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天問一號整流罩
天問一號發射瞬間
天問一號發射
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我們已經飛向火星,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那距離成為火星人還有多遠?也許只差一個人造磁層。
火星常被認為是第二個地球,因為火星與地球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火星形成初期,也曾像地球一樣有過強大的磁場,那時火星比現在更加溫暖溼潤。但如今,火星的磁場已經形同虛設,火星的大氣層也變得非常稀薄,整體氣候又幹又冷。
這就引發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有一個強大的磁層保護火星不受太陽風影響,火星會再次擁有更厚的大氣層、更溫暖的氣候和液態的地表水嗎?
NASA行星科學部主任詹姆斯·格林(James Green)認為,這是有可能的。
詹姆斯·格林
在人力介入下,也許無需多少億年,這些變化就能實現。
NASA的人造磁層設想
在NASA總部舉行的「NASA行星科學2050年願景研討會」(NASA Planetary Science Vision 2050 Workshop)上,格林就如何重建火星磁場,如何改善火星氣候等問題,展示了模擬實驗、相關模型以及初期設想等。
NASA設想建立一個「磁力盾」來保護火星免受高能太陽粒子傷害。這個盾牌由一個巨大的偶極子組成——一個強大到足以產生人工磁場的閉合電路。在模擬中,火星將位於人造磁場相對安全的磁尾處。模擬實驗結果顯示:在人造磁場保護下,太陽風對火星大氣的大規模破壞停止了,火星的氣候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太陽系是我們的,火星當然也不例外。」格林在研討會上說,「但是人類要想探索火星,需要更好的環境。」
L1處火星和太陽的引力大致平衡,因此在此處製造一個足夠大的人造磁層,可以使火星位於磁場的磁尾處受到保護。L1處與火星相距673920英裡(約為火星半徑的320倍)。格林帶領團隊模擬了火星上極端行星間日冕物質拋射過程。(註:日冕物質拋射是指太陽向外拋射巨大的、攜帶磁力線的泡沫狀氣體,是一種太陽風暴,破壞性極大。)因為處於人造磁層磁尾中,火星損失的大氣比無磁場保護下少一個數量級。
這種改造屬於「地球化」嗎?(註:地球化,是指使外星環境更適宜人類居住)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格林沒有直接給出肯定回答。
「我所理解的地球化,是人類故意向行星大氣中直接添加氣體。」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也許我有些吹毛求疵,但在模擬實驗中,我們沒有向大氣中添加任何東西。實際上,這個實驗只是加速了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會發生的自然過程。」
他還提到,許多專家認為無論人類插不插手,火星都會變得更加溫暖,大氣層也會變得更厚。而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這一過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
火星的過去與未來
為了進一步搞懂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火星的歷史。
約35億年以前,火星的大氣層比現在要厚得多。在大氣層的保護下,火星表面溫度適中,大量地表水流動、聚集,甚至形成了海洋。(也許,最初的生命也出現了。)但是,在火星內核因不明原因冷卻後,由此產生的磁場也隨之消失。失去磁場保護後,約90%的火星大氣被速度快達250-750公裡/秒的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剝離。
太陽風暴中,火星大氣離子被剝離
當然,火星現在是又冷又幹的。但是格林表示,從太陽系的發展趨勢來看,火星會在將來某天再次變暖。科學家們預計,隨著太陽的溫度逐漸上升,火星會逐漸變暖,充足的熱量使火星北極凍結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使得水冰(由水或融水在低溫下固結的冰)流動起來,並最終轉化成某種溫室氣體。但是,這個過程預計需要花費7億年。
「關鍵是,我們現在知道火星磁場很久之前就消失了,太陽風從那時起就一直在剝離火星大氣層(尤其是氧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太陽風與火星的逸出氣體保持了一種平衡。」(註:逸出氣體是指星球地表下釋放出的氣體化合物。)
格林表示,「如果我們能大幅減少氣體逸出,隨著時間推移,火星將會出現高氣壓大氣層。氣壓升高會引起氣溫上升。我們還沒有準確測算出新的平衡將會是什麼樣子,究竟需要多長時間。」
他們需要在大氣模型中額外增加一些物理學模型,因為隨著時間推移,動力學知識將會變得更加重要。但格林堅信,這些物理模型會得到發展。他還表示,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繞火星大氣探測軌道飛行器,能夠識別出可能在火星大氣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分子和化合物。
探測器
因此,從火星的新磁場模型和火星未來氣候預測來看,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改善火星氣候,使它適合人類生存呢?
氣壓的一個小變化就能防止太空人的血液沸騰,這樣一來為太空人設計防護服和衣服會更加簡單。但是現在火星上的日平均溫度變化範圍約為170華氏度,需要一些實質性的大氣改變才能使其更適合人類生存。
格林的研討會重點討論了21世紀中期可能發生的問題,他希望那時人類能在人造磁場領域取得一些進展。
NASA「火星全球探測者」拍攝的北極冰蓋,約620英裡寬,白色部分主要是水冰。僅在北方冬季,冰蓋上凍結的二氧化碳厚度就會增加約一公分
這篇論文的有趣之處在於,NASA努力將各種基本模型聯繫在一起,從預測火星全球氣候到火星上的太空天氣,無所不包。例如,為火星建造人造磁層模型依賴於NASA的太陽物理學研究——一項對太陽的高級研究。
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火星太空天氣專家董川飛是論文作者之一,參與了大量建模工作。他利用樹狀塊自適應太陽風迎風方案(BATS-R-US)模型來測試人造磁層的屏蔽效果。
結果表明,當人造磁場足夠強大時,屏蔽效果非常顯著,能大幅減少太陽風造成的火星大氣損失。他在文中解釋說,人造偶極磁場必須旋轉起來防止磁場在白天重連,這樣又可以反過來阻止磁場在夜晚重連。(註:磁場重連指磁力線斷開後重新聯接,過程中會釋放大量能量,一般認為太陽風暴就是磁重聯導致的。)
如果人造磁場無法阻擋太陽風,火星可能會失去更多大氣。這就是為什麼火星需要待在人造磁層相對安全的磁尾處。
論文寫道,人造火星磁層計劃聽起來可能有些異想天開,但新的研究發現,微型磁層可以用來保護人類和宇宙飛船。將來,充氣結構很有可能產生強度為1或2特斯拉(測量磁場強度的單位)的磁偶極子磁場,可以用來抵禦太陽風。模擬實驗顯示,火星人造磁場的磁力大約是地球磁場的1.6倍。
論文最後總結道: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火星平均溫度變化4攝氏度左右,火星的溫度就足以融化北極蓋上冰凍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導致氣溫升高,讓北極冰蓋中的水融化。據估計,火星的古代海洋有近七分之一被冰凍在極地冰蓋中。溫度上升後,火星可能會再次成為類似地球這樣的宜居星球。我們會對模擬結果進行評估,估測需要多久火星才能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研究的新星球。」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字 | 田曉娜
版面 | 尹歡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