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香港歷史教科書初探之「港史內嵌」消解國家認同

2021-02-13 共青團中央

來源:微信公眾號「青華九變」(ID:qinghuajiubian 作者:閆光宇),微信公眾號「環球時報」(ID:hqsbwx)

香港教育局14日晚22時許發表聲明作出回應,稱該試題「具引導性」,「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要求「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嚴肅跟進,向公眾作出合理交代」。      香港教育頻頻出現問題,在其教材中可窺一斑。下面這篇文章,作者從自己的觀察出發,對香港教科書進行研究,供大家思考。

前幾年去香港調研時,深感狀態之嚴峻。但當時調研的發力方向主要集中於新媒體領域,故在教科書上深挖不足。去年,我致電在港好友,希望能借閱相關教科書進行學習,好友答應的痛快,事也辦的痛快,無奈後期遭遇各種不可抗力,一直拖到現在。1、本文採用的教材樣本為: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2014年初版《現代初中中國歷史1 甲部課程教師用書》、《現代初中中國歷史2 甲部課程 教師用書》、《現代初中中國歷史3甲部課程 教師用書》。2、該教材根據香港課程發展議會1997年頒布的《中國歷史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的內容,以及參照其在2001年編訂的《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的精神編寫而成。全書共分六冊,適合中一至中三年級學生使用。全書內容分甲、乙兩部,甲部課程為政治史,乙部課程為文化史。3、之所以採用教師用書,是因為更能直觀反映教科書設計意圖。4、之所以先採用中學教材,是因為中學是青少年世界觀形成的黃金時期,比大學更為關鍵,所以探討歷史教材,中學更富意義,之後我們會單獨探討臺灣地區歷史教科書和其它教科書,本文僅限於香港中學教材。坦白講,個人覺得該教材總體上編的有所短,也有所長,並非一無是處。最起碼初中的孩子們學完之後,是知道夏商周秦西東漢……這些我國歷史上最基本的朝代順序的。當然其長處今天我們不做表揚,只說其短處。基本有點歷史常識的同學都知道,《史記·孔子世家》中有這樣一段話:「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講的是孔子編《春秋》,進行增刪的故事。其中這個「筆則筆、削則削」即是「春秋筆法」的來歷,其放到歷史上就是「春秋筆法」,放到新聞傳播上就是「選擇性報導」,後世效仿者如過江之鯽。

所以編寫一本給初中生讀的中國歷史教科書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國歷史悠久,相關史料、典籍浩如煙海,如何用有限的篇幅和初中生可以聽懂的內容話語描繪出我國自古以來生生不息的脈絡框架,就必然會涉及到一個擇其「要者」而「筆」之,擇其「不要者」而「削」之的尺度問題。這是客觀上決定的,既考驗著編者的能力,也考察著編者的立場,這個「筆」和「削」的尺度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編者價值觀的直接體現,同時也是其想要傳遞給初中孩子們的價值載體。

我們今天說的這個問題,就是香港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上述版本)將香港地區的歷史內容以「香港追昔」的名義單獨列出,並耗用大量篇幅加以重點突出、充分展示的問題。我們姑且創造一個新詞:「港史內嵌」,用來對這種現象進行簡稱。

如上圖所示,在該教科書(甲部)中,編者將整個中國歷史劃分為22章。但在每章中,都會用1整頁的篇幅單列一項:「香港追昔」,從第一章《華夏政治的肇始》的《香港新石器時代的古石刻》開始直到最後一章,總篇幅共計22頁。

(「香港追昔」欄目標題列表)

這是三本教材全22章「香港追昔」的標題列表。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從中國歷史的宏觀視角,該列表所示內容能夠按照重要性列入教材的應當不出三個,如《英國佔領香港九龍》《香港回歸祖國》等。而相形之下,《李鄭屋漢墓》《杯渡禪師來港》等等其餘內容就顯得太過細枝末節。按照該教科書官方「編輯要旨」的說法,之所以設置「香港追昔」,目的是:配合課程,介紹相關時代的香港歷史,另設考察活動簡介,鼓勵學生親身實地考察香港的歷史,有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和加強對香港的歸屬感。

當然,我們並不反對香港教育部門培養香港學生的鄉土情懷和加強對香港的歸屬感。但是「培養鄉土情懷」和「加強歸屬感」也要分時候。

你想想,你帶著同學,拿著筆翻著書,聽著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述著三代聖王故事和仰韶殷墟遺存,突然間卻冒出來一句:「我們香港在新石器時代就有摩崖石刻」,會是什麼感受?

開設中國歷史這門課程的意義,不僅是「知前事」進而「以史明智」,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對於國家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進而不斷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而這種在中國歷史課程的章節中內嵌「香港追昔」做法所帶來的,勢必很難做到「愛國愛港」的有機統一,註定是強調香港「特殊地位」的心理暗示對於國家、民族認同的消解。

無獨有偶,當我們翻開寶島地區高中歷史教科書時,也能看到更加肆無忌憚的「灣史內嵌」的現象。但與香港不同的是,寶島地區是將寶島史料匯集成冊後單編單列,作為《歷史》課本的第一冊進行教學(第二冊為中國史,第三、四冊為世界史)。

當然,相較寶島「單列成冊、內嵌灣史」的「開門見山」,香港教科書在每章節內嵌「香港追昔」的做法則顯然更加「曲徑通幽」。但這個「曲徑通幽」在推動「本土意識」的覺醒和構建上,效果卻一點都不比寶島差。何況人家還光明正大的打著「培養學生的鄉土情懷、加強對香港的歸屬感」幌子。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香港追昔」的章節題目就可以發現:第一、二章中的《香港新石器時代的古石刻》《先秦時期的香港》就是想告訴大家:香港自古以來就有人居住繁衍,並且擁有陶器和青銅器等文化遺存,同時還給出了一個詞彙叫做「香港先民」。

(《香港新石器時代的古石刻》用詞為「香港先民」)

(從第二章《先秦時期的香港》就在講流民南下)

而到了第三章就迫不及待的直奔主題:「香港歸入中國版圖」。我們聯繫第一、二章的標題: 《香港新石器時代的古石刻》和《先秦時期的香港》,再想想這節的標題,細品之下不難發現,受眾會很容易理解成:香港自古就有香港先民居住繁衍,並且發展出有別於中原的文化,直到秦始皇攻佔南越,香港才併入中國。說的再直白點就是:香港最初不是中國,秦侵略南越後,香港併入中國。之後的《李鄭屋漢墓》《杯渡禪師來港》《唐代屯門的發展》《宋代北方人士南遷(元朗鄧氏)》《南宋末帝逃離香港》《北方人士南遷》《遷界令與復界後客家人來港》等等,或明或暗都在介紹一個主題:「香港人的歷史構成」。而無論是早期的「香港先民」還是後來的各種「流民南遷」「香港追昔」的議題設置始終都在有意無意的回答一個問題「我們從何而來」:從香港來。香港自古就有香港先民居住,之後發展出有別於中原的區域文化,秦始皇派兵「佔領」南越後,香港歸入中國版圖,之後歷代都有躲避戰亂者或官方派遣兵民遷入香港,同時香港人依據自身地域特徵,在不同時期發展出了「製鹽業」「採珠業」「香木業」等獨特產業和文化。近代朝廷沒落後,香港被英國佔領多年,之後經歷革命、抗日和戰後發展,最後「回歸祖國」——這應該就是「香港追昔」給出的答案。所以「香港追昔」的史料選取和行文擺布也帶有明顯的設計痕跡和思想價值傳遞意圖。 至於近代史部分的8個章節題目則明顯帶有強烈的求生欲望和保護色彩,而最後一章的《香港回歸祖國》更像是穿了一身的防彈衣的同時,一副高舉「免死金牌」的樣子。

四、「港史內嵌」之後:「鄉土感情」還是「本土意識」?

然而事實上,「港史內嵌」並不不僅是上述現代教育研究社版歷史教科書獨有。起碼從94年文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國歷史》就已經單獨開設了「尋根溯源看香港」課文類型①,將《史前的香港》《漢代的香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香港》等等課文成體系納入其中。

而在回歸後不久(98年),香港實行的初中歷史《課程綱要》就已經明確提出「歷史科」(世界史)以本地史(香港史)為中心,「中史科」以鄉土史為中心。中史科《課程綱要》希望教師在中國歷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本土歷史」,藉此提高學生對本科的學習興趣,以及建立鄉土感情和民族認同感,「透過地方史事的認識,有助於中國歷史的學習」②——可以說理由那是相當的充分了。

但我們也能清晰的看到,無論是從94年文達版的「尋根溯源看香港」,還是後來的初中歷史《課程綱要》,再到現代教育研究社版的「香港追昔」,客觀上起碼早在26年前,香港中學歷史教科書和中學歷史教育就已經開始圍繞「我們從何而來」來進行回答。

可以說解決了「我們從何而來」的問題,就解決了「本土意識」的覺醒與構建,而相應的「分離主義」必然隨之產生——這是香港脫離祖國較長、被殖民時間較長的客觀情況所決定的必然結果。

世界各主要國家的不同地區都有「鄉土歷史」「地方史」的課程設置,我國早在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就曾倡導「充分開發利用鄉土教材和社區課程資源」,各省各地也在探索利用地方歷史增進歷史課程教育的不同方法,但均不能與香港教材鋪路、「港史內嵌」的做法相提並論。況且地區與地區之間亦不可同日而語。如果說在一些省份得到的可能是「鄉土感情」,那麼在香港收穫的則很可能是「本土意識」,勢必會為「香港城bāng主義」「香港民zú主義」等極端思潮的產生和推廣奠定堅實的學理基礎群眾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曾講:「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而社會科學構建思想,指導實踐。可以說,有怎樣的歷史研究就會產生怎樣的社會科學,進而影響社會思潮,左右社會現實。歷史教科書作為歷史研究成果化的重中之重,其對於社會思潮、社會現實影響絕對是無與倫比。

①張利娟 《當代中國大陸、香港、寶島地區中學歷史教科書結構研究》2004年。該文對「尋根溯源看香港」讚賞有加,並認為「大陸的歷史教科書編者可以好好借鑑香港的這一做法」。
②周丹君 《地方史融入歷史課堂教學研究——以無錫地方史為例》2014年。

發青年之聲、獻青年之智、聚青春之力,快來參與2020年「青聲@全國兩會」網絡建言徵集活動吧,你的每一條意見都會被認真對待。

團團有話說 第91期:夏天降臨的時刻 

哪一刻讓你感覺夏天降臨了呢?是超市裡突然上了許多五顏六色的冰淇凌?是行人的衣服紛紛變得輕薄?這個夏天你又定了什麼新的計劃?快來和團團說說吧~

編      輯 | 蔣佳林(遼寧大學團委)

校      審 | 任曉蓉

猜你喜歡

相關焦點

  • 教科書 ‖ 香港高中歷史教科書(電子版)
    一樣的歷史,不一樣的《香港高中歷史教科書》    香港教科書有出版自由,但從殖民時期到今天,都有微妙自我審查。  很多人想知道,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歷史教科書是否存在尷尬之處,香港書本是怎樣去寫鴉片戰爭和南京大屠殺的?
  • 香港身份認同的溯源與反思
    政治即是「管理眾人之事」,眾人之「身份認同」即構成所謂的身份政治。「香港人」既是一種身份,也是香港人社會大眾地域心理上對自我身份的認同。除了「香港人」的本土認同外,最基本的身份認同還是「香港人」和「中國人」這兩種政治認同,長久以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徘徊與仿徨,被歷史事件左右,陷入迷失。近些年來,在心理和實踐上,香港青年一代,也出現國家認同弱化的現象。
  • 香港教科書美化鴉片戰爭 批評林則徐禁菸「不明智」
    原標題:香港教科書美化鴉片戰爭 批評林則徐禁菸「不明智」【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葉藍】香港「高考」——中學文憑試開考後,香港各界開始審視香港的教材,發現不僅是此前已暴露出重重問題的通識教育,連其他課本中也有不少散播「港獨」的內容。
  • 「臺獨」史觀建構臺灣新認同?兩岸學者介紹史觀由來
    兩岸學者指中華民族歷史記憶不會「了斷」中新社北京12月8日電 (記者 楊程晨)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8日在北京召開「『臺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邀請兩岸近30位涉臺研究學者介紹「臺獨」史觀的由來,研判臺灣新課綱上路後的實質影響。
  • 四川瀘州高考狀元唐立培反共反華認同港獨言論震驚國人
    無論大學還是高中校園,一些秉持歷史虛無主義學者頻繁毒害青年學子,這些吃狼奶長大學生,等他們基本成人,其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配合日美顛覆中國,複製蘇聯命運。癌細胞往往從幼年開始,唐立培假如不去香港讀精英大學,去人民大學或清華大學,恐怕不會成為思想如此反動之學生。
  • 毒媒攻擊初中歷史課本論證「香港自古是中國領土」是「滲透洗腦...
    【環球網報導】香港「毒媒」《蘋果日報》17日「獨家報導」稱,香港初中中國歷史修訂課程大綱將於今年9月新學年由初中一年級起逐級推行,該報宣稱獲得多本尚未推出市面的新版中國歷史教科書樣書,其中初中一年級課本新增兩整頁「主題探究」,要求學生從資料印證或解釋「香港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
  • 臺灣歷史教科書爭議,已走進了死胡同
    民進黨政府看似一連串對於中學歷史教育大動幹戈,以敏感的歷史認同議題在島內建構「新興國族」、挑釁兩岸關係,但這些變革不過是臺灣近20餘年來歷史教育紛爭的冰山一角。臺灣歷史教育紛爭的起始是1994年李登輝政府推出的《認識臺灣》教科書,其後臺灣又經過了兩次藍綠政黨輪替,雖然關於歷史教育變革的爭議不斷,但必須指出其中的大趨勢基本不變。
  • 香港學者就兩岸關係發出「香港聲音」
    滬港學者兩岸關係研討會4月10日在上海召開。張亨偉 攝  本次會議由上海東亞研究所、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共同主辦。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目前共有16家成員單位,是香港首個由關注與研究兩岸關係及臺灣問題的機構所組成的智庫交流平臺。此次上海之行也是聯誼會組建後的首次內地參訪活動。
  • 香港回歸12周年:96%香港人認同"我是中國人"
    回顧短暫的12年歷史進程,香港社會在「變與不變」中迅速發展,其中一項明顯的變化,是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同與日俱增。  國民教育中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中小學生廣泛認同自己的身份,其中多達96%認同「我是中國人」,首次超越「我是香港人」的認同百分比,是香港回歸以來的最高點。
  • 京港10所中學結成姊妹校 增強香港青年國家認同感
    新華社北京9月12日電(張超)北京101中學、171中學、50中學、北京中學、房山中學等北京5所中學12日分別與香港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旗下的黃笏南中學、邱金元中學、盧幹庭紀念中學、張明添中學、李嘉誠中學等5所中學締結成為姊妹學校。  「他們的課外活動非常豐富。」「時間管理很值得我們學習。」「邀請同學們明年來香港看我們!」
  • 香港教材灌輸「港獨」觀念?林鄭月娥:今年一定會講清楚如何處理
    香港這本經審查過的教材,竟這樣描述林則徐在香港某小學教師歪曲鴉片戰爭歷史事件後,香港《文匯報》在最近幾天連續揭露了一批有問題的香港教材,除了那些不經教育局審查的通識教材外,竟然有一本經過審批的歷史教科書也存在歪曲歷史的問題。
  • 臺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學者斥責:傷害臺灣未來
    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 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新教材刻意「去中國化」 扭曲事實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她標記了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 對於「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她用了「震撼」這個詞。
  • 增強香港青少年國家認同感 京港十所中學結成姊妹校
    原標題:京港十所中學結成姊妹校 北京101中學、171中學、50中學和北京中學、房山中學等北京5所中學9月12日分別與香港慈善機構東華三院旗下的黃笏南中學、邱金元中學、盧幹庭紀念中學、張明添中學、李嘉誠中學等5所中學締結成為姊妹學校。
  • 香港將加強中國歷史教育 業界認同此舉有助提升國家認同感
    新華社香港10月17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日發表上任後的首份施政報告。教育方面,她提到將落實中國歷史成為初中獨立必修科,並從多方面促進師生全方位認識國情。教育界人士認為,這有助提升年輕人對國家的了解和認同感,值得讚許,並應該加快落實相關政策。
  • 香港「去殖民化」的文化政治進路探究
    其對「一國兩制」下港人的國家認同有什麼樣的危害?「去殖民化」的路徑應當如何選擇?如果不闡明這些基本問題,容易將香港的「去殖民化」口號化、空洞化。為此,本文就香港的「去殖民化」問題做初步探討。一、內涵之探究(一)內涵的溯源。學術界最初僅是用「去殖民化」來概括歐洲相關國家喪失殖民地的歷史進程。
  • 港初中歷史改革:香港史併入中國史
    據港媒報導,在新的課程大綱中,香港史將不再列為獨立課題,而是融入不同的中國歷史課題,希望藉此培養學生的國家觀念。25日,港教育局長楊潤雄接受採訪時還表示,中國歷史將於18/19年度成為學校必修科,學校可考慮以自備教材方式,提早使用新的教學大綱。
  • 香港舉行知識競賽助學生增強國家認同感
    新華社香港12月13日電(記者張雅詩)全港中小學生「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知識競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13日在港舉行。有獲獎學生表示,活動加強了他們對國情的了解和身份認同。本次競賽由《紫荊》雜誌社、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辦,旨在讓學生從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等方面深入了解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活動吸引了全港283所中、小學共16028名學生參與。經過為期一個半月的網上初賽比拼,共5所中學和5所小學成功入圍,他們於13日下午在英華小學舉行的總決賽中一決高下。
  • 「滬港學者兩岸關係研討會」在上海舉辦
    >   中國臺灣網4月10日上海訊 4月10日上午,由上海東亞研究所、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共同主辦,以「習近平國家統一論述與『兩制』臺灣方案」為主題的「滬港學者兩岸關係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 刪除煽暴等表述,香港教科書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香港國安法
    齡記出版有限公司的《高中新思維通識》刪除了有關仇警等被指破壞本港法治的內容,並在影響香港居民建立身份認同章節的有關經濟因素方面,加入「內地的經濟發展蓬勃,為港人提供大量機遇,以『香港人』的身份參與國家的發展
  • 臺灣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上路 學者直批「教育臺獨」貽害無窮
    新華社臺北8月30日電(記者石龍洪 何自力)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上路。多位臺灣學者批評,新歷史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本質上是「去中國化」、搞「教育臺獨」,對臺灣貽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