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將加強中國歷史教育 業界認同此舉有助提升國家認同感

2020-12-2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香港10月17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日發表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教育方面,她提到將落實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獨立必修科,並從多方面促進師生全方位認識國情。教育界人士認為,這有助提升年輕人對國家的了解和認同感,值得讚許,並應該加快落實相關政策。

  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表示,教育局會在2018-20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並在目前的課程基礎上,持續豐富課程內容,推動學生認識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

  香港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表示,在教育理念方面,林鄭月娥提出要培養香港年輕人有社會承擔,要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世界視野;政策方面,她提出將中國歷史列為初中必修的獨立科目,值得讚許。

  何漢權估計,目前全港約八成中學有中國歷史科目納入為初中獨立必修科,但一些學校的中國歷史課程並不全面。他認為,這次施政報告提出有關中國歷史教育的政策,有助於增強年輕人的國家認同。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表示,歡迎施政報告提出落實將中國歷史列為初中獨立必修科,認為這樣有助確立中國歷史科目的地位,加強學生對國情國史的認識。教聯會希望教育部門確保中國歷史科目有足夠的課時,同時在教學資源及教學法等方面加強對中國歷史科目教師的專業支持。

  何漢權表示,教育局應投放更多資源,加強對中國歷史科目教師的培訓。另外,老師和同學應走出教室,在香港和內地進行歷史考察活動。

  位於香港將軍澳的天主教鳴遠中學一直有將中國歷史列為初中必修科。該校校長梁鳳兒表示,中國人應該知道自己祖先走過的路,中國歷史課程能讓學生知道中國的文化發展。她建議老師以故事形式教授中國歷史,增加課堂趣味,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增強學生國家觀念方面,施政報告還提出,教育局會繼續採取多元化策略,包括強化基本法教育、舉辦更多校長及教師專業培訓、發展教學資源、豐富師生內地交流及學習活動等,以促進師生全方位認識國情,欣賞及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

  「這些活動能讓孩子更深入了解國情和祖國的發展,有助香港學生坐上這班發展的快車。希望特區政府接下來能提供更多財政上的資源,讓學校在舉辦相關活動時更具彈性。」梁鳳兒說。

  長遠而言,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期望特區政府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使學生從小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個人修養,建立文化自信。

相關焦點

  • 霍震霆:溝通很重要 要加強年輕人對國家的認同感
    中國日報網消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奧委會主席霍震霆5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間隙向記者表示,香港需要和大陸加強溝通,尤其加強年輕人對國家的認同感。「香港回歸12年了,發展離不開祖國大陸的支持。霍震霆說,國家給香港很大支持,保持「一國兩制」的制度。然而香港畢竟是150年的殖民地,回歸才12年,怎樣讓年輕人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以及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還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我們最關心不是香港5年後怎樣,10年後怎樣。而是長遠怎樣。我相信通過我們政協委員,絕對可以加強兩地的交流。另一方面,傳媒也要起更多的作用,他說。
  • 香港舉行知識競賽助學生增強國家認同感
    新華社香港12月13日電(記者張雅詩)全港中小學生「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知識競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13日在港舉行。有獲獎學生表示,活動加強了他們對國情的了解和身份認同。本次競賽由《紫荊》雜誌社、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辦,旨在讓學生從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方面深入了解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活動吸引了全港283所中、小學共16028名學生參與。經過為期一個半月的網上初賽比拼,共5所中學和5所小學成功入圍,他們於13日下午在英華小學舉行的總決賽中一決高下。
  • 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
    臺東專校助理教授、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蕭衡鍾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7月號發表專文《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作者認為:香港身份認同問題有其特殊的歷史源流。在自然原生的歷史和地緣條件下,香港人接受了殖民者有意為之的身份教育,也走過一百多年的風雨與榮辱,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認同。回歸後面對一個新的管治主體,香港人矛盾的心理使其本土性的認同更加強化。
  • 學者:香港歷史教科書初探之「港史內嵌」消解國家認同
    按照該教科書官方「編輯要旨」的說法,之所以設置「香港追昔」,目的是:配合課程,介紹相關時代的香港歷史,另設考察活動簡介,鼓勵學生親身實地考察香港的歷史,有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和加強對香港的歸屬感。
  • 構建「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感
    構建「大灣區人」的身份認同感 ——訪全國人大代表、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教授安然 2019年03月22日 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玥斐 字號
  • 香港教育界人士:全民國家安全教育徵文比賽有助港青增強國民身份認同
    中新社香港4月15日電 (記者 韓星童)15日為第五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香港「2020全民國家安全教育展」主題活動網站正式上線,「在疫情影響下,我對國家安全和香港社會安定的體會」主題徵文比賽也開放報名。
  • 英國學校加強"公民價值觀"教育 增強身份認同感
    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英國教育大臣艾倫·詹森近日宣布,將在學校教育中加強「公民價值觀」教育,以弘揚平等、寬容的價值觀,教會學生如何培養良好的社會關係,增強學生作為英國公民的身份認同感。據悉,英國的公民教育從2002年以後屬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國家必修課程,但是大多數學校並沒有對這門課程給予足夠的重視。
  • 香港通識科要大改!將重點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他說,通識科將冠以新名稱,評級也將改為「合格/不合格」,令學生聚焦學習,但會維持必修必考,並將設有經審批的教科書名單。他表示,培養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及國民身份認同很重要,也非政治議題,但政府不會逼學生參與,最終如何推動要視乎課程發展議會的建議。通識科的這幾項改革措施,業內人士怎麼看呢?香港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接受《橙新聞》訪問時指,通識科的多項改革,不少都是教評會多年來所爭取,所以教評會都很支持教育局的決定,並希望教育局能用一年時間,把有關改革措施全部上馬。
  • 傳承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建構的重要路徑
    【關鍵詞】歷史記憶 國家認同 現代性 全球化流【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歷史是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真實地記錄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過的足跡,使其成員了解自己的過去、深知自己的現在、展望自己的未來。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離不開對中國歷史的深刻認識、理解和把握。
  • 石中英:如何提升教師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
    小編說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大力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文化將成為高質量教育的重要著力點。讓教職工和學生從文化層面對學校產生認同感,將大大降低集體內部成員之間交流、溝通以及達成共同願景的成本。今天,我們與您分享清華大學石中英教授的這篇文章,進一步理清文化認同和學校發展之間的「強連接」。
  • 劉鳴煒:應加強青年人身份認同
    圖:劉鳴煒(左)指,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至今實行得很成功  【大公報訊】新民黨青年委員會上周六舉辦座談會,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出席分享,他指,部分香港青年抗拒內地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身份,他認為,若當局及早處理,加強青年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這種矛盾未必會像今天一樣。
  • 報告指: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空前高漲,指數達95%以上
    查建國 攝中新網上海12月17日電 (記者 許婧)17日發布的《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問題研究》報告顯示,澳門居民整體的國家認同度高達95.21%,是歷年來所有調查報告中的最高指數。該課題的成果形式是研究報告,包括主報告《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問題研究》以及附錄《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情況問卷調查》。主報告12萬多字,包括四個部分內容:國家認同感概述;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現狀與簡析;澳門居民形成比較濃厚國家認同感的基本原因與積極作用;進一步提升澳門居民國家認同感的建議。
  • 香港回歸12周年:96%香港人認同"我是中國人"
    回顧短暫的12年歷史進程,香港社會在「變與不變」中迅速發展,其中一項明顯的變化,是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同與日俱增。  國民教育中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中小學生廣泛認同自己的身份,其中多達96%認同「我是中國人」,首次超越「我是香港人」的認同百分比,是香港回歸以來的最高點。
  • 提升農村無職黨員「自我認同」促「社會認同」
    提升農村無職黨員「自我認同」促「社會認同」吳超珍  當前,有些農村無職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不足,存在「自我認同度
  • 京港10所中學結成姊妹校 增強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感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張超)北京101中學、171中學、50中學、北京中學、房山中學等北京5所中學12日分別與香港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旗下的黃笏南中學、邱金元中學、盧幹庭紀念中學、張明添中學、李嘉誠中學等5所中學締結成為姊妹學校。  「他們的課外活動非常豐富。」「時間管理很值得我們學習。」「邀請同學們明年來香港看我們!」
  • 香港政務司長:身為中國人培養國家觀念是應有之責
    摘要:中國歷史教育有助培養年輕人的國家認同感。香港國史教育中心6日正式成立,計劃向青少年、老師及公眾傳承國史教育,培育社會各界的國民身份認同。特區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致辭時強調,身為中國人,讓年輕一代加深認識國家歷史、文化、政治體制等各方面發展,培國家觀念是「應有之責」。
  • 香港理大:短期內地交流有助增強大學生國民身份認同
    中新社香港12月14日電 (記者 王嘉程)香港理工大學(理大)14日舉行記者會,公布一項最新公共政策研究成果。研究發現,參加短期中國內地學習項目,有助於香港大學生增強國民身份認同。參與是次調查的380位香港大學生來自本地八所院校,近97%為大學一年級至四年級生,逾六成從未在內地生活。
  • 英媒:國學成中國教育最主流趨勢 有助強化民族認同感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2月4日報導,該校校長、國學(強調儒學經典教義)教育工作者的先鋒藍繼紅說:「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學生。我們的責任是打下中國文化的堅實基礎,尤其是趁著學生年紀還小、還處於學齡前的時候。」在中國,這樣的課外班出現了迅速增長。據報導,中國各地大約有1800所像萬匯這樣的國學學校。
  • 增強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感 京港十所中學結成姊妹校
    原標題:京港十所中學結成姊妹校 北京101中學、171中學、50中學和北京中學、房山中學等北京5所中學9月12日分別與香港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旗下的黃笏南中學、邱金元中學、盧幹庭紀念中學、張明添中學、李嘉誠中學等5所中學締結成為姊妹學校。
  • 重視教育 厚植認同——南非國家青年政策透析
    【世界教育之窗】  南非被譽為「彩虹之國」,永葆「彩虹」不褪色有賴於青年發展所激發的國家認同感。不同的國際組織、地區和國家對青年的年齡界定不盡相同,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指稱的青年是15至24歲年齡段的人,非洲憲章將15至35歲的人統稱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