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水深火熱,德國一枝獨秀

2020-12-11 手機鳳凰網

經歷了近四周的Shutdown(停擺),德國人剛剛度過了一個特殊的復活節。4月的復活節是春天到來的標誌,四處春暖花開,想必熱衷於享受大自然的德國人已經按捺不住想出門的心了。

今年2月底,在義大利的一場大型狂歡節之後,新冠病毒在歐洲大陸迅速擴散起來。

疫情當前,歐洲各國紛紛關閉了邊境,採取了不同程度的對抗措施。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西班牙,已經將封鎖措施調到最高等級,德國也視之為二戰以來遇到的最艱難的時刻。

這次疫情對各國的考驗,是方方面面的。它不僅考驗了各國政府的應變和決策能力,也是對醫療系統承受能力的一次重大挑戰;疫情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歐盟各國的經濟也正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歐洲最安全的國家」

德國早前宣布,將「社交隔離期」延長到4月19日。之後,是否可以考慮儘快復工?

最近,德國的疫情出現明顯好轉,有超過一半的感染者已經痊癒,而且累計確診數「翻倍所需的天數」連續拉長,目前已經達到約17天的水平。隔離措施似乎已經開始初見成效了。

4月7日,在德國波恩,一名戴口罩的女子從盛開的櫻花旁走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德國波恩春日觀賞櫻花的遊客和市民較往年明顯減少

另一方面,歐洲的經濟壓力是可以預見的。在一組民意調查中,70%的民眾表示最可怕的不是新冠病毒,而是疫情過後的經濟危機。很顯然,如果疫情得不到最快的控制,各行各業不能儘早恢復的話,一定範圍的失業潮是避免不了的。

德國被很多人評為此次考試的「優等生」,也有人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西方國家的傲慢與偏見,讓它們錯過了最佳的防疫窗口。而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個事實,即德國的社會體系和中國有所不同,德國共有16個聯邦州,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大多取決於地方政府的決定;而且每個州的擴散程度不同,傳播節點也不同,貿然統一停擺,對經濟造成的損失勢必會更大,所以完全照搬中國的抗疫方法是不可取的。

截至4月19日,德國確診143475例(數據來源: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官網),死亡4477人,死亡率僅為3.12%,而死亡率是判斷各國應對疫情的關鍵指標。直到今天,德國的醫療系統沒有出現過擠兌的狀況,甚至還接收了來自義大利、法國、荷蘭的病人,所以客觀來講,德國的表現依然是可圈可點的。

在倫敦非盈利機構DKG(Deep Knowledge Group)近期公布的一份基於COVID-19(新冠疾病)環境下的國家安全指數分析報告中,德國穩居第二名的位置,僅次於以色列。德國被認為是目前歐洲最安全、穩定的國家。

這個排名主要綜合的要素,包含四個方面:隔離的效率和效果、診斷和檢測效率、危機管理和監測能力、醫療資源承受能力。

4月3日,在德國多特蒙德西格納伊度納公園球場,一名身穿防護裝備的醫護人員在新冠肺炎病毒臨時檢測中心內工作

在危機處理表現優異的國家當中,除了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以色列、德國外,還有韓國、澳大利亞和中國,分別排在第三至第五位。相反,美國並沒有出現在前40名單內,而是排在了第70位,並且出現在了「最具風險的國家」名單中,排在第二,義大利排在第一。

人工智慧和數據專家阿納斯塔西·勞特巴赫認為,這個排名非常有意義,尤其是對商業、金融業以及整個經濟發展很重要。但是,數據是隨時更新的,所以排名是存在不確定性的,如果哪個國家在疫情中做出正確或錯誤的決定,排名都會發生變化。

回到疫情發生之初,高達60%的民眾認為政府的準備工作不足。德國政府及時調整對策,默克爾的民眾滿意度達到63%,創歷史新高。

德國採取的是由松到嚴的漸進式抗疫法,根據疫情發展的速度和嚴重程度,在經濟和疫情之間找到平衡點,最後的結果也是相對樂觀的,並沒有發生像其他歐洲國家那樣的醫療資源擠兌。所以,我更喜歡稱其為「實用主義」抗疫。

「實用主義」抗疫

德國在疫情中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首先,關閉幼兒園、學校,取消超過1000人的大型集會。

德國在北威州和巴伐利亞州等地區發現各自第一例病人之後,僅一周時間,疫情迅速發酵擴大。3月13日,巴伐利亞州長率先下令,關閉所有幼兒園、學校以及大學,學校開始轉為在線教學。

我所在的柏林市,當天上午也做出了同樣的決定。到3月19日,其他十幾個聯邦州也相繼採取了同樣的措施。德國境內的多場體育賽事等大型活動,均被取消或推遲。

其次,默克爾發表緊急電視演講,呼籲全國上下團結抗疫,將此次危機視為二戰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

3月18日,在德國柏林拍攝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發表講話的電視轉播畫面

基於很大一部分德國民眾此刻依然比較放鬆,歐洲時間3月18日19時15分,默克爾在德國電視二臺(ZDF)發表緊急電視講話。這是她執政14年來的第一次例外,打破了每年只上電視進行新年演講的例行模式。

默克爾在講話中表示,新冠病毒對德國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改變,德國也因此經受著一個全面的考驗。德國政府將採取各種措施,向全國人民保持透明的方式,會爭取多與民眾進行溝通,希望每個人能理解現在的形勢和各項要求。困難是暫時的,對人們生活的約束也是暫時的,因為形勢非常嚴峻,這是德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面臨的最困難時刻。

她還宣稱,德國會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研發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德國的醫療系統是世界範圍內最好的之一,如果短期內大量病人有就醫需求,德國的醫療系統依然是難以承受的。這次事關每個人,希望大家時刻保持1.5米的Social Distancing(社交距離)。接下來的發展趨勢還是未知的,德國人沒有經歷過這些,所以更要理智地採取行動,來挽救生命。

4月11日,在德國首都柏林,人們在長椅上休息時保持間距

再次,全國範圍居家隔離,禁止兩人以上的公開聚眾。逐步關閉餐飲店、商場等商業聚集場所。

3月21日,巴伐利亞州率先在全州範圍內執行禁足。次日,默克爾宣布在全國範圍禁止兩人以上的公開聚眾,只有核心家庭成員(同住一個屋簷下)、伴侶除外。沒有正當的理由不得外出,而如就近去超市、醫院、銀行或加油站、乘坐公共運輸去上班,均屬於合法理由。

各州貼出了不同程度的罰款條例,如曾經疫情最嚴重的北威州,凡超過兩個人聚眾,每人須認繳200歐元;聚眾燒烤,每人罰款250歐元;組織多人運動,罰款1000歐元。

3月22日,在德國首都柏林拍攝的空曠的亞歷山大廣場地鐵站。德國聯邦與地方政府22日達成新協議,將進一步限制公共生活,遏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

最後,擴建ICU病床數量,模仿建造武漢的「方艙」。

德國聯邦疾控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和相關專家早期已經提到,重症病床越多,新冠病毒的患者倖存率越高。目前,德國境內的ICU病床已經新增了1.2萬張,由原來的2.8萬張增加到了4萬張。德國計劃增加到5.6萬張,這樣才能應付可能突如其來的新增重症患者。

柏林計劃在展覽館搭建一個有1000張重症病床的醫院,用來隔離治療新冠病人。展覽館是現成的,只需搭建病床即可。相關人員透露,預計在4月投入使用,但目前還未搭建完成,所以啟用時間怕是要推遲了。

缺口罩,死亡率低過中國

德國的新冠死亡率僅有3.12%,比中國的5.54%還低。

相比之下,作為歐洲疫情感染最嚴重的幾個國家,西班牙的死亡率為10.4%,義大利更是高達13.1%,英國為13.2%,法國為17.2%(截至4月19日,根據各國最新數據測算)。

為何德國能控制到如此低?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德國擁有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醫療設備,重症監護病床數量多。

在疫情暴發時,全德境內就有2.8萬張重症護理病床,是義大利的2.5倍。每1000個人可分攤6個重症病床,且所有重症病床都帶有呼吸機,而呼吸困難是多數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主要症狀,所以呼吸機的數量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其二,相關專家投入研究較早,檢測能力強、範圍廣。

4月3日,德甲多特蒙德俱樂部宣布,俱樂部主場西格納伊度納公園球場將改造成當地的新冠肺炎病毒臨時檢測中心,從4日開始接待檢測。多特與當地健康保險醫師協會共同將球場北看臺改造成檢測中心,投入使用後,每天中午12點到下午4點接待檢測

德國衛生官員指出,德國從一開始的檢測就比較廣泛,沒有放棄任何一例感染病人,輕症也被納入檢測範圍。德國在3月初的檢測量每天可達到7000人次,目前已經上升到每天10萬人次,專家預測4月底達到每天20萬人次的檢測力度。

另外,在1月11日中國公布新冠病毒基因組的序列之後,有「德國鍾南山」之稱的知名病毒學家克裡斯蒂安·德羅斯滕(Christian Drosten)教授,就根據他以往的經驗,立刻提出了一套病毒檢測方案。這套方案如今在歐洲範圍內被廣泛應用。

其三,感染的人群相對年輕,多為輕症患者。

德國感染者平均年齡47歲,相對年輕;很多早期病例是在奧地利滑雪、義大利參加狂歡節的過程中感染,症狀都較輕。而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數據表明,義大利檢測呈陽性的患者平均年齡約為63歲,也是該國患者死亡率過高的原因之一。

至於亞洲人很看重的口罩,或許對降低感染率有效果,但沒有對死亡率產生明顯影響。

有些華人表示,不能理解為什麼讓外國人戴口罩這麼難。在德國甚至是歐洲,戴不戴口罩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議題。東西方口罩文化的不同,使得戴口罩的意義也不一樣。

4月6日,德國耶拿一家超市拍攝的戴著口罩的收銀員和顧客。德國圖林根州耶拿市6日出臺規定,要求民眾必須在購物、搭乘公交和進入人流量大的建築時戴口罩。耶拿成為德國首個頒布「口罩令」的城市

中國近年來的霧霾問題嚴重,迫使人們已經習慣了戴口罩,甚至形成了口罩美學,年輕人已經把口罩戴出了時尚。但在歐美國家,空氣品質常年保持優質,普通人是沒有機會戴口罩的,生了病一般就被建議在家休息了;只有醫院的醫生或護士,會有佩戴口罩的需要。

而且,專家們一直建議勤洗手,避免用手觸摸眼睛、鼻子和嘴巴,保持好1.5米安全距離;最近才開始提出口罩起到一定作用,我估計人們需要一段時間來接受。

我觀察過身邊的德國人,目前口罩佩戴率不足1/5,但華人的口罩佩戴率接近100%。讓人不解的是,事到如今你戴著口罩走在大街上,還是有人會投來特殊的目光。

另一個德國人不戴口罩的原因,就是在德國已經很難買到了。疫情在中國暴發時,身在海外的華人已經將口罩搶空,寄給國內的親人朋友了,加上德國並不生產口罩,基本靠從中國進口,所以才有了美國在曼谷機場抬價「截胡」德國所訂購口罩的事兒。

3月31日,在德國科隆一家裁縫店,一名工作人員戴上店內自製的口罩。受疫情影響,原本為科隆狂歡節製作服飾的這家裁縫店轉行製作口罩

經過德國政府的一番呼籲,有人也開始動手自製口罩了。有些老人看了網上的視頻,學會了用內衣做口罩。大家用到的布料、做成的形狀,也是各式各樣、千奇百怪,但管他呢,是個口罩就比沒有強。

相關焦點

  • 相比歐洲各國兒童金福利,德國一枝獨秀!
    交通:德國位於歐洲中部,北臨波羅的海和北海,陸上與法國、波蘭、瑞士等9個國家接壤。在交通方面,連通歐洲東西和南北部的鐵路都經過這裡,有歐洲陸上「十字路口」之稱。北部瀕臨波羅的海和北海,海上交通也十分便利。環境:歐洲的環境好是大家公認的。更重要的一點是氣候。
  • 德國經濟為何一枝獨秀(雙語)
    乍看上去,德國不堅持要求私人貸方必須參與最新希臘紓困行動的決定,對於該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和這個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而言,似乎是一場挫敗。但這種表象可能帶有欺騙性。從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層面來說,德國走出了最新一輪的邊緣政策,且恰恰是在該國很可能希望的節點上——共同貨幣安然無恙,而德國經濟能夠繼續迅猛前行。
  • 德國在歐洲的地位?
    德國總面積約為35.7萬平方千米,人口數量約為8300萬人,不管從面積還是人口數量角度來看,德國都是歐洲西部地區的大國,是歐洲發展的主導力量之一,德國是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2018年德國的名義GDP約為40291億美元,位居歐洲第一位,排在美國、中國和日本之後,位列世界第四位。
  • 不可錯失的留學機會,德國頂尖商學院BiTS一枝獨秀
    其中,以「創新創業」享譽全球的德國商業與信息技術大學(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下文簡稱「BiTS」)實力強勁,在與美國常春藤名校展開的「全球頂尖生源」爭奪戰中不斷勝出。
  • 德國豬蹄風靡歐洲,歐洲朋友:德國朋友做出來豬蹄真好吃
    德國豬蹄風靡歐洲,歐洲朋友:德國朋友做出來豬蹄真好吃。雖然說其他國家裡面的吃貨朋友們看到中國美食的時候就很想嘗試一下味道如何,可是有些中國美食就非常的嫌棄,就好像是豬蹄啦。小愛這段時間在網絡平臺裡面看到了一則非常搞笑的帖子,德國朋友製作出來的豬蹄風靡歐洲,受到了很多歐洲朋友們的青睞。
  • 二戰後德國文化溯源,哥德式建築審美是一枝獨秀,還是孤芳自賞?
    引言德國的歷史和藝術問題在二戰之後一度成為禁忌問題,原因在於東西德國的分裂,帶來文化上的衝突。但是不管怎麼說,分治的德國實際上共享同樣的歷史。在這種環境下的藝術家和歷史學家處境變得敏感而尷尬,開始致力於把德國歷史文化融入到西方歷史文化之中,以求消解德國文化的概念,尤其是西德,所以「文化民族」的概念在當時的哪一方都是吃不消的。冷戰結束之後,德國在政治上開始統一,經濟文化逐漸相融,「文化民族」這一概念重獲自由,也從歷史淵源中獲得了一些新的形態。
  • 德國現在是否已經是歐洲的霸主?
    而德國雖然在軍力上有「短板」,但德國卻通過自己的戰略戰術成為了歐盟的事實上老大。這就是日本和德國「可怕」之處。德國的GDP已經達到3.93萬億美元,英國是2.66萬億美元,法國是2.76萬億美元。無疑,德國是歐洲經濟的「龍頭老大」。自歐盟成立以來,德國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歐盟這個平臺,已經使德國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政治大國。
  • 德國魯斯特歐洲主題公園
    德國魯其特的歐洲主題公園(Europa Park):微縮歐洲一日遊完位置:德國魯斯特(Rust)票價:成人34美元,兒童30美元,4歲以下兒童免費建立時間:1975年 園區由12個以歐洲不同國家為主題的小公園組成,於是遊客從微縮的法國,走進微縮的西班牙,繼而在荷蘭、德國、葡萄牙等國家間穿梭。不應錯過的機動遊戲包括銀星過山車(Silver Star),這是全歐洲最高和最大的過山車,高73米,最高時速達130公裡。過山車慢慢爬升的過程,提供足夠充分的時間增加身體的緊張度,然後瞬間墜入空氣中,刻不容緩又爬上另一個坡度,整個過程,是高速和失重體驗的完美結合。
  • 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洲的核心?
    英國遠離歐洲大陸,地理上就成不了歐洲的核心,歷史上英國也從來不是歐洲的核心。在英國的歷史上,它為了防止歐洲出現一個霸主,總是搞「大陸均勢政策」。英國只要看到歐洲大陸哪一個國家強,就聯合另外幾個國家打它。英國曾7次組織反法聯盟,為了就是阻止法國統一歐洲大陸;同樣為了阻止德國統一歐洲大陸,也組織過反德聯盟,現在的英國都要脫離歐盟,更不可能成為歐洲的核心。那麼,法國和德國,誰才是歐洲的核心?
  • 德國媽媽的十條育兒準則,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學習!
    為什麼德國人在全球受到普遍的尊重,為什麼德國經濟在歐洲一枝獨秀,「德國製造」的質量享譽世界?這就要從德國家庭教育開始談起,那麼德國的媽媽究竟有什麼教育理念和高招,可以讓孩子在全球激烈競爭的環境下脫穎而出。
  • 德國TU9大學聯盟—歐洲理工「常青藤」
    提到亞琛市的文化資產,首先當然是最著名的八角形大教堂,被聯合國列入人類文化遺址的亞琛大教堂,它堪稱歐洲宗教建築史上裡程碑式的傑作,此外,它還是加洛林王朝藝術的代表作、德皇加冕廳、歐洲基督教聖地教堂和德國最古老的中世紀石塊建築。
  • 看看歐洲!歐洲留學性價比哪家強?看看德國!
    這就涉及到德國「免費教育」、大學學科偏科嚴重、教研分離、語言限制等問題了,這些因素使得德國的高校的整體綜合實力和英美的私立精英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德國的日常消費和歐洲大部分地區相差並不多,拿Pro君一個同學做例子,這個同學19年下半年留學德國洪堡大學至今。
  • 「歐洲胡同」2015第一店亮相西安王府井百貨
    聯商網消息:2015年1月25日,歐美進口男士精品店「歐洲胡同」以全新形象進駐西安南門外王府井百貨。在當前傳統百貨業面臨挑戰和轉型的形勢下,「歐洲胡同」與中國內地專注於百貨業態的最大零售集團、老牌上市百貨公司王府井的合作,標誌著「歐洲胡同」又開啟了新的發展空間。
  • 《宣華錄》一枝獨秀花蕊詞
    這段時間的中原地區戰亂頻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而西蜀和江南卻比較安定,幾個小朝廷都呈現著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花蕊夫人在世期間,生活優裕而安逸,她以太后之尊而樂於寫《宮詞》,留下了前蜀宣華苑日常生活的珍貴記錄。2.
  • 為什麼德國盤叫「歐洲的東北菜」?
    即使在德國國宴的菜單上,醃菜也是必不可少的,默克爾曾經治療歐巴馬。在歐洲中,泡菜甚至成了德國人的同義詞。兩次世界大戰位於德國人對面的英國人,稱為「酸菜」(Kraut)。在新的一年裡,酸菜是德國家庭的必備菜。
  • 歐洲最牛城市,在德國國內排「老五」,在歐洲卻能排上第一!
    正是因為德人的嚴謹,才能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當然,城市是一個國家的主要組成部分,可是很多人提起德國只知道一個柏林,實際上,德國還有另外一個城市在某些方面比柏林還要牛,他就是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法蘭克福。法蘭克福有什麼牛的呢?
  • 柯慕賢:德國和中國都需強大團結的歐洲
    歐洲一體化符合德國的國家利益。如果沒有歐洲,德國就不會統一,德國經濟不會像現在這樣繁榮(德國50%以上出口的目的地是歐洲國家),德國的政治體制也不會如今天一般成為穩定的基石。德國公開承認過去納粹政府的野蠻罪行,在此基礎上與歐洲鄰國,特別是法國達成和解。這種和解讓我們擁有了歐洲最強的抵禦政治極端主義的能力。
  • 德國為何能迅速崛起?一隻軍用水壺,暴露了這個民族的特性
    二戰給世界各國帶來沉重的災難,德國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戰後,德國被美、蘇、英、法四國佔領,最高權力也被四國聯盟委員會接管,經過合併重組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德國分裂後,東西方兩大陣營圍繞柏林展開一場封鎖與反封鎖戰,西方國家最終以空運方式打破了蘇聯的封鎖,但也給物資本就匱乏的德國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社會發展幾乎陷入停滯。柏林封鎖結束後,德國人痛定思痛,放棄了19世紀以來形成的民粹思想,專心發展經濟。
  • 德國總理默克爾表態,呼籲歐洲團結一致,應對美國
    據俄羅斯衛星社5月16日報導,在接受《南德意志報》採訪時,德國總理默克爾敦促歐洲國家團結一致,共同對抗美國的壓制。她指出,腐朽的戰後秩序已經無法套用到當今社會了,歐洲需要重建自己的世界地位。近幾年來,美國和歐盟,尤其是和德國的關係不斷惡化。
  • 2016這一年:歐洲上空飄蕩的「恐怖主義幽靈」
    在美國,川普驚險贏下美國大選;在歐洲,英國以微弱優勢公投脫歐;看中東,動蕩局勢仍然是難分難解;望東北亞,幾國之間關係仍顯得劍拔弩張;而全球經濟方面,TPP從一枝獨秀到胎死腹中,RCEP則從默默無聞到後來居上……由此,海外網在歲末之際推出系列解讀之「2016國際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