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滿清:「戊戌變法」的起因,真的是「公車上書」嗎?

2020-12-22 滿清遺史

1898年6月,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維新運動在光緒皇帝的主導下席捲全國。這次改革幾乎覆蓋了所有領域,除了意圖打破陳舊的封建官場制度外,礦山、教育、文化、乃至新式軍隊建設等一系列新興產業也都成為改革的重點。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戊戌變法」

表面上,這也許是大清建立之後聲勢最為浩大的一場變革,然而,剝去華麗的外衣後就會發現,這更像是清王朝統治者在「內憂外患」雙重壓力下的一場垂死掙扎罷了。由於變法觸動了太多守舊勢力的固有利益,非但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反而受到種種抵制和反對。在跌跌撞撞持續了103天之後,光緒遭禁、六君子喋血街頭,戊戌變法——這場大清王朝的最後一次自救運動以失敗而告終

關於變法失敗的原因,歷史上留下了太多爭議,至今依然沒能統一。可是,和失敗的原因相比,人們對「戊戌變法」的起因的認定,卻顯得有點「不約而同」,那就是「公車上書」。許多學者也都在各種史料中闡明了這個觀點,他們都認為:甲午戰爭沒有敲醒清朝的統治者,反而敲醒了一群讀書人,於是才有了「公車上書」;在讀書人的努力下,繼而才演變成「戊戌變法」。經過時間的沉澱,這種觀點已經深入人心,然而,當我們再次回眸晚清,將大清當時所處的環境進行綜合分析的話,也許,「戊戌變法」和「公車上書」之間就沒有那麼緊密的聯繫了。

公車上書

當然,首先我們還得回顧一下「公車上書」

其實,「公車」二字大有來歷。在漢朝時,沒有科舉制度,對於那些被朝廷徵招入京為官的文人學士,朝廷都會為其配備專門的馬車接送,久而久之,這些人就被稱為「公車」。後來科舉制度興起,「公車接送」被取消,但這一稱謂卻被保留下來。「公車」指的並不是那些朝廷配備的馬車,而是指那些有資格入京趕考的舉子們

(還有一種說法:古代的皇帝十分重視讀書人對國家治理的意見,因此,朝廷會派出許多專門收集讀書人意見的馬車,這種馬車就被譽為「公車」)

1895年,康有為已經是萬千「公車」的一員,按照慣例,這些人要到京城考進士。可此時,中日之間卻發生了「甲午戰爭」,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竟然完敗於島國日本。消息傳來,正在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一片譁然,愛國之情噴湧而出,而康有為更是連夜寫下了長達14000字的「萬言書」,準備號召舉子們聯合籤名之後呈送朝廷。也正是在這份「萬言書」中,康有為的變法思想開始展露出來

「萬言書」完成後,康有為就迅速召集舉子們進行聯合籤名,可是,「萬言書」還沒來得及呈送朝廷,就傳來了《馬關條約》已經籤字的消息,「公車上書」就此止步。其實,「公車上書」半途而廢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康有為中了進士,這樣的身份不允許他再帶頭「鬧事」。至於康有為在自傳中聲稱自己聯合了全國十八省1200名舉人聯合上書一事,這個情節和數字根本經不起推敲。因為戰敗,當年確實有許多舉子們上書朝廷,甚至有些官員也上諫直言,但是,翻遍清朝史料,也沒找到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的記載。或者我們可以認為,他只是開了個頭、寫了「萬言書」,但是,在科考發榜之後,就沒有繼續堅持

因此,把康有為和「公車上書」聯繫在一起確實有些牽強,康有為既不是「公車上書」的領銜人,也不該是「公車上書」的代言人!只不過,康有為在「萬言書」中透露出的變革思想還是讓他在舉子們之中名聲大噪,這對他以後的人生至關重要。再直白點說,並不是康有為發動了「公車上書」,而是「萬言書」成就了康有為!

這就是「戊戌變法」前「公車上書」的始末

「公車上書」的影響

歷史對於「公車上書」的評價很高,認為其不僅僅是近代變革思想的蔓延,更是激發了民間「救亡圖存」的愛國意識,對後世的影響十分深遠。然而,這個觀點是站在現代的角度上去總結的,事實上,「公車上書」在當時除了引起媒體的關注和熱炒外,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1895年的中國,雖然依然處於封建專制制度的管理下,但是,以報紙為主的媒體行業已經有了一定規模。媒體要凸顯的就是「民意」,而「公車上書」無疑正好符合這一要求,因此,諸多媒體都對此進行了大篇幅的報導。在媒體的渲染下,更多的熱血青年和平民大眾才從「公車上書」中得到啟發,也正是由於這些報紙的吹捧,康有為才開始嶄露頭角。但是,「公車上書」在當時的影響也僅此而已

「公車上書」導致了「戊戌變法」?

有人該說了,「公車上書」難道就沒有對清朝的統治者產生一絲影響嗎?這可能代表了很多人的疑惑,說「公車上書」促成了「戊戌變法」的人往往也都會產生這樣的迷惑。我們否認「公車上書」是「戊戌變法」根源的理由有三:

原因一:戰敗

「公車上書」的背景是甲午戰爭,與其說人們接受不了戰敗、籤約的事實,倒不如說人們無法繼續容忍清廷的腐敗。這種自上而下、由內到外的腐敗才是清廷敗北的根源所在。甲午戰敗,觸及到了人們心裡可接受的底限。

眾所周知,八旗軍和綠營軍腐敗,於是,李鴻章統帥的淮軍和北洋水師成了大清的主力軍;可一場甲午戰爭下來,被人寄予厚望的淮軍和北洋水師也處處都影射出「腐敗」的影子。面對列強的咄咄逼人,大清還能指望誰?若再不做出改變,「亡國」勢必就會成為一種必然。因此,變革的呼聲愈加高漲、也愈加普遍,只不過,一群讀書人利用「公車上書」的機會率先提了出來而已

原因二:時間順序

如果上一個觀點沒有說服力,我們不妨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甲午戰爭後,最先得到戰敗消息的是誰?舉子們嗎?不是;

甲午戰敗,面對巨大損失,最有切膚之痛的是誰?舉子們嗎?也不是

甲午戰敗震驚了整個中國,但,觸動最大的利益群體既不是百姓、也不是學子,而是朝廷和官場。可能平日朝堂裡有這樣、或那樣的黨爭存在,但是,戰敗的那一刻,所有人可能都會達成一種共識——再這麼爛下去,都得玩完!為了保住自己的固有利益,最先萌生變革念頭的應該是慈禧、是光緒、是那些達官貴族,這些人渴盼變革的欲望比那些讀書人更早、也更為迫切

原因三:「上書」分類

1895年,受甲午戰敗影響,全國出現了「公車上書」潮。

《近代史研究》中記載:

當時湖北、江西、山東、河南等地的舉人們紛紛上書,再加上臺灣的舉人上書,「公車上書」的數量是17起。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民間自發形式的上書;

除了民間的上書,還有更多的一部分來自官場。這些由政治高層發動、京官組織的上書,其數量多達31件,遠遠多於舉子們自發組織的「公車上書」;

數量上的對比,也可以折射出官場人士內心的動蕩和不安,他們比讀書人更關心政局的下一步走向,他們希望有所改變,也更希望能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故而,他們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直接、或間接地支持「公車上書」。如果沒有這股勢力的支持,「公車上書」很難造成這樣的影響

尾聲

在經歷了甲午戰爭的恥辱之後,即便是爭鬥最為激烈的慈禧和光緒,也達成了「變革」的共識,因為憑藉三言兩語、或光鮮表象是無論如何也遮掩不住大清的腐敗、大清的沒落、以及大清的無能了。

不變則亡,變,興許還有一線生機。無論慈禧、光緒、抑或是那一般位列廟堂之上的大臣們,想要繼續把持朝政、緊攥權力、維護自己的固有利益,最起碼的前提就是——大清還存在!離開這個出發點,談什麼都是枉然,所以說,變法在當時是朝廷的一種主動選擇,而不是迫於讀書人的「公車上書」、或者其他某一群體的壓力而做出的選擇。這也就是為什麼「帝後之爭」如火如荼,但慈禧依然支持光緒進行變法的原因所在。

只有變法,才能維持民心;也只有變法,才能給人們重新燃起一個希望,這是朝廷唯一、且正確的選擇。當朝廷已經有了變革的決心的時候,哪怕「公車上書」鬧的如何沸沸揚揚,在朝廷看來,那也只不過是戰敗後民間的一種正常反應罷了,完全都在預料之中。

因此,無論有沒有1895年的「公車上書」,一場變法都在所難免,將其認為是1898年「戊戌變法」的原因,確實有些牽強了......

相關焦點

  • 「公車上書」或許只是「公車擬上書」!
    由康有為等人發起,被譽為是清末戊戌變法的前奏的「公車上書」。曾經轟動一時,但這件事真的存在嗎?首先,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關於公車上書這件事的記載是怎麼描述的吧。在北京的文人們是相當的憤怒啊,於是康在為寫下了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並和梁啓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但上書最終都被都察院拒絕了,最後「公車上書」還是以失敗告終,不過雖然上書被拒絕還失敗了,但它在全國範圍內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公車上書——維新派
    《公車上書記》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梁啓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5月2日,康梁師徒率千名舉人與數千名市民聚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震撼全國,史稱「公車上書」,由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 梁啓超與公車上書
    這次事件為日後「戊戌變法」中帝黨與維新派一致合作對抗頑固派埋下重要伏筆。〈三〉1895年4月下旬《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如驚雷般傳遍京城,居京應試的舉人們議論紛紛,憤慨不已,決心抗爭到底。梁啓超敏銳地審時度勢,精心策劃,不久和康有為共同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公車上書」運動。
  • 清末的公車上書到底上沒上?康有為為何被稱為小人?
    變法的起源就是「公車上書」,當時甲午陰雲依然籠罩,面對不平等條約,康有為聯同數百名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甲午賠款。最終讓光緒理解了變法才是拯救國家的方法,就給了後來戊戌變法留下了種子。可事實真就是這樣嗎?這段「公車上書」的事件記載在康有為的自傳《康南海自編年譜》,也就是《我史》中,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件事。
  • 2016政法幹警考試歷史重要考點之公車上書
    2016政法幹警考試即將來臨,目前正是備考的黃金時期,歷史科目需要大量記憶,顯然把整本書記下來的可能性比較小,現階段要做的就是把重點劃出來,在此中公網校專家就將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考點進行梳理與總結,以便考生們高效備考,本文重點講公車上書。  一、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
  • 公車上書?衣帶詔?康有為,一個沒有人品的大忽悠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人,在我們的印象中他發起的公車上書,推動的維新變法,是一個有志於改變當時清政府積貧積弱的進步人士。連他自己也自稱為「南海聖人」。然而當我們翻開歷史的資料,發覺這位進步人士和留給我們印象中的人物完全不是一回事。康有為出生於1858年的廣東南海縣一個封建官僚家庭。
  • 從第一次「公車上書」到最後一次「公車上書」,中間竟隔了兩千年
    相信很多人對「公車上書」的理解是這樣的: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科考,康有為和梁啓超串聯了幾百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甲午戰敗後和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公車上書算是清末維新派的第一次登臺亮相。
  • 《公車上書》節選
    因為以下大部分的內容是在公車上寫的,就取名叫做《公車上書》,與康梁無關,文字散亂,在此之前和未來,都有點滴記載,原諒我懶,暫時只找到這些,故曰節選。是為序。 愛情,像似公車,不需要時,一輛接著一輛按著喇叭;真的需要時,等了好長時間卻不見一輛停下。身無分文,只有一張公交卡送我回家。
  • 近代史探究:什麼叫"公車上書"?
    為何要叫「公車上書」?難道是「坐著公交車遞上萬言書」麼?解釋「公車上書」這個詞,首先要說一說何為「公車」。漢朝時,很多地方用公家的車馬,遞送應徵入京的士人,後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
  •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教案:戊戌變法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等基本史實過程。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百日維新。  維新變法作為一次大規模的政治活動是從“公車上書”開始的,本課的又一個重點是“百日維新”,它是維新運動的_,變法法令的內容集中體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政治主張。儘管這些改革措施帶有不少局限性,但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發展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
  • 公車上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公車上書,公車:漢代官署名。指舉人進京應試。特指入京會試的士人上書言事。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幹奏牘。」公車上書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政事。公車上書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公車上書(gōng chē shàng shū)成語釋義:公車:漢代官署名。指舉人進京應試。特指入京會試的士人上書言事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幹奏牘。」
  • 2018年是戊戌年,來談一談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
  • 「戊戌變法代表人」康有為墓,國內唯一一墓兩碑的存在
    康有為這個人被人一提起,大家都會想到戊戌變法,當時正處於光緒帝期間,在得知清政府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之後就聯合了梁啓超、譚嗣同等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 餘英時:是什麼註定了戊戌變法必然失敗和滿清必然滅亡?丨歷史真相
    今天,我們來讀一篇餘英時在戊戌變法 100 周年之際,受香港《二十一世紀》之邀而特別撰寫的一篇文章:關於戊戌政變的失敗一幕——是什麼註定了戊戌變法必然失敗呢?一起來看看餘英時是如何解讀的。因此他們採取的方式是「和平請願」、甚至「下跪上書」,這就和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之間更難劃清界線了。這兩派也和戊戌變法的自強派和立憲派一樣,在危機最深刻的關頭,曾一度有合流的傾向。但二者之間也始終存在著緊張。其共同的悲劇結局尤其與戊戌政變相似,或死、或囚、或走,總之是風流雲散,而所謂體制改革也從此陷入僵局。
  • 【韓城故事】明清風採——俊才薈萃:公車上書四舉人
    在封建社會,從漢朝開始,凡讀書人應朝廷徵召入京,均有地方政府出車馬接送,人們便把這種車稱「公車」。科舉制度興起之後,凡各地舉人要到京城參加會試,各省政府就循例派車,久而久之,人們便把舉人入京會考稱為「公車」。
  • 全民大練兵:戊戌變法中的清朝基層政論家巔峰
    自從滿洲八旗問鼎中原,朝廷對民間或者低層官員的上書議政就採取嚴厲壓制態度。哪怕你的目的只是想歌功頌德,也會因大拍當朝皇帝馬屁而犯禁之罪。至此,顏面盡失光緒皇帝才勉強做出決定,啟用維新派進行戊戌變法。  但這種接納民間士子進入中樞,就是對「民間禁止言事」祖制的突破。畢竟,變法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廣開言路。允許士民司員直接上書給皇帝,提出自己對變法的意見。結果,許多早就憋了一肚子學問的民間理論家,便成功等到這300年來的巔峰時刻!
  • 歷史上的今日——晚清維新派救國運動之「公車上書」運動
    時光就像一趟不停運動的列車,歷史上的今日,讓我們回到126年前晚清王朝的時代,看看那一天發生的「公車上書」運動是什麼,又給我們的國家帶來了什麼,通常,「公車上書」運動是指在晚清光緒二十一年(即1895年),康有為與梁啓超等人集結超過603名在京師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反對因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
  • 壓垮戊戌變法的最後一根稻草,竟是一個日本人和一個英國人!
    1895年4月,日本逼迫清政府籤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後,引發輿論不滿,康有為等在北京發動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由此,在一群抱著忠君為國思想的封建鬥士的支持下,揭開了我國近代史上有名的維新變法序幕。眾所周知,這場變法運動只是曇花一現,僅百餘日就失敗了。
  • 公車上書,欲清君側:從G7革命到職業聯盟
    所謂中國資本界「新十二君子」,即此前共籤聯名「公車上書」足協加快籌備職業聯盟的12名中超俱樂部投資人:北京中赫國安的周金輝,廣州富力的張力,廣州恆大的許家印,大連人的王健林,江蘇蘇寧的張近東,河南建業的胡葆森,上海綠地申花的張玉良,重慶當代力帆的艾路明,河北華夏幸福的王文學,北京人和的戴彬,深圳佳兆業的郭曉群和武漢卓爾的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