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與公車上書

2021-02-13 鄉寶

梁公照片

〈一〉戰歌初響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清政府以慘敗收場,但京城內外的中上層人士卻大都沉浸在一片為慈禧慶壽的歡樂氛圍中。

然而,此時客居於京的梁啓超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他深切地感受到當前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也認清了當朝統治者的腐敗和無能。寢食難安的他,四處奔走,積極聯合廣大愛國志士,宣傳維新思想,高聲疾呼,反對求和,主張堅決抵抗日本侵略。

為了壽典能順利舉行和圓滿結束,慈禧太后兇狠地發出了「使我不歡者,我將使之終身不歡」的嚴厲警告,但一向大義凜然的梁啓超不為所動,他在得知清政府甲午海戰慘敗後毅然悲憤交加地寫出了「拍碎雙玉鬥,慷慨一何多!滿腔都是血淚,無處著悲歌。三百年來王氣,滿目山河依舊,人事竟如何?白戶尚牛酒,四塞已幹戈。 千金劍,萬言策,兩蹉跎。酔中呵壁自語,醒後一滂沱。不恨年華去也,只恐少年心思,強半為消磨。願替眾生病,稽首禮維摩」的《水調歌頭》詞。

國家危亡之際,像他這樣的愛國志士自然是憂國憂民的,他的《水調歌頭》詞像一首戰歌似的,很快就傳遍了京城內外,極大地警醒和鼓舞了當時尚處於迷茫愚昧狀態下的世人。

甲午戰敗後,梁啓超思想的變化和進步標誌著近代維新派開始進入歷史舞臺,並日漸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力量存在。此後的梁啓超也成了維新變法最積極的宣傳者和最熱心的組織者、參與者。

梁啓超在京期間不斷宣傳維新變法主張,廣交以帝黨為主的清流名士,如張騫、沈增植等人,自此搭建了維新派與帝黨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梁。

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由於康梁二人所宣傳的維新變法理論極大地動搖了清政府的精神統治根基,引起了以慈禧太后的為首的頑固派的巨大恐慌,1894年七月,慈禧降旨,以「惑世誣民,非聖無法;同少正卯,聖賢不容」的罪名責令兩廣總督李瀚章查辦為宣傳維新思想而著書立說的康有為。

在聽聞恩師的不幸後,梁啓超再度四處奔走,遍訪達官顯貴,不遺餘力的營救康有為。最終,在經過梁啓超和一眾愛國志士的種種努力後,康有為成功逃過一劫。這次事件為日後「戊戌變法」中帝黨與維新派一致合作對抗頑固派埋下重要伏筆。

〈三〉

1895年4月下旬《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如驚雷般傳遍京城,居京應試的舉人們議論紛紛,憤慨不已,決心抗爭到底。梁啓超敏銳地審時度勢,精心策劃,不久和康有為共同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公車上書」運動。

由於梁啓超不斷地鼓舞宣傳和組織努力,籤名上書的舉人多達一千三百餘名,遍及河北、湖南、河南、廣東、湖北、廣西、福建、江西、安徽、江蘇、吉林、山東、山西、四川、陝西、甘肅、雲南、貴州等十八行省。在著作《戊戌政變記》中梁公自稱「公車上書」是中國幾千年來國人沉睡初醒的標誌,此說法得到時人的廣泛認可。

公車上書運動聲勢空前,意義非凡,是開啟知識分子集會上書、參與政治的一大壯舉,標誌著新型知識分子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也是康梁發起實施「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幕式。

儘管歲月的年輪不斷更新,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但梁公和他所領導參與的「公車上書」運動將一直是中國近代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焦點

  • 「公車上書」或許只是「公車擬上書」!
    由康有為等人發起,被譽為是清末戊戌變法的前奏的「公車上書」。曾經轟動一時,但這件事真的存在嗎?首先,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關於公車上書這件事的記載是怎麼描述的吧。在北京的文人們是相當的憤怒啊,於是康在為寫下了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並和梁啓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但上書最終都被都察院拒絕了,最後「公車上書」還是以失敗告終,不過雖然上書被拒絕還失敗了,但它在全國範圍內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公車上書——維新派
    《公車上書記》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為率梁啓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反對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5月2日,康梁師徒率千名舉人與數千名市民聚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震撼全國,史稱「公車上書」,由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
  • 從第一次「公車上書」到最後一次「公車上書」,中間竟隔了兩千年
    相信很多人對「公車上書」的理解是這樣的:公車上書,是指清光緒二十一年科考,康有為和梁啓超串聯了幾百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甲午戰敗後和日本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事件。公車上書算是清末維新派的第一次登臺亮相。
  • 近代史探究:什麼叫"公車上書"?
    為何要叫「公車上書」?難道是「坐著公交車遞上萬言書」麼?解釋「公車上書」這個詞,首先要說一說何為「公車」。漢朝時,很多地方用公家的車馬,遞送應徵入京的士人,後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舉人入京應試的代稱。
  • 2016政法幹警考試歷史重要考點之公車上書
    2016政法幹警考試即將來臨,目前正是備考的黃金時期,歷史科目需要大量記憶,顯然把整本書記下來的可能性比較小,現階段要做的就是把重點劃出來,在此中公網校專家就將其中比較重要的幾個考點進行梳理與總結,以便考生們高效備考,本文重點講公車上書。  一、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
  • 公車上書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公車上書,公車:漢代官署名。指舉人進京應試。特指入京會試的士人上書言事。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幹奏牘。」公車上書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政事。公車上書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公車上書(gōng chē shàng shū)成語釋義:公車:漢代官署名。指舉人進京應試。特指入京會試的士人上書言事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幹奏牘。」
  • 歷史上的今日——晚清維新派救國運動之「公車上書」運動
    時光就像一趟不停運動的列車,歷史上的今日,讓我們回到126年前晚清王朝的時代,看看那一天發生的「公車上書」運動是什麼,又給我們的國家帶來了什麼,通常,「公車上書」運動是指在晚清光緒二十一年(即1895年),康有為與梁啓超等人集結超過603名在京師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反對因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的清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
  • 【韓城故事】明清風採——俊才薈萃:公車上書四舉人
    在封建社會,從漢朝開始,凡讀書人應朝廷徵召入京,均有地方政府出車馬接送,人們便把這種車稱「公車」。科舉制度興起之後,凡各地舉人要到京城參加會試,各省政府就循例派車,久而久之,人們便把舉人入京會考稱為「公車」。
  • 清末的公車上書到底上沒上?康有為為何被稱為小人?
    變法的起源就是「公車上書」,當時甲午陰雲依然籠罩,面對不平等條約,康有為聯同數百名舉人聯名上書,反對甲午賠款。最終讓光緒理解了變法才是拯救國家的方法,就給了後來戊戌變法留下了種子。可事實真就是這樣嗎?這段「公車上書」的事件記載在康有為的自傳《康南海自編年譜》,也就是《我史》中,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件事。
  • 回眸滿清:「戊戌變法」的起因,真的是「公車上書」嗎?
    經過時間的沉澱,這種觀點已經深入人心,然而,當我們再次回眸晚清,將大清當時所處的環境進行綜合分析的話,也許,「戊戌變法」和「公車上書」之間就沒有那麼緊密的聯繫了。公車上書當然,首先我們還得回顧一下「公車上書」其實,「公車」二字大有來歷。
  • 《公車上書》節選
    《公車上書》節選  文/愛西遊 微信 630898772點擊收聽背景音樂
  • 公車上書?衣帶詔?康有為,一個沒有人品的大忽悠
    康有為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個人,在我們的印象中他發起的公車上書,推動的維新變法,是一個有志於改變當時清政府積貧積弱的進步人士。連他自己也自稱為「南海聖人」。然而當我們翻開歷史的資料,發覺這位進步人士和留給我們印象中的人物完全不是一回事。康有為出生於1858年的廣東南海縣一個封建官僚家庭。
  • 講座| 梁啓超與北京城 流亡十四年想念四合院
    10月13日,《梁啓超傳》作者解璽璋來到角樓圖書館,為書友講述梁啓超與北京城的淵源。解璽璋結合《三十自述》《曼殊室戊辰筆記》《年譜》《夏威夷遊記》《任公先生大事記》等記錄,將梁啓超在北京的生活分為三個時段,戊戌變法前六次進京逐步走近政治漩渦中心又遭遇變法失敗,民國初年回到北京的生活,以及20年代梁啓超歐洲遊學回國後在北京的講學生涯。
  • 梁啓超給徐志摩的證婚詞:希望這是你最後一次結婚!
    這份「證婚詞」,便是梁啓超在其愛徒、中國近代著名詩人徐志摩的婚禮上當眾講說的。  梁啓超「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6歲中舉,18歲拜康有為為師並參與「百日維新」,23歲發起「公車上書」,後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兼京師圖書館館長。
  • 梁啓超:一條狗的使命,為開民智而發聲
    兩年後,也就是1901年,梁啓超發表論文《中國史敘論》,在這裡梁啓超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次年,梁啓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一詞,1905年,梁啓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在這一文中,梁啓超第一次明確了中華民族的內涵及概念,「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 一門三院士,九個子女都是國家棟,梁啓超的家庭教育堪稱當代典範
    因領導戊戌變法,聯合康有為發起公車上書,雖然變法失敗,兩個人卻贏得巨大的名聲。胡適評價梁啓超:「為吾國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國之思想界。」在胡適眼裡,梁啓超才是第一個真正敢於打破常規,走上變革之人,而後來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人,都是得到梁氏思想的啟發。
  • 梁啓超故居「飲冰室」因不夠文物級別面臨拆遷
    粉房琉璃街115號是新會會館,也是梁啓超故居,院中套院,層次分明。   梁啓超來京參加會試時,就住在該會館中部處4間北房,因其自號「飲冰室主人」,該室也便被稱為「飲冰室」。84歲的張阿姨仍在這裡留守居住,進入張阿姨家,只見這間北屋南北兩側各加建了數米,房子便也由10平米變為15平米。「在這裡住了幾十年了,不捨得走。」張阿姨一邊籠火一邊說。
  • 許知遠的梁啓超書寫:不失為優秀,但沒自我期許的那麼高
    作為晚清的言論界巨子,梁啓超在一定的時間段是執輿論牛耳的人物;作為政治變革的倡導者和行動者,梁啓超青年時期即介入政治,其後被各方勢力所拉攏;作為學者,梁啓超在生命最後十年左右才專心治學,涉及數量和門類卻令人驚嘆。比較一下許知遠與梁啓超,或許更有助於理解《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所呈現的青年梁啓超形象。
  • 梁啓超拜訪張之洞被出對聯批評,淡定作出下聯,後者立馬出府相迎
    落第後的梁啓超藉由這一緣故,逐漸對西方的政治和文化產生興趣,沒過多久又認識了康有為,後者從光緒五年就開始接觸西方文化,梁啓超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康有為的追隨者,從此走上了改良維新的道路。這一段時期以後,他們一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宣揚西方文化和思想,大概也就是這一時期梁啓超拜訪了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
  • 錢鎖橋Vs許知遠:從梁啓超到林語堂,歷史傳記該如何寫作?
    12月6日,廣西師大出版社·新民說與單向空間舉辦了「智性傳記如何可能——以林語堂、梁啓超的最新傳記為例」對談活動,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漢學講座教授錢鎖橋與單向空間創始人許知遠就各自的新書《林語堂傳》與《青年變革者:梁啓超》進行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