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學步」雕塑。成語典故依然是今日邯鄲鮮明的城市特色元素。資料圖片
閱讀提示
它位於河北省南端,地處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被稱為河北的南大門。
它曾歷經輝煌,有8000年文化史、3000年建城史,名稱沿用2000多年未改。
它是成語之都,歷史上1500餘條成語與之有關,成為中華文化中的特例。
如今,它已發展成為城區人口超過360萬的現代化城市。
它,就是冀南重鎮、歷史文化名城邯鄲。
殷商時期:城邑興起
「提及邯鄲歷史,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邯鄲學步』這個成語。『邯鄲學步』的故事發生在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邯鄲,這足以說明邯鄲悠久的歷史。」7月5日,《邯鄲古代城市史》的作者之一、邯鄲市博物館原館長郝良真一開口,就把記者的思緒帶回到2000多年前。
那麼,戰國時期已經成為都城的邯鄲,是何時形成城市的?
郝良真介紹,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商早期遷都邢(今邢臺),晚期遷都殷(今安陽)。可見,邯鄲自先商時期起,就長期處於商文化的範圍內,屬商都的京畿之地。另外,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專家在邯鄲文物考古中發現了一批重要的商文化遺存,這些分布廣泛而密集的商文化遺存,也充分印證了邯鄲在商代的發展。因此,在商代中晚期,邯鄲有形成城邑的歷史必然性。
目前已知文獻記載中,邯鄲最早的出現時間,正是商末的紂王時期。
在出土的戰國中期魏國史官所著史書《竹書紀年》中曾這樣記載:「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據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自商王的祖先盤庚遷都至殷,再到殷紂王時商王朝滅亡,在長達253年的時間內再未遷都。紂王時期又逐漸擴大了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縣),北至邯鄲及沙丘(今河北平鄉),都建立有商王的離宮別館。這是目前所知邯鄲地名出現最早的一條資料。」郝良真說,古籍中提到的離宮別館,證明了殷商晚期的邯鄲已經不是普通的鄉村,開始形成城市的雛形。
2000年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組織國內一批專家學者,對邯鄲城市興起的年代進行了學術論證,經討論認為,邯鄲城市的興起距今至少已有3100年,甚至可能上溯到3250年前。
邯鄲歷史如此悠久,它的名稱又是怎樣來的呢?
郝良真說,關於邯鄲地名的由來,過去最流行的說法是顏師古《漢書注》中引用張晏的解釋:「邯」字來自山名,即古時的邯山;「單」是山脈盡頭的意思,因作城郭名,所以加「邑」(阝)為「鄲」。意思是說,邯山到此而盡,故名邯鄲。
長期以來,該說法一直被奉為圭臬,從未有人提出異議,直到1965年在山西省侯馬市出土了侯馬盟書。
「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趙簡子與各卿大夫之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上面多次出現關於邯鄲的記載,寫法卻是『邯丹』。此外,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其他文物也顯示,春秋戰國時期邯鄲的寫法有多種,或作『邯公式』,或作『甘丹』,或作『邯單』。因此,張晏《漢書注》所解釋的『單』是山脈盡頭的意思,不足以說明『邯公式』二字的初始含義。」郝良真認為。
而他的解釋是:「根據文獻標註,古代邯山可能是紫山的一座山峰。我們曾數次到邯鄲市區附近的紫山考察,親眼看到滿山紫紅色的石塊。既然『邯』或『甘』是指邯山,那麼『丹』的含義應該是指紅色。因此,『邯公式』或『甘丹』的初始含義,很有可能是因邯山呈紫紅色而得名了。」
直到秦代,邯鄲兩字的寫法才出現並基本定型。邯鄲這一漢字裡的專用地名,延續了2000多年,從未更改。
春秋戰國:第一次輝煌
在今天的邯鄲市西南,有一座氣勢恢宏的文物遺址——戰國趙王城遺址。
置身於此,似乎又回到了2000多年前那個諸侯爭雄的年代。放眼望去,遺址周圍至今還保留著高達數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牆,內部是布局嚴整、星羅棋布的建築基臺,四周有多處城門遺蹟。
「趙王城建於趙國遷都邯鄲前後,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戰國古城址,屬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郝良真告訴記者,氣勢宏偉的趙王城,正是邯鄲當時輝煌的見證。
邯鄲的第一次輝煌,肇始於戰國之前的春秋時期。
春秋前期,邯鄲曾先屬衛後屬晉。這一時期,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彼時,邯鄲作為晉國在黃河北岸地域的一個經濟比較繁榮的城市,成為當時北方各種政治勢力激烈角逐的場所。
春秋後期,邯鄲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有長足進步,經濟實力大增,形成了完整意義上的城市經濟體系。公元前492年,晉國趙氏宗主趙簡子憑藉實力奪取邯鄲,拉開了趙氏立國的序幕。
後來,趙、魏、韓三家滅掉智氏,瓜分了其領地,趙國的疆域基本形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以「三家分晉」事件為標誌,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
公元前386年,趙國遷都邯鄲,邯鄲一躍成為黃河北岸廣袤地域內最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城市,邯鄲歷史上的第一次輝煌時期來臨了。
「邯鄲成為趙國都城後,城市開始了大規模的興建。當時的邯鄲城由『趙王城』(宮城)和『大北城』(居民城、郭城)兩部分組成,總面積約1887.6萬平方米。其中,僅『大北城』的面積就達到15平方公裡,這比1970年時的邯鄲城區面積還要大。」郝良真忍不住讚嘆。
考古發掘還顯示,在戰國時期,除趙邯鄲古城之外,周邊還有永年陽城、峰峰界城、磁縣講武城、武安固鎮、涉縣寨上等10餘處古城址,形成了以邯鄲城為中心,周邊10餘城邑拱衛邯鄲的密集城市群。
如今,關於戰國時期邯鄲城的具體建築格局,已無從知曉。但從漢末思想家劉邵的《趙都賦》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趙都邯鄲的宏偉氣勢:「爾乃都城萬雉,百裡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靈州之敞宇而天下之雄國也。」
「除城市建設恢宏大氣之外,戰國時期邯鄲經濟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冶鐵、鑄銅、制陶等行業非常發達。」郝良真介紹,「自1970年至今,在邯鄲市體育場、中心醫院、工人劇院等地發現多處手工業行業的遺址,並出土了相當數量的鐵製品、青銅器、陶器,這些都是其雄厚經濟實力的有力證明。」
邯鄲經濟的繁榮,還為城市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當時的邯鄲,呈現出學術活動頻繁活躍的局面,文化藝術活動盛況空前。平原君門下食客三千,「三寸不爛之舌」的毛遂便是其中之一;大儒學家孔穿在邯鄲與邏輯學始祖公孫龍展開「白馬非馬」的激烈辯論,傳為歷史佳話;荀況、趙相虞卿、李牧、趙奢等各派學者都在邯著書立說、辨章學術……
「總之,戰國時期的邯鄲,是一個重要的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中心,學術爭鳴的空氣相當濃厚,促進了此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在我國古代思想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郝良真評價。
此外,大量和邯鄲有關的成語也發生在戰國時期,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毛遂自薦」「紙上談兵」……
據不完全統計,在歷史長河中,和邯鄲有關的成語典故多達1500餘個,邯鄲也因此獲得了「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的美譽。
兩漢時期:從巔峰到衰落
「在很多人的觀念裡,戰國時期作為趙國都城的邯鄲是其發展頂峰,可是在真正的歷史中,邯鄲發展的輝煌頂峰卻是在西漢後期。」郝良真說。
戰國末年至西漢初期,邯鄲先是經歷了秦滅趙戰爭的破壞,不久在秦末農民戰爭中又遭受趙歇割據政權的兵燹,使原本就脆弱的城市更是雪上加霜。直到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仍以邯鄲為都設立了藩屬的趙國,才使邯鄲社會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
郝良真告訴記者,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調查資料,漢代的邯鄲城,是在戰國時期邯鄲「大北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且存在舊、新二個城區。所謂舊城,就是在戰國時期建成的「大北城」基礎上,漢代經過整修繼續沿用的舊城。所築新城,是在漢景帝「七國之亂」後邯鄲城遭到了嚴重破壞,殘破不堪,故在原城址嚴重縮小的背景下另築的一座新城。
西漢時期,邯鄲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傳統的城市優勢再次得到飛速發展,到西漢後期便躋身當時的「五都」之列,成為僅次於長安、洛陽的全國第三位的經濟中心城市。
有學者根據邯鄲城及周圍發現的戰國漢代墓葬的數量和人口關係進行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西漢末年,邯鄲的人口約四五十萬人,比戰國時期還多。
「目前我們已知的漢代邯鄲城,大致以今人民路為界限,以北為兩漢時期的趙王宮殿區,以南則為居民生活區及工商業區。」郝良真說。
據他介紹,這一時期邯鄲考古發現的地下遺存比比皆是,其中人民路變電站工地發現的道路,路面分上下兩層,路基堆積很厚,可以推測其沿用時間很長。其鵝卵石路面的發現,展現了漢代城市道路設施的基本面貌,填補了同時期城市道路修築結構考古的空白。
這些考古發現,都證明了當時的邯鄲城區內道路縱橫、交通發達,並有較為完善的排水設施。
邯鄲的手工業、商業在此時期蓬勃發展,趙地逐漸形成獨具風韻的民俗和文化藝術特色。此時,邯鄲作為「五都」之一,不僅是一個區域經濟中心城市,更是一個區域性的文化藝術中心。
鼎盛之後迎來的是衰落。邯鄲在戰國、西漢持續了幾百年的興盛之後,開始走向衰落。
「邯鄲衰落的直接起因是劉秀與王郎的『邯鄲之戰』。這一戰為劉秀後來建立東漢王朝奠定了基礎,卻使邯鄲的人力、物力遭受嚴重損耗。更為嚴重的是,劉秀攻克邯鄲後,『因攻城邑,遂屠邯鄲』,對邯鄲城進行了大規模的屠殺和洗劫,使這座西漢時期的名都毀於兵燹。」郝良真說。
這次戰爭成為古代邯鄲由盛到衰的重要轉折點,邯鄲逐漸從「五都」之一變為一個普通的縣城,從此一蹶不振。
魏晉至明清:蕭條停滯到逐漸復甦
在兩漢之交衰落後,邯鄲這個曾經的都城進入了長達1000多年的蕭條時期。
「東漢末年戰亂再起,北方地區長期處在社會動亂之中。邯鄲先是處於袁紹的勢力範圍,不久又被佔據鄴城的曹操所控制。進入西晉後,由於戰亂的破壞,邯鄲一帶居民繼秦末之後又一次大規模南遷。尤其是在動亂的十六國時期,邯鄲先後處於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的統治之下,複雜的社會環境進一步加快了衰落的進程。」郝良真介紹。
唐朝初年,邯鄲獲得了百餘年的社會安定,但「安史之亂」後,再次處於藩鎮割據之下。
宋金元時期,邯鄲商品經濟雖然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戰爭的破壞仍然使邯鄲呈現出經濟蕭條、人口流遷、田園荒蕪的景況。
這一時期邯鄲發展的亮點,是水利建設在元代時期有所發展。公元1262年,郭守敬在接受元世祖忽必烈召見時,曾面陳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水利六事」。其中,第四事內容是於「磁州東北滏、漳二水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洺州、永年下經雞澤,合入灃河,可灌田三千餘頃」。
這項著名的「漳滏工程」,大約在元世祖年間建成告竣,從此古滏水改道流經邯鄲城,就是現在滏陽河的流向。這一重要的水利設施,不僅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也加強了滏水的航運發展。
持續蕭條的邯鄲,直到明清時期才有所恢復。
明代以後,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在中國產生,邯鄲城市經濟發展較金元時期有了明顯起色。其中,滏陽河水運的發展,對促進沿岸地區市鎮的興起和繁榮功不可沒。位於邯鄲境內滏陽河沿岸的張莊橋、柳林橋、蘇曹等村莊,自明代以來就已經發展成為繁忙的水運碼頭。該航線也成為邯鄲境內的煤炭、陶瓷及各種土貨下運東北沿河各縣以及天津等地的重要水路。
「滏陽河水量充沛,曾是邯鄲至天津的主要航運交通線,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仍有小型貨船往返。」郝良真說。
在幾座邯鄲境內的滏陽河橋梁上,至今還能在橋兩側的拱券石上看到當年船工拉縴留下的痕跡。
「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中,邯鄲走過了興起、繁盛、衰落、再興起的曲折過程。難能可貴的是,即便在長達1000多年的蕭條時間內,邯鄲也作為一座城市(縣城)一直延續下來,從未中斷。」郝良真說。
直到1906年,隨著京漢鐵路通車與邯鄲站的運營,邯鄲才開始跨入近代城市的門檻,重新崛起為冀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並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實現了由古代城市到近代城市的歷史性轉變。
1945年10月,隨著民族解放的隆隆炮聲,邯鄲獲得了新生,第一次設立了邯鄲市的行政建制。從此,邯鄲迅速實現了由近代城市到現代城市的轉變,真正走上了城市復興之路。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