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系列與成語有關的電視節目,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益派諮詢,進行的一項調查(2278人參與)顯示,52.1%的受訪者現在仍經常使用成語,63.2%的受訪者認為成語不會過時。受訪者中,80後佔41.3%,70後佔35.8%。
成語式微:65.5%受訪者歸因現在人們「表達不講究了」
調查發現,儘管超過一半的受訪者(52.1%)表示仍經常使用成語,但明確表示已不經常使用成語的人,也有四成之多(40.6%)。
對於成語使用少的原因,受訪者首選「表達越來越淺白,不講究了」(65.5%)。其他有:「成語不好拿捏,怕用不準」(39.6%)、「語文沒學好,知道的成語太少了」(38.3%)、「周圍人都不用,用了顯得格格不入」(32.6%)和「現在是簡單粗暴的語言流行,成語out了」(31.4%)等。
徐源是央視大型原創文化類節目「中國成語大會」36強,比賽中被譽為「活字典」的他,能熟練掌握3000多個成語。在他看來,學習成語並不難。「觀察生活,讀書行路,成語能讓很多知識生動起來,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湖南長沙80後郭依潔則坦言自己平時很少說成語。在她眼中,學成語和學英語一樣需要語言氛圍,大家都不說,單是自己說有點古怪。
今年剛結束高考的黃康是武漢某高中學生,提起成語也十分頭痛。語文考試裡有成語應用的辨析題,為了答題他會去背成語詞典,但總是背了就忘。「成語晦澀難懂,真難學。」
廖立湖是江西吉安一所高級中學的語文老師,他坦言工作中時常會遇到成語使用不當的現象。「有些學生會寫『我忍俊不禁地笑了』,這是語義重複,而 『具體而微』本指整體具備,但形狀微小,不少人卻誤讀成『細緻入微』的意思。」
中國修辭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教授吳禮權指出,網絡時代人們習慣於快餐式的文化娛樂,學習時沒有沉潛下去的耐心,對精準地傳達思想,圓滿地表達缺乏深究的意願與內在動力。古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神聖意識,以及「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等對字句認真打磨的執著精神早已蕩然無存。語言表達的「粗放化」,實際上折射出的是全民文化與語言素養普遍下降的現實。
93.5%受訪者認同熟悉成語有助於了解歷史文化
調查顯示,93.5%的受訪者認同熟悉成語有助於了解我們的歷史文化(93.5%)。人們相信,在日常生活中,若能用好成語不僅能提升文化修養(77.4%),還能在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好印象(48.0%),促進溝通效率(46.0%)。
徐源援引參加《中國成語大會》的「國風、爾雅、春秋」三隊隊名解釋到,民間口語、文學經典、歷史典故是成語的主要來源,因此熟悉成語正是對歷史文化的回溯與研讀。
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王承丞,一直通過在微博上講成語故事向身邊人普及成語的正確用法。由於朋友們很愛看,現已連載57期。他認為,成語背後往往都有一個歷史故事幫助人們傳承民族的文化記憶,找到民族魂魄的根源,是中國漢字的獨特韻味所在。
他表示,成語的魅力即使放在世界舞臺也熠熠生輝。「李克強總理去俄羅斯,用『春華秋實』比喻要把握中俄合作的春天,迎接碩果纍纍的秋天,太貼切了,短短四個字就擲地有聲。」
吳禮權指出,用好成語的最大意義在於使語言表達更簡潔、優雅、具表現力,同時可以突顯說寫者的歷史文化底蘊,表現出說寫者對母語的尊重與珍惜。「很多成語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精華的概括與濃縮,是歷史文化以特定的語言形式予以定格的結果。」
63.2%受訪者相信成語不會過時
調查顯示,有63.2%的受訪者認為成語不會過時。但許多受訪者也擔心,諸如「喜大普奔」、「人艱不拆」等網絡新興詞語,會或多或少給典雅的成語帶來衝擊。
徐源對成語的傳承有些擔憂。「成語是一塊文化與歷史的敲門磚。只要打開成語詞典,你就會發現自己讀書太少。」在他看來,越浮躁的環境越容不下深邃的東西,成語的前景值得關注。
在吳禮權看來,我們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網絡新興成語,既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無原則地熱烈擁抱」。他指出,一個新成語若想存活並最終進入漢語詞彙庫中,要具備四個條件:一是構詞形式上必須符合漢語既有的語法規則;二是語義內涵必須豐富,要「言約意豐」;三是創意造言有智慧,不能為別的表達方式所取代;四是表意要明確,讓人一看就懂。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海鷗認為,任何民族都會珍惜自己文化中經歷千錘百鍊形成的經典語彙。潮流萬變,江海長存,江海永遠不必追趕潮流。「有些新語彙可能會熱鬧一時,而有些歷經淘洗才會成為文化積累。」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指出,中國現代漢語語法學是以歐式的動詞中心理論建立起來的,這樣的語法學在根本上難以理解以成語在漢語表達中的功用。因此,有意識地培養年輕人欣賞、運用和創造成語的能力,無疑是繼承中文的優良傳統、培養良好人文氣質的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