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怎樣應對「大事變」?強調「準備吃虧」,講了17條困難

2020-12-18 北京日報客戶端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之時,正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及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前夜,一場關乎國家、民族、人民命運的「大事變」即將出現。

重新研讀中共七大文獻,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在歷史轉折的重要關頭,毛澤東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把「準備應付大事變」作為基本方針,科學回答了戰後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並運籌帷幄,周密做好了迎接各種困難和挑戰的準備,以高度的戰略思維,引領形成七大正確的路線、綱領、策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形勢,把「準備應付大事變」作為基本方針

毛澤東密切關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在很多人還沒有察覺時就預見到「大事變」的來臨,並作好戰略判斷和謀劃。

1944年5月21日,毛澤東在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作工作報告時說:「我們黨要準備應付將來的大事變。」這次會議於1944年6月5日討論並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中央關於城市工作的指示》。《指示》要求各級領導「必須把城市工作與根據地工作作為自己同等重要的兩大任務」,「以期在今年下半年及明年上半年,就能收到顯著成績,準備配合世界大事變」。

毛澤東深刻意識到「大事變」將帶來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他認為,只有全黨提前做好準備,才能佔據時局主動,爭取革命勝利。1945年3月31日,他在六屆七中全會上指出:「現在是有更大希望的時期,我們應在此時機提出適當的綱領,動員全國人民來實現。」

圖為楊家嶺中央大禮堂,即七大會場。朱德曾指出,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裡召開代表大會。

在七大開幕式上,毛澤東作《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更加明確表達應對「大事變」的思想。他指出,這次大會的重要意義「是關係全中國四億五千萬人民命運的一次大會」,「在中國人民面前擺著兩條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兩種中國之命運,光明的中國之命運和黑暗的中國之命運」。他解釋道,光明的命運即戰後建設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中國;黑暗的命運即戰後仍為國民黨一黨專制,繼續維持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貧弱的中國。面對這樣的兩條道路和兩種命運,中國共產黨的選擇是「應當用全力去爭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運,反對另外一種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運」。

毛澤東深刻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認為:「中國在這一次有成為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中國之可能性,為近百年來、五四以來、有黨以來所僅有。」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大事變」,適時提出了七大的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可見,毛澤東在七大籌備和召開的過程中,始終著眼於即將到來的變局,把應對「大事變」作為會議的基本方針。

全面提出應對「大事變」的綱領和策略,指明爭取光明前途的途徑和辦法

要爭取中國抗戰勝利後光明的前途和命運,就要提出解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中國問題的方案。毛澤東早在1940年寫的《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就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治主張,並將其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一般綱領。

1945年,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有了新的豐富和發展。他在提交七大的書面報告《論聯合政府》中強調指出,中國不可能也不應該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但也不可能直接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主張在徹底地打敗日本侵略者之後,建立一個以全國絕對大多數人民為基礎而在工人階級領導之下的統一戰線的民主聯盟的國家制度,我們把這樣的國家制度稱之為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又作了新的全面闡釋,形成了建設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基本方略。

針對當時中國最現實的問題,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當時階段的一系列具體綱領。在這些具體綱領中,最重要的就是「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的聯合政府」。這是解決當時中國所有問題的政治前提。毛澤東提出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的兩個步驟:第一步,經過各黨派和無黨無派代表人物的協議,成立臨時的聯合政府;第二步,經過自由的無拘束的選舉,召開國民大會,成立正式的聯合政府。中國共產黨「建立聯合政府」的政治口號,是在國共兩黨談判中提出來的,國民黨企圖通過美國政府的所謂協調來消弭這一口號。到七大召開時,面對「大事變」,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黨的綱領的形式,突出地打出這一政治口號,產生了更加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毛澤東還提出兩個策略轉變,即作戰方法由遊擊戰轉變到運動戰,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關於運動戰,他說:我們要有這個準備,事先要有清醒的頭腦,以減少轉變中的意見分歧。「現在我們要集中更大的兵力,以多勝少,去打敵人薄弱的地方」,「此外,還要轉向正規化」。關於轉向城市,他說:「現在要最後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就需要用很大的力量轉到城市,準備奪取大城市,準備到城市做工作,掌握大的鐵路、工廠、銀行。」儘管這些不是眼前的現實問題,但是「我們大會就已經指出這是明天的事,是一個大量的有普遍意義的東西。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如果犯了錯誤就不得了。如果我們對於工業問題,對於大城市問題,對於經濟問題,對於軍隊正規化問題,不能解決,那共產黨就要滅亡」。

關於東北問題,毛澤東認為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區域,要努力爭取。他說,如果東北能在我們領導之下,我們就獲得了一大塊整個的根據地,這樣就能改變長期以來革命根據地分散分布且沒有工業的被動局面,我們就會有重工業和機械化的軍隊,而中國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就有了牢固的基礎。

周密做好應對「大事變」的最壞準備

儘管毛澤東對時局的走向作了樂觀的判斷,但是他仍然告誡全黨:「不要以為我們的事業,一切都將是順利的,美妙的。不,不是這樣,事實是好壞兩個可能性、好壞兩個前途都存在著。」

在七大預備會上,毛澤東分析了面臨的不利條件:「我們現在還沒有勝利,力量還小,前面還有困難。我們有九十多萬軍隊,但不是集中的,而是被分割的,打麻雀戰;我們根據地有九千多萬人口,但也不是一整塊,也是被分割的;我們的敵人還很強大,有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還有國民黨,這兩個敵人不是一個類型的,一個守著我們的前門,一個守著後門。」

在1945年5月31日作七大結論報告時,毛澤東特別強調要「準備吃虧」,一口氣講了要準備挨外國人的罵、國內大罵、爆發內戰等17條困難。準備吃虧,並不是對前途悲觀失望,而是要克服困難,爭取勝利。毛澤東接著又講了「一定要勝利」的8條理由,如:暫時吃虧,最終勝利;此處失敗,彼處勝利。這8條都是與困難並存的,或者被困難逼出來的。看起來是在說「一定要勝利」,其實是在講如何堅定信心,該往哪個方向努力,怎樣尋找辦法。

毛澤東所講的17條困難後來有的出現了,有的部分地遭遇了,但8條勝利的理由分別應驗了,全黨沒有出現措手不及的情況,因而也就能迅速作出戰略調整和合理應對。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雖然今天我們面臨的形勢任務與75年前有很大不同,但毛澤東應對「大事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仍有寶貴的思想啟迪和精神激勵意義,值得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掘它,學習它,發展它。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審)

相關焦點

  •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列舉的「十七條困難」
    但是,就在人們準備大聲歡呼、慶祝「勝利」之際,5月31日,毛澤東在其作的七大「結論」中,在闡述「國內形勢」時,卻出人意料地表示贊成有人提出的戰後「中國可能變成美國半殖民地」的提法,強調要「準備吃虧」,在看到「光明」的同時「更要準備困難」。他還一口氣列舉了可能出現的「十七條困難」:  第一條,「外國大罵」。英美的報紙和通訊社現在都罵共產黨,「將來我們發展越大,他們會罵得越有勁」。
  • 從1938年開始,毛澤東為什麼多次講這個寓言故事?
    講到這裡,他說:「這條道理是中國古時一個老頭兒發明的」,這就引出一大段愚公移山故事,隨後總結:「現在我們就訂一個條約:不開小差,堅持長期鬥爭,長期學習,不怕艱苦。」「抗戰一定要勝利,這是堅定的政治方向,不怕任何艱苦困難要堅持著,不要半途而廢。」這是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精神第一次作比較集中的現實引申。
  • 從毛澤東出主意論主意認識好主意的4個鮮明特點
    怎樣才能有主意 「主意」是屬於思想層面的東西,而思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毛澤東認為,它主要來源於兩個方面:讀書治學。延安時期,毛澤東曾形象地比喻:「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
  • 楊尚昆談「四清」運動:毛澤東劉少奇之間的裂痕由此產生
    「四清」運動中,毛、劉漸生裂痕1964年8月5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由劉少奇主持修改「後十條」。同日,劉少奇帶著田家英離開北京先後去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和雲南考察「四清」運動情況,準備在廣州由田家英執筆修改「後十條」。出發前,田家英對我說,他是毛澤東的秘書,隨劉少奇出去思想有顧慮。
  • 論毛澤東堅持底線思維的工作方法
    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前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毛澤東諄諄告誡:「有一個問題要講清楚,叫做『準備吃虧』。有些同志希望我講一些困難,又有些同志希望我講一點光明。我看光明多得很,國內民主運動已經興起,將來更有希望,蘇聯援助我們,美國、英國的無產階級將來也還是要幫助我們的,這些都是光明。但是我們更要準備困難。」
  • 書海掣鯨毛澤東——讀《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有感
    毛澤東明白,僅有大志未必有用,為了避免置杯而膠著於水底,避免「志大才疏」,必須早早準備大水大海,使積也厚!什麼是水什麼是海?書中自有洪波湧,書中自有大浪翻!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毛澤東做到了「踏遍青山人未老」,更做到了以有涯逐無涯地讀書到生命最後一息!  毛澤東深感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我們的幹部「書養」太薄,他一次又一次地呼籲,在各種會議上發放書籍冊頁,勸讀、分享。
  • 充分準備應對外部環境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我們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這一重大判斷,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從最低處著手、往最壞處準備、向最好處努力,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高度警惕和防範化解一切風險挑戰。 那麼,我國較長時間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到底有哪些呢? 一方面,從疫情本身來看,存在疫情「輸入」的風險。
  • 毛澤東心目中的「實事求是」
    毛澤東在農村調查。(圖畫)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之一。怎樣才能做到「實事求是」? 「去偏歸是」 去偏歸是,是毛澤東1941年夏秋為解決邊區財政經濟困難提出來的。當時朱德、任弼時以及西北局的一些負責人主張採取整理稅收和發展生產的辦法解決困難。林伯渠、謝覺哉等主張把基點放在節約和拖欠黨政軍的經費上。毛澤東下大力氣對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並同林伯渠、謝覺哉多次書信來往交換意見。
  • 從炮擊金門到「絞索政策」——感悟毛澤東應對臺海危機的戰略智慧
    重溫60多年前我黨我軍成功應對臺灣海峽危機的實踐,深刻感悟毛澤東的戰略智慧,對於我們研究思考如何應對當前多重危機並存的複雜局面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毛澤東等領導人決定停止渡海攻臺,雖然一度把軍事戰略重點由東南沿海轉向東北和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但從來沒有放棄過解放臺灣的既定目標。朝鮮停戰以後,美國著手策劃以《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連同美日安全保障條約、美韓協防條約及美臺《共同防禦條約》,在亞洲劃一條遏制新中國的軍事包圍線,而臺灣則是這條包圍線上重要的戰略據點。
  • 毛澤東接見李宗仁夫婦時,突然問隨行人員:你知道我靠什麼吃飯嗎
    此時,正值青年的毛澤東,面對中國政局動蕩不安、社會矛盾危機四伏的狀況,萌生了憂國憂民的意識並逐漸確立了救國救民的志向。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就用史記中的古訓告誡全黨切記要謙虛謹慎。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強調我們要懂得「大賈深藏若虛」。他說:「我們也是這樣,我們要保持謙虛。在我們的歷史上也有這樣的教訓,就是大不得,小了就舒舒服服,沒有事情,一大就脹起來了,腦殼脹得很大,驕傲起來了,心裡也躁了,躁得很。」
  • 毛澤東與七屆二中全會
    中央行政處為了保證毛澤東有充沛的體力和精力處理黨政軍民的各項大事,準備在生活飲食上進行一些改善。 毛澤東知道後,對工作人員說:「你們不要為我吃東西費心費力,一個星期給我吃兩次肥肉,那就足矣。」他對衛士長李銀橋說:「不要亂忙,你弄了,我也顧不上吃。我就是補補腦子好工作,你只要隔三天給我吃一頓紅燒肉,我肯定能夠打敗蔣介石。」
  • 毛澤東對愚公移山精神的闡釋與升華
    1938年12月1日、1939年1月28日,毛澤東先後在抗大第四期畢業典禮、第五期開學典禮大會上講古代的那個白鬍子老頭愚公移山:「不要因為失掉武漢、廣州這些城市而哭泣,我們是長期戰爭,總歸要打下去,一直到鬍子白了,於是把槍交給兒子,兒子的鬍子又白了,再把槍交給孫子,孫子再交給孫子的兒子,再交給孫子的孫子,日本帝國主義倒不倒?不倒也差不多了。」他特別強調:「這樣下去,何愁抗戰不勝,建國不成?
  • 毛澤東為什麼在八屆二中全會上講酸菜和蘋果的故事?
    文章在第一部分先講了毛澤東說的兩個故事:1956年11月15日,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講了兩個意味深長的故事。一個是關於酸菜的,他說:「一九四九年在這個地方開會的時候,我們有一位將軍主張軍隊要增加薪水,有許多同志贊成,我就反對。
  • 怎樣把書讀活:談談毛澤東的讀書方法
    因為書本知識不能代替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複雜判斷和困難選擇。同一部兵書,馬謖的用法是背本本,諸葛亮的用法就不是。王明和毛澤東都讀馬列著作,王明讀的甚至更多,但他是教條主義,毛澤東則強調實事求是。可見,讀書效果的好壞,關鍵在於讀法和用法,在於是不是擁有從書本到實踐,從主觀到客觀進出自如、出神入化的本事。毛澤東擁有這樣一種大本事。他能夠把書讀活,得益於他別具一格的讀書方法。
  • 二、向毛澤東學世界眼光
    1910年秋,17歲的毛澤東第一次離開家鄉韶山沖,來到離家50裡路遠的東臺山下,進入湘鄉縣一所「新學堂」——東山高等小學堂學習。在那裡,毛澤東接觸到許多西方「新知識」。一次,毛澤東見到同學蕭三手裡拿著一本《世界英雄豪傑傳》,便借來閱讀。過了幾天,還書時,他很抱歉地對蕭三說:「對不起,我把書弄髒了!」
  • 毛澤東讀書筆記精講
    ——摘自毛澤東1967年在一次中央會議上的講話(見張貽玖《毛澤東讀史》,第159—160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1年版)  [精講]  《戰國策》,相傳原系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所輯錄,有《國策》、《國事》、《短長》等不同名稱和本子。
  • 毛澤東詩詞記憶:第一首正式發表作品為《長徵》
    但當臧克家反映《詩刊》創刊號因紙張緊張只能印一萬份的困難時,毛澤東爽快地當場答應加印到五萬份。加之隨後郭沫若、張光年、臧克家等人的賞析解讀文章的助力,毛澤東詩詞第一次掀起了全國性的熱潮。  四  客觀地說,這是《詩刊》的一件大事,是新中國詩歌界、文學界乃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同時也是毛澤東創作生涯中的一件大事。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親自審定並公開發表自己的詩詞。而且這時候,毛澤東的領袖聲望正如日中天,享譽世界。
  • 毛澤東的初心之路
    從職業來看,擔任教師包括教授的17 人,在校學生24 人,報業人員、律師、職員、棄官不做的自由職業者等13 人,黨務和工會工作者2 人,典型意義上的工人2 人。這些人中不少都出身於富有和殷實之家,在「經濟」上並不那麼困難,有的還很不一般。比如即使現在看起來也是一幢「豪宅」的中共一大會址,就是上海代表李漢俊和他的胞兄當時的寓所。
  • 怎樣把書讀活——談談毛澤東的讀書方法
    因為書本知識不能代替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複雜判斷和困難選擇。同一部兵書,馬謖的用法是背本本,諸葛亮的用法就不是。王明和毛澤東都讀馬列著作,王明讀的甚至更多,但他是教條主義,毛澤東則強調實事求是。可見,讀書效果的好壞,關鍵在於讀法和用法,在於是不是擁有從書本到實踐,從主觀到客觀進出自如、出神入化的本事。 毛澤東擁有這樣一種大本事。他能夠把書讀活,得益於他別具一格的讀書方法。
  • 遴選面試預測題:如何看待「凡事做最壞的打算,總不會吃虧」?
    公選王遴選網問題:毛澤東同志曾說:凡事做最壞的打算,總不會吃虧。結合公務員職業的特點,談談你的看法。任務十分艱巨,形勢十分嚴峻,新問題會層出不窮,假如不做最壞的打算,遇到問題就會手足無措,就會被困難和危機所擊潰,造成不堪設想的後果。所以凡是做最壞的打算,才能爭取最好的結果,才能一往無前的克服前進路上的一切困難。另一方面,對於公務員職業來說,做最壞的打算是總結歷史教訓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