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六年(1890年)以後,梁啓超因為前往北京參加科舉會試不中,在路過上海的時候接觸到了許多西方思想和文化,當時上海是遠東大都市,聚集著大量的洋人,各種有關西方文化的書籍也是經由這裡向全國傳播。落第後的梁啓超藉由這一緣故,逐漸對西方的政治和文化產生興趣,沒過多久又認識了康有為,後者從光緒五年就開始接觸西方文化,梁啓超自然而然就成為了康有為的追隨者,從此走上了改良維新的道路。
這一段時期以後,他們一直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宣揚西方文化和思想,大概也就是這一時期梁啓超拜訪了當時的兩廣總督張之洞。後者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政治主張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對西方文化懷有好感,也願意藉助西方文化實現清朝的富強和革新,是當時少數具有長遠眼光和先進意識的大官僚。
當時梁啓超和康有為對他都寄予希望,公車上書時康有為稱讚張之洞「有天下之望」,而張之洞對他們也表示支持和讚賞,康有為組織強學會的時候張之洞還贊助他們5000兩銀子,帝師翁同龢也加入強學會。所以當時他們內部流傳著「內有常熟(翁同龢),外有南皮(張之洞)」這種說法,以此說明他們的事業是得到朝廷大員的支持。
康有為他們在上海辦《時務報》的時候,張之洞還命令全省訂閱這份報紙,以便為他們尋求財力上的支持。因為當時慈禧對維新派敵意很大,強學會也被迫關閉,張之洞也算是曲線幫助康有為他們。康有為和梁啓超都曾去拜訪過張之洞,前者是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拜訪的,當時他們的名氣已經很大,和張之洞也有往來,所以康有為受到張之洞的歡迎。
而梁啓超拜訪張之洞的時間比較早,那時候他們名氣不大,於是就有了兩人藉助對聯交鋒的趣事。
話說那年梁啓超他們在廣州的時候,梁啓超特意寫了一封帖子去拜訪張之洞,古人拜訪他人的規矩是你要寫一個投刺(拜貼),上面寫明你是誰誰誰,什麼來意此類云云,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簡歷。當時梁啓超在帖子的落款處寫「愚弟梁啓超頓首」的字樣,張之洞看到這樣的落款自然十分不高興,畢竟那時候梁啓超他們名氣還不大,張之洞並不了解他們,而且就算有所聯繫,用愚弟這樣的稱呼顯然有妄自菲薄的嫌疑。
不高興的張之洞於是就寫了一個上聯,道是: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無禮稱愚弟。
然後就叫下人把上聯送了出去,這個上聯的第三句是很好理解的,大意就是批評梁啓超太狂,竟然自稱為張之洞的愚弟,論資排輩肯定也不是這樣排的。而「披一品衣,抱九仙骨」則是有歷史典故的,它主要是彰顯張之洞身份尊貴超然,以此諷刺當時還是無名之輩的梁啓超。
這個典故來自於唐朝玄宗時期有一個著名的謀士叫李泌,因受楊國忠的忌恨就歸隱山林了,安史之亂後又被唐肅宗召出山,十分受器重。有一次李泌和唐肅宗以及三位王爺一起進食,李泌由於信奉養生之道,所以很少吃糧食和肉類,唐肅宗就親自燒了兩個梨子給他享用,但是其他幾位王爺見狀也想要,但唐肅宗死活不給。三位王爺覺得唐肅宗偏心,於是就作聯句紀念此事。
穎王:先生年幾許,顏色似童兒。
信王:夜抱九仙骨,朝披一品衣。
益王:不食千鍾粟,唯餐兩顆梨。
這裡的九仙是指唐玄宗,因為他在一次夜宴上抱過小時候的李泌,朝批一品衣則是說李泌當時受寵至極,雖不是宰相,但已經形同宰相。而張之洞化用這個典故大意就是彰顯自己的地位。
梁啓超看到這個上聯以後,按照他的博學自然是對這些歷史典故一清二楚的,沉思片刻以後便作出下聯,道是:行千裡路,讀萬卷書,俠士有志傲王侯。
此聯的前兩句是明朝畫家董其昌說的,原意是指「不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意思一個合格的畫家要有充分的生活閱歷和淵博的知識,才能成為開宗立派的大師。梁啓超用在這裡是為了烘託自己「俠士」的身份定位,他這個回擊也是十分巧妙的,古話講「貧賤不能屈」,何況一個有志之士,所以自然不把張之洞這個王侯放在眼裡。
張之洞看到下聯以後十分讚賞,知道作出這種對聯的人必然不是一般人物,於是親自出府把梁啓超迎到裡面,一番攀談之後,兩人也都是惺惺相惜,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也正因為如此,後來張之洞才屢次幫助康有為和梁啓超他們。然而儘管他們彼此欣賞,但身份畢竟有雲泥之別,互相矛盾,張之洞雖然支持變法,也積極接納西方文化尋求清朝的強大,但他畢竟是一個傳統的封建官僚,在大體上是維護現有制度的,因此當後期康有為他們開始宣揚民權思想時,這讓張之洞十分不滿。
不過總體上來說,張之洞是支持他們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是他的得意門生,慈禧發動戊戌政變以後楊銳被捕,張之洞多方奔走為營救楊銳而努力,但最終因無力回天而宣告失敗,簡而言之,張之洞是無愧於歷史的。
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的時候,梁啓超又去拜訪了他一次,當時張之洞正在江夏,於是又有意出對聯考驗梁啓超,他寫道:四水江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四水就是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梁啓超略一沉吟,回作: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先,何敢在後。
張之洞讀後佩服不已,連連稱讚梁啓超說:此書生真乃天下奇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