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盛產成語的歷史名城,三四千成語與之有關

2020-12-14 熊媽好物精選

在漢語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數量驚人的詞彙,光是成語就多得數不清。有一座歷史名城,跟成語有很深的淵源,據說有三千多個成語產自那裡。此城名叫邯鄲,有成語之都的美稱。

邯鄲古城像

中國有很多歷史名城,往往數易其名,唯獨邯鄲,從周朝建立到現在,一直沿用舊名。此城跟成語淵源這麼深,當然跟它做過趙國的都城有關。但是鄰近的韓趙秦等國的都城為什麼就沒有「生產」出這樣多的成語呢?

為了印證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有這麼一個故事:秦國的白起率兵進犯趙國,趙國派趙括迎敵,但是趙括只會「紙上談兵」,吃了敗仗,造成四十萬趙兵被活埋。趙王派人到魏國搬救兵,魏國畏懼強秦不敢救援。信陵君認為「唇亡齒寒」,不能不救,於是他想法盜來兵符,指揮魏兵,大敗秦軍,救了趙國。(是為「竊符救趙」)這時候,平原君也在設法自救。有人給他獻計:假如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兵自退。平原君一時「猶豫不決」。

竊符救趙畫像

平原君後來想通了,他認為不能向秦國屈服,就想到楚國去搬救兵。但是說服楚王不是件容易事,他想在自己的食客中找一個有口才的人。在最需要的時候,「毛遂自薦」,說自己最合適。平原君將信將疑,就說:有本事的人,就像口袋裡的錐子,我怎麼沒看見你露出錐尖來?毛遂說:你什麼時候把我放口袋裡了,如果你把我放口袋裡,我早就露尖——「脫穎而出」了。……

你看這一塊堆就出了六個成語。

在邯鄲還出過將相和的故事,藺相如、廉頗一個為相,一個為將。先是鬧了點矛盾,但是最終握手言歡。他們倆的故事又給我們留下了好幾個成語,像「價值連城」「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怒髮衝冠」就是他們給造的。

完璧歸趙畫像

以上只是有限的幾個例子,三四千個成語豈能一一詳細講述?

《中國成語大會》大家都不陌生,其錄製現場就在邯鄲,看來節目編導還是煞費苦心的。

相關焦點

  • 趙孝斌和「中國成語典故名城」
    一本書奠定了一張城市名片   2016年4月1日,在開封清明文化節開幕式上,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向開封市政府頒發了「中國成語典故名城」牌匾,並在開封建立「中國成語典故文化研究基地」。使古城開封成為全國首座「中國成語典故名城」,也是開封在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書法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菊花名城等榮譽稱號之後的又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 河北邯鄲市:一座盛產成語典故的千年古都
    成語典故依然是今日邯鄲鮮明的城市特色元素。資料圖片  閱讀提示  它位於河北省南端,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被稱為河北的南大門。  它曾歷經輝煌,有8000年文化史、3000年建城史,名稱沿用2000多年未改。  它是成語之都,歷史上1500餘條成語與之有關,成為中華文化中的特例。
  • 中國成語典故之城淮南:一千成語一座城
    奇妙的是,成語典故既在古代中國的學術思想中佔據重要地位,也在普通百姓的生產生活中盡情呈現;既流淌在文人墨客的篇章中,也活躍在城鄉百姓的口耳間。數量龐大的成語,凝聚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精髓,也為後世佐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見微知著鮮活如初一座歷史悠久的八公山,一座可以鮮活如初的壽州古城,一部鴻篇巨製《淮南子》,承載了厚重的文化積澱。
  • 除了成語之都邯鄲,想不到還有這麼多地方盛產成語
    成語是一種來自於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或人們的口頭故事,長期沿用而形成的固定短語。成語結構固定,意思精闢,是漢文化的一大特色,被人稱之為濃縮的中華文化。有意思的是,很多成語都有其產生的地區,比如我們都知道河北邯鄲被稱為成語典故之都,是全國各地區中產生成語最多的地方,「胡服騎射」、「邯鄲學步」、「黃粱美夢」、「負荊請罪」等一千五百餘條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都和邯鄲有密切關係。那麼,除了河北邯鄲那之外,還有哪些地區盛產成語呢?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 中國成語之都:上千條成語與這有關,中國一座被遺忘的古都
    單單從咱們國家的歷史上來看,河北絕對算得上是個臥虎藏龍的省份。這裡有著數座在歷史上極盡輝煌的城市,也有著不少文化上影響力、傳承非常深遠的城市,例如之前筆者寫過的普通話採集地承德,也例如咱們今天要來了解的這座公認的中國成語之都——邯鄲。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內有1500多條成語典故,你絕對知道
    「紙上談兵」「毛遂自薦」「背水一戰」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但你知道這些成語典故的來源嗎?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這個城市,它以成語出名,大街小巷中隨處可見到成語典故,這個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從邊塞到中原,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多種多樣,應有盡有。
  • 1600條有關山西的四字成語 你都知道嗎?
    如果加上和山西有點兒關聯的,就達到1600條左右(都是嚴格意義上的四字成語,不含典故)。  需要說明的是,和山西直接相關是指成語的源頭來源於我們山西,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各種典籍,在後世的各個朝代又不斷層壘疊加,最後形成了今天數量眾多、含義豐富的成語;有點兒關聯是指,成語在其產生和定型過程中,有山西籍名人,促進了成語的傳播,對成語的最終定型起到了推動作用。
  • 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名字用了3000多年,1584個成語跟這座城市有關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能夠看出,邯鄲都是一座禮儀之城。邯鄲不僅僅是一座注重禮儀的城市。邯鄲作為一座3100餘年沒有改名的城市。在這座城市裡沉澱的歷史文化也是其他城市的幾倍,有了這些歷史文化的滋養,才有了在抗日戰場以及解放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將士們,也才有了現在古色古香的邯鄲城。
  • 邯鄲3000年不改名,還是著名成語典故之都,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城市
    那就是成語「邯鄲學步」。這件事發生在今天河北邯鄲的邯鄲——邯鄲。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邯鄲市,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距今已有3100年歷史,在華北、晉冀魯豫三省中佔有重要地位。邯鄲是我國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這裡孕育了8000年前的新時器早期磁山文化,戰國時是趙國的都城,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都」之名,是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
  • 河北省邯鄲為什麼可以稱作「成語」之都呢?
    關於邯鄲為什麼叫做成語之都呢?邯鄲_成語之都,關於邯鄲有關的成語有多少呢?可以說高達1500多個!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圍魏救趙,毛遂自薦,胡服騎射,奇貨可居,鷸蚌相爭,智者千慮,一言九鼎,背水一戰,紙上談兵,路不拾遺,以人為鏡……,這些大家都能理解,廣泛傳播的成語都來自於邯鄲,我們常用的成語600多條,看來邯鄲被稱為成語之鄉絕對是實制名歸!那什麼可以稱為成語呢?
  • 河北有個「成語之都」—邯鄲,以成語而聞名的城市,各具特色
    這座以成語而聞名的城市,其成語典故遍布大街小巷,這座城市就是河北邯鄲。從邊塞到中原的邯鄲成語典故,從歷史文化到哲理內涵,各具特色。位於河北省南端的河北省下轄市邯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距今8000多年前,這裡就已經有了人類的繁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邯鄲記》,始於戰國時期,為趙國的都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 開封將成語典故元素融入旅遊景區 傳承歷史文化
    尤其是設在大宋御河兩岸的開封成語典故苑讓他大開眼界。聽說開封剛剛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成語典故名城」榮譽稱號,這是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菊花名城、中國書法名城、中國收藏文化名城等榮譽稱號之後的第八塊「國」字號金字招牌,他更是感慨不已:早年在河南大學讀書期間,他曾深深感受到了開封這座古城的魅力,十幾年時間,開封發生了這麼大變化,真是出乎他的意料。
  • 一個成語一處景,伴著那些耳熟能詳的成語遊中國之安徽篇
    從甲骨文到簡體字,文字的不斷更新,也是華夏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如果說在華夏文明中,在漢字語言中最為言簡意賅的形式就是成語了。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在5萬多條的成語中,其中96%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
  • 安徽的「成語典故之城」——自駕探尋淮南美景美食
    在安徽,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黃山、九華山、西遞宏村等享譽海外,但是還有很多的特色景點藏在深閨人未識,比如說安徽就有這樣的一個城市,與這個城市相關聯的成語典故多達上千餘條,被授予「成語典故之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枳」的——淮南市。
  • 歷史故事的成語:有關戰爭的成語故事和典故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 淮南:細品成語典故 看盡城市春秋
    對照邯鄲、開封、曲沃等地「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名城、之鄉)」申報與資源利用情況,以及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藝(化)之鄉管理條例》,根據在歷史文化地位、成語典故文化資源價值、歷史文化挖掘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文博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綜合比較,淮南市具備爭創「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條件和優勢。
  • 跟著成語去打卡:淡泊明志
    安徽省淮南市素有「楚風漢韻、能源之都、山水名城」之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州古城和歷史文化名山八公山坐落在淮南市,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地標。壽州古城四度為都,六度為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特別是有「絕代奇書」之稱的《淮南子》誕生於此,「草木皆兵」「淡泊明志」的成語典故也在這裡產生。劉安在《淮南子·主術訓》中說道:「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諸葛亮在他的《誡子書》中加以引用,指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與歷史人物有關的七個成語
    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一些成語更被我們現代人掛在嘴邊,可你知道這些成語和誰有關嗎?下面,小編就帶您分享下和歷史人物有關的成語:1.一字千金。這個成語的來源是唐玄宗時期的兵部尚書李林甫,此人在外表上總是和人很友好,嘴裡一直說著好聽的話,可實際上,他是一個陰險狡詐的人,經常想壞主意害別人,時間長了,大家就發現他這種兩面派的做法,於是大家就在背地裡說他嘴裡有蜜,而心裡有把劍。唐朝還有一個和他類似的人叫做李義府,有一個和他有關的成語叫做笑裡藏刀。4.東窗事發。故事的主人公是臭名昭著的秦檜。
  • 中國歷史上從未改名的城市,用了三千多年,眾多成語的起源地
    邯鄲古城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歷史,一提到邯鄲就會想到「燕趙故都」、「成語之鄉」、「太極之城」等,可是你們知道嗎?它是中國唯一一個三千年沒有改過名字的古都,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錫古大罪,價值高昂的符咒,圍困魏國拯救趙國,具造才幹,老天爺不忘公,法之師,持續利慾而返,貧賤之交高壓之戰堆積於紙上談兵,自清,道堯之爭,正道,矢砸碎轉雞、排水、無蹤的(馬、掠奪者)、「黃羊之夢」也不撿起來,全部都發生在一起,根據一位專門研究一段成語和典故的學者的考證,一段有關的成語典故共1584條,作為歷史文化的名城,許多著名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這裡,一段與不同的歷史文化聲譽不同的重要的地方
  • 「全國首座成語典故名城」,名不虛傳!
    開封作為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成語典故名城,產生出許多成語,其中有兩次高峰期。第一次高峰是先秦時期,尤其以戰國魏國都城大梁時期為代表。出現了「杞人憂天」「圍魏救趙」「五十步笑百步」「三人成虎」「驚弓之鳥」「抱薪救火」等膾炙人口的成語。第二次高峰,就是開封歷史的高峰——作為宋代首都的汴京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