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難?高分必備萬能技巧!速看

2020-12-11 騰訊網

文言文閱讀難?其實只要找對方法,晦澀難啃的文言文一樣可以順利被拿下。升學君精心整理了文言文閱讀答題高分技巧,還不快快拿去!

一.文言文翻譯方法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

「補」,就是增補。

(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

(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繫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繫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二.文言文歸納要點 概括中心

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閱讀是基礎。閱讀時要始終帶著如下幾方面的問題思考:

(1)文章寫了一些什麼人的一些什麼事;

(2)事情的發生、發展和結局如何;

(3)文章說了一些什麼道理;

(4)是以什麼作為說理依據的。具體說,對記敘性文字,要理清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前因後果;一般的傳記文,要弄清作者記了哪幾件事,表現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點和精神風貌。議論性文字要理清論點、論據及論證方法等。說明性文字要理清說明對象、說明內容和說明方法。只有整體閱讀,總體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駕馭閱讀材料,才能準確、完整地去分析、評價人物和事件。

2.抓中心句、找關鍵句,理清文章的層次讀一篇文章時,應當特別關注中心句、關鍵句,這樣便於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關鍵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或結尾處,如《六國論》的中心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在文章的開頭;《過秦論》中「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這個中心句在文末。再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文章的骨架和脈絡,它具體展現作者記敘、描寫、說明、議論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過層與層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內在聯繫反映出來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時間順序歸納,也可按地點的轉移歸納,可按時空結合歸納,可按材料性質或類別歸納。這些方法視具體的文章而定。

3.在把握要點和中心的基礎上,分析判斷細節圍繞文意,仔細判斷各選項中的有關細節,才能明辨各項表述的正確與否。

要注意細節中是否存在著諸如人物的張冠李戴、事件的前後倒置、事件雜糅、層次混亂、強加因果、內容上的歸納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常見錯誤。

4.充分利用各種信息,加深對文章內容及主旨的理解。

歸納、概括時,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題目、文中或文後的注釋、文章出處、作者情況等信息,結合學過的有關知識作綜合分析,從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內容。

5.回文查對,將選項中現代文敘述文字與文言原文對應文字比照判斷。

要堅持把選項中諸如事情的發展、因果,人物行為的程度、實效等方面內容,細細從原文詞句中查出核對;努力培養能把題目中用現代漢語敘述的內容,一一迅速地從原文中找出對應內容的能力。分析、評價選項敘述與文中用詞造句的細微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

三.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係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

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錶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 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歸有光《項脊軒志》)

夫戰,勇氣也。(《左傳?曹劌論戰》)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等表判斷。

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

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範仲淹《嶽陽樓記》)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蘇洵《六國論》)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

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別。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赤壁之戰》)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 (蘇軾《石鐘山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

例如: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

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

劉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這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後用「也」結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判斷句中,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鑑》)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後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者也。」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齊策》)

無標誌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誌,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

(二)被動句

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誌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被動句是表示被動意義的句子。文言中,常常藉助一些介詞表示被動。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

例如: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這裡的「見」不表被動,它是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

4.用介詞「被」表被動。

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5.無標誌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

例如: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鑑》)這裡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 木,(草木)盡死;(蛇)以齧人,(人)無御之者。

(2)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謂語是句子裡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

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

「夫戰,勇也氣。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豎子不足與(之)謀!」(《鴻門宴》)

鄭穆公使(人)視客館。

屠懼,投(之)以骨。(《狼》)

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 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

「賜之(以)彘肩。」

死馬且買之(以)五百金,況生馬乎?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於)河南,臣戰(於)河北。

譯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5.修飾語和中心詞的省略。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修飾語的省略]

行一不義(事),殺一無罪(人),而得天下,不為也。[中心詞的省略]

(四)倒裝句(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主語後置)

1.賓語前置

(1)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這類賓語前置,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賓語必須是代詞;二是必須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詞表示。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餘欺也!

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齊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問代詞「誰」、「何」、「奚」、「安」等做賓語時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

彼且奚適也?《逍遙遊》〈莊子〉

沛公安在?《鴻門宴》〈史記〉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傳》李朝威

(3)介詞賓語提前:

微斯人吾誰與歸?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

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異?《齊桓晉文之事》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陳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遙遊》〈莊子〉

介詞賓語前置,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方位詞、時間詞作賓語時,有時也前置;

例如:「東鄉坐。」

(4)特殊結構:用"之"、"是"將賓語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國有什麼罪過?)

惟命是聽 (成語)

惟利是圖 (成語)

惟馬首是瞻 《馮婉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韓愈

惟你是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 定語後置

在古漢語中將定語移置在中心詞之後的現象。定語後置一般有三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 中心詞+之+定語+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勸學》)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馬之千裡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鬥一雙,欲與亞父。(《鴻門宴》)

3.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

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雖董之以嚴刑,振(震)之以威怒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孰與君少長?——與君孰少長?《鴻門宴》〈史記〉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荀子〉

4.主語後置:(主謂倒裝 )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風!(宋玉《風賦》)

「美哉,我少年中國。

(五)固定句式

1."……孰與……"、"……何如……"。

這兩種說法都是詢問比較的結果,用法相同。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你們看廉將軍和秦王相比,誰更厲害?)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長安和太陽相比,哪一個離得更遠?)

"孰與"、"何如"還可以用來詢問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擇取捨。

2.日食飲得無衰乎?——得無,該不會,表揣測的疑問詞

《觸龍說趙太后》〈戰國策〉

反覆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得無,該不會,

表揣測的疑問詞《促織》蒲松齡

3.求,無乃爾是過與(同「歟」,語氣詞)——無乃…與?恐怕…吧《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何(以)…為,表反問的句式,為什麼要…呢

《季氏將伐顓臾》〈論語〉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裡;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 《勸學》〈荀子〉

6.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奚以…為,哪裡用得著…呢,表反問 《逍遙遊》〈莊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之謂也,…說的就是…《齊桓晉文之事》〈孟子〉

8. "不亦……乎?"可譯為:"不……嗎?","難道不……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

9.以為、以……為……意思是以為、認為、把……當作、用……做……。

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石鐘山記》)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10. 唯……是 「是」無意,起賓語提前作用;「唯」表示對象的唯一性

11.豈……哉(乎)、獨……哉 意思是難道……嗎

例如:

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難道 (《陳涉世家》)

12.與其……孰若……、與其……寧……

可譯為與其……不如(寧可)……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鴻門宴》)

與人刃我,寧自刃。(《魯仲連傳》)

與其……寧…… 相當於「與其……寧可……」

13."如……何"、"奈……何"、"若……何"。這是三個同義的說法。意思是"把……怎麼樣"、"對……怎麼辦"或"怎麼對付(處置、安頓)……"。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處理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麼辦呢?)

四.實詞的判斷方法

1.課文求義法

利用課內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即遇到某一實詞可以聯想到課內曾經學過的這一實詞的解釋,看用它作為當前句中的解釋是否合適。

如下例:

高考卷文言文閱讀第一題的四個選項:

A. 諷帝大徵西方奇技。諷:勸告(出自《鄒忌諷齊王納諫》)

B. 鹹私哂其矯飾焉。哂:譏笑(出自讀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C. 恐為身禍,每遇人盡禮。遇:優待(出自《屈原列傳》出則接遇諸侯,遇,接待。從而推出此項錯誤。)

D. 太宗初即位,務止奸吏。務:致力(出自《過秦論》)

除B選項是在語文讀本中出現外,另三項皆根據課文。文言文知識考查一直是「題在課外,功在課內」。文言文閱讀考查的語段和內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實詞大都在課本中學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課內文言文要充分重視,步步夯實。

2.成語印證法

即藉助成語來推斷實詞詞義。成語是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簡潔精闢的定型詞組或短語。成語的含義未因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為我們推斷實詞詞義提供了方便。

如:

「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聞名遐邇」這個成語大家很熟悉,「邇」對應「遠」。把「近」的意思套進原句去,語意很通順。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邇」也是「近」的意思。這樣的例子很多,如:

設五寸之的,引十步之遠。(有的放矢 的:箭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狐假虎威 假:藉助)

其文約,其辭微。(微言大義微:深奧、微妙)

成語求義可以和成語的運用結合起來,反推也可,互相印證,相互促進,可謂雙贏。

3.結構求義法

古漢語相對於現代漢語在語言結構上更具對稱美,上下文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在意義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依據這一特點,可有效幫助我們理解詞義。

如: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亡矢」與「遺鏃」的結構是一樣的,詞的配搭是一致的。「亡」與「遺」相應,「矢」與「鏃」相應。從而知道「亡」、「遺」都是失,就不會把「遺」理解為遺留或饋贈了。同樣,可從「矢」是箭推知「鏃」也是武器了。)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與「逐北」意思相同。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與「亡」相應,則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敗北」之義。)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利用上下文的對稱結構,可據易推難。「擇」易於理解,可推出「簡」也作「選擇或選拔」講。)

有時藉助整齊的句式,還可以先推斷出一個詞的詞性,進而推斷出這個詞的正確意思。

「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一句中藉助「地」可以推斷「固」應當是名詞,進而解釋為「堅固的地方」。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藉助「良」可以推斷「勁」應為形容詞,進而解為「硬」、「硬的」、「強有力的」。

變姓名,詭蹤跡。藉助「變」可以推斷「詭」應為動詞,就可以避免將「詭」解為「詭秘」的錯誤,而較為順利地將「詭」解為「隱蔽」。

4.語法分析法

根據詞性可以更準確地推出詞義。我們在閱讀文言文時,可以先確定它在文中做什麼成分,然後確定詞性,進而確定詞義。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

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

故久立與其客語。

徒立故琅琊王澤為燕王。

解析:

句中「漁樵」作句子的謂語,而謂語一般由動詞、形容詞充當,故「漁樵」應釋為動詞「捕魚砍柴」。

句中「取樵」為動賓短語,「樵」作「取」的賓語,而賓語多由名詞充當,故「樵」應釋為名詞「柴」,而不能釋為動詞「打柴」。

句中「故」作動詞「立」的狀語,而狀語一般由副詞或形容詞充當,據此可推「故」作副詞「故意」講。

句中「故」作名詞「琅琊王」的定語,而定語相當部分由形容詞充當,因此可釋為「舊有的、原來的」。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傳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詞性短語,作賓語,而「函」帶這個賓語,由此可推知「函」此時應由名詞(「匣子」)活用為動詞,可理解為「用匣子裝」。

人皆得以隸使之。(《五人墓碑記》)「使」是動詞,很顯然這個動作是由「人」而不是「隸」發出的。這樣「隸」只能作狀語來修飾「使」,是「像奴隸那樣」的意思。

5.形訓求義法

運用形訓,即通過字形結構的剖析釋義。分析字形能說明字的本義,有助於我們了解詞的本義,也有利於我們去推斷詞的引申義或其他義項。許慎的《說文解字》主要是憑字形來說明字的本義的。漢字中的形聲字佔百分之八十以上,其義符為我們領悟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君徑造袁所寓之法華寺」一句中「造的意義。「造」的義符為「之」,聯繫下文「袁所寓之法華寺」,不難推測與處所關聯的詞義應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義「製造」、「成就」顯然與文意不符。

高考題文言文中有一句「啟聽淮北取糴」,句中的「糴」就是一個會意字,聯繫「糶」字,「糶」的意思是賣出糧食,「糴」與「糶」相對,意思是買進糧食。

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覲,義符為「見」,聯繫下文推斷為「拜見」之義。

「卒然邊境有急,數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饋」的意義可由它的「飠」旁推斷出它是供軍隊吃的東西,即「軍餉」。

6.音訓求義法

這種方法就是在本義或引申義解釋不通的情況下,試著找通假關係,從而釋出符合語境的意思。

語言裡的「詞」是音義結合物,古人在記錄語言裡的某一個「詞」的時候,往往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書寫,有時寫成這個樣子,有時寫成那個樣子。後人便稱之為通假。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鴻門宴》)中,寫成「蚤」。「蚤」的本義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寫成「蚤」,只是因為二者聲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義。

通假字的特點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種情況:

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聲母相同(雙聲通假)。如「亡」通「無」,「胡」通「何」 。

韻母相同(疊韻通假)。如「信」通「伸」。這一方法可以讓我們在「山重水覆疑無路」的時候,掃除古文閱讀上的障礙。這裡,再略舉幾例說明這種現象。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受」通「授」,義為「給予」。

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孰」通「熟」,義為「仔細」。

(陳涉)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對「趣」字按其字面無法解釋,如聯繫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後參照,可推知「趣」通「促」,意為「催促」 。

以上幾種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應該在擁有紮實的課內知識的基礎上,結合上下語境,綜合考慮,靈活運用。

五.虛詞的推斷方法

1.對照比較法

就是熟記一些文言虛詞的典型例子,將句子、意義和用法一同記住,在做題過程中,將給定的句子與典型例句進行比較,推出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虛詞判斷方法。

例如 「之」的用法,我們可以熟記「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孫視之不甚惜 」等三個句子,我們可以分清它們的用法分別是定語後置的標誌、賓語前置的標誌、代詞。

了解了這些用法,下面的三個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蚓無爪牙之利。

夫晉,何厭之有 。

侵之愈急。

2.語境推斷法

就是聯繫語境作具體分析,判定虛詞的具體意義和用法的方法。

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

語境是一隻「青麻頭」(蟋蟀)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於此」。「伏焉」即「伏在那裡」。

3.「刪」 「換」 「代」法

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後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一般是連詞。

4.語法分析法

根據語法知識判別虛詞意義,首先將句子主幹抽出,劃分句子成分,而後看虛詞的功能。一般來說,代詞充當句子的主語、賓語和定浯;副詞充當句子的狀語;介詞往往與名詞、代詞組合構成介賓短語充當句子的狀語、補語;連詞在句子中只起連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動態或語氣。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吾妻」是主語:「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作謂語:「我」是賓語;由此可確定「之」介於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卑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鄙賤之人」中,「人」是中心詞,「鄙賤」是定語,所以「之」應是助詞,相當於「的」。

5.句式分析法

多於南畝之農夫(杜牧《阿房宮賦》)

是介賓短語後置句,「於南畝之農夫」介賓短語,「於」是介詞「比」的意思。

石之鏗然有聲者(蘇軾《石鐘山記》)

是定語後置句, 「石」是中心語,「鏗然有聲者」是定語,「之」是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6.對句互推法

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陶潛《歸去來兮辭》)

「以」和「而」處於對應位置,「而」是表修飾的連詞。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

「因」和「乘」處於對應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乘著的意思。

整理自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難?高分必備萬能口訣
    文言文閱讀難?其實只要找對方法,晦澀難啃的文言文一樣可以順利被拿下。軒然老師精心整理了文言文翻譯的十種方法和口訣,還不快快拿去! 首先要把每個實虛詞的解釋了解透徹,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樣,如果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認識,那麼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 高分來了!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3年高考真題彙編,附原卷+解析
    高中語文怎麼學文言文?學習文言文,首先要多讀。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反覆閱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學習文言文,要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詞。古漢語中的文言詞分為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兩大類,學習文言文,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對學好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
  •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題型必備解題技巧
    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題型必備解題技巧「文言文翻譯」作為高考語文必考的一個項目,分值也是不低的,下面有途網小編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語文文言文翻譯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 高考語文提分禮包丨文言文閱讀高分技巧和滿分答題秘訣
    據說大家學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那就來一篇專懟文言文的資料,希望儘早將其從「三怕」中除名。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高考語文專項文言文閱讀高分技巧和滿分答題秘訣!因篇幅有限,只能展示部分,點擊作者頭像私信「語文
  • 高中語文:寫作文必備的萬能開頭與結尾,多借鑑,寫高分作文!
    我們現如今看很多的文章,人家都喜歡引經據典,這就是因為人家的積累足夠深厚,才能寫出觀點鮮明的優秀文章,魯迅先生在回答文學青年「如何才能寫出好文章」的問題時強調了兩點: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裡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文章,要掌握嫻熟的文章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 高中語文:閱讀理解常見答題技巧(萬能公式),人手一份,高分必備
    很多高中生閱讀理解答不好,總會找出很多種理由,比如老師沒有交過類似的內容,審題立意偏了,考試的內容過於冷門等等。然而,考試分數的無情的,過多地歸咎於外部原因,對提升閱讀理解水平是有害無益的。清北助學團為大家整理了《語文閱讀理解常見答題技巧(萬能公式)》大家嘗試一下,看看自己的分數能不能有所提高?由於文章篇幅有限,如果需要完整電子版,可以通過關注後私信學長,發送關鍵字【語文閱讀理解常見答題技巧(萬能公式)】,即可免費獲得一份!
  • 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外閱讀100篇(附答案),想考高分,不得不看
    說到初中語文,那不得不談談文言文。文言文是很多同學,都十分頭疼的問題,不僅學起來非常困難,而且在中考失分也是相當嚴重的,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已是語文老師不斷探索的問題。在多年的語文學習生涯,我認為熟練掌握文言文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點:把握課本,將文言文基礎做紮實,請務必要掌握課本的文言文,不能馬虎。主要包括:字音(多音字、異讀字)、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等。
  • 衡中語文老師整理:初高中語文閱讀理解萬能答題技巧,超全面
    衡中語文老師整理:初高中語文閱讀理解萬能答題技巧,超全面學習本就是對知識的積累的一個過程,語文的學習更是如此。對於語文的學習,你想一口吃個胖娃娃肯定是不行的,是需要平時不斷的積累學習,比如最基礎的字詞開始就不可忽視。另外,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有兩大難點,一是作文的寫作,二就是閱讀理解了,而且這兩部分題型佔據了大部分的分值,可以說如果沒掌握好的話,語文考試成績肯定也不會太理想的。
  • 高中語文作文,萬能開頭+結尾+100篇作文素材歸納,作文高分技巧
    一提到語文作文,很多同學就開始頭大,看見那些文採好的同學,不假思索的在試卷上奮筆疾書,再看看自己,連寫個開頭都難,不禁「悲從中來」。想要提高語文作文的分數,的確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因為作文的文採是需要積累和沉澱的,平日需要閱讀許多的書籍,同時還要心領神會書中的價值觀,最後才能融為自己的文筆文風。那麼同學們肯定就要問了,那就沒有辦法了嗎,如果已經是高三,哪裡還有那麼多時間去閱讀課外書籍。
  • 學霸都說好用的【高中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收藏給孩子
    高中文言文閱讀是令人頭痛的part,看到卷子經常看不懂,不知道該怎麼答,難倒了一大片高中生,文言文公認的難。但我們不能因為看不懂就放棄這部分,那我們怎麼做才能快速提高文言文閱讀分數呢?話不多說,上乾貨,給大家分享一篇學霸整理的高中語文文言文答題技巧+例題+解析快速上分!
  • 高中語文:答題技巧+模板,高考語文就這幾種套路,還不快看看!
    高中語文難嗎?很多人說不難。但是,語文你能考好嗎?能拿到高分嗎?很多人都拿不到!高中語文要好好學嗎?當然要,因為高考的時候語文是150分,跟數學和英語一樣!但是,高中語文該怎麼學呢?高中語文學習不是立竿見影的,不是今天學了明天就能考高分,所以很多學生說:我沒有時間學語文!如果我把時間都花在了語文上,我的其他科目怎麼辦?確實!說得有道理。到底該怎麼學習高中語文呢?迪迪想給大家以下3點建議。
  • 高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及萬能答題模板
    高中語文閱讀答題技巧及萬能答題模板想要提高高中語文成績,那麼提高語文閱讀理解的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其實語文閱讀理解的答題過程中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高中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方法及模板,僅供大家參考。
  • 快來圍觀高中語文高分學霸的養成記錄!
    雖然語文得分是容易,但是得高分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語文作為三大主科之一,想要得高分甚至滿分肯定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下面我根據一些學霸的學習記錄學習方法來分析一下學好語文的一些關鍵點。關鍵一:跟著老師的節奏去學,就算懂了也可以再複習一遍高中語文,難度大多數在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學霸們對於文言文的看法就是,先讀幾遍,要求背誦的就要背下來,然後就是上課要跟著老師的節奏,認真聽課,理解文言文字詞的時候需要靠綜合理解而不是靠死記硬背。「上課時該怎麼聽就怎麼聽,課後再給自己加碼。」
  • 【文言文】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必備技巧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句子流暢,再行擱筆二.文言文歸納要點 概括中心1.整體閱讀,總體把握,依據文體特點抓重點。「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閱讀是基礎。四.實詞的判斷方法1.課文求義法利用課內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即遇到某一實詞可以聯想到課內曾經學過的這一實詞的解釋,看用它作為當前句中的解釋是否合適。如下例:高考卷文言文閱讀第一題的四個選項:A. 諷帝大徵西方奇技。
  • 高中數學丨函數必備「二級結論及重點知識點」,吃透=高分
    ❤函數在高中數學裡的地位絕對是大哥級別的,無論是選擇題、填空題、大題、壓軸題都能看見函數的身影,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對函數抱有十二分的謹慎,函數這裡不會,數學是不可能拿高分的!❤學姐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高中函數必備【二級結論及重點知識點】,更有【圖像】幫你更直觀理解這些知識,這裡的知識吃透了距離高分就近了不止一步!❤高中的同學們建議收藏哦,幫你們劃重點了還不要嘛!
  • 高中語文分數低?考高分太難?高考語文145分學霸張天宇這樣說!
    導讀:高中語文分數低?考高分太難?單科145分的語文學霸在線分享高分秘籍!高考是寒門學子崛起的最公平的途徑,也是突破固有階層的最佳方法。很多同學都會抱怨:「高中語文太難學,考試成績永遠都是八九十分。」其實,高中語文根本沒那麼難,想要提升語文成績也很容易。高考語文學霸,語文單科成績145分的張天宇,就有一套他自己的語文高分秘籍,只要掌握3點,你的語文也能輕輕鬆鬆140+。
  • 67投稿丨廈大學姐的文言文高分技巧全在這裡了
    文言文板塊大概是語文試卷中丟分最嚴重的地方了。漢語畢竟從小說到大,其他部分好歹靠語感靠常識還能水上不少分,文言文不好好學的話,仿佛是一門新的語言,根本不會做呀。其實,語文說到底就是一個積累的學科,文言文尤其如此。廈大的黃七七學姐總結好了文言文高分攻略。
  • 初中語文文言文複習重點:常考字詞解析總結,暑假進步必備資料
    通假字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最難解決的字,尤其是在文言文裡更難!如果你在語文試卷中理解不到這篇文言文的大概含義,那麼,你就不會選題!所以平時除了記憶課本上的常考字詞,還應該多學習一些課外文言文!為什麼每次語文試卷上從不考課內文言文?
  • 高中語文|全部117條通假字彙總(必修1~5)!高考文言文高分必備
    同學們好,高中語文的文言文部分真的是難倒了一批小可愛通假字就是其中一個難點【介紹】文句的作者沒用本來該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通假字不認識肯定會造成古文理解的困難,不僅影響閱讀速度,而且還影響做題的準確度所以,高考中常見的通假字一定要有所了解。
  • 高中語文古詩詩歌鑑賞每年必考,幾種常見答題技巧和方法需吃透
    高中語文學起來簡單,但高分最難!不過,接觸過一高中女學霸,語文每次都能考140多分!各項知識點都都記得很輕鬆,得分率也很高!後來,她說她最大的提分心得,語文其實每年考的題型,考點都是這樣,但每個點都可以歸納有技巧點,真正吃透好每個語文考點題型的技巧,語文就很好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