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今年以來,嵐縣以農戶自願、企業帶動的形式,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和土地代耕代種代收的託管經營模式,把農戶自主經營模式轉變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有效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土地撂荒的困境,最大限度激發土地活力,實現土地增效,農民持續增收。
張龍是嵐縣順會鄉崖底村農民,平時在外地打工,土地因無人耕種被撂荒。今年年初,在品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引導下,張龍把他家的十畝土地全部託管給公司,同時他也成為公司的員工,不用外出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掙到錢。今年一年下來,他家的收入比往年高出了許多。
嵐縣順會鄉崖底村農民 張龍:現在除了土地的收入外,還在他們公司打工賺錢,農閒時節還能在外邊打工掙錢,一年能收入七八萬元錢。這個收入,作為普通農民,是我想也不敢想的。
品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嵐縣一家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企業。公司與村民籤訂「土地託管」協議之後,農民只需交納少部分費用,「耕、種、管、收」這些農活就由公司統一來打理,到了秋天,產出的糧食歸農戶所有,公司還會以保底價進行收購。今年,公司在王獅鄉、順會鄉等地以科技化標準,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的上萬畝滲水地膜穀子大獲豐收。
品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馮喜軍:過去村民種穀子每畝需投入600多元的成本,並且糧食產量低 價格沒有保障。今年把土地交給我們後,它的投入成本有所降低,產量也有所增加。連片機械化耕收每畝投入成本降低了10%,產量增加了20%,一降一增,實現了公司與村民共贏。
土地託管模式,讓農民當上「甩手田掌柜」。既不耽誤農民外出打工掙錢,又讓土地資源得到高效利用,穩定增加農民收入。這一模式成功破解了當前農村因勞力少、產出低,農田被撂荒的現狀,得到了當地農民的廣泛認可。今年,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推廣下,全縣已累計託管土地1萬畝,覆蓋6個鄉鎮15個村,整合各類農機30餘臺,與1400多戶農民籤訂了土地託管服務協議,按照統一品種、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品牌創建、統一銷售種植的「五統一」模式,為農民節約直接種糧成本1000餘萬元以上。
嵐縣政府副縣長 劉思昭:我們試點的農田託管模式是農業走上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的重要途徑,是滿足民眾多元化需求的有效抓手。今後,我們將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農田託管服務,延伸產業鏈。充分依託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及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農業產業,實現產業升級、融合發展、利益共享的目標,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帶動當地經濟和農民收入水平同步提升。
記者:梁海珍 蘇薇薇
播音:劉 靖 李國強
編輯:白 琳
審片:耿瑞山 劉利民
----------------------
新媒體編輯:劉琦
新媒體審核:馬旭峰 劉鴻雁
新媒體監製:耿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