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藍盈瑩有多努力
《乘風破浪的姐姐》裡,藍盈瑩成為黑馬,在第一期評分時獲得第一,隨後,她的努力故事得到大家的認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她。
一時間,「努力」成了藍盈瑩的標籤。她的微博裡是她練舞、看書的打卡,網友討論時,一部分人也喜歡藍盈瑩的積極向上的努力。
在參加《浪姐》之前,藍盈瑩經常在微博打卡讀書,寫讀後心得。在接了《浪姐》之後,特地提前一個月練舞,綁沙袋,做好充足準備。整個人看起來積極又熱血。
作為一個演員,除了《甄嬛傳》時的浣碧一角深入人心之外,之後的幾年時間裡,努力的藍盈瑩,並沒有塑造出更多讓人記得住的影視形象。
一個科班出身的專業演員,以「努力」作為賣點,卻拿不出代表作。
藍盈瑩最近上熱搜,是因為她在《浪姐》第4期裡,建議吳昕在10天內學會彈貝斯,把吳昕逼哭了。
藍盈瑩認為,貝斯很好上手,吳昕即使零基礎,努努力還是可以學成的。她的這個建議,專業做音樂的黃齡反對,黃齡覺得,就算是她,也不可能10天內學成貝斯。
有人說,藍盈瑩這麼做,就是想帶一帶吳昕,誰知道吳昕心理素質這麼差,稍微一點壓力就哭。
藍盈瑩提議玩樂器的初衷,是因為她和黃齡都會樂器,所以覺得這是一個賣點。因為自己會尤克裡裡,就要求吳昕也必須速成一個樂器,這真的是為了吳昕好嗎?
如果真的為了團隊好,也可以10天自學下法語,在歌曲裡穿插一段法語歌詞嘛。
有時候一個人口中的「我們的目標」,其實說的是「我的目標」。藍盈瑩玩樂器的提議,是建立在自己認為自己有強項的基礎上。
作為一個音樂業餘選手,認為貝斯很容易速成,這是業餘人士容易犯的錯誤。
因為業餘,沒有深入研究一門專業,就敢大膽對專業提出指導意見,並且覺得,努努力就一定能速成。實在是勇氣可嘉。
這就好像是,領導跟你說,小X啊,聽說你過了英語四級,那這次對外方的會議上,你來做一下同聲傳譯吧。不要緊,你努努力,我相信你一定可以。
聽起來是不是激情澎湃,領導給你機會鍛鍊。事實上,合格的同聲傳譯,需要大量的練習時間,才敢保證翻譯質量。不是會一點英文,就人人可做。
在工作中,外行指導內行,會讓人有吐槽的衝動。為什麼在《浪姐》裡,就變成了積極努力的好評。
並且,努力就一定能做到很好嗎?第4期考核時,音樂老師點評藍盈瑩唱歌,說她一直在拖拍子。藍盈瑩承認,這個問題她在練習的時候就一直有,自己也在努力克服。不知道到上臺表演時,她是否能完美克服。
有時候,不是努力了,就馬上可以成功。
02 淺嘗輒止就是內行指導外行
藍盈瑩在樂器這件事上,對樂器沒有深入研究,淺嘗輒止,敢妄下評論。對事物沒有深入研究,還沒有感受到這件事物的難點,其實還不算完全掌握這件事。
有人說,只是一個表演,只要能在舞臺上表演得像模像樣就行了,沒必要精通。
但作為演員來說,對於一個事物,如果只停留在表面的粗淺理解,很難演好一個角色。在表演之前,深入了解表演對象,是演員的專業態度。
很多演員,為了演好一個角色,會真正學習這個角色必需的技能。87版《紅樓夢》開拍之前,劇組花了3年時間,訓練演員琴棋書畫,請紅樓名家給演員講解紅樓原著,為的就是讓演員完全沉浸在角色中。最後出來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
章子怡為了《一代宗師》裡的宮二一角,苦學會兩年八卦掌。所以在電影裡,我們才能看到一個掌法陰柔,行雲流水的宮二。
李夢,最近熱播的《隱秘的角落》裡,是朱晶晶的母親王瑤的扮演者。雖然李夢只有27歲,未婚未育,但她對王瑤這個角色,實在花費了一番功夫。有時候,在拍完她的鏡頭之後,依然走不出角色的她,跑到角落獨自大哭。
如果只追求「看起來差不多就行了」,那對演員來說,就只是「表演」。沒有經過真實的生活體驗,對角色缺乏感受力。演出來的角色,不一定能打動人。嘴上說的努力,就會像公司上班時的員工口號,筆記本上的一句話箴言。看起來很響亮,其實沒有感染力。
03 表演不能速成
只是看起來努力,以為學習新事物可以速成,以題海戰術來達成目的,這種學習方式本身,就違反了大腦的學習模式。大腦需要休息,不是填鴨式努力,就能學會某種知識。
這就好像上學時,班裡總會有一個最勤奮的同學,他的學習時間表安排得滿滿當當,精確到分鐘。但是成績卻不是第一,甚至不算特別拔尖。
大腦學習,需要休息,需要時間去感受和琢磨。題海戰術的弊端在於,沒有給大腦休息的時間。不斷的重複,只是自我感動而已。
在《思想的藝術》一書中,作者格雷厄姆·沃拉斯,把大腦的學習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準備期,主要是把所有學習的資料存入腦中。第二個階段是孵化期,這時候,大腦要停止思考,人要去做其他事休息放鬆,比如爬山,散步或做家務。第三個階段,叫頓悟期。這就是「啊!原來如此」的那個時刻,之前一直思考卻不得其解的問題,會在某一瞬間頓悟。
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對於這種頓悟,描述成「令人豁然開朗的念頭往往意外來臨,看似不費吹灰之力,就跟靈感的突然出現一樣。」
對於表演來說,對角色的體驗和揣摩,也需要這樣的準備、孵化和頓悟期。速成的角色,也許看起來像那麼回事,但經不住琢磨。在鏡頭前的表演,會過於單一。如果角色是可愛單純的女生,只會噘嘴瞪眼。如果角色人物心存正義感,表演時只會義正言辭,大聲斥責不公。
只強調努力,題海戰術,沒有深入的感受力,那角色只停留在「看起來很像」的層面。
04 感受力不是簡單的複製
感受力這種東西,聽起來似乎很玄,它跟想像力和心靈有關。同一個角色,不同的演員有不同的理解。有些演員能在角色上找到自身矛盾的一面,讓角色更豐滿。因為人性本身就是複雜的,不會是單一的一種呈現。
飛揚跋扈,心狠手辣的角色,也可能會有柔腸百結的一面。蔣欣把華妃的狠毒演繹得淋漓盡致,但在臨終前對皇上的痴情,又讓人對她唏噓不已,並沒有大快人心之感。
所以,反派角色和正派角色,都不一定只有一種演法,他們可以有一點小瑕疵或小可愛之處。其中的尺度把握,需要演員自己去感受。
電影《故園風雨後》裡,有一段臺詞:「『為什麼要學藝術?直接用相機拍照就行了。』——『因為相機只是件機械,它只能記錄時間的一瞬。但不能表達出那一瞬間的意義,或衍生出的情感。而繪畫,也許不完美,但仍能體現出『感受』,體現出『愛』,而不是簡單的複製。』」
對角色的感受也是一樣,一個討厭或討喜的角色,不是另一個討厭或討喜的角色的複製,它是實實在在的人。
一個有感受力的演員,在感受角色時,本身就是在探索人性的可能性。人性複雜,有亮面和暗面。人性的暗面,那些陰暗的,細微的情緒,需要演員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捕捉。
而那些直取目標的人,會在一些地方更容易有成果,但在揣摩角色上,還需多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