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5%受訪者認同熟悉成語有助於了解歷史文化

2020-12-14 中國青年報

    近來,一系列與成語有關的電視節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益派諮詢,進行的一項調查(2278人參與)顯示,52.1%的受訪者現在仍經常使用成語,63.2%的受訪者認為成語不會過時。受訪者中,80後佔41.3%,70後佔35.8%。

    成語式微:65.5%受訪者歸因現在人們「表達不講究了」

    調查發現,儘管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2.1%)表示仍經常使用成語,但明確表示已不經常使用成語的人,也有四成之多(40.6%)。

    對於成語使用少的原因,受訪者首選「表達越來越淺白,不講究了」(65.5%)。其他有:「成語不好拿捏,怕用不準」(39.6%)、「語文沒學好,知道的成語太少了」(38.3%)、「周圍人都不用,用了顯得格格不入」(32.6%)和「現在是簡單粗暴的語言流行,成語out了」(31.4%)等。

    徐源是央視大型原創文化類節目「中國成語大會」36強,比賽中被譽為「活字典」的他,能熟練掌握3000多個成語。在他看來,學習成語並不難。「觀察生活,讀書行路,成語能讓很多知識生動起來,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湖南長沙80後郭依潔則坦言自己平時很少說成語。在她眼中,學成語和學英語一樣需要語言氛圍,大家都不說,單是自己說有點古怪。

    今年剛結束高考的黃康是武漢某高中學生,提起成語也十分頭痛。語文考試裡有成語應用的辨析題,為了答題他會去背成語詞典,但總是背了就忘。「成語晦澀難懂,真難學。」

    廖立湖是江西吉安一所高級中學的語文老師,他坦言工作中時常會遇到成語使用不當的現象。「有些學生會寫『我忍俊不禁地笑了』,這是語義重複,而 『具體而微』本指整體具備,但形狀微小,不少人卻誤讀成『細緻入微』的意思。」

    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吳禮權指出,網絡時代人們習慣於快餐式的文化娛樂,學習時沒有沉潛下去的耐心,對精準地傳達思想,圓滿地表達缺乏深究的意願與內在動力。古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神聖意識,以及「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等對字句認真打磨的執著精神早已蕩然無存。語言表達的「粗放化」,實際上折射出的是全民文化與語言素養普遍下降的現實。

    93.5%受訪者認同熟悉成語有助於了解歷史文化

    調查顯示,93.5%的受訪者認同熟悉成語有助於了解我們的歷史文化(93.5%)。人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若能用好成語不僅能提升文化修養(77.4%),還能在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好印象(48.0%),促進溝通效率(46.0%)。

    徐源援引參加《中國成語大會》的「國風、爾雅、春秋」三隊隊名解釋到,民間口語、文學經典、歷史典故是成語的主要來源,因此熟悉成語正是對歷史文化的回溯與研讀。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王承丞,一直通過在微博上講成語故事向身邊人普及成語的正確用法。由於朋友們很愛看,現已連載57期。他認為,成語背後往往都有一個歷史故事幫助人們傳承民族的文化記憶,找到民族魂魄的根源,是中國漢字的獨特韻味所在。

    他表示,成語的魅力即使放在世界舞臺也熠熠生輝。「李克強總理去俄羅斯,用『春華秋實』比喻要把握中俄合作的春天,迎接碩果纍纍的秋天,太貼切了,短短四個字就擲地有聲。」

    吳禮權指出,用好成語的最大意義在於使語言表達更簡潔、優雅、具表現力,同時可以突顯說寫者的歷史文化底蘊,表現出說寫者對母語的尊重與珍惜。「很多成語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精華的概括與濃縮,是歷史文化以特定的語言形式予以定格的結果。」

    63.2%受訪者相信成語不會過時

    調查顯示,有63.2%的受訪者認為成語不會過時。但許多受訪者也擔心,諸如「喜大普奔」、「人艱不拆」等網絡新興詞語,會或多或少給典雅的成語帶來衝擊。

    徐源對成語的傳承有些擔憂。「成語是一塊文化與歷史的敲門磚。只要打開成語詞典,你就會發現自己讀書太少。」在他看來,越浮躁的環境越容不下深邃的東西,成語的前景值得關注。

    在吳禮權看來,我們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網絡新興成語,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無原則地熱烈擁抱」。他指出,一個新成語若想存活並最終進入漢語詞彙庫中,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構詞形式上必須符合漢語既有的語法規則;二是語義內涵必須豐富,要「言約意豐」;三是創意造言有智慧,不能為別的表達方式所取代;四是表意要明確,讓人一看就懂。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海鷗認為,任何民族都會珍惜自己文化中經歷千錘百鍊形成的經典語彙。潮流萬變,江海長存,江海永遠不必追趕潮流。「有些新語彙可能會熱鬧一時,而有些歷經淘洗才會成為文化積累。」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指出,中國現代漢語語法學是以歐式的動詞中心理論建立起來的,這樣的語法學在根本上難以理解以成語在漢語表達中的功用。因此,有意識地培養年輕人欣賞、運用和創造成語的能力,無疑是繼承中文的優良傳統、培養良好人文氣質的有效舉措。

相關焦點

  • 專訪:媒體合作有助於增進俄中民眾的文化認同
    專訪:媒體合作有助於增進俄中民眾的文化認同 2019-09-02參與互動    專訪:媒體合作有助於增進俄中民眾的文化認同
  • 市區5所小學最受認同 5成受訪者看好集團化辦學
    那麼,在市民看來,一所優質學校需要具備哪些要素,江門市區哪5所小學最受市民認同?日前,南方都市報江門新聞部發起「江門市區最受市民認同的小學調查」,吸引近七百市民投票參與。根據投票結果顯示,江門市區最受市民認同的5所小學分別是紫茶小學、範羅岡小學、農林小學、江華小學和景賢小學(排名不分前後)。
  • 成語故事:覆水難收,講述歷史,了解我國傳統文化
    成語故事:覆水難收,講述歷史,了解我國傳統文化文|趣味歷史學說我們國家的成語是一種極具中國傳統色彩的文化,每一個成語不僅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也銘刻了我國某一時間段的歷史或者傳說。了解品讀我們的成語,也是在了解我們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之前小編和大家說的都是一本正經的成語故事,可能有點枯燥,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個有關於歷史名人愛恨情仇的成語故事。這個成語就是「覆水難收」,表面意思就是已經倒在地上的水就再也不可能回收了。我們常常用這個成語來表示事情已經成了定局,無法更改,不能挽回。
  • 《畫說成語》:學成語、懂歷史、知文化,在圖畫與故事間愛上成語
    內容介紹 每一個成語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了解成語的本源
  • 超四成受訪者穿過漢服 你會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嗎?
    你會在日常生活中穿漢服嗎65.4%受訪者表示喜歡漢服,44.0%受訪者日常穿過漢服在徐州市戶部山歷史街區,演員身著漢服演奏漢樂。新華社供圖近年來,年輕人中逐漸掀起一股穿漢服的熱潮。在公園、景區,甚至在街頭,能看到越來越多穿漢服的人。
  • 93.9%受訪者表示小學生文明素養教育重要
    原標題:93.9%受訪者表示小學生文明素養教育重要   日前,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博士、國家動物博物館科普策劃人張勁碩發布的一條微博受到廣大網民的關注,微博中指出了北京某小學學生在博物館裡亂扔垃圾、喧譁打鬧等不文明行為。當下,公民素養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階段正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哪些素養和行為是應該從小學培養的?
  • 「泉州港」背後的歷史文化認同
    關鍵原因在於,泉州港對於泉州人來說不僅代表著舊日榮耀,還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植根於泉州這片土地。泉州港這一名稱,由此也成為人們聯繫歷史和現實的一條精神臍帶。更不用說,這一整合措施還普遍被誤認為是泉州港併入屬於莆田地區的湄洲灣。即便整合後泉州港的名稱並無多少改變,而只從港口「降級」為港區,但這對向來有著高度文化自信的泉州人,簡直是不可接受的事情。
  • 九成受訪者會使用網絡流行語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3.4%的受訪者平時會使用網絡流行語。67.4%的受訪者認為過多使用網絡流行語會使代際溝通更加困難。
  • 《魏書》的歷史文化認同意識
    《魏書》中鮮明的歷史文化認同意識,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魏書》開篇的《序紀》,是12篇帝紀的引言,也是全書的總綱,作者的匠心和微旨貫徹其間。從歷史編撰角度看,史書體例不僅是史書的內部組織結構和表述形式問題,也是通過一定的編撰體例,表達史家一定的歷史觀念和史學觀念。
  • 開封將成語典故元素融入旅遊景區 傳承歷史文化
    開封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展現自身的文化軟實力,真不簡單!」4月9日,從鄭州駕車帶著全家人來開封旅遊的程先生在與記者閒聊時,這樣表述他對開封成語典故刻石的深刻印象。  開封市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從我市文化學者趙孝斌編著的《開封成語典故故事》中選取部分成語典故創建的開封成語典故苑,是我市最早將成語典故植入景區的範例。該苑於2014年12月5日開苑,第一批27條開封成語典故或刻錄於景觀石上,立於秀美的大宋御河兩岸;或印刷於燈箱噴繪之上,成為這裡的一道亮麗文化景觀,為遊客津津樂道。
  • 喝西北風、阿貓阿狗居然是成語 是不是成語如何界定?廣西專家這麼說
    調查阿貓阿狗、等米下鍋是成語超六成受訪者直呼「想不到」為了解大家對於成語的認知程度,記者8月26日起在網上發起話題小調查,截至8月27日晚8時,共有1976名網友參與討論。其中,超九成受訪者都認為,學習成語很有必要。
  • 喝西北風、阿貓阿狗居然是成語 是不是成語如何界定?廣西專家這麼說
    近半數受訪者表示,自己能在短時間內快速說出10個以上成語;有近三成受訪者則稱自己最多能說6至10個;還有不到兩成受訪者坦言,在短時間內只能說出不到5個成語。雖然不少人都聲稱能對成語張口即來,但談及對成語文化的了解,只有不到四成受訪者認為自己熟知,有六成受訪者表示對成語一知半解。
  • 魅力成語 傳承文化
    「成語大會」自開播以來在全社會掀起了一股傳統文化熱潮,為了豐富語文課堂,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情,星期四下午的兩節語文連堂課上,高一(12)班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成語大會,展現了成語的魅力。大會的內容簡化了中央電視臺的中國成語大會內容的同時又有所創新。比賽分三個環節,緊張的三次對抗賽,同學們跟時間賽跑。快樂的60秒對抗賽上,選手們積極開動腦筋,比誰猜對的詞數多。比賽的過程中,臺下同學把自己不熟悉的成語記在小本子上,豐富了自己的知識。最具挑戰性的雙音節對抗賽上,難度加大,選手腦洞大開,用雙音節詞描述成語,頗感詞語的匱乏,爭奪十分激烈。
  • 石中英:如何提升教師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
    人們逐漸認識到, 學校文化建設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從全面貫徹實施素質教育理念, 促進青少年學生生動、活潑、和諧發展, 到凸顯辦學特色, 打造學校品牌, 提高學校競爭力, 等等。對學校文化建設多方面意義的完整和深刻認識, 有助于堅定人們從事學校文化建設的決心, 為進一步推進學校文化建設打好思想基礎。
  • 文化闢謠:成語《三人成虎》被多少人誤解了!揭開歷史真相
    成語是中國文化中獨特的語言表現形式,在語言交談中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所謂一個成語就是一個故事,就是每個成語誕生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歷史典故,通過典故分析給人們啟迪。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著一個經典文化故事 比如咱們常說的:臥薪嘗膽、水滴石穿、刻舟求劍、狐假虎威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我們早已經爛熟於心。
  • 50.0%受訪者不認同?
    微博用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近日,有一項調查——「培養孩子,你相信『出名要趁早』的觀點嗎」,1816位微博用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50.0%的受訪者不認同這一觀點,16.5%的受訪者認同,33.5%的受訪者認為得看孩子情況,50.0%受訪者不認同「出名要趁早」
  • 歪歪兔童書館:《把成語用起來:一讀就會用的分類成語故事》
    《把成語用起來:一讀就會用的分類成語故事》,歪歪兔童書館編著,海豚出版社2020年5月版。全書大部分成語故事出自《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書,或《論語》《莊子》《孟子》《韓非子》《世說新語》等經典名著,很多成語故事同時也是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由此可以增加讀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對經典古籍的熟悉度。每個成語故事名稱都標註了拼音,正文中的生僻字也加有注音,以幫助讀者掃除閱讀障礙。
  • 傳統文化節目流行 國人認同感強烈
    去年下半年,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推出之後便吸引了大量觀眾的追捧,春節期間再次推出了傳統文化節目《中國謎語大會》,而近兩個月《中國成語大會》也正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與此同時,衛視的傳統文化節目也如雨後春筍般迸發出來,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相繼推出。這些似乎已經淡出電視螢屏的傳統文化,再次迸發出了力量。
  • 新書推介|歪歪兔童書館編著:《把成語用起來:一讀就會用的分類成語故事》
    全書大部分成語故事出自《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等史書,或《論語》《莊子》《孟子》《韓非子》《世說新語》等經典名著,很多成語故事同時也是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由此可以增加讀者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對經典古籍的熟悉度。每個成語故事名稱都標註了拼音,正文中的生僻字也加有注音,以幫助讀者掃除閱讀障礙。
  • 香港將加強中國歷史教育 業界認同此舉有助提升國家認同感
    教育方面,她提到將落實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獨立必修科,並從多方面促進師生全方位認識國情。教育界人士認為,這有助提升年輕人對國家的了解和認同感,值得讚許,並應該加快落實相關政策。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教育局會在2018-20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在目前的課程基礎上,持續豐富課程內容,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