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聯: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對聯愛好者對出的下聯令人讚嘆!
對聯,也稱之為春聯,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文化,對的就是巧和取,講究的是平仄協調,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對聯就像一杯濃茶一樣,早已融入了國人的生活,是國人不可或缺的一種「精神食糧」。
據史書記載,對聯最早出現在漢末三國時期,不過那時候還不叫對聯,而是稱為對對子,官方話叫楹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隨著歷史車輪的滾動,對對子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一些文學語言的特點。相傳,我國第一副春聯乃是後蜀之主孟昶所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古代曾有這樣一個經典的上聯:「牆邊柳,枕邊妻,無葉不青,無夜不親。」就曾難倒了不少對聯愛好者,之所以這個上聯比較難,主要是對聯的後半句「無葉不青,無夜不親」剛好形容了前半句的「牆邊柳,枕邊妻」。況且,對聯中的「葉」與「夜」同音,「青」與「親」近音,可謂是十分對稱。
後來,有一個神童對出了下聯「籠中鳥,倉中谷,有架必跳,有價比糶(tiào)。」神童給出的這幅下聯,對得十分工整,意境也是恰到好處,讓人讀完後不禁拍案叫絕。
今天,筆者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上聯,同樣是流傳於民間。古人用三國中的張飛和關羽兩位名將來出上聯,寫得頗有韻味:
上聯:鳥在籠中,恨關羽不能張飛。
別看這幅上聯簡單,只有寥寥十一個字,但卻是意境深遠。仔細品讀一下,便可知道這是一個諧音聯,也是一個會意聯。諧音聯,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語音達到一語雙關的目的。古代經典的諧音聯有很多,諸如大唐高力士和李白的對聯。高力士上聯:二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鋸(句);李白下聯:一馬陷足汙泥內,老畜生怎能出蹄(題)。
而這個上聯中的「鳥在籠中」的「籠中」,其諧音對應的則是「隆中」,眾所周知,諸葛亮在出山時便居住在隆中這個地方。後劉備兵敗,在徐庶的推薦下,才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因此,鳥在籠中指的就是此時還未出山的諸葛亮。
至於這個上聯的下半句:恨關羽不能張飛,則可以解釋為在諸葛亮出山前,關羽和張飛雖然貴為萬人抵,但面對群雄割據的時局,卻英雄無用武之地,不能助大哥劉備分憂解難。這個可參考,在被曹操大軍追殺時,劉關張三人的境遇便可得知一二。
前文提到過,這個上聯雖然只有短短的十一個字,但卻意境俱佳,巧妙地借用了諧音的語境,向人描述了漢末大亂時,作為漢室宗親的劉備的形式,可謂是非常妙。因此,想要對出下聯確實是有很大的難度。
但是,世上沒有對不對出的對子,雖然這個上聯意境深遠,一語雙關,頗有難度,但依然還是有對聯愛好者對出了讓人讚嘆的下聯,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其中最牛的三個:
1、身臨佛前,需悟空還得八戒
這第一個下聯,用的是《西遊記》中的三個人物:如來佛祖、孫悟空和豬八戒,正好和上聯的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相對應。另外,「身臨佛前」對「鳥在籠中」,「需悟空還得八戒」對「恨關羽不能張飛」,無論是從語句上,還是從意境上來講,都是非常不錯的下聯。
2、豹入水泊,笑林衝真是吳用
第二個下聯,用的是《水滸傳》中的兩個人物:林衝和吳用,雖說後半句對得頗為工整,但遺憾的是,下聯的前半句「豹入水泊」卻沒有和上聯一樣用諧音,但這點小瑕疵不足以影響下聯整體的意境。
3、人在山蜀,虧臥龍早入水鏡
這第三個下聯則頗為深意,對得也是最為工整的一個下聯。「虧臥龍早入水鏡」的臥龍指的就是諸葛亮,水鏡則指的是司馬徽。在三國中,司馬徽曾向劉備舉薦過諸葛亮。根據史料來看,「早入水鏡」可以理解為諸葛亮早早地就進入了司馬徽的法眼中。至於這個下聯的前半句「人在山蜀」,指的就是在成都稱帝的劉備,因此,這一下聯的含義可理解為:劉備之所以可以取得在成都開國立業的成就,主要是因為當初水鏡先生的推薦,才有了諸葛亮的全力輔助。
對對子的樂趣,就在於認真地分析其中所傳遞的意境。上面說到的這三個下聯,雖然在平仄協調上有一些小小的瑕疵,但整體意思對得也是頗為巧妙。各位看官,不妨發揮一下您們的聰明才智,看看您有合適的下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