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探測器開啟火星徵程,我們距離成為火星原住民還有多遠?

2021-01-12 造就

今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天問一號整流罩

天問一號發射瞬間

天問一號發射

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我們已經飛向火星,開啟了火星探測之旅,那距離成為火星人還有多遠?也許只差一個人造磁層。

火星常被認為是第二個地球,因為火星與地球有許多相似之處。在火星形成初期,也曾像地球一樣有過強大的磁場,那時火星比現在更加溫暖溼潤。但如今,火星的磁場已經形同虛設,火星的大氣層也變得非常稀薄,整體氣候又幹又冷。

這就引發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有一個強大的磁層保護火星不受太陽風影響,火星會再次擁有更厚的大氣層、更溫暖的氣候和液態的地表水嗎?

NASA行星科學部主任詹姆斯·格林(James Green)認為,這是有可能的。

詹姆斯·格林

在人力介入下,也許無需多少億年,這些變化就能實現。

NASA的人造磁層設想

在NASA總部舉行的「NASA行星科學2050年願景研討會」(NASA Planetary Science Vision 2050 Workshop)上,格林就如何重建火星磁場,如何改善火星氣候等問題,展示了模擬實驗、相關模型以及初期設想等。

NASA設想建立一個「磁力盾」來保護火星免受高能太陽粒子傷害。這個盾牌由一個巨大的偶極子組成——一個強大到足以產生人工磁場的閉合電路。在模擬中,火星將位於人造磁場相對安全的磁尾處。模擬實驗結果顯示:在人造磁場保護下,太陽風對火星大氣的大規模破壞停止了,火星的氣候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太陽系是我們的,火星當然也不例外。」格林在研討會上說,「但是人類要想探索火星,需要更好的環境。」

L1處火星和太陽的引力大致平衡,因此在此處製造一個足夠大的人造磁層,可以使火星位於磁場的磁尾處受到保護。L1處與火星相距673920英裡(約為火星半徑的320倍)。格林帶領團隊模擬了火星上極端行星間日冕物質拋射過程。(註:日冕物質拋射是指太陽向外拋射巨大的、攜帶磁力線的泡沫狀氣體,是一種太陽風暴,破壞性極大。)因為處於人造磁層磁尾中,火星損失的大氣比無磁場保護下少一個數量級。

這種改造屬於「地球化」嗎?(註:地球化,是指使外星環境更適宜人類居住)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格林沒有直接給出肯定回答。

「我所理解的地球化,是人類故意向行星大氣中直接添加氣體。」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也許我有些吹毛求疵,但在模擬實驗中,我們沒有向大氣中添加任何東西。實際上,這個實驗只是加速了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會發生的自然過程。」

他還提到,許多專家認為無論人類插不插手,火星都會變得更加溫暖,大氣層也會變得更厚。而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這一過程需要花費很長時間。

火星的過去與未來

為了進一步搞懂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顧一下火星的歷史。

約35億年以前,火星的大氣層比現在要厚得多。在大氣層的保護下,火星表面溫度適中,大量地表水流動、聚集,甚至形成了海洋。(也許,最初的生命也出現了。)但是,在火星內核因不明原因冷卻後,由此產生的磁場也隨之消失。失去磁場保護後,約90%的火星大氣被速度快達250-750公裡/秒的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剝離。

太陽風暴中,火星大氣離子被剝離

當然,火星現在是又冷又幹的。但是格林表示,從太陽系的發展趨勢來看,火星會在將來某天再次變暖。科學家們預計,隨著太陽的溫度逐漸上升,火星會逐漸變暖,充足的熱量使火星北極凍結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使得水冰(由水或融水在低溫下固結的冰)流動起來,並最終轉化成某種溫室氣體。但是,這個過程預計需要花費7億年。

「關鍵是,我們現在知道火星磁場很久之前就消失了,太陽風從那時起就一直在剝離火星大氣層(尤其是氧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太陽風與火星的逸出氣體保持了一種平衡。」(註:逸出氣體是指星球地表下釋放出的氣體化合物。)

格林表示,「如果我們能大幅減少氣體逸出,隨著時間推移,火星將會出現高氣壓大氣層。氣壓升高會引起氣溫上升。我們還沒有準確測算出新的平衡將會是什麼樣子,究竟需要多長時間。」

他們需要在大氣模型中額外增加一些物理學模型,因為隨著時間推移,動力學知識將會變得更加重要。但格林堅信,這些物理模型會得到發展。他還表示,歐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的繞火星大氣探測軌道飛行器,能夠識別出可能在火星大氣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分子和化合物。

探測器

因此,從火星的新磁場模型和火星未來氣候預測來看,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改善火星氣候,使它適合人類生存呢?

氣壓的一個小變化就能防止太空人的血液沸騰,這樣一來為太空人設計防護服和衣服會更加簡單。但是現在火星上的日平均溫度變化範圍約為170華氏度,需要一些實質性的大氣改變才能使其更適合人類生存。

格林的研討會重點討論了21世紀中期可能發生的問題,他希望那時人類能在人造磁場領域取得一些進展。

NASA「火星全球探測者」拍攝的北極冰蓋,約620英裡寬,白色部分主要是水冰。僅在北方冬季,冰蓋上凍結的二氧化碳厚度就會增加約一公分

這篇論文的有趣之處在於,NASA努力將各種基本模型聯繫在一起,從預測火星全球氣候到火星上的太空天氣,無所不包。例如,為火星建造人造磁層模型依賴於NASA的太陽物理學研究——一項對太陽的高級研究。

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火星太空天氣專家董川飛是論文作者之一,參與了大量建模工作。他利用樹狀塊自適應太陽風迎風方案(BATS-R-US)模型來測試人造磁層的屏蔽效果。

結果表明,當人造磁場足夠強大時,屏蔽效果非常顯著,能大幅減少太陽風造成的火星大氣損失。他在文中解釋說,人造偶極磁場必須旋轉起來防止磁場在白天重連,這樣又可以反過來阻止磁場在夜晚重連。(註:磁場重連指磁力線斷開後重新聯接,過程中會釋放大量能量,一般認為太陽風暴就是磁重聯導致的。)

如果人造磁場無法阻擋太陽風,火星可能會失去更多大氣。這就是為什麼火星需要待在人造磁層相對安全的磁尾處。

論文寫道,人造火星磁層計劃聽起來可能有些異想天開,但新的研究發現,微型磁層可以用來保護人類和宇宙飛船。將來,充氣結構很有可能產生強度為1或2特斯拉(測量磁場強度的單位)的磁偶極子磁場,可以用來抵禦太陽風。模擬實驗顯示,火星人造磁場的磁力大約是地球磁場的1.6倍。

論文最後總結道:

「可以確定的是,如果火星平均溫度變化4攝氏度左右,火星的溫度就足以融化北極蓋上冰凍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種溫室氣體,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會導致氣溫升高,讓北極冰蓋中的水融化。據估計,火星的古代海洋有近七分之一被冰凍在極地冰蓋中。溫度上升後,火星可能會再次成為類似地球這樣的宜居星球。我們會對模擬結果進行評估,估測需要多久火星才能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研究的新星球。」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文字 | 田曉娜

版面 | 尹歡歡

相關焦點

  •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在今年7月底上午12時41分左右用我國自主研製「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準時點火升空,飛行一定時間火箭助推器分離、二級火箭分離、器箭分離、探測器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太陽翼板順利展開,所有發射任務都按計劃完美順利完成,指揮大廳傳來陣陣掌聲隨後宣布火星探測器發射入軌階段已順利完成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為什麼要探索火星?時間:2020-12-15 19: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在古代,火星有熒惑星之稱。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螢光像火,又在不斷運動。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開啟7個月旅行 「天問」源自屈原長詩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據介紹,「天問一號」任務火星探測器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發射升空後將經歷7個月左右的長途跋涉,突破5500萬至4億公裡的距離,到達火星並開展環繞和巡視探測。
  • 「天問一號」:中國首次火星之旅
    由此可見,火星上曾經存在過大量的水和大氣。時空流轉,這顆與地球同齡的星球,表面怎麼變成如此荒漠般模樣?火星是我們的過往,還是地球未來的歸宿?或許,它亦可成為人類改造的對象,在若干年後成為一個宜居的地外家園?所有的問題,只有等到我們「身臨其境」後才能一步步得到解答。萬眾期待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按計劃將在今年內開啟。
  • 天問一號探測器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預計春節前後被火星捕獲
    央廣網北京12月15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昨天(14日)晚上9點,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預計將在春節前後被火星捕獲。
  • 天問·探路火星|「天問一號」劍指火星,推動我國探火大跨越
    雖然「天問一號」只是我國頭一次進行行星探測任務,但此次任務目標可不小,「天問一號」將一次性完成對火星的環繞、著陸、巡視三大任務,假使任務成功,那麼這將成為全球首次融合火星環繞與著陸巡視的火星探測任務。那麼,「天問一號」為了實現這一壯舉準備了哪些設備?「天問一號」又將如何逐一完成「繞、落、巡」三項任務?
  • 「天問」遠赴火星,「探測器」的英文是什麼?
    火星探測任務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 天問一號探測器已飛行超過3億公裡,預測明年2月將到達火星
    就在今年4月,我國的行星探測任務被稱作「天問系列」,其中火星探測任務被稱作「天問一號」,後面的行星任務將會依次編號。今年5月,根據中國航天局消息,不同於「嫦娥系列」月球探測任務,我國藉助長徵五號火箭來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該探測器由軌道飛行器和火星車組成。據了解,「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將進行「繞、落、巡」三大任務,這也意味著我國首次開啟行星探測任務。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人類為什麼要探索火星?
    在古代,火星有「熒惑星」之稱。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螢光像火,又在不斷運動。所以古代人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追憶古時,人類便將美麗的火星視為外空中神秘的紅色星球,揭開它神秘面紗的夢想從未消失。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這些高校功不可沒!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開啟了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西安交通大學——新型鎂鋰合金「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應用了由西安交通大學柴東朗教授及團隊研製、與西安四方超輕材料有限公司歷經10餘年共同開發的世界上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新型鎂鋰合金。
  • 「天問一號」預計2月到達火星
    「天問一號」預計2月到達火星 2021-01-04 10:09
  • 6個問題,3個數字,解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
    北京時間2020年7月23日中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天問一號的名字,來自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先生的詩歌集《楚辭》中的名篇《天問》。
  • 天問一號探測器即將到達火星,目的是什麼,為啥叫天問
    宇宙探索與名字天問1號已經順利到達了預定位置,離火星不遠,明年可開始降落工作,不過在聊這個之前,我們先聊一聊我國對宇宙探索的取名規則,宇宙對我們而言是未知的,探索之前當然也得給它們命名。天問一號的由來屈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生前身後都為楚國嘔心瀝血,但在屈原漫長的一生當中,同樣也有抬頭仰望過星空,並且發出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疑惑,而這向天一問,變成了天問,也就是我國第1枚火星發射器,天問1號名字的由來。
  • 天問一號,「大鵬展翅」飛奔火星,一文讀懂霍曼軌道
    在我看來,「天問一號」就像一隻海闊天空任我飛的「大鵬」,揮舞碩大的翅膀飛向5500萬km外的火星,在火星著陸後又展開它的兩對太陽能電池板在火星上開啟它的探索之路,尋找火星生命的痕跡。然而,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天問一號」在飛向火星的這7個月,它是用的什麼動力在「地火軌道」上規矩地飛行呢?
  • 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預計明年2月抵達...
    根據中國探月工程官方微信提供的信息,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軌道上運行了144天,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飛行裡程3.6億公裡,目前運行狀況良好。
  • 嫦娥五號攜帶月球樣本即將著陸之時,我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也傳來...
    就在嫦娥五號探測器攜帶月球樣本返回地球之際,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傳來好消息。國家航天局今天發布消息稱,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飛行狀態良好。
  • 天問一號預計明年5月在火星著陸 在哪個地點著陸
    昨天,天問一號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向火星進發。中國新聞社邀請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對大家一直關注的天問一號任務進行權威解讀。天問一號後續還將有1-2次中途修正  據劉彤傑介紹,火箭發射探測器時,會產生入軌偏差,在飛行控制中也會出現偏差。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完成首次軌道中途修正 「西安造」3000N發動機...
    8月2日7時0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航天科技集團六院研製的3000N發動機精準工作20秒鐘後,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遙遠的火星。以航天六院為代表的「西安航天科技」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再立新功!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VR航天體驗館《火星救援》探險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超1億公裡 VR航天體驗館《火星救援》探險國家航天局公布消息表示,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144天,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距離火星約1200萬公裡,目前狀態也是非常良好的。
  • 好消息傳來,「天問一號」已飛行3.6億公裡,距離火星僅剩1200萬
    就在7月4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升空。另外在11月24號,中國「嫦娥五號」登月探測器也同樣發射成功。嫦娥五號是國際社會在最近50年內,首個再次登月採集月壤返回的探測器。同時,這也讓中國成為了全球第3個登月採集月壤並返回的國家,是中國航天歷史上又一個裡程碑式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