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難?其實只要找對方法,晦澀難啃的文言文一樣可以順利被拿下。軒然老師精心整理了文言文翻譯的十種方法和口訣,還不快快拿去!
首先要把每個實虛詞的解釋了解透徹,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樣,如果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認識,那麼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剩下的時間看一下並用筆標記一下不會的那些實虛詞並把它背誦下來(這裡說的是注重平時練習所得,並非考場)。
接下來我們講解文言文閱讀考場做題的方法及做題技巧。
眾所周知,由於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藉助任何工具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一遍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初讀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最近幾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傳記的,看這樣的文章要知道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係簡明,有的人物關係複雜。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一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係,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 ,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通過人物傳記,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內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於傳統道德規範,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屆有些考生在讀文言語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應該說,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還是非常普遍的,其實你應該明白,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它所選的文言語段一定不會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緊張。
第二步:細讀題目。在這一步驟當中,須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準偏,選出正確項)同時這一步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利用好幾道題目,如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分析概括題等,因為在它們身上,你可以獲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選擇題(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或者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此題信息量非常大,雖然其中肯定有一項或幾項不符題意,但錯誤的也往往只是些小問題。因此通過看最後一題,你對文意的把握必將會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有個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讀全文。這一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大致相當於精讀研讀的水平;既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一個深入兼覆核的過程 。通過這一步閱讀之後解答一些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也就駕輕就熟了。
應該說文言應試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高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複習當中學生須加以掌握和運用。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1、要善於藉助。例如,善於藉助字形分析和鄰裡相推,來正確判定實詞詞義,觀照語言環境掌握虛詞用法。這一階段要有排除幹擾的意識,例如古今異義的幹擾,防止望文生義,以今釋古。
2、代入法----知識遷移。高考文言段不會脫離課本知識另起爐灶,所以要善於知識遷移,聯繫已有知識尤其是常用詞的常用義項和常見虛詞的一般用法來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篩選題。根據陳述對象可以排除幹擾項,確定答案範圍
4、析結構。推斷它在文章中的結構來推斷它的詞性,進而推斷它的詞義。
1、結合語境,把握句意。
要翻譯好一個句子,必須對整篇文章有一總體把握。將你要翻譯的那個句子放在整個語段中進行揣摩,這樣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學在初讀文言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沒有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詞語上糾纏,結果反而難以明其意。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調動各種手段,善於前後推導,整體把握語意。
2、落實句式特點。
常見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包括賓語前置句,定語後置句,介詞結構後置句等)。每種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標誌,我們要識記一些典型例句並加以歸納整理。在翻譯句子之時,先判斷句式,然後在翻譯時要翻出這種句式的特點來。如省略句就必須補出它所省略的成分,當然補充部分須加小括號;倒裝句就必須按正常的語序來翻譯;原句是疑問句,所譯出的句子也應加上問號。文言文中還有一種極其特殊的現象:文言文固定格式。這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構,它的語法特點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固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結構,表達一種新的語法意義,世代沿用,約定俗成,經久不變。一旦你沒有準確判斷出固定結構,那麼你的翻譯就會差之千裡。詳細類型見上所舉。
3、落實重點虛詞和實詞。
要掌握實詞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如「沛公軍灞上」一句就考了詞類活用的知識點,如果「軍」字翻譯錯了,那就要失分了。所以在考試時應特別注意這些語法現象(包括虛詞的一詞多義),一旦涉及必須準確翻譯。
在難以直譯或者直譯以後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採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怎樣才能達到上述要求呢?這就得講究翻譯的方法。
翻譯文言文有三個基本原則:信、達、雅。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信、達、雅」。「信」就是要準確地譯出原文的內容,忠實原文,不曲解,不任意添加或刪減;「達」就是要求譯文通順流暢;「雅」則要求譯文儘量生動形象,特別是對描寫性的語句,翻譯時要傳神。文言文翻譯應以直譯為主,即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在譯文中,要譯出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包括句末的標點。
1、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
譯:譯出實詞、虛詞、活用的詞和通假字。如《核舟記》:「石青糝之。」這裡的「糝」是名詞活用為動詞,翻譯時必須譯出。
意:意譯。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義,直譯會不明白,應用意譯。如《鴻門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譯:連秋天裡野獸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譯:連最小的東西都不敢佔有。
縮: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為了增強氣勢,故意用了繁筆,翻譯時可以將其凝縮。
擴: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單音詞擴為同義的雙音詞或多音詞,二是對一些言簡義豐的句子,翻譯時,要擴展其內容,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繫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繫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END—
聲明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由遼寧高中直通車(ID:LN-gaozhong)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