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公照片
〈一〉戰歌初響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清政府以慘敗收場,但京城內外的中上層人士卻大都沉浸在一片為慈禧慶壽的歡樂氛圍中。然而,此時客居於京的梁啓超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他深切地感受到當前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也認清了當朝統治者的腐敗和無能。寢食難安的他,四處奔走,積極聯合廣大愛國志士,宣傳維新思想,高聲疾呼,反對求和,主張堅決抵抗日本侵略。
為了壽典能順利舉行和圓滿結束,慈禧太后兇狠地發出了「使我不歡者,我將使之終身不歡」的嚴厲警告,但一向大義凜然的梁啓超不為所動,他在得知清政府甲午海戰慘敗後毅然悲憤交加地寫出了「拍碎雙玉鬥,慷慨一何多!滿腔都是血淚,無處著悲歌。三百年來王氣,滿目山河依舊,人事竟如何?白戶尚牛酒,四塞已幹戈。 千金劍,萬言策,兩蹉跎。酔中呵壁自語,醒後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思,強半為消磨。願替眾生病,稽首禮維摩」的《水調歌頭》詞。
國家危亡之際,像他這樣的愛國志士自然是憂國憂民的,他的《水調歌頭》詞像一首戰歌似的,很快就傳遍了京城內外,極大地警醒和鼓舞了當時尚處於迷茫愚昧狀態下的世人。
甲午戰敗後,梁啓超思想的變化和進步標誌著近代維新派開始進入歷史舞臺,並日漸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存在。此後的梁啓超也成了維新變法最積極的宣傳者和最熱心的組織者、參與者。
梁啓超在京期間不斷宣傳維新變法主張,廣交以帝黨為主的清流名士,如張騫、沈增植等人,自此搭建了維新派與帝黨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
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由於康梁二人所宣傳的維新變法理論極大地動搖了清政府的精神統治根基,引起了以慈禧太后的為首的頑固派的巨大恐慌,1894年七月,慈禧降旨,以「惑世誣民,非聖無法;同少正卯,聖賢不容」的罪名責令兩廣總督李瀚章查辦為宣傳維新思想而著書立說的康有為。
在聽聞恩師的不幸後,梁啓超再度四處奔走,遍訪達官顯貴,不遺餘力的營救康有為。最終,在經過梁啓超和一眾愛國志士的種種努力後,康有為成功逃過一劫。這次事件為日後「戊戌變法」中帝黨與維新派一致合作對抗頑固派埋下重要伏筆。
〈三〉
1895年4月下旬《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如驚雷般傳遍京城,居京應試的舉人們議論紛紛,憤慨不已,決心抗爭到底。梁啓超敏銳地審時度勢,精心策劃,不久和康有為共同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公車上書」運動。
由於梁啓超不斷地鼓舞宣傳和組織努力,籤名上書的舉人多達一千三百餘名,遍及河北、湖南、河南、廣東、湖北、廣西、福建、江西、安徽、江蘇、吉林、山東、山西、四川、陝西、甘肅、雲南、貴州等十八行省。在著作《戊戌政變記》中梁公自稱「公車上書」是中國幾千年來國人沉睡初醒的標誌,此說法得到時人的廣泛認可。
公車上書運動聲勢空前,意義非凡,是開啟知識分子集會上書、參與政治的一大壯舉,標誌著新型知識分子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也是康梁發起實施「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幕式。
儘管歲月的年輪不斷更新,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但梁公和他所領導參與的「公車上書」運動將一直是中國近代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