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百年回眸

2021-01-14 河北新聞網

2006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河北的「西河大鼓」「木板大鼓」「樂亭大鼓」三項鼓書名列其中。

這裡說的「大鼓」,並非指人們敲的那種咚咚響的大鼓,而是一種曲藝形式。「鼓」字讀音要兒化。我國曲藝種類繁多,現在流行的約有三百種,從說唱形式上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說故事」,如北方評書、南方評話等,觀眾熟知的劉蘭芳說《楊家將》即屬此類;二是「說笑話」,如北方的相聲、南方的滑稽等;三是「唱故事」,如大鼓、墜子、琴書、牌子曲、二人轉等,西河大鼓即是此類。

●西河大鼓的形成與特色

作為一種曲藝形式,西河大鼓是河北省從業人數眾多、流行地區最廣的一個地方曲種。它起源於冀中農村,是在清代中葉流行於民間的「弦子書」和「木板大鼓」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始稱「梅花調」「犁鏵片」,又因主要流布在河間縣(今河間市)、高陽、蠡縣、肅寧、饒陽一帶,故又稱「河間大鼓」。1900年前後西河大鼓傳入天津,因其流傳的縣市地處子牙河、滹沱河流域,遂於1920年定名為「西河大鼓」。不過,在冀中農村仍習慣稱「河間大鼓」或「西河調」。

西河大鼓演奏樂器

作為西河大鼓的主要構成元素——木板大鼓,是早年間流行於河間府一帶的鼓曲形式。它和其他大鼓一樣,最初都唱長篇(可一連唱十天半月),曲調是非常簡單的上下句式,聽眾主要是聽書(說)而不聽唱。在清代,河間府是著名水路商埠,臨近天津,來往客商甚多,木板大鼓開始由農村雲集河間府,表演形式上也漸漸由長篇大書而摘唱短段,以適應勞作繁忙的聽眾對象的變化。那時候,演唱木板大鼓的演員唱短段或截取大書一段,或擴展前面書帽兒,開始時為吸引聽眾的一個招數。但以這種手段招徠聽眾,往往「正話」還沒有開始,觀眾即開始走散。究其原因,是因為疲於奔命的船夫、水手、商賈沒有充裕的閒暇時間。他們甚至提出「唱小段也願付錢」。

西河大鼓演奏樂器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部分木板大鼓藝人開始考慮藝術改革。特別是他們帶著木板大鼓進入北方大城市天津衛以後,改革的要求更為迫切。1870年前後,以胡十、宋五、霍明亮為代表的木板大鼓藝人,先改冀中鄉音為京腔,並根據戲曲演員的吐字、行腔方法以及寫意傳情的動作來設計自己的身段動作,如「刀槍架」等等。——進天津的這一支,木板大鼓改成了京韻大鼓,成為諸種北方大鼓中最有影響的一個曲種,代表人物如劉寶全、白雲鵬等。不過,木板大鼓作為一個獨立的曲種,仍原汁原味地流行於北方農村,演唱者多帶保定、滄州口音。

木板大鼓

西河大鼓在其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木板大鼓的許多藝術元素,形成了一種「說中有唱、唱而似說」的特色獨具的質樸曲調。因為西河大鼓一直在農村集鎮流行,因此,更向「唱故事」方面發展。演員演唱時,韻散相間、有說有唱。曲目上善於唱「大書」,時謂「說不盡的呼楊將,唱不完的嶽家軍」——《楊家將》和《呼家將》兩部大書,成為西河大鼓用之不竭的藝術題材。其他大書還有《大原府》《劫刑車》《三全鎮》,小段如《小姑賢》《藍橋會》等。

西河大鼓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三弦,演員演唱時右手執鼓槌擊鼓,左手操鴛鴦板,用河間一帶方言演唱。唱詞格律一般由七字句和十字句組成,板頭有頭板、二板、三板。曲調靈活,說唱並重,語言大眾化,方言土語悉入其中,極富表現力。

●名家輩出光耀曲壇

西河大鼓自形成以來出現了許多名家,這其中,首推創始人之一的馬三峰。馬三峰原名馬大河,高陽縣教臺村人,活躍於清道光、鹹豐年間。他自幼學習木板大鼓,自擊鼓板,無弦伴奏。後在木板大鼓及弦子書唱腔的基礎上,吸收戲曲及民間小調,改用鐵板擊節,並首創用三弦伴奏。他在創新唱腔的同時,將板頭節奏改為頭板、二板、三板。在演唱中,因其演唱風格潑辣奔放、妙趣橫生,時人贈予「三瘋子」綽號,於是他取藝名「馬三峰」。馬三峰在音樂上的功績,突出體現在使西河大鼓流入城市後保持原有的鄉土氣息。

西河大鼓名家朱化麟

馬三峰的弟子眾多,其中朱化麟(1866~1941,雄縣人)最負盛名。他在藝術上有許多創造,如對鼓曲音樂多有改進、演化,豐富了許多新腔,說唱表演以細膩、豪爽見長。同時,他還帶了不少門徒,形成了冀中農村一支龐大的「河西體系」。再如王振元,雄縣人,清鹹豐、同治年間西河大鼓演員,「王派」創始人。他嗓音大小兼備,長於工架,擅說武書,表演大將對壘、衝鋒陷陣聲勢逼真;同時對丫鬟、小姐一類婦女形象也刻畫得入木三分。

王魁武(1891~1947),王振元之子。16歲隨父學藝,長期在農村演出。嗓音沉雄有力,長於武書,擅演《呼家將》。五四運動以後,受新思潮影響演唱新詞《科學救國》《中山紀事》。抗戰期間積極從事革命宣傳,編演《昝崗慘案》《減租減息》,曾領導群眾與敵人進行鬥爭。1947年被敵偽逮捕,英勇就義。

當代西河大鼓名家王尊三(1892~1968),唐縣人。生前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青年時期即在黃河南北說唱西河大鼓《隋唐》《楊家將》等曲目。抗戰期間創作演出了《保衛大武漢》《晉察冀小姑娘》《骨肉情》等大量曲目,並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到敵人據點附近說書。新中國成立後,為建立中國曲藝團體嘔心瀝血,創作、改編、整理了《新兒女英雄傳》《美猴王》《遊西湖》等,為發展我國曲藝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著名西河大鼓演員馬增芬

另一位著名西河大鼓女演員馬增芬(1921年生),與其父馬連登共創「馬派」。她5歲習藝,7歲參加演出,10歲正式登臺。1953年參加中央廣播文工團說唱團,以抒情短篇著稱。她的演唱節奏流暢、曲調明麗、語言俏皮,擅唱風趣幽默的抒情作品,其傳統曲目《花唱繞口令》《玲瓏塔》別具一格;現代曲目《江竹筠》《一分錢一兩米》都自創新腔,表現手法獨到。

●在保護傳承中發揚光大

《王尊三曲藝選》

西河大鼓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冀中一帶的藝人在黨的領導下深入敵後進行宣傳,編演了《平原遊擊隊》《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白毛女》等大量反映革命鬥爭題材的曲目。新中國成立後,對優秀傳統曲目又進行整理、改編,並創演新曲目。西河大鼓曾有過鼎盛時期。20世紀50年代初,我省不僅許多地(市)級曲藝團、隊和縣文化館常常上演西河大鼓曲目,而且這種藝術形式在冀中廣大農村非常普及,許多農民還能唱上幾段。那時,冀中廣大農村文化生活極度貧乏,根本看不到電影,更不知電視為何物,村民們除春節期間看「高臺戲」外,平常農閒時就是聽西河大鼓。尤其在夏天,勞累一天的村民晚上酷熱難以入睡,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聽說書。說西河大鼓的演員在場院支上鼓架子,「嘭嘭嘭」一敲,聲傳幾裡,四鄰八街的村民聞聲趕來圍坐一大片人,摸黑聽說書,還都是「大書」。待唱至半夜時分,天漸涼了,演員道一聲「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村民紛紛離去。這時,村裡管事的人將從各家收來的半袋糧食送給演員作為演出報酬。這種情況,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依然如故。

1976年12月,河北省曲藝團在石家莊成立,團裡的西河大鼓還是一個重要藝術門類。當時,省曲藝團就設在我居室院落的平房,我與演員們都很熟。著名西河大鼓演員伍振英,長、中、短篇無一不能,新書《白毛女》《林海雪原》《大鬧天宮》影響很大。在1976年的唐山抗震救災中,她演唱了許多反映抗震救災的西河大鼓節目,伴以張連進的三弦,頗受歡迎。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我省西河大鼓編演人員還創演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曲目。1990年2月,保定市戲研室創作的西河大鼓《飲酒歌》,獲中國曲藝家協會主辦的全國鼓曲賽二等獎,演員劉小梅獲表演一等獎;同年9月,劉小梅又獲晉冀魯豫「山河杯」最佳演員獎。後來,劉小梅成為廣受稱道的著名小品演員。

近些年西河大鼓演出市場式微,但該曲種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其振興和發展帶來了契機。觀眾期待西河大鼓風韻再度繁榮於燕趙大地!(王禮人/文)

相關焦點

  • 樂器趣聞丨張雲雷4歲開始唱的大鼓,究竟是種什麼曲藝?
    四歲拜入劉派京韻大鼓傳人趙桐光先生門下。這時有人可能又問了,京韻大鼓又是什麼曲藝?這就不得不區分一下中國大鼓。村頭巷尾逢年過節敲打的大鼓,是有種叫大鼓的樂器,而張雲雷學習的則是一種叫大鼓的曲藝曲藝。曲藝大鼓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鄉鎮。分派分地的種類繁多。下邊小編就帶大家匯總一下:京韻大鼓京韻大鼓誕生於清末的京津地區,在建國之後發揚光大。
  • 京韻大鼓的前世今生
    京韻大鼓,一種使用北京方言演唱的北方曲藝,在全國曲藝事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2006年,京韻大鼓的前身「木板大鼓」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一年,京韻大鼓成為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京韻大鼓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形成於京津兩地。
  • 龍華大鼓
    惠州市博羅縣有一種打擊樂器合奏的民間鼓樂,叫龍華大鼓。  每當歲時節慶、人生禮儀響起龍華大鼓,這種根植於傳統客家文化的音樂形式,必定讓人熱血沸騰。  每年春節期間,在羅浮山下的圩鎮鄉間一次次激蕩迴旋著龍華大鼓雄渾的鼓聲,配之以飄揚大旗、高亢鑼聲,展現出博羅人意氣風發、積極奮進的一面,流露著對生活的熱愛。
  • 老月份牌廣告畫回眸百年歲月
    原標題:老月份牌廣告畫回眸百年歲月
  • 西河戲——星子大戲
    1.西河戲簡介廬山市西河戲,又稱「彈腔戲」,又名「星子大戲」,由於西河戲誕生地廬山市地屬於贛江下遊的西河流域,故名「西河戲」,主要流行於江西省廬山市、德安、柴桑區、都昌等地,特別是在廬山市農村有著廣泛人民群眾基礎,幾乎村村都有戲團、人人會哼唱西河戲
  • 首屆蕭江大鼓文化節啟動
    首屆蕭江大鼓文化節啟動 2015/06/16 04:25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瀏覽:3613
  • 《大鼓和小鼓》教學設計
    《大鼓和小鼓》教學設計 http://www.hteacher.net 2019-07-31 09:57 教師招聘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蕭江大鼓」 打造地域文化金名片
    「蕭江大鼓」為主題核心,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打造地域文化金名片。「初一打鼓,聲傳十五」,直徑3.88米,有「中國第一鼓」之稱的「蕭江大鼓」 正陳列於此樓內。據介紹,蕭江大鼓始建於距今400年左右的明末清初,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的蕭江大鼓同樣碩大,鼓面能擺放1張八仙桌,邊置8張八仙椅,8人對坐飲酒,周邊容1人端菜暢通無阻。「文革」期間該鼓遭到破壞,於1990年重箍,群眾稱之為「太平鼓」、「聖鼓「。 「大鼓」是蕭江人的精神圖騰和心靈寄託。
  • 戲曲 梅花大鼓的幾大分類
    戲曲 梅花大鼓的幾大分類。金派梅花大鼓.梅花大鼓的第一流派是金派梅花大鼓,創始人金萬昌等。他的嗖音顎音多,乾脆瀟灑,吐字發音講究,不拙不飄,底字低音沉渾有力,聽之繞梁。當時還出了不少唱紅了的名家,特別是有一大批女演員很適合演唱梅花大鼓,從而形成了京朝派梅花的濃厚風格。天津花派梅花大鼓是區別於京派最早的一個支派,是由弦師蘆成科獨立創造的,亦稱"蘆派梅花大鼓"。他是天津著名的盲人弦師,是韓永祿先生入室弟子。
  • 橋頭大鼓與嶽村鈲子新考
    在眾多的鑼鼓中,唯有功勳卓著的《橋頭大鼓》佔據首領地位,誰也不敢動它一下,尤為敬重,就算是《嶽村鈲子》也禮讓三分。橋頭人視大鼓為「神鼓」,這是本縣人的驕傲,老百姓的一個共識是把它倆當作音樂藝術的瑰寶。全縣所有的鑼鼓,各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和自身發展的演變史。在大鑼大鼓中,尤以《橋頭大鼓》的歷史最悠久,內涵最豐富。
  • 非遺時光|梅花大鼓——大雅梅花調
    梅花大鼓又稱梅花調,脫胎於清末流傳在北京北城一帶的清口大鼓,上世紀初以來主要流傳於京、津兩地。在清道光年間,八旗子弟玉瑞常常在八角鼓票房中演唱這種曲調,由於他雅號「梅花館主」,梅花大鼓也因此得名。梅花大鼓傳統曲目保留下來的共有33段,大都為清末梅花大鼓藝人王文瑞提供,經單弦藝人德壽山修改後交給金萬昌演唱流傳下來的。在眾多北方曲種中,梅花大鼓以清新雅致、富於音樂性而獨具魅力。2014年11月,梅花大鼓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曾莊大鼓:負重50斤錘響「熱愛」
    明清時期流傳至今的曾莊大鼓,是北京市順義區曾莊村的傳統民間花會。近五十斤的大鼓扛在身上進行演奏是其最亮眼的特點。聲音渾厚洪亮,套路花樣繁多等獨特風格也使其久負盛名。曾莊大鼓雖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卻依舊難以避免後繼無人的情況。2006年,經順義區文化館申報,曾莊大鼓成為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並開始了系統化的保護傳承工作。
  • 少兒期刊百年回眸
    五四運動迄今倏已百年,彼時其衝決舊束縛、開創新文化,觸及社會諸多領域,包括前所未有之專為少年兒童興辦期刊。儘管少兒期刊在所有少兒讀物中只佔很小一部分,恰似知時節的春雨「潤物細無聲」,且「惠風廣被,澤洎幽荒」(張衡《東京賦》),百年來它們對少兒成長和社會進步做出的積極貢獻尤值回眸。
  • 東城區西河沿危改完成搬遷
    原標題:老住戶盼7年終於看到亮光兒了   本報訊(記者張楠 通訊員鄭娜娜 李凡)綠色防塵布覆蓋的工地、等待驗槽的基坑、忙碌的黃色塔吊車……今天的東城區安定門西濱河路,西河沿危改項目現場一片火熱的施工景象。隨著現場最後一戶居民的籤約搬家,西河沿危改項目現場居民房屋已全部拆除完畢。
  • 英文梅花大鼓 會唱出嘛味(圖)
    蕭作如今年76歲,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給一個女學生輔導英文的梅花大鼓,選用的唱段是《遊西湖》。師生面前的樂譜夾上,一張張曲譜上面標註的外文唱詞兒五花八門,有英文的,也有日本語甚至是法語。  韻味十足的旋律配著繞嘴的英文,唱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擤了鼻涕腦殼空 湖北大鼓揚清風
    11月5日下午,2020年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湖北大鼓話勤廉」江夏區巡演專場文藝演出在譚鑫培戲樓舉行。區文化館為「湖北大鼓話勤廉」展演活動精心創作了湖北大鼓情景劇《擤了鼻涕腦殼空》,該作品通過講述區黨風室副主任姚雪嬌在防汛下沉期間深入基層、不忘使命,從而掌握了某村委會龍主任未能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事實。為此,姚雪嬌裝扮成區防疫站工作人員,巧妙地上門做思想工作,借幫他「擠膿包」為由,以案說法,最終讓龍主任認識到「小病不治是大病的根」!
  • 樂亭大鼓藝人綱鑑:《單刀會》戚永武
    吳學良戚永武是冀東一帶著名的樂亭大鼓藝人。戚永武(1898—1945),字宗周,綽號「壓三珍」,河北灤南胡各莊鎮戚莊村人,戚永武自幼喜歡說唱藝術,後拜馮福昌(馮鐵板)為師,因馮福昌年已七十八歲,由其子馮殿增代教,馮福昌作以指導。
  • 張雲雷的京韻大鼓,一鼓一板一人,述說千世萬物
    今天是張雲雷系列第二天,昨天更新的是張雲雷和三弦兒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張雲雷和京韻大鼓的事兒吧。明天會是什麼樣的故事呢?關注我,每天都有不一樣的驚喜哦!京韻大鼓,中國曲藝曲種之一。可能對當代青年來說,京韻大鼓是個比較傳統的東西,但現在傳統的才是流行的。京韻大鼓主要分為張(小軒)派、劉(寶全)派、白(雲鵬)派、少白(鳳鳴)派、駱(玉笙)派。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張雲雷和京韻大鼓的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