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各大姓氏在八旗的分布

2020-12-11 騰訊網

5月7日,滿族文化網發文《滿洲各大姓氏被編入八旗的時間》,

5月12日,滿族文化網發文《滿洲各大姓氏的世居之地》

此文為第三部分,介紹滿洲各大姓氏在八旗的分布。

滿洲本部族構成與八旗佐領分布(下)

三、本部族旗籍的分布與職司

(一)部族姓氏的旗籍隸屬

據《通譜》卷一至卷六十五統計,滿洲姓氏旗分佐領的隸屬情況如下:

鑲黃旗屬下516人,佔總人數的9.6%,鑲黃旗包衣屬下111人,佔總人數的2.1%;正黃旗屬下541人,佔總人數的10%,正黃旗包衣屬下82人,佔總人數的1.5%;正白旗屬下743人,佔總人數的13.7%,正白旗包衣屬下138人,佔總人數的2.6%;正紅旗屬下508人,佔總人數的9.4%,正紅旗包衣屬下34人,佔總人數的0.6%;鑲白旗屬下605人,佔總人數的11.2%,鑲白旗包衣屬下101人,佔總人數的1.9%;鑲紅旗屬下575人,佔總人數的10.7%,鑲紅旗包衣屬下51人,佔總人數的0.9%;正藍旗屬下的560人,佔總人數的10.4%,正藍旗包衣屬下106人,佔總人數的1.9%;鑲藍旗屬下616人,佔總人數的11.4%,鑲藍旗包衣屬下104人,佔總人數的1.9%。

《通譜》中所記載的滿洲924個姓氏,5391人,幾乎是均勻的分布在滿洲八旗之中。屬於「上三旗」者為1800人,「下五旗」者為2864人。人數最多的為正白旗743人,最少的是正紅旗508人。包衣旗分中屬於「內務府三旗」之人為331人,屬於下五旗包衣旗之人為396人;人數最眾的是正白旗包衣138人,最少的為正紅旗包衣34人。滿洲姓氏分隸各旗分佐領者計4664人,佔滿洲姓氏總人數的86.5%,分屬各旗包衣佐領者凡727人,佔滿洲姓氏部分總人數的13.5%。

牛錄作為八旗的基本單位,後改稱佐領。牛錄的相繼編設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滿洲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歷程。萬曆十一年(1583年),嘉木湖寨主噶哈善、沾河寨主常書、楊書歸附努爾哈赤時,曾請求:「念吾等先眾來歸,勿視編氓,望待之手足。」[]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女真本部中,注意維繫原有部長與部民隸屬關係,對蘇克蘇滸河部內薩爾滸、嘉木湖、沾河、王甲(即完顏)、額爾敏、札昆漠、薩克達、蘇完、董鄂、雅爾、安達爾齊等來歸部落編設牛錄。《八旗通志》所載國初建立的牛錄,屬於建州女真的有:鑲黃旗第二參領的第七佐領,乃由蘇完地方人丁組成,其牛錄額真為吳爾漢,屬於蘇完地方人;鑲黃旗第三參領的第二佐領和第十佐領,由沙濟地方人丁組成,旗牛錄額真分別為沙濟人萬喀什和王吉努;正黃旗第四參領的第十四佐領,由董鄂地方人丁組成,其牛錄額真為董鄂人喀喇;正白旗第三參領的第三佐領、第五佐領和第七佐領,由雅爾滸地方人丁組成,其牛錄額真為雅爾滸人胡什他、渾塔和準塔;正白旗第五參領的第四佐領,由蘇完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蘇完人布賴;鑲白旗第五參領的第四佐領,由蘇完地方人丁組成,其牛錄額真為蘇完人宜蓀;鑲紅旗第四參領的第一佐領和第三佐領,由完顏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完顏人博爾晉和噶祿;鑲藍旗第一參領的第七佐領,由完顏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完顏人特因柱;鑲藍旗第二參領的第六佐領,由雅爾湖地方人丁組成,其牛錄額真為雅爾湖人顏布祿[]。以上這些都是國初成立的屬於建州女真的牛錄中,牛錄中來歸人丁和牛錄額真世居地可考,並且牛錄額真與牛錄中的人丁屬於同族或部屬關係的。可見,這樣的牛錄幾乎都是來歸部落人丁所編成的,如蘇完部、完顏部、董鄂部等等部落。而對於徵服的部落:兆佳、馬爾敦、翁郭洛、安土瓜爾佳、渾河、哲陳、託漠河、章佳、巴爾達、佟佳、鄂爾渾等部,則將它們的人丁打入各旗,以防不測。這就是《八旗通志》中幾乎見不到由此部落人丁所組成的完整牛錄之因。

對於海西女真中率眾來歸者,則以原部落集中編成牛錄;而被徵服的海西女真則將其族人分隸各旗,拆開原部的隸屬關係。例如,《八旗通志》中正白旗第二參領的第二佐領,由葉赫地方來歸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葉赫人剛阿塔;正紅旗第四參領的第五佐領,由葉赫地方來歸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葉赫人傅岱;鑲白旗第二參領的第八佐領,由烏喇地方來歸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烏喇人長住;鑲白旗第三參領的第十二佐領,由哈達地方來歸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哈達人蘇巴海;鑲紅旗第一參領的第二佐領,由葉赫葉赫地方來歸人丁組成,其牛錄額真為葉赫人霸奇蘭;鑲紅旗第三參領的第十佐領,由輝發地方來歸人丁組成,其牛錄額真為輝發人通魏;鑲藍旗第一參領的第十三佐領,由葉赫地方來歸人丁組成,其牛錄額真為葉赫人護什布;鑲藍旗第三參領的第一佐領,牛錄額真為輝發人莽庫;鑲藍旗第五參領的第十佐領,由哈達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孟阿。這些佐領多數又隸屬「下五旗」。牛錄額真多是率眾來歸之人,其牛錄成員則為原部落族人。其它被徵服之人則由新屬牛錄額真管理,如正紅旗第二參領的第八佐領,由烏喇地方人丁組成,其牛錄額真為蘇完人拜都。將他們「分隸八旗」,以便於控制。

對於東海女真編設牛錄,努爾哈赤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政策,基本保持了其原部族形態。《八旗通志》屬於東海女真的佐領有:鑲黃旗第四參領第十四佐領,由寧古塔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僧格;正白旗第一參領的第十三佐領,由那木都魯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喀克篤禮;正紅旗第五參領的第十三佐領;鑲白旗第一參領的第九佐領,由瓦爾喀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紀布喀達;鑲白旗第三參領的第十七佐領,由瓦爾喀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瓦柱;鑲白旗第五參領的第十五佐領,由尼馬察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雅爾那;鑲紅旗第一參領的第十四佐領,由尼馬察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胡球;鑲藍旗第二參領的第十一佐領,由瓦爾喀地方人丁組成,牛錄額真為額蒙格。

上述佐領之外,還有東北邊區索倫等的民族所編成的滿洲八旗佐領,及康熙時期編立的新滿洲佐領。《八旗通志》屬於索倫等部族編成佐領的為:鑲黃旗第五參領第一佐領,系崇徳五年將索倫人丁編為半個牛錄,後因人丁滋盛遂編為一整牛錄,牛錄額真為布克沙;正白旗第一參領第十二佐領,系康熙元年以索倫地方來歸人丁編立,牛錄額真為布吉爾岱;鑲藍旗第五參領第十五佐領,系以索倫、瑚爾琿、鄂爾琿、瓦爾喀、呼爾哈五處人丁編立,初以孟甲管理。屬於新滿洲的佐領為:鑲黃旗第一參領第十四佐領,系康熙十二年初編新滿洲四十佐領之一,牛錄額真為札努喀;鑲黃旗第一參領第十五佐領,系康熙十二年始編新滿洲四十佐領之一,牛錄額真為二珠;正白旗第四參領第十五佐領,系康熙十三年初編盛京新滿洲四十佐領之一,牛錄額真為奇木納;正白旗第五參領第十佐領,系康熙二十一年將新附滿洲編為半個佐領,後增以盛京人丁為一整佐領,牛錄額真為巴當阿。

(二)部族姓氏的職司

在《通譜·滿洲姓氏》記載了傳主及附傳人物的任職情況。滿洲姓氏在朝野擔任的文職有: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部院左、右侍郎、內閣學士、散秩大臣、內務府總管、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上駟院大臣、光祿寺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光祿寺少卿、國子監祭酒、欽天監監正、給事中、郎中、太醫院院使、內管領、鴻臚寺少卿、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司經局洗馬、部院員外郎、包衣大、茶房總領、膳房總領、天監監副、部院寺主事、都察院都事、太醫院院判、欽天監五官正、內副管領、司胙官、署正、翰林院編修、通政司知事、部院寺司庫、靈臺郎、典簿、主簿、典籍、贊禮郎、牧長、翰林院檢討、中書、筆帖式、庶吉士、教習、署丞、博士、助教、牧副、挈壺正、司務、廄長、大使、孔目、鳴贊、倉長、庫掌、天文生;總督、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鹽運使、河道、糧道、鹽法道、知府、同知、知州、候補州同、知縣、理問、運判、縣丞、教授、司獄等。武職有:領侍衛內大臣、都統、將軍、提督、御前侍衛、前鋒統領、護軍統領、副都統、鑾儀使、鎮守總兵官、副將、一等侍衛、冠軍使、翼長、護軍參領、武備院卿、參領、總管、城守尉、長史、參將、弓匠協領、頭等護衛、遊擊、二等侍衛、雲麾使、前鋒侍衛、副參領、副護軍參領、佐領、防守尉、都司、典儀、二等護衛、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礟官、防禦、守備、三等護衛、千總、藍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驍騎校、副驍騎校、司匠、備箭首領、關口章京等。

上述可知,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文武衙門中均有滿洲本部人員任職,在整個政權的運作中,他們起到了中堅的作用。自朝廷的內閣大學士、各部尚書,至地方的總督、巡撫、知府、知縣;從都統、將軍,到前鋒校、各關口章京,都有相當部分的滿洲姓氏人員司任其職。從人數統計上看,滿洲姓氏所任文武各官職的人數,在中央機構任職的多於在地方上執政的,任武職的人數又高於文職。在中央任文職之人,又以六部居多,包括六部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等,計3116人。在部院衙門中,筆帖式一職充任者最多,有2570人。而武職官員任佐領者最多,達3311人;其次是任驍騎校者,也至3088人。滿洲姓氏人員牢牢地控制著國家機器,尤其是在中央文武衙門,武職官員人數超過了文職官員,說明了開國之初滿洲貴族重視軍權,保持滿洲的「騎射」傳統。從旗籍上來看,各種官職的總體人數上,各旗籍相差不多,上三旗就任各種官職人數略高於下五旗。就任中央四品以上高級官職人數,上三旗旗也明顯高於下五旗。在地方上就職的滿洲人,下五旗旗略多於上三旗。《通譜》中記錄的就任官職的滿洲人,約有8%屬於包衣旗。內務府包衣旗任職人數遠遠高於其它包衣旗。這體現了內務府包衣旗人的特殊地位,他們就任官職的機遇更多一些。

四、本部族內的滿洲化和自身的漢化

滿洲本部族融合了不少東北邊區習俗相近的少數民族。即使在女真人內部,各部落之間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也存在差異。建州和海西女真的社會發展程度,明顯的高於東海女真。《東夷考略》記載:「建州、毛憐裔出渤海,事耕絍,居處飲食有華風。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以山作窯,即熟女真完顏種。江夷居黑龍江,即生女真,並有廬室,或以樺皮為帷,止則張架。俗善射、馳獵。」[]舊滿洲和新滿洲之間的差別也不小,東三省駐防兵,「有老滿洲,有新滿洲,猶史言生女真,熟女真也」。[] 這些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的族群,被編入滿洲八旗,成為滿洲本部族的成員。在生產、生活、習俗,乃至思想觀念諸方面,他們逐步與滿洲民族一體化,乃至完全融入該民族。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就不斷將前來歸附的和被徵服的東海女真、索倫等部族人編入牛錄,使之成為滿洲部族新成員。之後,他們與滿洲舊部整齊劃一,已變成舊滿洲。在這一過程中,清廷實行了各種政策,加快了新納部族滿洲化的步伐。

首先,南遷新滿洲族人,編入旗籍,從組織上加入滿洲。滿洲的新成員大體都經歷了從北而南的遷移過程。其路線一般是先遷到寧古塔、伯都訥等地,繼而南下盛京地區,一部分「從龍入關」,進入北京地區。由於他們編入滿洲社會基層組織牛錄,在組織上已融為一體。「八旗佛滿洲不過什一」[],相當數量的新滿洲仍留在北方地區戍守,齊齊哈爾、黑龍江、呼蘭三城中駐紮了大量的新滿洲兵丁。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爾沁蒙古進獻席北、卦爾察、打虎爾等一萬四千餘丁,撥其中一千人並附丁二千名駐防齊齊哈爾,二千人駐防白都訥,三千人赴烏拉駐防。

其次,新滿洲同舊滿洲一樣承擔著繁重的軍事任務,享受同等的權利。在挺進遼東,攻略遼西,入主中原的一系列重大戰爭中,他們同八旗將士一起,衝鋒陷陣,血撒疆場,立下卓越功績,也使情感凝聚在一起。《通譜·各地方西林覺羅氏·雅爾納》記載:「雅爾納鑲白旗人,世居尼馬察地方,國初率眷屬來歸。授騎都尉,設佐領使統之。時有明兵來犯華克沙漢地方,雅爾納追擊斬之,授為三等輕車都尉。後克遼東有功,授為二等輕車都尉,三遇恩詔加至三等男。」[?]居於窩集部尼馬察地方的雅爾納,在入關前的戰爭中立下的汗馬功勞,這樣的例子在《通譜》中不勝枚舉。清帝將新滿洲視為一體,立軍功者,封爵授官,大加賞賜。還分給他們土地,令其耕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定「各處壯丁及新滿洲應給地者,將上三旗官莊並八旗禮部光祿寺丈量所餘地畝撥給」。[?]同時,還給遷移的新滿洲糧食和生產資料。清廷規定:「新滿洲人等遷家口來者,不限人數,官給秔米,餘人給糙米,日各半升,給至收穫一次時止,所需鹽酒照戸口支領。若撥地耕種豆地,每六畝給豆種一鬥,谷地每六畝給穀米或黏高粱米六升。」[?]新舊滿洲血汗凝聚的手足情誼,以及妥善的安置措施,更加堅定了他們融入滿洲的信心。

第三,對新滿洲加強「清語騎射」教養,使他們生活方式、習俗、心理素質與舊滿洲趨同。各個駐防城建立八旗官學,吸收新滿洲兵丁及其子弟入學,踐習「清語騎射」。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題準,黑龍江將軍所轄「官兵內有新滿洲、席北、索倫、達呼裡等,應於墨爾根地方兩翼各設學一處,毎翼設教官一員,將新滿洲、席北、索倫、達呼裡及上納貂皮達呼裡等,每佐領選取俊秀幼童各一名」,入校學習。清廷的不斷地教化,使新滿洲同舊滿洲的差距日趨消失。《寧古塔記略》記載,新滿洲人「賜以官爵,亦不知貴」。將軍嘗謂有爵者,曰:「今已有官,須學禮儀,一體上衙門。」次日,有官者齊聚府堂,或戴笠,或負叉袋,或跣足,見者無不大笑。將軍命坐,即以叉袋墊地而坐,雖衣大紅蟒袍,其叉袋仍負於背不稍去,以便於買物。「近於都中見之,大非昔比,禮貌言談,亦幾於滿、漢無異矣。」[?]此外,他們在生活習慣、語言、姓名等方面與滿洲無異。這充分說明新融入的各部族人在滿洲化的道路上迅跑。

在漢族先進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東北區域裡,後金立國後,滿洲貴族就在思索,如何力保自身「國語騎射」等文化特色,以防本民族的蛻變的同時,接納中原傳統文化,適應新的戰略轉變。例如,清初置官建制,天命至天聰時期,多沿用明朝成例,清明職官混用。如諸功臣序列武爵,「分總兵官品級為三等,其副將、參將、遊擊亦如之」。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官,摻雜著承政、參政、啟心郎等滿名。天聰八年到順治初年,為預防滿洲漢化,屏棄明代官爵、城邑等名號,以滿語譯音之名取代。如一等總兵官為一等昂邦章京,世職改稱精奇尼哈番;一等副將為一等梅勒章京,世職改稱阿思哈尼哈番;一等參將為一等甲喇章京等,世職改稱阿達哈哈番。自順治中期到乾隆初葉,官名滿漢並用,漸以漢名為主。如漢語叫內閣,滿名稱「多爾吉衙門」;漢語叫翰林院,滿語則稱「筆特黑衙門」。《康熙會典》吏部類目中還散見一些滿文音譯的下官稱謂,如「法克師大」(工匠頭目)、「阿敦大」(牧長)、「物林大」(司庫)、「布大衣大」(典膳)等。而《雍正會典》內滿名之官職稱謂不見了。問鼎中原後,滿洲貴族一方面,對漢人強行滿洲化,如剃法發易服等,將此作為順逆的標誌;另一方面,崇儒重道,加速了整體的漢化,為長久統治奠定基礎。

早在遼東時期,皇太極認識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則有孝經、學庸、論孟等書」,建立學宮,修孔子廟,將尊孔崇儒作為清朝治國之道。入關後,大肆弘揚孔孟、程朱之學,籠絡士人,穩定天下。清廷興教辦學,設立國子監、八旗官學、八旗宗室學、覺羅學、鹹安宮官學、景山官學、八旗義學等,招收八旗子弟入學,培養人才。學校除了教授「國語騎射」外,還講授儒家經典。順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詔令,「滿洲官員子弟有願讀清書或願讀漢書,及漢官子孫有願讀清漢書者,俱送入國子監。」[?]又令滿洲文官三品以上各萌一子入國子監讀滿漢書,並於國子監設滿洲司業一員、助教兩員教習。次年五月,再令建立八旗官學。十八年(1661年),清廷規定,「滿洲、漢軍,每佐領各增官學生一名,共送子弟二人,一習清書,一習漢書」。[?] 雍正時期,八旗官學進一步擴展,規定:」左右兩翼官房,每翼各立一滿學、一漢學。王貝勒貝子公將軍及閒散宗室子弟年十八歲以下,有願在家讀書者聽之。其在官學子弟,或清書,或漢書,隨其自願,分別教授。」[?]七年(1729年)閏七月,設立覺羅學,規定:「八旗各擇官房一所,立為衙署。設清漢各一學。八旗覺羅內,自八歲以上,十八歲以下子弟,俱令入學」,「讀書騎射,滿漢兼習」。[?]雍正年間,各類八旗學校尤其重視漢文及儒家經典的教授,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國語騎射」課程。如鹹安宮官學,設「漢書十二房,每房設漢教習一人;清書三房,設滿教習一人,再設教射三人,教國語三人」,[?] 教授漢書之房遠多於教授清書房數。

科舉考試是清朝選拔人才的方式,也是廣播程朱理學的有力舉措。順治八年(1651年)六月,清廷確定考試滿洲、蒙古翻譯秀才之制。同時,規定八旗子弟可像漢人一樣考取生員、舉人、進士。凡遇應考年份,內院同禮部「考取滿洲生員一百二十名,蒙古生員六十名,順天府考取漢軍生員一百二十名」。鄉試「取中滿洲五十名,蒙古二十名,漢軍二十五名」。會試「取中滿洲二十五名,蒙古十名,漢軍二十五名」。考試時,滿漢分榜,即滿洲、蒙古一榜;漢軍、漢人一榜。「滿洲、蒙古識漢字者翻譯漢字一篇;不識漢字者,作清文字一篇。漢軍文章篇數,如漢人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取消了滿漢分榜制度,八旗子弟與漢族一體鄉試,具體的錄取名額是,滿洲、蒙古「取中舉人十名,漢軍減五名,取中五名」。科舉考試促進滿洲人研習儒家經典的熱情,提高了滿洲整體的文化素質。

滿洲貴族為了鞏固全國統治,加大了漢文化學習的力度。雍正三年,吏部議覆:「各省提奏命盜案件及刑部諮稿,俱系漢文,滿洲官員如不識漢字,必被滑吏欺隱,以致誤事。嗣後,刑部滿洲司官缺出,請揀選通曉漢文人員補授,庶案件易於料理,滿洲習漢文字者,愈加勉勵矣,應如所請。」[21]乾隆帝弘曆指出:「我朝一統以來,始學漢文。」[22]雍乾之時,滿洲的貴族便「不學習清語,公所俱說漢語」,「近聞在南苑,侍衛官員、兵丁皆說漢語」[23]。留駐關外的滿洲人亦如此。盛京馬爾屯地方,「彼方漢人多以馬二屯呼之。盛京所屬地名,多系清語,今因彼處滿人不能清語,誤以漢名稱之。」[24]《吉林外記》亦載:「近數十年,流民漸多,屯居者已漸習為漢語。」「至各屬城內商賈雲集,漢人十居八九,居官四品以下率皆移居近城三二十裡,內侵晨赴署辦事,申酉間仍復回屯。其四品以上,職任較繁者不得不移居城內,子孫遂多習漢語。」黑龍江地區也不例外,《黑龍江外記》卷六指出,「通國語者寥寥,滿洲多能漢語故也」。可見,清代中期以後,在朝廷漢語已經取代滿語,成為滿洲官方的主要語言工具。這是滿洲漢化的明證。

綜觀上述,滿洲民族共同體本部族的形成也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它是以血緣和地域相結合的產物。入關前,滿洲逐步由漁獵生產方式向農耕經濟形態轉化,仍堅持「國語騎射」,保持本民族的濃鬱特色。對納入本部族其它民族成員迅速實現滿洲化,同時不斷加大漢化進程。入主中原後,滿洲貴族不論是出於主觀的或客觀的願望,對中原傳統文化的仰慕,政權整體的儒學化,與明王朝趨同,這都是歷史發展趨勢使然。滿洲融入漢族文化,漢族也接受了滿洲文化。這種民族之間大範圍的彼此接納,以及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有力地促進各自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一個強勢的弱小民族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徵服和長期統治一個人數眾多的先進漢民族,憑藉得當的政策與策略,一方面,他們努力地保持本民族的特質,使融入的部落本民族化,甚至以強硬的手段,用本民族文化改造被其徵服的先進漢民族,如薙髮、易服等;另一方面,自覺或不自覺吸納周邊民族的先進文化,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這也是滿洲民族共同體得以確立,清朝能夠長期維繫穩定統治的重要因素。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之《凡例》,遼海書社,2002年版。

[]《清朝通志》卷一《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補錄了《八旗通志》人物傳記和《通譜》的缺遺,新增滿洲姓氏33個,傳主33人,合計滿洲姓氏957個,傳主5424人。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通譜》卷三《瓜爾佳氏》。

[] 參閱魏源《聖武記》卷一《開國龍興記》記載,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徵服羅剎,闢地至克魯倫河、興安大嶺。科爾沁蒙古「復獻出嫩江左右之錫伯、卦勒察,及黑龍江北之達瑚爾壯丁萬四有奇」。達瑚爾亦在額爾格河、精奇裡江之間,與索倫同地。「蓋打牲部落之錯臨蒙古,故獻歸滿洲」。張伯英等《黑龍江志稿》卷十一《經政志·氏族》記述:「錫伯,打牲部落,本鮮卑遺種,屬科爾沁,獻之,編入八旗,分駐齊齊哈爾、伯都訥兩城。」《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五十五記錄,卦勒察,亦瓜爾可察,打牲部落,屬科爾沁蒙古。三十一年四月己巳,科爾沁之王、臺吉等,「將所屬席北、卦爾察、打虎爾等一萬四千四百五十八丁進獻,內可以披甲當差者,一萬一千八百五十餘名,分於上三旗安置」。

]滿洲大姓世居地分散,人數眾多,單列。小姓人數少,合列一起,免佔篇幅。地名大到區域,小至村寨,今地難考,故不註明。原籍無考者不計。

[]《滿洲實錄》卷一,癸未歲,中華書局,1985-1987年版。

[] 以上參照《八旗通志》(初集)《旗分志》關於滿洲八旗參佐領的人丁構成和牛錄額真的記載,對照《通譜》和《八旗通志》中記載之人物而成。

[](明)茅瑞徵:《東夷考略》之《女直》,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

[]《聖武記》卷一《龍興開國記一》。

[]《黑龍江外記》卷三。

[?]《通譜》卷十七《各地方西林覺羅氏》。

[?]《清朝文獻通考》卷五《田制五》《八旗田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一百三十九《盛京戶部》,(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吳振臣:《寧古塔紀略》,見《龍江三紀》,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P241。

[?]《清世祖實錄》卷十一,順治元年十一月乙酉。

[?]《大清會典事例》卷三九四《禮部·學校》。

[?]《清朝文獻通考》卷六十三《學校考一》。

[?]《清世宗實錄》卷八十四,雍正七年閏七月癸未。

[?]《清朝通志》卷四十七《選舉略三》。

[?]《大清會典事例》卷一一三五《八旗都統·教養》,(臺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

[21]《清世宗實錄》卷三十五,雍正三年八月丙寅。

[22]《清高宗實錄》卷四百四十三,乾隆十八年七月壬午。

[23] 王樹南等纂:《奉天通志》卷二十三《事大志》,瀋陽 東北文史叢書編輯委員會 1983年版。

滿族文化網

相關焦點

  • 這些當紅明星原來都是滿洲八大姓氏的後代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十九》記載:「佟佳,本系地名,因以為姓,其氏族甚繁,散處於馬察,雅爾湖,加哈,佟佳,及各地方。佟佳姓氏今天多以滿族佟氏在東北的遼東、吉林南部居多,該地區內的佟佳江(又稱渾江)是中國境內鴨綠江的最大支流,在今天的吉林省通化市依舊有佟佳江賓館、佟佳小學等顯著地名。清王朝時的風雲人物有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雍正朝名臣隆科多等。
  • 滿族姓氏的起源,演變及地理分布
    接下來,我就來談談滿族的姓氏和他與滿族文化發展演變的關係。    一.    滿族姓氏的來源    和漢族一樣,滿族人的姓氏來源也有很多,但最普遍的也不過幾種。以下就是幾種滿族姓氏的主要來源:    以部為氏。即以部族名稱為本氏族人之姓。滿族聚居的最初組織形式就是部落,基本上不同的部落代表不同的部族,各個部族的名稱各不相同,代表自己,也與其他部族相區別。
  • 滿洲的8大姓氏,分別都改成了哪些漢姓?這8個姓氏中有你的嗎?
    二、滿清八大姓氏的說法起源 我們常說的「滿清八大姓氏」,又有著「滿族八大姓」、「滿洲八大貴族」和「八大家」的說法。之所以這樣說,主要因為這八個姓氏代表的是清朝統治時期,擁有著顯赫地位的滿洲貴族。
  • 滿族八大姓氏排名,你身邊有這些姓氏的滿族朋友嗎?
    佟佳氏氏族甚繁,支系眾多,為滿洲著姓,各旗滿洲旗分均有分布,另佟養正支隸鑲黃旗漢軍旗分,佟養性、佟養材、佟山、佟養澤支隸正藍旗漢軍旗分,佟鎮國、佟標、佟釗、佟養謙支隸鑲紅旗漢軍旗分,是愛新覺羅氏在18世紀主要聯姻對象,對佟姓延續後期在奉天地區起主要作用,是清朝後族的主要族群,一說源於錫伯族,託和爾秦氏。
  • 滿洲的八大姓氏,分別都演變成如今的哪些漢姓?其中有你的姓嗎?
    不會輕易更改自己的姓氏,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姓氏與他們的祖上光榮相連,另一方面,他們的姓氏也是他們享受各種政治優待,與漢族人民進行區分的重要標誌。記載滿族姓氏的譜書有非常多,不過在這些書中有三部尤為的重要,這三部分別是《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皇朝通志》和《滿洲八旗氏族通譜輯要》。
  • 滿清貴族和八旗子弟在新中國成立後下落如何,都改為了其它姓氏?
    我在清史上花費了很多精力,讀過一本關於滿族姓氏的專著,大約是60萬字,700頁才能說清楚、說完整這個問題。我來簡略說一下。滿族漢字姓氏簡述1.滿族姓氏數量滿語稱姓氏為哈拉(hala )「哈拉」為滿語,漢譯就是「姓氏」。《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記載了645個姓,《皇朝通志.氏族略》又增補了33個姓。
  • 諳:出自金朝的姓氏
    諳:出自金朝的姓氏阿龍  諳姓是一個稀姓,北宋編著的《百家姓》沒有列入此姓,南宋王應麟編的《姓氏急就篇》也沒有列入此姓
  • 滿族八大姓氏尊貴排名名單
    在滿族中曾有非常顯赫的八大姓氏,即: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赫舍裡氏、富察氏、納喇氏、鈕祜祿氏,不過現在已經全部改為漢姓,下面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隨著清朝宮廷劇的熱播,很多人對滿族文化尤其是其姓氏地位劃分產生看濃厚興趣。在民間,一直流傳著滿族八大姓氏的說法,就是指滿族最有名望的八個家族姓氏,雖然愛新覺羅是皇姓,但卻並不在其中。
  • 清朝滿族六百多姓氏中,八大貴族姓氏有哪些?
    馬佳氏在《八族滿洲氏族通譜》卷七中是這樣記載馬佳氏的,「馬佳,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散處於綏芬、馬佳及各地方」。馬佳氏以地為名,源於一個叫「嘉裡庫馬佳」的地方,是金代的裴滿姓。瓜爾佳本是地名,後來該氏族便以地名為姓氏,歷來被稱作「滿族第一氏族」,排在清朝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首位。公元十六世紀末,瓜爾佳·噶哈成為薩爾滸城酋長,後歸附於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並與愛新覺羅氏聯姻。至此以後,瓜爾佳氏成為努爾哈赤麾下的重要力量,並協助努爾哈赤取得了薩爾滸之戰的勝利。
  • 清朝貴族姓氏有哪些?它們又分別改成了哪些漢姓?
    滿清十大貴族姓氏分別是完顏氏、馬佳氏、佟佳氏、富察氏、費莫氏、納喇氏(又作那拉氏)、烏雅氏、愛新覺羅氏、瓜爾佳氏、鈕鈷祿氏。其中馬佳氏、佟佳氏、富察氏、納喇氏、瓜爾佳氏、鈕鈷祿氏又屬於清朝滿洲貴族八大姓氏(其他兩大姓氏是齊佳氏和索綽羅氏)。馬佳氏:馬佳氏以地為名。原氏族起源地"嘉裡庫馬佳"。
  • 木梨歷史,滿清八旗篇!想知道清朝的八旗是怎樣的嗎?
    上一期我們講了先秦時期的姓氏文化,了解了姓和氏的區別,本期視頻將為大家科普一下為清朝統一江山奠定基礎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人的狩獵組織,也與滿族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係。明朝末期盤踞在東北地區的除了蒙古人和明軍以外,主要是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三大部分。野人女真又稱為東海女真。
  • 康熙時代的第一外戚,號稱滿洲八大家族之首
    首先需要說一下這「滿洲八大姓氏」到底是哪八姓? 這八個姓氏,是滿洲八旗除了皇族愛新覺羅以外最高貴的姓氏,或者說家族。事實上滿族八大姓的名單並不是官方宣布的,而是民間流傳形成的。因此對於滿族八大姓的版本在民間有很多種,不同的地區也會有不同的版本。 各版本對於滿族八大姓氏名單有區別可以理解。但可以確定的是,滿族八大姓氏大多都是地位顯赫的名門望族。
  • 滿清哪個姓氏最顯貴?這八大姓氏才是真正的貴族,一聽便知不好惹
    我們都知道在清朝是滿族人當家,漢人的地位極其底下,當朝大官大多都是滿清貴族擔任。我們常在電視劇裡聽到滿清八旗,這八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八旗就是對滿清貴族的等級排列,一般分為了上三旗和下五旗,其中上三旗地位尊貴,是受皇帝控制的鑲黃、正黃、正白,而由王爺、貝勒統治的是下五旗,包括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排位越高,你能擔任的職位自然也就越大。 而從滿族貴族的姓氏上也能看出他們的排位高低。
  • 清朝滅亡後,滿族八大姓氏都改了漢姓,你還能區分出來麼?
    為了防止被人報復,很多滿清貴族都將自己的姓氏改為了漢姓。而滿族人口最多的八大姓氏,又分別改為了什么姓氏呢?爆史君今天就來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滿洲八大姓之三,馬佳氏。遼東地區的馬佳氏其實是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投降後金的漢人,這些人原本就姓馬,在編入漢八旗後,像滿人一樣撰寫族譜,改稱馬佳氏。而滿洲馬佳氏乃女真後裔,是以地名為氏。該氏族入關後,大部分經商,少部分為官。清朝滅亡後,馬佳氏改為漢姓」馬姓「。由於馬姓原本就有很多人,所以現在也很難區分到底是否哪個馬是女真後裔了。
  • 八旗子弟福利太豐厚,養八旗子弟太費錢,算完才知清朝滅亡是必然
    此時所形成的八旗是最早的滿洲八旗。 清太宗時,在滿洲八旗的基礎上,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規格與滿洲八旗相同。
  • 清朝貴族的八大姓氏,後來都改成了啥?說不定你也是八旗子弟
    在我們國家,姓氏的意義則更加重大,有時候一些特別有名的大姓,大部分的人在一定時間內就會在這個姓氏中的德高望重者的帶領下聚到一起,去祖祠祭祀祖先,這些大姓一般都是漢族的傳統大姓,然而漢族經過了上千年的變化,在這變化過程中有無數其他少數民族融入了我們,而這些少數民族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也因為一些特殊原因會放棄自己原本的少數民族姓氏,取了中國的姓氏為自己的姓氏,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清朝在滅亡以後,滿族的八旗子弟都改為中國姓氏以此來躲避災禍
  • 曾經顯赫無比的滿清貴族姓氏,都改成了哪些漢姓?
    我們都知道,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當時清朝有八大貴族姓氏,權力和地位都要高於其他人。滿清滅亡以後,曾經的八大姓氏幾乎都改為了漢姓,具體改為了哪些姓呢?我們一起看一下。愛新覺羅,是清朝皇室的姓氏,意思是金子般的高貴,也是八大貴族姓氏中最顯赫的。清朝滅亡以後,曾經的愛新覺羅皇室開始改姓,大多都改為「金」姓,也有一部分改為了羅、肇、範、關、鄂、趙等姓。
  • 一百多年前,滿洲八大姓紛紛冠、改成漢姓,但不止八個漢姓
    滿族姓氏的演變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它的源頭能追朔到遼金時代,後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與融合,於清初時期形成了聞名中外的滿洲八大姓氏。他們分別是: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齊佳氏、富察氏、那拉氏和鈕祜祿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