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七成受訪者認可中國「戰狼外交」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 謝文婷 楊升 趙覺珵】編者的話:2020年,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國家治理面對前所未有的考驗,全球經濟嚴重受挫,而國際形勢更加波譎雲詭。至於中國,經受住疫情侵襲的考驗後,社會生活逐步恢復常態,經濟復甦帶給世界希望,與其他14個國家共同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為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推進香港國安法彰顯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決心。今年,中國亦面對挑戰,美國瘋狂地進行打壓,中印關係、臺海局勢複雜。然而無論發生什麼,中國依舊堅定前行。在這極不平凡的一年,中國普通民眾如何看待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環球時報》旗下的環球輿情中心日前以「中國人看世界」為主題進行年度民意調查,這是自2006年以來的第十五次。調查顯示,中國人對美國的態度是多元而複雜的,近八成受訪者認為,中國近年來的國際形象有所提升。

外交關係:中美關係依舊最重要,東協國家更加受重視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會員邀約的在線問卷填答方式進行調查,調查樣本覆蓋16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瀋陽、青島、天津、西安、武漢、鄭州、昆明、南昌、南寧、蘭州、哈爾濱,回收有效問卷1945份。

在回答「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這一多選問題時,47.5%的受訪者認為是「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比例位居第一;33.8%的受訪者選擇「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居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提及率為27.7%的「中國與歐盟的關係」。

通過對比《環球時報》「中國人看世界」輿情調查歷年數據發現,中美關係連續15年被受訪者視為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雙邊關係。不過,今年選擇這一選項的受訪者比例是歷年來最低的,此前最低的數字出現在2018年(63.5%),去年則高達82.1%。

「這一調查結果較為準確地反映出中國民眾對外交關係的看法。」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19年,美國發動貿易戰幾乎每天都佔據媒體國際新聞報導頭條,這很自然地影響到中國人的想法,讓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在民眾腦海中大大提升。不過,經過這兩年中美之間的一系列博弈,很多中國人發現美國的貿易戰和其他霸凌舉動所產生的影響十分有限,因此對「美國對中國真的那麼重要嗎」的質疑聲也變大了。

從近三年的數據來看,受訪者逐漸將眼光放至全球,更多地關注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關係。認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對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受訪者比例從2018年的6.9%上升至2020年的14.8%;認為中國與拉美國家關係對華影響力最大的受訪者比例從去年的1.6%上升至6.3%;印度近兩年的「存在感」也逐漸提高,2020年有6.7%的受訪者將中印關係視為對華影響力最大的雙邊關係。

「今年,大國之間的政治與經貿聯繫因疫情有所減弱,而中等國家尤其是我國周邊的東協國家,在防疫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方面展現出較強的意願和積極表現,最明顯的例證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這一協定的籤署不僅符合中國的利益與需求,對疫情下全球經濟的復甦也有重要意義。越來越多的國人重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很正常。」李海東說。

中美較量:對川普政府非常不滿,對「中國佔優勢」頗有信心

儘管許多西方媒體持續炒作中國「極端民族主義」上升,但此次輿情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對美國的態度是多元而複雜的,並非可以簡單地用「極端民族主義」來形容。

數據顯示,分別有65.6%、53.2%和46.9%的受訪者選擇討厭「川普政府」「美國軍隊」和「美國媒體」,遠高於喜歡這三者的受訪者比例。而對於「美國影視作品」「美國電子產品」「美國體育聯盟」和「美國大學/科研機構」,選擇喜歡的受訪者比例分別是49.9%、43.3%、39.0%和36.3%,遠多於選擇討厭的人。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問題學者刁大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組數據顯示中國人對美國的看法是客觀和務實的。一方面,他們對美國政府單方面損害雙邊關係的舉動感到非常不滿;但另一方面,他們對美國社會和文化的良好印象並沒有受到美國政客不負責任舉動太大的影響,「這為兩國修復關係奠定了必要的基礎」。調查報告分析稱,整體而言,調查結果反映出民眾對兩國之間矛盾與問題的理智立場和增進兩國友好的積極期待。

2020年,不斷惡化的中美關係是否會陷入「新冷戰」成為國際媒體和學界關注的話題。在本次調查中,近三成(28.4%)的受訪者認為「新冷戰」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另有16.3%的受訪者認為陷入「新冷戰」可能性較小,18.6%的受訪者認為可能性較大,12.0%的人認為「新冷戰」已經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大部分受訪者對中美是否會發生「新冷戰」持相對悲觀的態度,但他們對中國的實力頗有信心:72.1%的受訪者對於中國在中美較量中力量的顯著增長表示認可;當被問及在中美博弈中兩國的優勢對比時,26.3%的受訪者認為美國處於優勢,42.1%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優勢地位展現了充分自信。「這是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民調結果,它顯示出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和攻擊並沒有動搖中國民眾對國家發展和國際形勢發展趨勢的信心,也顯示出民眾對中國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依然堅定。」刁大明說。

在中美關係緊張的背景下,公眾對於中國政府有著多方面的期待。其中,50.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應當積極參與談判,將中美關係緊張對本國的影響控制到最低。較多人表示中國政府應該保持強硬態度應對挑戰,認為在中美談判中不應讓步的受訪者佔43.2%。認為應該抵制美國產品與服務的受訪者超過三成。只有13.7%的受訪者表示為儘快緩和緊張關係,政府可以在談判中適當讓步。

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執政後,對中美關係將會產生什麼影響?對於這一問題,31.7%的受訪者認為拜登就任會為中美關係帶來轉機;28.5%的受訪者對此持消極態度;另外近四成(39.8%)的受訪者回答「不知道,說不清」。報告分析認為,這一調查結果反映民眾對於中美關係的未來既有期待,又有擔憂,也是中美關係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現實寫照。

當被問及若拜登上任,中美兩國會在哪些方面加強合作時,48.7%的受訪者選擇的是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44.4%的受訪者對於兩國在經貿領域加強合作有著積極展望,39.9%的受訪者認為會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方面加強合作。選擇「不認為兩國會加強合作」的受訪者只有12.1%。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經歷了川普政府動蕩的四年後,不僅是中國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民眾都對拜登抱有期待,「但世界回不到過去,中美關係也回不到過去」。他認為,拜登政府可能相對更加現實,會尋找更「聰明」的方式來打壓中國。「只有當中國在一些領域真正領先時,美國才會坐下來與中國對話,而這更有可能在2030年左右發生。」

中國之治:國際形象越來越好,有效防疫成為主因

本次調查還專門就「戰狼外交」設置問題。近年來,西方質疑中國搞「戰狼外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近日對此回應道:「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與尊嚴,為了維護國際的公平與正義,就做『戰狼』又何妨?」此次調查顯示,71.2%的受訪者認為「戰狼外交」是中國該有的外交姿態。在這七成多的受訪者中,近一半(47.9%)認為中方對有關「戰狼外交」的回應足夠強硬,超兩成(23.3%)表示不算強硬。另有4.5%的受訪者認為外交部的回應比較強硬,應該收斂一些;在2.9%的受訪者看來,外交部的回應太強硬了,需要收斂。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西方國家部分政界和媒體人士對所謂中國「戰狼外交」的責難,實際上是他們在自身抗疫失敗的局面中為自己找回面子的無聊說法。這些人能舉出的例子,都是我們外交部門對一些毫無底線的攻擊、抹黑和謾罵做出回擊、說明事實真相。「民眾對中國外交部表態的認知,從側面印證我國外交政策是得民心、順民意的。部分民眾認為中方的對外『還不夠強硬』,也體現出我們的外交部門從大局出發,保持了極大的克制與分寸感。」

當被問及中國近年來的國際形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時,77.9%的受訪者給予積極評價,認為中國近年來的國際形象有所提升;不到一成(8.9%)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國際形象保持不變;只有6.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國際形象變差了。至於中國國際形象變好的原因,72.6%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有效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在國際社會中形象提升的原因之一。其他重要原因包括「經濟高速發展帶動了全球經濟」(65.6%)、「與全球多數國家保持良好、務實的外交關係」(63.9%)、「認真履行大國的國際責任與義務」(63.4%)等。

上述調查結果看上去與西方的一些民調結果大相逕庭,比如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此前一項調查稱,新冠大流行加劇了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的不信任和負面看法。李海東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西方部分媒體和政客用「放大鏡」看待中國的不足,甚至進行抹黑與污衊,這對許多不太了解中國的西方民眾產生了一定影響。「但無論西方怎麼質疑,中國在抗疫和援助他國方面做得很好,這是一個事實。」他提醒道,在與西方國家交流時,中國應該把那些對華抱有極端偏見的政客和用理性客觀方式看待中國的人士分開,西方部分政客對中國的汙名化並不符合歐美國家大部分民眾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當被問及「您最喜歡哪個國家」時,61.3%的受訪者選擇中國。位列中國之後的「最喜歡國家」是日本(2.6%)、德國(2.5%)、瑞士(2.5%)、法國(2.3%)。從2010年至2020年,美國被受訪者選為最喜愛國家的比例從7.5%下降至不足2%。

相關焦點

  • 《環球時報》最新民調:七成中國民眾贊同「戰狼外交」
    最近《環球時報》民調顯示,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在中美問題上應保持強硬態度,同時《環球時報》發布的民調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戰狼外交」是中國該有的外交姿態,也有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在中美問題上應保持強硬態度。從分析結果上看,這項調查反映了中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正在上升,但並不意味中國的外交會因此持續走向強硬。
  • 江時學:「戰狼外交」是個偽命題
    最近一兩年,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被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扣上了「戰狼」的帽子,中國的外交風格被莫名其妙地貼上了「戰狼外交」的標籤。近日,還有華人學者在海外媒體上撰寫文章批評中國搞「戰狼外交」。對此,筆者認為,這些人和媒體渲染的「戰狼外交」其實是一個偽命題。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 卻把漢字寫錯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漢字寫錯了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
  • 德媒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這個漢字卻寫錯了
    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點,成為「杈」字,遭到許多讀者和網友嘲諷。《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這篇文章刊登在8日出版的《每日鏡報》的第六版。
  • 環球時報輿情中心發布全球民意調查報告:2020,全球最關切「中美...
    12月5日,環球時報輿情中心發布《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天下之大,誰主沉浮》全球民意調查報告,這也是環球時報輿情中心第九次全球民意調查。本次調查在全球16個國家進行,回收1.6萬份民意問卷,力求客觀展現「全球民眾眼中的2020年」。調查結果顯示,對於美國在2020年表現出的全球霸權主義,很多國家受訪者存在明顯的不滿和無奈。
  • 環球時報官方微信「中國話題榜TOP10」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網際網路永遠不乏眾聲喧譁的特點,但如果說2016年是充滿戲謔與調侃的一年,那麼今年,這份喧譁則夾雜了幾分更複雜更深刻的基調,映透出鮮明的時代變化。2017,我們繼續嘗試透過環球時報微信公眾號年度閱讀量最大的十篇文章,為您勾勒今年一年的中國網際網路「江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 德媒指責環球時報抓「小辮子」;漢字都沒學好,觀點更不值一駁
    作者:王德華德國《每日鏡報》在一篇批評中國戰狼外交的文章中,本來想顯擺一下,結果卻丟人現眼。該文章本想配漢字「權」的圖片,但卻配成了「杈」。這成了國際輿論場上的一個笑話。連中文都不會的媒體,還自認為對中國很了解,還要以「中國通」自居。
  • 中國搞「戰狼外交」?華春瑩三個字霸氣回應
    中國搞「戰狼外交」?有記者提問:「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報導,指責中國搞『戰狼外交』。發言人對此有何回應?」對此,發言人華春瑩表示,說到「戰狼外交」,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同個別國家之間是發生了一些事情,「但是這些事情當中哪一次、哪一件是由中方首先挑釁引起的?哪一次、哪一件是中方在幹涉別國內政?哪一次、哪一件是中方在威脅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
  • ...國際法治」,華春瑩:建議環球時報弄個民調,問問中國人民怎麼看...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謝堅】「我建議《環球時報》也弄個民調,問問中國人民對於美國怎麼看?是如美國自己所說的那樣,還是實際上它已經成為全球和平與安全的最大的不穩定因素,甚至破壞者。」美國國務院3日發布推特稱「中國共產黨破壞國際法治」,並附「中國共產黨:威脅全球和平與安全」網頁連結,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4日回復《環球時報》記者有關提問時這樣說道。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說,顯然,美方一些人仍然熱衷於玩弄「謊言重複千遍就能成為真理」的遊戲,但「謊言終究是謊言,重複一千遍、一萬遍也依然是謊言」。她強調,事實一再證明,美國才是威脅全球和平與安全的最大不穩定因素。
  • 華春瑩連續兩天回應「戰狼外交」說了什麼?戰狼外交是什麼意思
    有記者提問,12月10日,歐盟駐中國大使鬱白(Nicolas Chapuis)在北京舉行的一次能源論壇上表示,歐盟和美國應該統一認識,聯合對抗中國的「脅迫式外交」,對中國的「戰狼外交」說「不」。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 華春瑩回應「戰狼外交」,反問精彩!
    「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消息,在12月10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性報導,指責中國「戰狼外交」。該報導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圖片,卻多了一個點成為了「杈」字。該報導稱,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文章引用德國綠黨反華議員鮑斯的話說,中國實行「戰狼外交」。
  • 胡錫進:《環球時報》是怎樣煉成的
    對《環球時報》早有不滿的大批網民立即跟進稱《環球時報》「一貫造謠成性」「唯恐天下不亂」。  《環球時報》迅速在其官方微博上以《朝日新聞誤報?香港記者稱日本防相沒說要對中國飛機「警告射擊」》為題反擊,稱其說法來自《朝日新聞》。
  • 西方圍毆趙立堅和「戰狼外交」,說明踩痛了他們的尾巴
    「戰狼外交」成為2020年國際輿論場上的一個熱詞。西方大肆攻擊中國的「戰狼外交」。據德媒12月11日報導,歐盟駐中國大使鬱白說,歐盟希望與美國新政府在對華政策上達成一致「對霸凌、恐嚇和脅迫式外交、『戰狼』外交說『不』。」
  • 華春瑩回應「戰狼外交」:為維護國家利益尊嚴,就做「戰狼」又何妨?
    有記者提問,德國《每日鏡報》8日以「中國的戰狼」為題刊登一篇批評報導,指責中國搞「戰狼外交」,本來要配一個中文的「權」字,卻多了一點變成了「杈」字。該報導稱,德國聯邦議員人權委員會11月18日舉行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招致中國大使館批評。文章引用德國綠黨反華議員鮑斯的話說,中國實行「戰狼外交」。發言人對此有何回應?
  • 歐盟駐華大使稱對中國「戰狼外交」說不 中方回應
    12月10日,歐盟駐中國大使鬱白在北京舉行的一次能源論壇上表示,歐盟和美國應該達成共識,聯合對抗中國的「脅迫式外交」,對中國「戰狼外交」說不。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1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昨天我已經非常詳細地闡述了對有人炒作所謂「戰狼外交」的看法,只要理性地回顧和分析一下,哪一次、哪一件是由中方首先挑釁或者威脅別國,就會得出公正客觀的結論。如果只是因為中國「塊頭大」,就認為中方說出事實真相、維護自身的利益尊嚴是「脅迫」和「戰狼」,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是對中國外交的汙名化。
  • 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戰狼外交」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翻版
    樂玉成表示,對於國際上反華敵對勢力不擇手段的打壓遏制,外交戰線不可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自然要開展針鋒相對的鬥爭。關於「戰狼外交」的非議實際上是「中國威脅論」的又一翻版,又一個「話語陷阱」,目的就是要讓中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放棄抗爭。在捍衛國家利益和尊嚴問題上,中國外交從來只有風骨,沒有軟骨,更沒有媚骨!
  • 歐盟駐華大使稱對中國「戰狼外交」說不,外交部回應
    有記者提問,12月10日,歐盟駐中國大使鬱白在北京舉行的一次能源論壇上表示,歐盟和美國應該達成共識,聯合對抗中國的「脅迫式外交」,對中國「戰狼外交」說不。中方對此有何評論?華春瑩 資料圖對此,華春瑩表示,昨天我已經非常詳細地闡述了對有人炒作所謂「戰狼外交」的看法,只要理性地回顧和分析一下,哪一次、哪一件是由中方首先挑釁或者威脅別國,就會得出公正客觀的結論
  • 霸氣回應「戰狼外交」,華春瑩說出14億中國人的心聲
    」,報導批評中國搞「戰狼外交」。事件的起因是中國大使館批評德國聯邦議院人權委員會舉行的所謂「中國人權聽證會」。「戰狼外交」本來就是一種對中國外交的片面印象,在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華春瑩霸氣回應「戰狼外交」,說出了14億中國人的心聲。
  • 被德媒評"戰狼外交",為了我國利益和尊嚴,成為"戰狼"又何妨
    在12月11日,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於現場媒體對於提出我國"戰狼外交"和"脅迫式外交"的理念,所表示,對於炒作的"戰狼外交",每一次的事件都是別國對我國進行首先的挑釁,而我國每次也都只是僅僅說出事情的真相,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尊嚴。