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城和張學良可謂是同生死共患難的兩個人,相信在很多人的想像中,兩個人應該情同手足,關係十分融洽。
但事實並非如此,晚年的張學良面對楊虎城之孫楊瀚的拜訪,態度十分冷淡,只是客套的回了一句:「好好,謝謝」
01楊虎城之孫楊瀚查閱大量資料,還原兩人關係
楊瀚出生時,楊虎城已經犧牲,所以他沒有見過楊虎城,更沒有和張學良有什麼交集。但他為了復原那段歷史,查閱了很多相關的資料。
楊瀚發現,張學良剛到西安的時候,根本看不起楊虎城,覺得他是一位粗人。
楊瀚
後來,因為兩個人觀念相同,都堅持抗日,並在逼蔣抗日方面達成共識,決定在非常事件,通過軍事手段來推翻老蔣的「先安內後攘外」決策,兩人的關係才逐漸緩和。
當時,楊虎城經常帶著他父親楊拯民去找張學良,張學良還給他父親講故事,兩家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所以,他父親一直有一個心願,想在有生之年再見一次張學良。
當張學良重獲自由後,楊瀚便準備帶著父親去拜見張學良。但臨行前,他父親突然患病,導致行程被耽誤了,而這個心願也在兩年後變成了遺願。
02晚年的張學良對於楊瀚的拜訪,態度冷漠,不願多言
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楊瀚曾去夏威夷拜訪張學良,但他發現張學良面對他這個故人之後,態度十分冷淡,只客套地說了一聲「好好,謝謝」。
張學良
後來,他還陪張學良散了一會步,但張學良依舊沒有說一句話。
剛開始,楊瀚還以為張學良過於年邁,已經很少與人交流,便沒有在意,畢竟他也不準備從張學良口中得到什麼答案。
但沒多久,他參加發張學良的100歲壽宴時,卻發現張學良在宴會上侃侃而談,絲毫沒有因為年齡的問題,而有不善表達的情況。
楊瀚十分詫異,回來查了很多當年的資料,才發現當年張學良和楊虎城曾在放蔣的問題上發生過激烈的爭執。
張學良
03張學良用英文談判,背著楊虎城,答應宋美齡放了老蔣
在面對著多方的壓力下,張學良和楊虎城在「放蔣」的問題上,產生了很大爭執。雖然經過多次商談,楊虎城原則上已經同意放蔣,但依舊保持著強硬的態度,表示討價還價是不行的。
宋美齡、宋子文代表老蔣和張學良、楊虎城談判了幾次,但二宋和張學良有意地迴避態度強硬的楊虎城,所以他們在談判中使用英文交流。
而在這種場合下,他們是絕對不會讓翻譯來參加,所以不懂英文的楊虎城並沒有聽懂他們之間的談判過程。
宋美齡
在12月23日的談判中,宋美齡提議,希望張學良可以在25日將老蔣回南京,也算是給他一份聖誕禮物,張學良同意了宋美齡的要求。
可此時的楊虎城還被他們蒙在鼓裡,不知道他們已經談論到「放蔣」的問題。
12月25日,張學良在沒有告訴任何人的情況下,將老蔣釋放,並親自乘飛機送老蔣回南京。
可能從那時候起,兩家人之間便有了間隙,所以張學良才會在後來見到故人之後楊瀚時,才會表現得比較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