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數量驚人的詞彙,光是成語就多得數不清。有一座歷史名城,跟成語有很深的淵源,據說有三千多個成語產自那裡。此城名叫邯鄲,有成語之都的美稱。
邯鄲古城像
中國有很多歷史名城,往往數易其名,唯獨邯鄲,從周朝建立到現在,一直沿用舊名。此城跟成語淵源這麼深,當然跟它做過趙國的都城有關。但是鄰近的韓趙秦等國的都城為什麼就沒有「生產」出這樣多的成語呢?
為了印證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有這麼一個故事:秦國的白起率兵進犯趙國,趙國派趙括迎敵,但是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吃了敗仗,造成四十萬趙兵被活埋。趙王派人到魏國搬救兵,魏國畏懼強秦不敢救援。信陵君認為「唇亡齒寒」,不能不救,於是他想法盜來兵符,指揮魏兵,大敗秦軍,救了趙國。(是為「竊符救趙」)這時候,平原君也在設法自救。有人給他獻計:假如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兵自退。平原君一時「猶豫不決」。
竊符救趙畫像
平原君後來想通了,他認為不能向秦國屈服,就想到楚國去搬救兵。但是說服楚王不是件容易事,他想在自己的食客中找一個有口才的人。在最需要的時候,「毛遂自薦」,說自己最合適。平原君將信將疑,就說:有本事的人,就像口袋裡的錐子,我怎麼沒看見你露出錐尖來?毛遂說:你什麼時候把我放口袋裡了,如果你把我放口袋裡,我早就露尖——「脫穎而出」了。……
你看這一塊堆就出了六個成語。
在邯鄲還出過將相和的故事,藺相如、廉頗一個為相,一個為將。先是鬧了點矛盾,但是最終握手言歡。他們倆的故事又給我們留下了好幾個成語,像「價值連城」「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髮衝冠」就是他們給造的。
完璧歸趙畫像
以上只是有限的幾個例子,三四千個成語豈能一一詳細講述?
《中國成語大會》大家都不陌生,其錄製現場就在邯鄲,看來節目編導還是煞費苦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