這和我們現在常說的「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精準扶貧,一個也不能少」有異曲同工之妙。按這樣的思路,理出一個歷史的頭緒來,豈不妙哉?我們歷史成語中說的「止戈為武」「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和為貴」「和而不同」「中庸至德」「守望相助」「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等等,不就清晰地勾勒出了我們民族和平發展的思想脈絡嗎?

「力求更少一點的差錯

歷史的通俗化和歷史的淺化是兩回事,更不等於演義化。任何歷史作品的生命在於真實,失去了真實就失去了一切

上書房:《成語裡的中國通史》是一種歷史通俗化的嘗試,如何做到大眾性與專業性的平衡?

郭志坤:對於歷史通俗化,我們認為,通俗工作正是中華文明古國特有的項目。因為歷史悠久,文字與語言隨時間推移,會拉開差距。文字是固化的,而語言是流動變化的。正由於此,歷代文人對通俗化一直相當重視,司馬遷對《尚書》的考證和解釋,使用他理解的語言來表述;朱熹是南宋理學家,他熱心於教育事業,親手創辦書院,自己授課,發現弟子讀不懂「四書」就致力於做通俗解釋的工作,用「集注」「章句」和「或問」等形式來解讀四書五經。古人能這樣,我們有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不能創作編輯出版通俗讀物呢?

必須注意的是,歷史的通俗化和歷史的淺化是兩回事,更不等於演義化。任何歷史作品的生命在於真實,失去了真實就失去了一切。深入才能淺出,從這個意義上說,通俗化的歷史作品更難寫。當年康有為、梁啓超是文化大家,寫出的文章生動活潑,虎虎有生氣,有大學問的人讀了說好,普通民眾讀了也說好,一紙風行,號為「康梁文章」,我們所缺的就是這樣的功力和水準。

上書房:如今有些古裝電視劇以「對歷史進行了認真考據」為賣點,電視劇播出後卻被觀眾發現鬧出不少笑話。

陳雪良:這還是歷史演義和真正的歷史故事之間的分野。歷史演義是小說,是文藝,允許虛構。歷史故事說到底還是歷史,唯一的生命力是真實。失去了真實,就失去了一切。

郭志坤:前些年有人拍了100集《秦始皇》電視連續劇,劇中讓秦始皇穿著大紅袍登殿,出巡時紅旗招展。我看了,當即撰文批評電視劇失去基本的歷史事實和常識,因為秦始皇相信「五行終始說」,周王朝主火,崇紅色,而秦始皇信奉水克火,崇水、崇黑,所以,秦始皇該穿黑袍才對。後來,導演上門道歉說「此為對歷史的缺識」。如此低級錯誤在不少古裝歷史電視劇中比比皆是。

陳雪良:中國歷史上有一句成語,叫作「無錯不成書」。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動員了千百人合力著成的官書「二十四史」,也免不了錯誤百出。我們是搞歷史科學的,尊重歷史科學的嚴肅性,是我們的學術底線。我們雖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正確,但力求更少一點、更少一點的差錯。

《成語裡的中國通史》

郭志坤、陳雪良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相關焦點

  •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專訪《成語裡的中國通史》兩位作者
    10年後,郭志坤與同樣有著強烈「歷史癖」的陳雪良合著的《成語裡的中國通史》面世。 歷史怎麼寫?綜觀浩如煙海的歷代史著,基本傾向是「述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就是寫帝王公卿的「祖世」,也就是祖宗八代。這樣,民族史縮水成了王者的家族史。郭志坤說,在這點上,司馬遷是有突破的。太史公筆下,遊俠、勇士、農夫、商賈,甚至鄙人牧長、窮鄉寡婦、山野烈女,都站到了歷史的前臺。
  • 兩位作者、歷時10年,用成語講中國文化、中國故事、中國歷史
    本報訊 (記者金鑫)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館近日聯合舉辦《成語裡的中國通史》出版座談會。  《成語裡的中國通史》由成語綴集而成,有媒體評價該書首創了中國通史「成語體」。這一創意出自作者之一郭志坤。
  • 《成語裡的中國通史》:一部別具一格的中國通史
    原標題:一部別具一格的中國通史《成語裡的中國通史》郭志坤 陳雪良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半部論語治天下 圖片選自《成語裡的中國通史》【讀書者說】我們都是有著強烈歷史癖的人,倆人間的學術文化合作長達半個多世紀
  • 那些一直活在成語裡的歷史人物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上下五千年歷史濃縮的精華。雖然字數少,卻有著千鈞的力量, 可以精準地描繪出一個場景,形容出一種心情,以及概括出一個歷史事件。時間的流逝,很多的人和事都會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但是被成語故事記載的歷史人物卻可以一直被保鮮到了成語故事裡,被人們一代代地流傳了下去,不被遺忘。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因為成語而名垂千古的那些歷史人物吧。
  • 厲害了,數字藏在成語裡?
    厲害了,數字藏在成語裡?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光是成語就有千千萬萬,而有些成語,更是趣味恒生。瞧,這些成語裡就藏著一些數字們。一問三不知現指怎麼問都不知道一問三不知出自《左傳》。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 特別的成語書給特別的你——《藏在地圖裡的成語》
    它,把每一個成語起源地用古今中國地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完美地理定位。       它,不單單是成語故事讀本,更是將地理、文學、歷史多維度相結合的綜合學科讀本,呈現在小讀者面前的是煥然一新的學習成語新高度。       它,每一則成語故事有趣極了,告別傳統死記硬背,輕鬆愉快地引領小讀者逐步理解成語背後的人文典故和意義。
  • 福建南安:石頭裡藏著「侏羅紀」
    福建南安:石頭裡藏著「侏羅紀」 2020-10-22 10:21: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霈韻 責任編輯:李霈韻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談成語 小詞彙裡藏著中華大文化
    圖說:臺灣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今天在上海宋慶齡學校開講 來源/學校供圖(下同)如何用一個成語故事「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從成語故事「解」開歷史密碼時空穿越回戰國時期,一場風雲際會的筵席包含了多少值得深入探究的歷史密碼?在今天的講座中,周功鑫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完璧歸趙」講起,把聽眾帶回了「成語故事的那個時代」,將戰國時期衣、食、住、行及生活場景的圖像徐徐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
  • 每個成語都是歷史長卷的一枚書籤
    02成語就是我們通往歷史的書籤而成語的誕生和使用與書籤頗為相近。它們曾經是一個個現鮮活的歷史事件,事件裡有很多人物和情節都是真實發生過的。甚至有些事件曾經在當時的時代是重大而深刻的,這樣的事件被總結濃縮成了精簡的幾個字,仿佛是一個書籤,夾在中國歷史長卷裡,當人們使用某個成語時,就仿佛通過這個書籤,可以立刻從歷史長卷中調閱出當時所發生的事情,體會到當時的歷史文化和感情。
  • 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和成語:一套將地理、詩詞、成語、歷史融會貫通的書
    中華 悠悠五千載的歷史長河中,那些被文人墨客記載歷史風華,再一次被我們拾起,《中國詩詞大會》就是這樣一檔欄目,「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那就帶著孩子去詩詞的家鄉旅行,吟詩,聽故事去到88個地方,拜訪40位詩人吟詠180首詩篇,聆聽200段歷史過往探索《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
  • 一座盛產成語的歷史名城,三四千成語與之有關
    在漢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數量驚人的詞彙,光是成語就多得數不清。有一座歷史名城,跟成語有很深的淵源,據說有三千多個成語產自那裡。此城名叫邯鄲,有成語之都的美稱。邯鄲古城像中國有很多歷史名城,往往數易其名,唯獨邯鄲,從周朝建立到現在,一直沿用舊名。此城跟成語淵源這麼深,當然跟它做過趙國的都城有關。但是鄰近的韓趙秦等國的都城為什麼就沒有「生產」出這樣多的成語呢?為了印證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
  • 中國歷史上從未改名的城市,用了三千多年,眾多成語的起源地
    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一提到邯鄲就會想到「燕趙故都」、「成語之鄉」、「太極之城」等,可是你們知道嗎?它是中國唯一一個三千年沒有改過名字的古都,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錫古大罪,價值高昂的符咒,圍困魏國拯救趙國,具造才幹,老天爺不忘公,法之師,持續利慾而返,貧賤之交高壓之戰堆積於紙上談兵,自清,道堯之爭,正道,矢砸碎轉雞、排水、無蹤的(馬、掠奪者)、「黃羊之夢」也不撿起來,全部都發生在一起,根據一位專門研究一段成語和典故的學者的考證,一段有關的成語典故共1584條,作為歷史文化的名城,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這裡,一段與不同的歷史文化聲譽不同的重要的地方
  • ...故事》+《中國歷史故事》+《中華成語故事》+《中華上下五千年
    《中外名人故事》+《中國歷史故事》+《中華成語故事》+《中華上下五千年 2017年09月29日 22:51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 《畫說成語》:學成語、懂歷史、知文化,在圖畫與故事間愛上成語
    其中重要的200個成語配上了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孩子輕鬆地進入成語王國,在學成語的同時學歷史、學文化、學做人,切實提高綜合素質。本書旨在讓小學生在看圖、讀故事的輕鬆氛圍中感受成語的樂趣,掌握課本中的成語意義,並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這是一本妙趣橫生的課外讀物,讓孩子愛上成語,輕鬆自學成語。
  • 93.5%受訪者認同熟悉成語有助於了解歷史文化
    近來,一系列與成語有關的電視節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益派諮詢,進行的一項調查(2278人參與)顯示,52.1%的受訪者現在仍經常使用成語,63.2%的受訪者認為成語不會過時。受訪者中,80後佔41.3%,70後佔35.8%。
  • 這8張圖中,都藏著一個成語,全對的人超聰明!你能對幾個?
    >
  • 教師媽媽太有才:100個成語典故匯總,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
    教師媽媽太有才:100個成語典故匯總,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古人云:「以史為鑑,讀史使人明智」,中華上下五千年,有無數的文化典故流傳至今,也是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內容。成語不僅是語文中的必考知識點,也是孩子寫作的絕佳素材,在古代,很多成語都源自於一些寓言故事,歷史傳奇,神話傳說。近期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延遲了開學,開展了網絡授課,孩子們都留守家中。
  • 100條成語典故,讓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用在作文簡直無敵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造就了不少的文化典故。當孩子學習這些典故,不僅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特點,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成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獨特的結構和寓意也成為了中小學的必考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