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吐槽職稱的人不少。而且場面還很大,在一些非常重要會議上也有吐槽。五年前,就有全國人大代表提出,地市級醫院醫生評職稱不要統一要求論文。當時立即得到回應,縣以下醫院多拿論文評定職稱,手術沒做好,論文做得不錯,這不是花架子嗎?
醫生職稱評定重學歷、輕實踐,重論文、輕能力的確實存在過。按照規定,碩士學位三年可以晉升為主治醫師,博士學位二年可以申請副主任醫師。這是明文規定。你想,當醫生,如果沒有一定時間的臨床經驗積累,僅靠書本知識就能看病嗎?博士畢業兩年能夠成為高級醫師,有多少人相信。
2014年,我國正式啟動「規培」工作。按照規定,新進入醫療機構擬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高等院校醫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必須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培訓時間一般為3年。「規培」期間,要接受醫德醫風、政策法規、臨床實踐技能、專業理論知識、人際溝通交流等方面的全面培訓,培訓之後考核合格者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
在此之前,由於沒有「規培」,醫學畢業之後直接從事臨床工作,嚴重影響了醫師隊伍整體素質。可是在「規培」之前,醫學專業畢業不僅直接從事臨床工作,而且碩士三年可自動轉為中級即主治醫師,博士畢業即為主治醫師,二年後還可以申請副主任醫師,有的不會看病自然不新鮮。你想,「規培」都三年,博士畢業兩年成為副主任醫師!
上海某名牌高校附屬醫院的一位教授如此吐槽:畸形考核機制催生了不少只會寫SCI文章不怎麼會看病的Paper Doctor;導致一些只會寫SCI文章、開刀不咋地的人做手術科室的主任;導致真正有影響力的臨床專家(「臨床影響因子」高的人)無法入選「優秀學科帶頭人」和「學科領軍人才」,因為TA們的「SCI影響因子」不夠高,而入選的是往往是臨床同行都沒怎麼聽說過或並不認可的人,因為TA們的「SCI影響因子」高。這也證明,確實存在不會看病的主任醫師。
醫生是這樣的,那麼教授又咋樣呢?不會講課的教授真的存在嗎?教師職稱基本條件與醫生是一樣的,博士畢業即為講師,二年後即可申請副教授。一些高校為了在各種排名中好看,將論文與科研放到高於一切的位置,出現許多了專職從事科研工作的教師,從來沒有上過講臺。而且招聘這些人並不是為了講課,而是為了多出快出科研成果和「高水平」論文,有的升到了教授,也沒有上過講臺。因為在論文至上的情況下,講課、教學在職稱評審中都忽略不計了,而且越是教授越不上講臺。
PPT講課開始很新潮,如果不會PPT講課,則要被人嘲笑理念落後、方式陳舊。現在,用PPT上課不僅不再新潮,在學生眼中反而成了偷懶標配。許多學生都有在教師念讀PPT的催眠曲中入睡的經歷。新教師只會念PPT可以理解,教授也只會只念PPT,無論如何是不能理解的。可是這樣的教授並不難找。許多學生在網上吐槽,「這就是教授水平?」「教授為何只會念ppt?」「給研究生上課,教授還照著PPT念!」
教授只會念ppt,原因很是複雜(可參閱本號的《「教授不上課改為研究員」須斟酌:別讓一大批科學家躺著中槍!》發布時間:19-03-25 07:24),在此只說一個原因,那就是論文至上的結果。一些高校為了多發論文、多出成果,正如前述,招聘了一些專職從事科研的教師,有的高校還弄出了科研型教授、教學型教授這種的花樣。科研型教授一心一意寫論文、拿課題即可。這些教授從博士畢業到「評上」副教授再到晉升教授,有的真是沒有上過講臺,實在不知如何講課,有的連完整的連貫的通暢的語言表達都有困難。後來要求教授必須上課,也只好念ppt。
這看似笑話,然而卻是事實。以至20年前相關方面就出臺了教授必須講一門本科生課程的規定,即使如此,有的教授仍然沒有上過講臺。直到這兩年,相關部門還在出臺「實現教授全員給本科生上課」的規定,這些都間接證明了有的教授確實沒有上課。這些規定出臺之後,有的教授還是不上課,於是在去年又出臺了新規定,連續三年不給本科生上課的教授將清理出教師系列。怎麼清理?有的地方規定,教授副教授轉聘為研究員或副研究員。
你看,多麼寬容,教授副教授不上課,不僅不予處罰,反而安排好了退路——既然不想上課,那就轉個研究員或副研究員,一心一意搞科研吧,給學校出成果就行。這種思維有點腦筋急轉彎的味道。照此辦理的話,研究所的研究員不搞科研,豈不是給他轉個教授,專門講課去?高校的亂象由此可見一斑。教授不上課,與農民不種地、工人不做工有什麼兩樣嗎?
好了,掰扯到此。最後聲明一點,你別解讀錯了,本文的意思是,不會講課的教授確實有,但只是極少數,並不是普遍現象,不要誇大了事實。你所在的高校有不會上課的教授嗎,或者說你見識過不會講課的教授?歡迎留言。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