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餐桌不放牙籤 日本人禮多忌諱更多
使用筷子就餐的日本家庭
日本是忌諱最多的國度,這是世界民俗學者的共識。日本人視忌諱與禮儀同等重要。觸犯忌諱就表現為失禮,不懂禮儀往往容易觸犯忌諱。日本人的忌諱可謂不計其數,關乎生活的方方面面。
餐桌不放牙籤
日本是筷子文化圈國度,在使用筷子時十分講究禮儀,忌諱也頗多,比如,敲筷:忌諱用筷子敲打碗盤,認為那樣做會招來鬼怪;舔筷:忌諱在餐桌或人前舔吃筷子上黏住的食物,應該設法用其他餐具刮入碗盤;迷筷:忌諱用筷子在菜餚盤中翻來覆去,迷惑不定,不知道夾取什麼為好;叉筷:忌諱不是使用筷子去夾取食物,而是去叉取食物到盤子或口中;拉筷:不是用手端餐具,忌諱用筷子拉動盤碗到自己面前;空筷:忌諱筷子碰了幾次菜餚而又不取,空著筷子回來,令他人感到迷惑不解,令主人懷疑飯菜不合口味;淚筷:使用筷子夾取食物時,筷子上滴滴答答有菜餚汁,影響其他菜餚或他人則是一大忌諱。有汁的菜餚應該使用勺子舀取。
與死亡有關的忌諱是日本人的最大禁忌。兩人共同用筷子夾送食物為大忌,這起始於喪葬習俗。在日本,遺體火化後,需要由兩位親屬用筷子共同夾起一塊遺骨,然後放入骨灰罐或骨灰盒中,這個動作不吉利,所以成為大忌。在吉慶與公共場合的餐桌上,尤其需要注意不要有這個動作。此外,筷子不能直插在飯碗中,因為那是供奉死者的做法。
其他餐桌忌諱還有很多。日本人也非常喜歡飲茶,中國以滿為敬,日本則提倡「斟茶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此種習俗之內涵指:「說話不說盡,做事不做絕。換言之,留有餘地。」
日本人忌諱在眾人面前用牙籤剔牙,被認為不雅,所以在日本的餐桌上往往不易找到牙籤,但是在較為講究的廁所裡卻有牙籤,這說明剔牙需要在隱蔽之處完成。
吃壽司,忌諱分開數口,才將一個壽司吃完。壽司的傳統標準尺寸,是能一口吃一個,你若不這樣吃,製作壽司的師傅就以為自己沒有把握好壽司的大小。
忌諱吃魚時翻轉,漁獵者認為若把魚翻轉食用易遭遇翻船。日本人吃魚順序是先吃朝天一面,然後將中間魚刺移至盤子一邊,再食用下面一層魚肉。
日本人也忌諱把魚刺、肉骨頭丟棄在餐桌之上,較為講究的日式餐館、酒店,在餐桌上會擺放一個肚子大而口徑小的陶罐,讓客人將飯菜的殘渣置於其中,使桌面整潔,看起來舒服。
在餐桌上,特別有女士在場時,忌諱使用粗口說事,那樣不僅被認為沒有禮貌,缺乏修養,而且可能被認為是性騷擾。
日本人認為就餐時是對後輩進行禮儀與忌諱教育的好機會。按照日本家庭進餐習俗,由長輩或主廚者發話:「可以開吃啦。」這時,家人才可以持筷、致謝就餐。筆者去日本友人家做客,當所有菜餚準備好,大家就座後,友人的夫人便發話:「可以開吃啦!」他們的小兒子高興極了,隨即雙手捧起筷子、低下頭說聲:「我開吃啦,謝謝!」
聊天勿涉隱私
在日本習俗中,非常忌諱打聽或直接問詢他人隱私,如果貿然違反忌諱則被認為缺乏修養。其中令人討厭的是問詢對方的錢財、婚配、身體缺陷等。
日本文化中,即使親人之間,關於錢財也十分敏感。中國的「親兄弟明算帳」習俗,日本人比中國人貫徹得還到位,父母借兒女的錢物,要寫借條,並寫明何時償還。
如果是記者採訪或男女雙方談婚論嫁,不得不觸及對方隱私時,日本人的處理方法則是從尊重對方的角度出發,首先誠懇地向對方介紹自己有關某些隱私的情況,然後以商量口吻說:「我可否詢問一下您的有關情況?如果您願意的話,可以回答,不願意也可拒絕。」待對方答覆願意後,才開始問詢對方某些隱私。
日本接受了很多中國文化,但沒有吸納中文語法動詞在前賓語在後的語序,而是相反。動詞在後,其優勢是可以爭取時間最後才說出「是」與「否」。這樣日本人能夠看著對方臉色、感知對方口氣,就能就事論事,靈活變通地取悅對方以及使用溫和的口吻說話、表態,避免傷及對方情感。
與日本人交流時,他們忌諱視線相對,特別忌諱死盯著對方看,這樣會使對方感到不好意思。為了避免其尷尬,民俗學家曾教大家一個好辦法,即談話時,可尋找花草、牆壁上的掛畫或美麗布景等,邊欣賞邊談話為好,可巧妙避開視線相對。
探病莫送荷花
日本還有寓意忌諱。日語中與死發音相同的數字4(音讀——作者注),或者包含有4的數字及物件,日本人也很忌諱,所以在日本的醫院、著名的集會場所以及高檔酒店避免出現4、14、24、42等數字。在患者面前更是忌諱談及與死亡相關的話題,送禮時避免4個數的禮品組合。
探視病人不能送荷花,寄贈賀卡也忌諱有荷花的圖案,在日本因為荷花只用於佛教葬禮。還有,看望患者忌諱送盆栽花卉,因為它有根部,「帶根」日文發音與臥床不起同音,因此成為大忌。也不可以送人梳子,雖說梳子是每天的日常必用物品,但是不可以給日本人作為禮品贈送,因其發音類似「苦死」。
這類寓意忌諱非常多,譬如不能給訂婚或要結婚的人贈送傘,因為 「傘」與「散」諧音(音讀——作者注),有夫妻「離散」之意。在日本這種寓意忌諱可謂不勝枚舉。 (環球時報 特約記者 賈蕙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