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不會講課,主任醫師不會看病,有嗎?

2020-12-13 教育透鏡

這些年,吐槽職稱的人不少。而且場面還很大,在一些非常重要會議上也有吐槽。五年前,就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地市級醫院醫生評職稱不要統一要求論文。當時立即得到回應,縣以下醫院多拿論文評定職稱,手術沒做好,論文做得不錯,這不是花架子嗎?

醫生職稱評定重學歷、輕實踐,重論文、輕能力的確實存在過。按照規定,碩士學位三年可以晉升為主治醫師,博士學位二年可以申請副主任醫師。這是明文規定。你想,當醫生,如果沒有一定時間的臨床經驗積累,僅靠書本知識就能看病嗎?博士畢業兩年能夠成為高級醫師,有多少人相信。

2014年,我國正式啟動「規培」工作。按照規定,新進入醫療機構擬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高等院校醫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必須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培訓時間一般為3年。「規培」期間,要接受醫德醫風、政策法規、臨床實踐技能、專業理論知識、人際溝通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培訓,培訓之後考核合格者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

在此之前,由於沒有「規培」,醫學畢業之後直接從事臨床工作,嚴重影響了醫師隊伍整體素質。可是在「規培」之前,醫學專業畢業不僅直接從事臨床工作,而且碩士三年可自動轉為中級即主治醫師,博士畢業即為主治醫師,二年後還可以申請副主任醫師,有的不會看病自然不新鮮。你想,「規培」都三年博士畢業兩年成為副主任醫師

上海某名牌高校附屬醫院的一位教授如此吐槽:畸形考核機制催生了不少只會寫SCI文章不怎麼會看病的Paper Doctor;導致一些只會寫SCI文章、開刀不咋地的人做手術科室的主任;導致真正有影響力的臨床專家(「臨床影響因子」高的人)無法入選「優秀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領軍人才」,因為TA們的「SCI影響因子」不夠高,而入選的是往往是臨床同行都沒怎麼聽說過或並不認可的人,因為TA們的「SCI影響因子」高。這也證明確實存在不會看病的主任醫師

醫生是這樣的,那麼教授又咋樣呢?不會講課的教授真的存在嗎?教師職稱基本條件與醫生是一樣的,博士畢業即為講師,二年後即可申請副教授。一些高校為了在各種排名中好看,將論文與科研放到高於一切的位置,出現許多了專職從事科研工作的教師,從來沒有上過講臺。而且招聘這些人並不是為了講課,而是為了多出快出科研成果和「高水平」論文,有的升到了教授,也沒有上過講臺。因為在論文至上的情況下,講課、教學在職稱評審中都忽略不計了,而且越是教授越不上講臺。

PPT講課開始很新潮,如果不會PPT講課,則要被人嘲笑理念落後、方式陳舊。現在,用PPT上課不僅不再新潮,在學生眼中反而成了偷懶標配。許多學生都有在教師念讀PPT的催眠曲中入睡的經歷。新教師只會念PPT可以理解,教授也只會只念PPT,無論如何是不能理解的。可是這樣的教授並不難找。許多學生在網上吐槽,「這就是教授水平?」「教授為何只會念ppt?」「給研究生上課,教授還照著PPT念!」

教授只會念ppt,原因很是複雜(可參閱本號的《「教授不上課改為研究員」須斟酌:別讓一大批科學家躺著中槍!》發布時間:19-03-25 07:24),在此只說一個原因,那就是論文至上的結果。一些高校為了多發論文、多出成果,正如前述,招聘了一些專職從事科研的教師,有的高校還弄出了科研型教授、教學型教授這種的花樣。科研型教授一心一意寫論文、拿課題即可。這些教授從博士畢業到「評上」副教授再到晉升教授,有的真是沒有上過講臺,實在不知如何講課,有的連完整的連貫的通暢的語言表達都有困難。後來要求教授必須上課,也只好念ppt。

這看似笑話,然而卻是事實。以至20年前相關方面就出臺了教授必須講一門本科生課程的規定,即使如此,有的教授仍然沒有上過講臺。直到這兩年,相關部門還在出臺「實現教授全員給本科生上課」的規定,這些都間接證明了有的教授確實沒有上課。這些規定出臺之後,有的教授還是不上課,於是在去年又出臺了新規定,連續三年不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將清理出教師系列。怎麼清理?有的地方規定,教授副教授轉聘為研究員或副研究員。

你看,多麼寬容,教授副教授不上課,不僅不予處罰,反而安排好了退路——既然不想上課,那就轉個研究員或副研究員,一心一意搞科研吧,給學校出成果就行。這種思維有點腦筋急轉彎的味道。照此辦理的話,研究所的研究員不搞科研,豈不是給他轉個教授,專門講課去?高校的亂象由此可見一斑。教授不上課,與農民不種地、工人不做工有什麼兩樣嗎?

好了,掰扯到此。最後聲明一點,你別解讀錯了,本文的意思是,不會講課的教授確實有,但只是極少數,並不是普遍現象,不要誇大了事實。你所在的高校有不會上課的教授嗎,或者說你見識過不會講課的教授?歡迎留言。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81歲教授:看病找副主任醫師最好
    「看病最好找35-45歲的副主任醫師。」已是81歲高齡的北京師範大學老教授張靜如總結自己一生的看病經驗得出這句結論,引發巨大反響,醫學界也議論紛紛。  副主任醫師經濟適用  不少醫生認為,副主任醫師是醫生中的「經濟適用男」。
  • 看病不妨找經濟適用副主任醫師 主任醫師是"高富帥"?
    原標題:看病不妨找經濟適用副主任醫師 主任醫師是"高富帥"?   新華報業網訊 「看病最好找副主任醫師,一般不要找主任醫師」,最近,一則微信在朋友圈裡廣泛傳播,微信稱,就看病來說,副主任醫師才是「經濟適用男」,而主任醫師只是看起來很美的「高富帥」。  果真如此嗎?記者在南京的大醫院中展開了一番調查。
  • 教授「看病最好找35~45歲副主任醫師」說法引爭議
    北師大教授張靜如總結看病經驗「最好找35~45歲副主任醫師」引爭議  「看病最好找35~45歲的副主任醫師。」近日,北京師範大學老教授張靜如總結自己一生看病經驗得出的這句結論,在網上引發巨大反響。  正方  常見病無需找權威  「看病不必直奔『教授、主任醫師』,尤其是常見病、初診病人。」廣東省人民醫院一位心內科專家表示,醫學生畢業後,至少臨床工作十年才能評上副高職稱,此時臨床經驗比較豐富,年富力強,精力充沛,能獨當一面。臨床上遇到的病例七八成屬於常見病,主治醫師搞不掂的病,轉診給副主任醫師,大部分可以妥善解決。
  • 在醫院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到底有什麼區別?原來區別這麼大!
    在有的醫院我們能看到醫生簡介,有的醫生又是主任,又是主任醫師,又是教授;可是到有些醫院,只有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等等介紹。那麼主任和教授到底有什麼區別?現實生活就是,更多的醫生會看病,但沒有精力寫文章,更不可能去做所謂的研究,於是很多人就止步於主治醫師。當然這裡面有很多可能性,我們不便贅述,簡單的說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除了做好臨床看病工作,也做了研究、文章等等工作。但並不是說會寫文章就一個臨床看病水平高。
  • 看病一定要找副主任醫師!退休老教授透露行內秘密
    今年已是82歲高齡的北京師範大學老教授張靜如最近出了一本回憶錄,他在書中總結了一生看病的經驗,認為看病最好找35~45歲以下的副主任醫師,一般不要找主任醫師。箇中原因,他在書裡賣了個關子,「這是有道理的,但不好說。」讀者只能自己去體會了。
  • 到醫院看病掛普通醫生號,還是掛副主任醫師號?有什麼區別?
    到醫院看病掛普通醫生號,還是掛副主任醫師號?有什麼區別?一、副主任醫師資格怎麼來的醫學生畢業後,會經歷實習醫生,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這樣一個奮鬥史。但是並不是所有醫師都能到副主任醫師,到主任醫師就更難。很多人以為醫學生畢業後,在醫院工作,年限到了就會晉級,其實不然。從實習醫生到住院醫師,一般必須先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考試,合格後才有成為住院醫師的資格。
  • 看病一定要找副主任醫師,知名醫生透露的行內秘密
    來源/黑則鳴(ID:dtuwang) 今年已是81歲高齡的北京師範大學老教授張靜如最近出了一本回憶錄,他在書中總結了一生看病的經驗,認為看病最好找
  • 多位臨床醫生直言:看病最好找副主任醫師,理由很充分
    二、看病一定要選大專家?臨床醫生這麼說很多人在掛號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選個大專家的號,比如主任醫師等,認為大專家的醫術就一定更好,於是想盡辦法掛專家號。看病選大專家就一定會更好嗎?來看看專家怎麼說。已經82歲高齡的北京師範大學張靜如教授寫了一本回憶錄,他總結了很多看病的經驗,他認為看病最好找35-45歲以下的副主任醫師,通常不要找主任醫師。
  • 主任醫師和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的區別
    也就是實習醫生、住院醫生、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這條漫長的道路。剛從學校畢業的醫學生首先成為實習醫生。考過執業醫師證,註冊後就可以成為一名正式的醫師了,一般來說先從住院醫師幹起(大醫院要求參加臨床工作要碩士研究生才可以)。所以大部分年輕醫師也都是住院醫師。他們雖然年輕有朝氣,學習能力強,但是他們的臨床經驗不足,科研能力也不強。
  • 醫院的主任醫師比主治醫師水平一定高嗎?醫生說:未必!
    醫院醫生簡單的分為四級:1、住院醫生:從醫院畢業後,不論是本科、碩士、博士畢業,都需要在畢業後經過國家執業醫師考試,考試合格後,才會有醫師資格證書,經過某一家具體醫院籤約合同後,才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也就是才能看病。
  • 看病找主任醫師還是主治醫生好?原來差別這麼大,找錯耗時長
    哈嘍,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節目,很多人都生過病,去過醫院,每次到醫院的時候,我們總是得找一些醫生來進行診斷,但是在一些大型的醫院裡面,我們總是能在牆上看到這個醫院裡面的主治醫生和主任醫師的簡介,這兩任醫生有什麼區別呢?
  • 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主任醫師三者有什麼區別?
    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時候,如果是急診,那麼就只能遇到誰算誰,可是如果是平時掛號看病,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主任醫師,有副主任醫師,有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這些醫生有什麼不一樣嗎?
  • 28歲的主任醫師兼醫學教授,你見過嗎?
    28歲的主任醫師?還是教授?這男主光環也太強了吧?強到讓普通人望塵莫及。一個人有可能在28歲成為主任醫師兼醫學教授嗎?首先,成為教授是有可能的,醫學教授分很多種,教授的評價體系注重科研成果的多少。對於一些有著比較好的科研成果的年輕人,28歲之前有幾篇top文章的話,評教授也不稀奇。只是這樣畢竟是少數。比如,小編在網上看到某網友例舉出的這兩位教授。
  • 醫院看病以為遇到好人 誰知熱心大姐、資深教授都是騙子
    聽完李大叔的病情,她熱心地說,要看皮膚科,一定要找陳教授,他是皮膚科的資深專家,做了30多年的軍醫,給部隊首長當過保健醫生,現在是醫院的主任醫師。  「我也姓李,叫李秀芬,咱們是本家,今天遇上了就是緣分。不瞞你說,我的一個表兄弟得了牛皮癬,看了多少醫院都不見好,去年找到陳教授,吃了他開的藥,不到十天就好了,到現在一年多都沒復發。」
  • 不會看病花大錢難救命!實用看病寶典來了!(下篇)
    來源於網絡不會看病,看病花冤枉錢,不只是醫學專業太高深,醫患掌握的信息不對稱所致。生活工作中我們只可能是某一方面較了解,不可能是全面手,就象你不是金融專家也會買基金、理財、股票,不是房地產專家也會買房。
  • 【高醫專家】骨外科主任醫師、教授曹勇
    【高醫專家】骨外科主任醫師、教授曹勇 2020-07-09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學教授的工資是多少?說出來你可能不會相信
    說出來你可能不會相信小時候特別羨慕一個職業——老師,隨著時間的過去,我漸漸長大,開始聽到另外一個職業——教授,教師與教授只有一字之差,但有很大差別,而成為教授更是令人羨慕的一件事,家裡有一位教授,在農村時很自豪的,後來我也開始步入社會,了解的越來越多,確實教授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原因在於工資。大學教授的工資是多少?說出來你可能不會相信。
  • 給本科生講課的教授們
    的確,在不少高校,「教授一當,就逐漸淡出本科一線」的做法很流行。姚建宗說,他喜歡給學生上課。站在大學的講臺上,他有種職業自豪感。「那種感覺很莊嚴、很奇妙。我希望我的學生畢業後從事法律工作時,也有這種職業自豪感。」姚建宗不認為老師給學生付出了很多,也不怕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對一些問題也不知道。「好的教學,在互動中共同提高,對講課的人和聽課的人來說,是一種享受。
  • 原來很多人都不會掛號看病
    對於初級職稱和中級職稱的醫生,只能看普通門診,高級職稱(副高、正高)以後,才有資格看專家門診。那在就診時我們究竟該如何選擇呢?其實掛號要把握以下三個原則!這時,患者才需要找主任醫師級別,甚至知名專家看病,以便儘快確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文無關)看慢性病?去專業門診對於一些常見病、慢性病可以考慮看專業門診。現在很多醫院都開設了專病專業門診,例如脂肪肝專病門診、腹膜透析專病門診、糖尿病門診、盆底疾病門診、高血壓門診等。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確診的疾病名稱,對號入座來掛號。
  • 鄧忠良:副院長 主任醫師 教授
    評委介紹姓名:鄧忠良單位: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職稱: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對骨科傷病診治有豐富經驗,擅長脊柱外科、老年骨科,特別是在骨質疏鬆及骨折的防治、頸椎病和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微創手術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是相關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